《易經》是由三個部分組成:一為伏羲八卦為始那時并沒有文字所以八卦。二為周文王父子承接伏羲八卦,八八重疊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認為64卦以包含宇宙萬物,每一卦都有卦辭。后有孔子做傳又稱《易傳》《十翼》,《易經》的發展在夏朝時期產生了《連山易》,在商朝時期產生了《歸藏易》,在周朝時期產生了《周易》。《易經》是中國最早的易經書,由伏羲氏所創。由于時間的原因,《連山易》和《歸藏易》已失傳,只剩下《周易》。所以周易是出自于《易經》的,它承載了過多的歷史使命和任務,但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國學(內含儒道兩家思想)重要經典之一。
《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學,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易經》講道。而對于道講得最早、最系統的是道家鼻祖老子。辯證法思想萌芽于《易經》體系建立于《老子》。陳鼓應先生指出:“老子由萬事萬物的對反現象尋找出它們之間的發展規律,從而建立了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系統性的辯證法——它發端于《易經》而體系的建立則完成于《老子》”;《易經》號稱絕學。魏晉時道家的王弼用老莊解易,《易經》今傳本就是王弼本。“王弼正崛起于漢代道家易以及重義理的古文經學派的流脈中。”
關于《易經》書籍性質研判,自古以來見仁見智:
(1)卜筮書。《周易·系辭上》具體介紹大衍之數的卜筮法,卦爻辭中有大量的吉兇占語,有咒語明確講:“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一般認為《易經》之所以免遭秦火,正因其為卜筮書。宋朱熹《周易本義》主此觀點,近人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高亨《周易古經今注》、李鏡池《周易探源》等亦持此說。
(2)哲學書。莊子認為“《易》以通陰陽。”陰陽問題是中國哲學基本問題。有學者認為《周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最系統的哲學著作。“易之為觀,辯證唯物;易之為法,唯物辯證。”(鐘致帥語),《易經》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易》的世界觀是辯證唯物主義,《易》的方法論是唯物辯證法。
(3)歷史書。講述人類進化發展的歷史。(章太炎《易論》) “乾坤兩卦是緒論。既濟、未濟是余論,自屯卦至離卦,為草昧時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過卦為周初文、武、成時代之史。”(胡樸安《周易古史觀》),另有學者或以為《周易》為商周之史。或以為是奴婢起義史,或以為是用諧音隱文體和卜筮外形寫成的一部特殊史書。
(4)預測學。《易經》運用三爻(自身本我、他人外因、天象趨勢)和上下爻(事物發展)體系進行預測,用每一爻辭對某一階段現狀進行高度概括。稱貞卜。孔子預測華夏文明起碼可以傳承三千年,結果果然應驗,這一預測可見《論語·為政》篇。
(5)行為學。《易經》認為人的行為要合乎規律。提出君子“以順動”,即按著客觀規律辦事,同時“動者尚其變”,也要隨機應變,趨利避害。君子更要“復”觀,隨時總結經驗教訓。
(6)尚有其它,所據不一,現代還有人把它譽為“宇宙代數學”。
你的朋友將會有點麻煩,最好找個地方躲一躲,包括回家。
“需“包含兩層意思,一指需要,一指須待、等待。需要是從主觀的意愿出發的。人有各種各樣的需要,有低級的需要,也有高級的需要,有暫時的需要,也有長遠的需要,有正當的需要,也有不正當的需要,有生存本能的需要,也有人格自我實現的需要。所有的這些需要都是立足于主觀的意愿,作為一種內在的驅動力,表現為一種價值的取向,一種對外在的客觀事物的不懈的追求,只有在稱心如意地獲得了外在的客觀事物的情況下,需要才能滿足。但是,需要能否滿足,追求能否實現,并不決定于主觀的意愿,而是決定于客觀的條件和時機。如果客觀的條件不具備,時機不成熟,單憑一廂情意的主觀需要,輕舉妄動,盲目冒進,結果就是四處碰壁,事與愿違,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沉下心來,審時度勢,慎思明辨,創造條件,等待時機。因此,需要和等待就結成了主觀和客觀之間的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人生活在世上,不能沒有主觀的需要,但是為了滿足需要,不能不耐心等待客觀條件的的具備和時機的成熟。需卦《彖傳》把“需”界定為“需,須也”。《雜卦傳》也把“需”界定為“需,不進也”。這是凸顯耐心等待的一面,告誡人們在滿足需要的過程中必須使主觀符合于客觀的道理。
