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歷與陰歷的區別
農歷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歷法,曾長期在我國使用,該歷法中強調了二十四節氣的劃分,而節氣對于農業生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民間也有稱為夏歷、陰歷的。在1912年以前,我國歷代一直沿用這種歷法作為正式歷法。而真正的陰歷是最古老的歷法,現今伊斯蘭國家和地區中使用的回歷,就是陰歷的一種。
農歷與陰歷都是中國現存的紀年歷法。在許多場合,不少人將二者混為一談,認為農歷就是陰歷,陰歷就是農歷。其實,二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主要區別如下:
1、兩者編訂的主導思想不同
中國的農歷和陰歷均選用月球的運動作為參照,每月的日數近似等于月相的變化周期——29.5306日。在月份排列上,一般大月30天,小月29天,兩月平均后每月日數為29.5天,這與朔望月的長度基本相當。此為二者的同源之處。因此二者都能準確的反映月相的盈虧:月中為望月(滿月),月初為朔。但中國農歷的節氣還能夠反映四季寒暑的氣溫變化,如平常所說的“五黃六月”、“寒冬臘月”等詞匯,說明農歷中的“五六月”是小麥成熟的季節,氣溫較高;“臘月”是隆冬,氣溫較低;“二三月”和“七八月”是氣溫的過渡季節。由于二十四節氣中的時段,是依據太陽在公轉軌道即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的。因此,中國的農歷帶有陽歷的某些特征,能夠用來指導農時,安排作物輪茬。常說的陰歷只能反映月相變化,不能反映氣溫變化,因而它是純粹的“陰歷”,不能指導農時活動。
2、兩者月首的安排不同
中國的農歷把日月合朔的時刻所在日期定為月首,即初一。唐朝以前采用“平朔”,唐初以來,改用“定朔”,即初一固定在真正的朔日,當天晚上肯定沒有“月亮”。回歷紀年所用的陰歷的月首按教規以新月始生為朔,即在日月合朔以后,相當于農歷的初二或初三,當天晚上可見到“新月”。
3、兩者的“年”有區別
中國的農歷由于選用了恰當的“置閏”原則,使平均歷年長度的近似值等于回歸年的長度(365.2422日)。因而,農歷的“年”與陽歷的“年”基本同步,但回歷紀年中陰歷的“年”只有12個陰歷月的簡單積累,其長度為29.5×12=354天,和陽歷“年”之間有著約 11日的差異。因而,長度積累后,月份和寒暑往來會出現顛倒現象。農歷的新年一般在冬季,而陰歷的新年則可能在暑期到來。
4、使用地區不同
中國的農歷由于能夠反映寒暑往來和月相的盈虧變化,因而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普遍適用,而且特別適合中國的國情,因此在中國及東南亞華人聚居地得到廣泛使用。但陰歷的使用地區主要限于伊斯蘭國家,而且只在歡度宗教節日時才使用。
總之,中國的農歷所包括的地理意義要豐富得多,是一種陰陽歷,與陰歷之間是有一定差別的。
參考資料:選自《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是的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我的生日不是在公歷,而是在陰歷。”。這句話有點不對勁。它混淆了農歷和農歷。”我的生日不是在公歷,而是在陰歷。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把農歷和農歷混在一起,誤認為是同一回事。中國的歷法是陽歷和陰歷,不是陰歷。
我們先談談陽歷吧。辛亥革命后,中國開始采用西方公歷,又稱陽歷。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自轉的規律為基礎的。地球每365天5小時48分46秒圍繞太陽公轉一周,這被稱為太陽年。根據陽歷年,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2月為28或29天),一年中12個月有365天或366天。
農歷是以月球繞地球自轉的規律為基礎的。月亮也叫“太陰”,所以陰歷也叫陰歷。農歷的第一個月叫做“新月”。每個月的第一天是新月日(看不見月亮),十五日是滿月。”“新月”是月亮盈虧的平均周期。所謂“月有云,晴,圓,虧”就是這個意思。農歷月是以新月的長度為基礎的,即29.5306天。為了避免小數,農歷月有30天,小月有29天。為了保證每個月的第一天(第一天的第一天)一定是新的一天,大小月份的安排不是固定的,而是需要通過嚴格的觀察和計算來確定。因此,在農歷中連續兩個月都是大的或小的月份是很常見的。例如,1990年的3月和4月是小月,9月、10月、11月和12月是連續四個月。
不難看出,農歷年的天數比公歷年少11天左右,三年后將少一個多月。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時間順序和時間的混亂。例如,農歷春節是一個寒冷的冬天,明年的春節將提前11天,第16個春節將出現在炎炎夏日,這讓人很不舒服。
然而,這并沒有發生,因為在中國歷法中有一個偉大的發明叫做“插入法”。每19年有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是383天或384天,稱為閏年。例如,2023年和2023年是閏年。陸游的《蝸居》有詩“因雨,蠶逢閏年晚”。這種有中國特色的歷法,有閏月,兼顧農歷和陽歷,稱為“陰陽合歷”,又稱“陰歷”。中國從夏朝開始使用農歷,所以農歷也叫夏歷。
那么,增加閏月需要多長時間?經計算,每三年增加一個閏月,每五年增加兩個閏月,每七年增加三個閏月,每十九年增加七個閏月。19年加7個閏月后,矛盾只消除了2小時9分多鐘,這是足夠準確的。陽歷和陰歷基本上是同步的。因此,農歷采用十九年加七閏月的方法,即“十九年七閏法”,即公歷年與農歷年相協調,使農歷春節始終保持在冬末春初,使農歷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到了公歷年。此外,月亮在農歷中具有明顯的月相特征。這樣,農歷就具有了陽歷和陰歷兼備的特點。
閏月的設置與二十四節氣有關。二十四節氣以陽歷為基礎,每月有兩個節氣(前者稱為“節氣”,后者稱為“中氣”)。農歷二十四節氣的日期不是固定的,而是逐月推遲
農歷就是陰歷,以月亮為觀察計算對象應用于農業時代農事故也稱農歷
農歷=舊歷=陰歷是根據月亮的運行來記年,英文里叫lunar calendar. 我們國家傳統的記年都是用農歷,過節都用農歷來表示,稱其為農歷是因為農民根據陰歷來決定播種收獲的時間,而且表明了具體的節氣,比如雨水,霜降,小雪,大雪,三伏,三九,等等。這些都是為了農活的方便制定的,所以我們國家一直重視農業的發展。根據月亮的運行調節節氣的變化。
陽歷=日歷=公歷是根據太陽的運行來記年,英文里就叫calendar. 中西接軌,所以我們也開始用公歷。但老外比較*,只知道識別春夏秋冬四季,所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都是固定的日子。
中國農歷不是陽歷,農歷是陰歷 是中國特有的包涵二十四節氣在內的,陽歷是公歷,世界通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