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與別派拳法橫向比較,可以說太極拳屬水、少林拳屬火
1985年王培生老師出版了《太極功及推手精要》一書,把太極十三式要義公之於世.
(一) 太極八法要義
拳譜上常見太極十三式之說。在理解中,有人把十三式說為十三個姿勢,這是不夠正確的。實際上太極十三式是十三種方法,這就是我們平時所經常講 的:扌朋、捋、擠、按,扌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其中前八個字是八種手法,後五個字是五種步法,即俗稱八門五步,或稱八卦五行,皆指的這十 三法。
前八種手法以與文王八卦方點陣圖有嚴格的四正四隅合成對應關系。
太極八法所屬經絡臟腑竅位與八卦的對應關系如下:
掤:在八卦中是坎,中滿,方位正北,五行中屬水,人體對應竅位是會陰穴,此穴屬腎經。八法中此字主扌朋勁,為進攻手法,用以打擊對方。
捋:在八卦中是離,中虛,方位正南,五行中屬火,人體對應竅位是祖竅穴,也叫天谷或天目,此穴屬心經。八法中此字主捋勁,為防護手法,用以化解對方。
擠:在八卦中是震,仰盂,方位正東,五行中屬木,人體對應竅位是夾脊穴,此穴屬肝經,八法中此字主擠勁。
按:在八卦中是兌,上缺,方位正西,五行中屬金,人體對應竅位是膳中穴,此穴屬肺經,八法中此字主按勁。
采:在八卦中是乾,三連,方位隅西北,五行中屬金,人體對應竅位是性宮和肺俞兩穴,該穴屬大腸經,八法中此穴主扌采勁。
挒:在八卦中是坤,六段,方位隅西南,五行中屬土,人體對應竅位是丹田穴,此穴屬脾經,八法中此字主挒勁。
肘:在八卦中是艮,覆碗,方位隅東北,五行中屬土,人體對應竅位是肩井穴,此穴屬胃經,八法中此字主肘勁。
靠:在八卦中是巽,下斷,方位隅東南,五行中屬木,人體對應竅位是玉枕穴,此穴屬膽經,八法中此字主靠勁。
掤、擠、肘、靠在技擊上屬陽為進攻,捋、按、扌采、挒在技擊上屬陰為防護。
(二)太極五步之要義
太極五步是太極十三總勢中的五種步法,就是指的進、退、顧、盼、定五種步法。這五種步法同樣也對應人體經絡臟腑的有關竅位,同時也對應著天之五行,即:水火木金土。現將其對應關系分述如下:
前進:在五行之中屬水,方位正北,人體對應竅位是會陰穴,此穴屬腎經。
後退:在五行之中屬火,方位正南,人體對應竅位是祖竅穴,此穴屬心經。
左顧:在五行之中屬木,方位正東,人體對應竅位是夾脊穴,此穴屬肺經。
右盼:在五行之中屬金,方位正西,人體對應竅位是檀中穴,此穴屬肝經。
中定:在五行之中屬土,方位正中央,人體對應竅位是丹田穴,此穴屬脾經。
太極八卦陰陽五行是太極拳的理論基礎,太極拳是對理論的實踐,發揮與應用。
太極有太極圖,有太極拳,金木水火土應該是五行。
太極與八卦
太極:語出自〈周易.系辭上〉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是<系辭傳>對<易>的宇宙生成圖式及<易>的制作過程的描述."太極" 一般用來指天地未分以前的狀態,被認為是萬物的本源.<系辭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從"太極" 生成來的.孔子曰:"<易>始于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夏,秋,冬之節,故生四時;四時各有陰陽剛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倒立,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定也."