需卦由乾下坎上組成,乾為健,坎為險。乾之三爻,初九、九二、九三,具有極為強烈的內在的需要,健動不已,一往直前,力求實現自我的本性,但是坎卦在上,作為一種艱難險阻的客觀環境擋住了乾之三爻前進的道路,組成為“險在前”的卦象,迫使乾之三爻必須耐心等待。雖然如此,乾之三爻并沒有違反自己剛健的本性止步不前,而是根據自身爻位的具體處境以及與上坎之險的距離的遠近,不斷調整端正自己的行為,繼續前進,結果是“剛健而陷,其義不困窮矣”,走出了困境,獲得了成功。其所以能夠不陷入困境,關鍵在于“位乎天位”而又具有正中之德的九五對乾之三爻進行了有力的援助和正確的指導。九五以陽剛位乎天位,居正得中,其內在的品德是“有孚,光亨,貞吉”,孚是誠信,光是廣大光明,亨是亨通順遂,貞是守持正固,吉是吉祥如意。在需卦六爻的網絡結構中,九五為成卦之主,總攬全局,決定主導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居于下位的乾之三爻不僅得到九五最高權力的有力的援助,而且也得到其正中之德的行為方式的正確指導,當然會“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解讀】
需卦的卦象,上卦坎為水,為云,下卦乾為天,所以是 “云上于天”。云氣在天上郁結集聚,尚未形成雨水普降大地,其所以如此,是因為按照自然的規律,降雨的條件不具備,時機不成熟,究竟何時降雨,要順其自然,耐心等待,這就是需卦的象征。一個有所作為的君子處于需卦的總體形勢下,應該調整自己的行為,不可急于用世,而要“飲食宴樂”,靜待時機。這種“飲食宴樂”的生活方式并非意味著吃喝玩樂,無所用心,消磨意志,降低人格,而是意味著保持一個平常的心態,安時處順,寧靜致遠,飲食以養其氣體,宴樂以和其心志,以便在時機成熟之時謀求更大的發展。
《周易通義》李鏡池著李鏡池(1902-1975) 廣東開平人。 現代著名周易研究專家。《周易通義》(中華書局1981年)是李鏡池先生晚年研究《周易》的專著,由曹礎基教授整理完成。該書出版后亦深受專家重視和一般讀者歡迎,曾列為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五年夏季十大暢銷書之一。《周易通義》只就古經六十四卦的卦爻辭進行注釋和解說,注釋簡明扼要,解說淺白易懂,既博取古今注釋之優長,又反映了作者長期探索的成果,可謂雅俗共賞。
李鏡池先生早期以古史辨派學術觀點進行《易》學研究,從社會發展史觀點推勘典籍史料,從語言學以及《周易》與殷商甲骨卜辭之比較,推斷《周易》為周王朝卜史之官所編卜筮之書,成書于西周晚期,《易傳》則為戰國末年至西漢中葉儒生經師所作,所說與《易經》原意大有出入,其主要成果見《周易探源》。后期主張從詳盡分析各卦卦爻辭之全面組織結構來理解《周易》內容與思想,主要成果見《周易通義》。《周易通義?6?1前言》介紹“《周易》是一部什么書”、“《周易》是講些什么的”、“《周易》在形式結構上有些什么特點”、“《周易》的解說和研究”,對初學《周易》的人具有入門向導的作用。你在網上可以下載到的
八卦是指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種卦象,分別代指天、澤、火、雷、風、水、山、地八種自然界之物。根據史料記載,八卦的形成源于河圖和洛書。是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所發明,伏羲氏在天水卦臺山始畫八卦,一畫開天。
擴展資料:
八卦代表了早期中國的哲學思想,除了占卜、風水之外,影響涉及中醫、武術、音樂、數學等方面。先天八卦圖通常與太極圖搭配出現。太極和無極代表中國傳統信仰(儒,道)的終極本體“道”。
宋代朱熹的《周易本義》寫了《八卦取象歌》幫人記卦形: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八卦的類型分為先天八卦、中天八卦、后天八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八卦
八卦分別為: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其中,乾為天,代表天道,父親,管理者,一家之主
坤為地,代表地道,包容,母親,跟隨者,副手
震為雷,代表長男;兌為澤,代表少女
坎為水,代表中男;離為火,代表中女
艮為山,代表少男,巽為風,代表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