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老人笑的時候喜歡用手抹淚,眼睛瞇著的,嘴里呢喃著總在重復同一句話,大都時候合不攏嘴等等
答:這句話不對,應該說:老人臉龐上露出了歡笑。
3、這位老漢的眉毛胡子都花白了。但臉膛仍是紫紅色的,顯得神采奕奕。他身穿嶄新的青布棉襖棉褲,頭上還包著一塊雪白的毛巾。老漢蹲在地上,樂滋滋地抽著旱煙
那肯定是好的哦!!你奶奶去享福了!!
我空間有:動畫音視頻
成殮,也稱“入殮”,是將死者抬入棺木的儀式。一般在人死后第三天(若第三日不吉,便不計死亡當日,而視第四日為第三日)。屆時,死者的親朋好友、侄男望女都前來與死者見上最后一面。入殮前的準備工作相當繁瑣。首先請陰陽先生看風水和棺材擺放的位置、方向,推算出幾時入殮為吉。然后,由茶根據家屬意見向親朋好友下成殮帖子,告明入殮時辰。親朋好友參加入殮儀式一般不送禮,而講究送“紙盤”(一種包裝考究的香和燒紙捆扎組成的祭品)。棺材和死者面容在入殮前都要再度裝飾和修整,常由茶負責。先將七彩綢鋪在棺材底部,放好頭枕、腳枕,綢上按一定位置放7枚銅錢,謂之“七星板”(即頭、兩肩、兩臀、兩腳各一)。其長女要一手拿著盛絲棉和清水或酒精的小碟,一手拿著竹簽,由陰陽生為死者用清水或酒精擦拭眼睛、鼻子、嘴和耳朵,謂之“開光”。其口中還要念叨著“開眼光,亮堂堂;開鼻光,聞味香;開嘴光,吃東西香;開耳光,聽八方;開心光,心豁亮;開腳光,走四方……”等所謂咒語。之后,再用一面小鏡子為死者照一照,之后,將鏡子摔碎,表示死者在陰間可以眼光明亮、吃八方、聽八方、聞八方。
入殮時,講究“長子抱頭、長媳抱腳、次子、女兒抱腰”。當死者被抬入棺材后,陰陽先生要用一條在寺廟里開過光的綢帶量一量死者是否躺平,位置正不正。富有之家,還要給死者口中放一顆珍珠,貧民百姓則多放一紅紙包著的一小撮茶葉,認為這樣死尸不易腐爛。死者的雙手也不能空著,富者左金右銀;貧者一般左燒餅右棍(筷子)或左燒餅右田雞。因說人死后有3魂,一魂守尸骨;一魂投胎轉生;一魂奔赴西天。而西天路途遙遠,又有惡狗林、鬼門關攔路,一旦遇有危難,便可用手中物品幫助脫險。此外,棺內還可放適量的隨葬品。男子有煙具、茶具、酒、手杖乃至、戰刀等;女子多用化妝品、首飾、衣飾,甚者懷抱金如意。
入殮時,還要用“包”將死者棺中空隙墊嚴實。包,多為毛頭紙、草紙,內包燈草(貧者內包鋸末,富者則使用紅、藍綢子作包。未婚男子故去用青色包,未婚女子用紅色包。入殮時,所有親人的眼淚都不得掉入棺內,否則被認為對死者不敬,不利于死者奔赴黃泉。蓋棺前,子女們可將蓋在死者身上的白綢布前的約1尺布撕下保存,據說可以為兒孫們增壽。入殮的儀式是由陰陽生主持,此時的各種執事、一切人等都要聽陰陽生的,不能各行其是。蓋棺時要先蓋“子蓋”,即第一層蓋,實際是一層薄板,里面糊有紅布,外面無須油漆,上蓋五彩綢以圖吉利,然后再蓋大蓋。大蓋與棺材之間用材頭釘銷上,上飄五彩綢。材頭釘是木質的銷子,因棺材不能見鐵釘子,故采用木銷。材頭釘一般在起靈前都是虛著塞上,目的是等奔喪未到的親屬來時能與死者見面。蓋棺后,入殮的儀式就基本結束,直至出殯起靈前,棺前須立3張供桌,上鋪鑲青緞狗牙邊的白緞臺布。兩邊供桌分別擺1對花瓶、1對景泰藍銅器、1對白銀蠟扦兒,上插著估衣街“常元合”的牛油大蠟,蠟身刻一幅紅字對聯:“乘鶴西去,駕返瑤池。”中間供桌供死者畫像,擺香爐及八仙供果。地下放燒紙瓦盆一具,按時焚燒紙錢。
接三,是為死者的招魂儀式,于死后第三天晚間,人們認為人死3日,已登“望鄉臺”上望鄉,因此,需要讓死者知道,家人已等了3日,死者已不可能復生,只能由僧、道誦經超度,這是和家人的最后一見了。這實際上是家屬對死者的一種祭奠。接三這天,最有特色的是僧人的“放焰口”。放焰口是僧人為死者在奔赴黃泉時過鬼門關的祈禱儀式。形式是在提前設置的一張桌子上放置香燭、供品并有許多事先蒸好的小饅頭。僧人在做法事時最漂亮的是手勢。他口中一邊念叨,一邊隨手丟棄小饅頭,每值此時都會引來不少圍觀者。僧人的手勢之快令人目不暇接。與此同時,其他僧眾邊吹奏邊念經,他們負責把死者靈魂招來與家人團聚,然后再把鬼魂送走,使其平安到達陰界。此外,在禮佛事中,還要焚燒冥器、紙箔。男喪焚馬,女喪燒牛。自此日,每日由孝子燒紙三次,上祭三次,由成殮到出殯日,雇用杠夫日夜守護。如犯重喪,則由杠夫將一只白雞頭斬掉,以雞血噴淋于棺蓋上,再由陰陽生寫符一道,貼于棺蓋,再將死雞從屋門上亮子處扔出,以此免重喪,雞由杠夫拿回下酒。土葬取消后,接三的儀式隨之絕跡。
燒七在死者倒頭后直至出殯前,家人要每日早、午、晚3次焚香燒紙,祭奠,稱之“朝奠、午奠、夕奠”。朔望隆重祭奠,謂之“殷奠”。死者停靈期間,以7日為(七),按七頌經超度亡靈,并做家祭,焚化紙錢,俗稱“作七”。燒七時,閨女要“送箱子”、“燒包子”。箱子即扎彩,包子是用白紙疊成方形,用剪子剪成連綴不斷的紙串。死者有幾個閨女燒幾個包子,而且每“七”每人都要增加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