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初平,東晉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出生于金華蘭溪。他自幼良勤放羊。15歲時被仙師引入金華山石洞(據傳為朝真洞、仙瀑洞)修煉,的仙師有二,即服水玉,教神農的西漢雨師赤松子和賣藥海上與秦始皇侃長生不老之說的安期生。在金華山石洞內累功四十年,修得叱石成羊法術。后又與兄修煉至500歲,得日中無影之功登真。后遂行天下,匡世濟民,成為民眾喜愛的除妖祛邪、懲惡揚善的英雄。的生平傳略有中國神仙傳譜的開山巨篇《神仙傳》(東晉葛洪著)為證。
瑞典漢學家羅斯寫過一本《》的書,描述了縱橫港澳的歷史。據稱圣道遷播,使從一個荒無人煙冷港,成為一個世界著名的。1921年的善男信女們結團嗇色園,在九龍的竹園興建赤松祠(祠有一石牌坊“金華分跡”標之淵藪)。在人眼里,是個財神,保護神,還是一個主宰讀書人命運的文昌君。為祈福迎詳,為消災避禍,為生意興隆,為合家歡樂。三、四百萬港人頂禮膜拜近百年之久。據悉1996年的圣誕,人們排隊捐款達三千萬港幣。
據萬歷,康熙《金華府志》記載:從五代錢武肅王建造赤松廟開始,民間在金華山建廟筑觀祀奉蔚然威風。至宋代、皇浩屢封,香火愈發旺盛,綿滋至今。
對黃鼠狼的尊稱
黃初平(約328—約386),后世稱為,著名道教神仙,出生于浙江省金華蘭溪黃湓村,一說出生于浙江省金華義烏赤岸。原是當地的一名放羊的牧童,在金華山中修煉得道升仙。宋代敕封為“養素凈正真人”。在港澳臺,東南亞流傳甚廣。今得到升仙地建有浙江金華祖宮,廣州和等地建有祠。亦有為紀念他設立的區。
祠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在本港及海外享負盛名。據傳說,又名赤松仙子,以行醫濟世為懷而廣為人知。相傳祠內所供奉的是「有求必應」的,他的簽文十分靈驗。此外,該祠是唯一一所可以舉行道教婚禮的道教廟宇。 在每年農歷年底及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有大量善信前往該祠,為過去一年酬謝神恩及為未來一年求神庇佑。每年農歷八月二十三日是師寶誕,所有的弟子會于正午時份聚集于祠內的主殿參與祭祀活動。 在20世紀初,道士梁仁庵等人從廣東西樵山普慶祖壇奉接赤松仙子寶像來港。最初,他 在灣仔開壇闡教,奉拜赤松仙子。1921年,他們經過仙人指點,選擇了九龍獅山下的龍翔道建祠。后來,信眾漸多,香火日漸鼎盛,成為港九著名廟宇之一。據說「有求必應」,簽文尤其靈驗。每年,不少善信爭相在農歷新年大年初一上「頭柱香」,成為一年一度的城中農歷賀歲佳話。 祠的建筑雄偉,金碧輝煌,極盡中國古典廟宇的特色。廟宇占地18,000多平方米,除主殿大雄寶殿外、還有三圣堂、從心苑等。其中以牌坊建筑最具特色,充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 祠外的一個大牌坊,上著「赤松祠」的大字。經過解簽檔、算命看相攤等,便看見另一個內牌「第一洞天」,再拾級而上,有另一個牌坊,上面寫著「金華分述」,每個牌坊都有其宏偉的建筑特色和意義。 祠內的九龍壁仿照北京九龍壁而建,壁上刻有中國佛教協會主席的題詩,增添黃大祠的中國傳統特色。 大雄寶殿輝煌宏偉,雕刻精細。在香煙彌漫下,善信頂膜禮拜,祈求福至。殿內有碑文一則,簡介黃初平成仙的經過。 除了大雄寶殿外,祠內其它建筑也充滿傳統特色,如三圣堂奉祀呂祖(呂洞賓)、觀音和關帝,并掛有萬世師表孔子的畫像。祠內又珍藏不少道教、佛教和儒家的典籍,可謂集儒、釋、道三家于一身。祠贈醫施藥,也參與不少社會活動。近年,更獲批準在祠內舉行婚禮,為新人辦理注冊事宜。