"古往今來,時空無限。多少功潔,曇花一現。論造福人類,譽滿全球,其醫療健身作用獨領風騷著,唯我風華絕代之中國太極拳。"因為太極拳不光能強身健體,它其中還包含著博大的哲學道理,經過多少年的認證我們看到凡習太極之有大成者,其必無嗔無怒,輕喜賤悲,化心中一切雜念于綿綿不絕之式中,即使在與敵爭斗中也不急攻貪勝,而是以慢打快,以靜制動,無招勝有招,至敵于無形之中。這正與哲學中對立統一的關系即矛盾關系不謀而合,太極拳講究抱元守一,依八卦而去,以太極陰陽互濟,陰陽二者相互吸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互補互融中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拳學整體。而矛盾的關系也是如此,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即在一定條件下共處在一個統一體中,二者互為對方存在的前提,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在太極拳中同樣可以找到。
古代拳家用《周易》中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的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種基本圖形來表示太極拳的堋、捋、擠、按、采、列、肘、靠等動作,還用"八卦"為八卦掌命名。
據信八卦來自太極,而太極則通過互補的陰和陽這個二元系統控制著一切事物,陰和陽在八卦圖中分別以中間斷開和不斷開的橫線來表示。這些橫線都叫做"爻(yao)",利用三根橫線的不同組合,可以排出八種不同圖形,把這八種卦象按一定次序排成一個首尾相連的環形圖,就成為"八卦圖",簡稱"八卦"
太極圖是一個陰陽轉化的圓圈,它的形式是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左旋之而為陽,右旋之而為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道家認為,太極八卦意為神通廣大,震懾邪惡。
傳統中把八卦叫做13勢,指"五行八卦"合為13。五行八卦一字有一字之用,一勢有一勢之法。金木水火土比喻太極的五種步法,即前進,后退,左顧,右盼,中定,八卦比喻八種手法,即文章開頭的八個動作。
乾卦:是先天卦中的天卦,表示純剛而無柔,最能顯示剛勁的技法。柔和剛相生互化,互不脫離。因此,純剛是由柔而化來的,即"積柔成剛"將這一技法的實際內容命名為太極中的"堋"
坤卦:是先天卦中的地卦,表示純柔而無剛。最能顯示技擊中的后天之勁---柔勁。它包含著剛性的柔,也就是"剛復而柔"。就命名為太極中的"按"。
離卦:是先天卦中的子卦,表示內柔而外剛,柔入于剛。故有"以柔克剛"的說法。即是太極拳中捋這一手法。
坎卦:是先天卦中的子卦,表示外柔而內剛,柔中藏剛。有綿里藏針之意。即太極中的"擠"。
艮卦:是先天中的隅卦,表示先柔后剛而偏柔,也有以剛輔柔之意。也將這一技法命名為"靠"。
震卦:是先天卦中的隅卦,表示先剛后柔而偏柔,也有以剛率柔之意。根據技法命名為"捩"
巽卦:是先天卦中的隅卦,表示先柔后剛而偏剛,有以柔率剛之意,因命名為太極中"采"
兌卦:是先天卦中的隅卦,表示先剛后柔而以柔輔剛,剛重柔輕。名為"肘"
將太極圖用于拳技,成為太極拳,使太極拳運動的路線也曲線,弧線和圓線。太極掌以圓為法,運行軌跡是大圓套小圓,小圓練成無圓,即使是無圓也是外無圓而內有圓----意念中的圓。太極和八卦都以圓弧為本,不僅表現在外觀形體運動路線和定勢姿態上,也反映在身體運動上。以腰為軸的輪動無一不在貫徹圓和弧的運動:半圓,立圓,八字圓等。
太極是螺旋抽絲勁,八卦掌是纏繞勁。從技擊上說,進攻時旋轉前進,使力量更穩重,而且不易被對方擒拿住,防守中的接觸化解,其中的消卸牽引等都是運用圓弧的形式進行的。這樣,使受力面積增大,延長力的作用時間,恰到好處的升華"四兩撥千斤"的境界。
作為一個喜愛太極拳的學生,我以為:太極是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代表,它是由哲學,經學,及一種獨特的思想境界凝結而成。在千變萬化的套路中演繹著不變的思想,這種思想使天地歸一,使精神與力量化為一體,是一種豁達開放、遠離塵囂的克己致勝的方法。手法圓潤,恰如做人的方法一樣,不是硬碰硬,而是以自己的不變應世界的萬變。多加習練也會讓我們心胸寬廣,做事更加有原則,這是比僅作為一門武術來學的更大的優勢。
傳統中把太極拳叫十三勢,十三勢系指"五行八卦"合為十三。"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八卦"是乾、坤、坎、離、巽、震、兌、艮。其中,一字有一字之用,一勢有一勢之法。"五行"比喻太極拳的五種步法(即前進、后退、左顧、右盼、中定):"八卦卦"比喻太極拳的八種手法(即后捧、捋、擠、按、采、挒、肘、靠),五種步法和八種手法充滿了對立統一的變化關系和千變萬化的矛盾運動。尚書·系辭》解釋說"八卦出自《周易》一書、原是周人沖兇卜筮之書。據《易傳·系辭》解釋說"八卦"作者"仰 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作"八卦"。《易經》關于陰陽的 觀念,是從觀察天象地理變化和辯識人禽獸的不同中概括出來的。"八卦"代表八種物質,作為構成世界萬物的最基本的材料,它們是: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離為火、巽為風、兌為澤、坎為水、艮為山。這八種物質相互對立,相互依存。《易傳》說:"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隱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悅)也。"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恒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這些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物質,是客觀實有的具體事物,而不是虛無:是有表有象,看得見、摸得到的物質,而不是無形無象、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是客觀自然界運動變化的規律和自然社會的原理,而不是先天就有的東西。這是較早從宗教觀念和唯心主義哲學的束縛中掙脫、產生出來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太極拳從古代唯物主義哲學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
