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歷就是陽歷,而農歷是陰歷
公元,即公歷紀年法,是一種源自于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原稱基督紀元,又稱西歷或西元,是由意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種歷法——《格里歷》,其淵源為《授時歷》。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準頒行。
公歷紀年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在儒略歷與格里高利歷中,在耶穌誕生之后的日期,稱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拉丁)。而在耶穌誕生之前,稱為主前Before Christ(B.C.)。但是現代學者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稱用“公元”(Common era,縮寫為C.E.)與“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縮寫為 B.C.E.)的說法。
公歷當然是陽歷,而農歷上面都說錯了。農歷其實不是陰歷,而是陰陽歷。它是陰歷結合著陽歷而加閏月的一種歷法,所以是陰陽歷。公歷是根據耶酥的傳說確定起始年份的一種陽歷,它毫無疑問是陽歷。
公歷是指公元紀年,就是陽歷
農歷是陰歷
①農歷就是陰歷,陽歷即使指公歷;②以太陽視運動為依據設置的歷法,叫“太陽歷”,簡稱“陽歷”,現在國際上通用的就是這種,由于它來源于西方,是辛亥革命時期才傳到我國的,所以也稱為新歷;今天公歷是4月15日③以月亮的視運動規律為依據設置的歷法,稱為“太陰歷”,簡稱“陰歷”,這是東亞國家沿傳的,今天陰歷是三月十三。
公歷和農歷每隔19年重合一次,無所謂哪個準,而且作為一種陰陽合歷,陰歷(即農歷)本身也參照陽歷(公歷)對自身進行了相應的修正,19年循環周而復始,沒有什么準不準的說法,一般老人家說農歷準的原因是它能配合節氣,相對準確地反映出某個特定時間段的總體天氣狀況,但是如果單純地從天數計量上來看,還是公歷更準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