廣州祠始建于清朝已亥年,即公元1899年,并于1904年得各界熱心人士捐款重修。當年這里地雖偏僻,但曾是廣州的宗教圣地之一,其香火鼎盛,對廣州市區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有極大的影響。該祠雖于1910年遭受破壞,但舊祠所留下來的遺跡,如石刻對聯、浮雕石柱、扁額、門飾、石獅等,都飾以精致的雕刻,由此可以想見當年祠殿的宏偉規模和精致的建筑藝術。 1915年,原祠的主持人梁仁庵道長攜帶的畫像、靈簽和藥簽等南遷到,并于1921年建成祠。同樣地,也深受海內外人士的信仰和祀奉。改革開放以來,海內外廣大熱心人士紛紛要求在原地恢復建造芳村祠。后經有關部門批準,由()加拿大置地有限公司和芳村新荔枝灣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組成廣州嘉游旅游景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祠的復建項目。經過2年的策劃和設計,于1997年11月破土動工,1999年2月6日完成第一期工程,供各界人士參觀游覽。 復建后的祠坐落在芳村區的古祠路1號,離芳村和花地灣地鐵站很近。全祠總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呈長方形,有一個南大門和東側門供游人出入。 祠是一個集傳統風俗、文化、藝術和旅游為一體的旅游寺廟景觀。全祠現設有:正中高聳在臺基上面的主殿;進門左側的關帝廟、斗姥廟;進門右側的財神殿、孔圣殿;主殿左側的呂祖殿、功德堂;主殿右側的觀音殿;以及東、西添福、添壽長廊各1條。總體設計上采用升高主建筑的方式,使大殿的外觀更顯宏偉。這座宗教名勝再次揚名于世,既為廣州市增添了一個旅游新景觀,又為善信提供了一個祈福布施和祀奉祖先的地方,還能使原祠的文物得以保存,這里的的確確是一個值得參觀游覽的好地方。
祠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在本港及海外享負盛名。據傳說,又名赤松仙子,以行醫濟世為懷而廣為人知。相傳祠內所供奉的是「有求必應」的,他的簽文十分靈驗。此外,該祠是唯一一所可以舉行道教婚禮的道教廟宇。 在每年農歷年底及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有大量善信前往該祠,為過去一年酬謝神恩及為未來一年求神庇佑。每年農歷八月二十三日是師寶誕,所有的弟子會于正午時分聚集于祠內的主殿參與祭祀活動。 在20世紀初,道士梁仁庵等人從廣東西樵山普慶祖壇奉接赤松仙子寶像來港。最初,他 在灣仔開壇闡教,奉拜赤松仙子。1921年,他們經過仙人指點,選擇了九龍獅山下的龍翔道建祠。后來,信眾漸多,香火日漸鼎盛,成為港九著名廟宇之一。據說「有求必應」,簽文尤其靈驗。每年,不少善信爭相在農歷新年大年初一上「頭柱香」,成為一年一度的城中農歷賀歲佳話。 祠的建筑雄偉,金碧輝煌,極盡中國古典廟宇的特色。廟宇占地18,000多平方米,除主殿大雄寶殿外、還有三圣堂、從心苑等。其中以牌坊建筑最具特色,充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 祠外的一個大牌坊,上著「赤松祠」的大字。