中國古典哲學的又一根本觀念是"天人合一"。所謂"天"并非指神靈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無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大人相應,或無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張"天人合一",《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人只要發揚"誠"的德性,即可與天一致。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成為二千年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
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現到武術中,首先表現為習武者追求人與自然的統一。因為大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是自然界最優秀的部分,天地萬物與人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而人則是這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主導因素,人道和天道是相近的。基于這樣的思想,使得習武者尤其重視人與自然的統一。清代楊氏傳抄太極拳譜中有云"乾坤為一大天地,人為一小天地也。"而"所謂人身生成一小天地者,天也、性也、地也、命也、人也、虛靈也、神也、若不明之者,烏能配天地為三乎。""要知天人同體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氣。"所以在練習武術的過程中,人們總是在追求人體與大自然的和諧相通,使人順乎自然,其運動也要服從大自然的變化規律,以此來求得物我、內外的平衡,達到陰陽平和。正因如此,自古習武者都非常注意在練習的過程中使人體和四時、氣候、地理等外在的自然環境相協調,因時因地采用不同的訓練內容和手段,選擇優美清靜的自然環境作為練功修身養性的場所,從而充分發揮人這萬物之靈的創造力,使個人的身心皆融于大自然之中。若逆天時地利而動,則不利于健康。這也是中國武術因地域不同而形成眾多拳種和流派的原因之一。
為了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古代習武者常象天法地,師法自然,從大自然中吸收營養,模擬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動作、姿態。神情,結合人體運動的規律和技擊方法的要求,以創造和豐富武術,并以自然界的現象來喻拳理,所以武術中有許多以自然界各種事物來命名的拳種和動作。如南拳中的虎鶴觀形拳,是以虎、鶴兩種動物的動作為基礎,結合人體運動特點和技擊技術而創造的拳種。形意拳中的十二形,則是以十二種動物的動作為依據,按形意拳的動作和勁力特點演化而來。此外,螳螂拳、鷹爪拳也是分別模仿螳螂、鷹的動作,取其形,會其意而創造的拳種。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至于動作名稱,諸如青龍獻爪。燕子穿林、白鶴亮翅。金雞抖翎之類的名稱極多。不僅如此,以自然現象闡發拳理的例子也很多。如王宗岳說太極拳是"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世",不僅說明了太極拳的技術特點,也表明了演練時還要注意養成"腹內松靜氣騰然"的內心活動,皆是以江海之勢喻拳勢。又如長拳的"十二形",說"動如濤、靜如員、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鷹。快如風",也是以十二種物象來說明對演練時動作的十二種變化的要求。
由于無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重和諧。重整體的思維特點,這種思維特點表現在武術中則是追求動作的"合"。"合",就是說動作的和諧、協調。最為典型的是所謂"內外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跨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這實際上是要求由內在的心。意、氣到外在的四肢。身體的各個部位都達到相互協調。應該看到,協調既是人的一種本能,又是人們有意識地培養和訓練,使動作達到完美的一種能力。"合"是武術特有的技術要求和獨具特色的理論。
天人合一的思想還決定了中國哲學主張人的道德原則和自然原則一致。張載肯定無人合一是"因明致誠,因減致明"。"誠"是最高的道德修養,"明'倒是最高的智慧。這種"誠"表現在武術中就是武德,"明"則表現為技藝超群。這也正是古往今來,德高望重的武術家不斷追求自我道德完善和技術完美的原因。古代人們崇尚武德,是依據習武者掌握有一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努力做有益于社會的事。為此,在習武者之間常有一些戒律、法規,隨著歷史的變化,其內容雖多有變動,但基本宗旨不變,即要求習武者成為見義勇為、有高尚道德的人。同時習武者還把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研習作為道德修養的手段,認為這是一種內修的功夫。他們崇尚勤學苦練的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藝水平。過去人們常將武術訓練稱"練功夫",功夫是指做一件事所花費的水平也高,所以前人常竭畢生之精力于"練功夫",致使"功夫"作為武術的代名詞在世界上流傳,這正是他們孜孜以求技藝之精的結果。
兩儀,陰陽
三才,天 人 地
四象,老陰老陽少陰少陽
五行,木火土金水
,指的是地支的關系吧.另有六儀,是七門遁甲里的,分別是戍、已、庚、辛、壬和癸六天干
七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
八卦,乾 坤 震 巽 坎 離 艮 兌
九宮 一宮坎(北),二宮坤(西南),三宮震(東),四宮巽(東南),五宮中(寄于坤),六宮乾(西北),七宮兌(西北),八宮艮(東北),九宮離(南)。
混沌如一; 陰陽兩儀; 天地人謂之三才 ;四象分為少陽,太陽,少陰,太陰; 金木水火土是五行 七星指北斗七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八卦——乾坤震坎艮巽離兌;九宮者,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奇門遁甲以之為地盤也。至于 體合于心、心合于意、意合于氣、精合于動、神合于動、動合于空
謝謝,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