經過解簽檔、算命看相攤等,便看見另一個內牌「第一洞天」,再拾級而上,有另一個牌坊,上面寫著「金華分述」,每個牌坊都有其宏偉的建筑特色和意義。 祠內的九龍壁仿照北京九龍壁而建,壁上刻有中國佛教協會主席的題詩,增添黃大祠的中國傳統特色。 大雄寶殿輝煌宏偉,雕刻精細。在香煙彌漫下,善信頂膜禮拜,祈求福至。殿內有碑文一則,簡介黃初平成仙的經過。 除了大雄寶殿外,祠內其它建筑也充滿傳統特色,如三圣堂奉祀呂祖(呂洞賓)、觀音和關帝,并掛有萬世師表孔子的畫像。祠內又珍藏不少道教、佛教和儒家的典籍,可謂集儒、釋、道三家于一身。
黃皮子
黃初平(328
——?),又名皇初平,俗稱,自號“赤松子”,列仙班玉帝勒詔,姓崇、名壘,號司天。據《
赤松山志》記載:其兄初起乃長子,是為“大皇君”。黃初平生于東晉成帝年間為次子,是為“小皇君”。
關于來歷現今有四種說法:金華黃初平說、東莞黃野人說、下邢藍石公說、傳說中神農時的雨師。其中以金華黃初平說最為可信。據《金華府志》載:東晉皇初平,丹溪人(今浙江省蘭溪縣黃湓村,屬金華市管轄)。牧羊遇道士,將至金華山石室中,兄初起尋之四十余年,一日逢道士,引入山相見,“后還鄉,其族盡亡,乃去。初平別號赤松子云。”
傳說是金華人的最好實證是在金華北山早在晉代即建有的最早的祠——赤松觀祖廟(現在在恢復建設當中)。而晉代著名理論家、醫學家葛洪《神仙傳》和南宋道士倪守約《赤松山志》中關于的記載也印證了此種說法。但是無論哪種說法,我們基本可以判定黃初平是先成仙于民間,然后才被輯入道教典籍中成為道教徒宣傳其宗教的工具,而其人物形象是老百姓在口頭傳承的過程中則依照民眾的意愿對這一形象進行反復加工的結果。
黃初平“顯于東晉,上祖皆隱德不仕”,其出生并非名門望族,而是出生在一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且善根深厚的布衣之家。黃初平《自序》曰:“予少家貧,炊糖不繼”。十五歲是黃初平生平的重要轉折點,被其師“赤松子”引人金華山石室,傳授秘旨,服食,辟谷之術,丹藥長生良方,其性完全陶醉于山水之間,超然物外,絕棄世塵,精研丹法,積公德累善行,時覺四十年,黃初平已得道成仙。后云游各地,做了許多警惡除奸,普濟勸善的好事,深得民心,被世人尊奉為財神、吉祥之神、萬能之神。
關于的事跡傳說很多,其中以其“叱石成羊”流傳最廣。傳說講述:黃初平年15,家使牧羊,路遇道士,見其性善,便將他帶至金華山石室中。其兄初起,尋找初平多年,未獲音信。一日,在市中見一道士,和顏悅色,即向前問卜日:“我有一弟名初平,因命牧羊,失之四十余年,不知是死是活,請道長告之。”道士日:“金華山中有一牧羊兒,姓黃,字初平,定是你的弟弟無疑。”初起聽后非常高興!即隨道士去風初平,果然相遇,悲喜店畢,問羊何在,答云,“在山東”。兄往視,但見白石,不見羊。平曰:“羊在耳兄自不見。”平乃往,言:“叱!叱!羊起!”于是白石皆起成羊數萬頭。初起見后,又驚又奇,非常欽佩日:“弟今得道成仙,兄能學否?”初平答日:“只要誠心善學,便可得道矣!”初起即棄妻室,留住在金華山石室中,隨初平學道,服松脂、茯苓,不久亦修練成仙,行走于日中,看不見影子,有返老還童之色。至百歲,兄弟倆回歸家鄉,村貌全非,親族不識,只得返回山中,初平改字為“赤松子”,初起改字為“魯班”。今蘭溪黃湓村的“二仙井”,傳是當年黃初平兄弟倆所鑿。另有唐朝本觀道士舒道紀有詩為證:松老赤松原,松間廟宛然。人皆有兄弟,誰得共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