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舊歷=陰歷是根據月亮的運行來記年,英文里叫lunar calendar. 我們國家傳統的記年都是用農歷,過節都用農歷來表示,稱其為農歷是因為農民根據陰歷來決定播種收獲的時間,而且表明了具體的節氣,比如雨水,霜降,小雪,大雪,三伏,三九,等等。這些都是為了農活的方便制定的,所以我們國家一直重視農業的發展。根據月亮的運行調節節氣的變化。
陽歷=日歷=公歷是根據太陽的運行來記年,英文里就叫calendar. 中西接軌,所以我們也開始用公歷。但老外比較*,只知道識別春夏秋冬四季,所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都是固定的日子。
1、出處不同:
公歷就是陽歷,是世界通用的日期也就是我們平常的日期。
農歷就是陰歷,是我國古代用來農耕的日期,也就是日歷下面的小字所表示的日期。
2、算法不同:
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所定出的歷法。農歷是以太陰(月亮)繞地球為一個月,12個月為一年(閏年為13個月)所定出來的歷法。(以閏月調節年之四時)
擴展資料:
農歷的由來:
農歷是中國傳統歷法,它是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變化為一個月,參考太陽回歸年為一年的長度,并加入二十四節氣與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
農歷是以陰歷為基礎,融合陽歷成分而成的一種歷法,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說,它是屬于陰陽合歷。
農歷又有夏歷、陰歷、舊歷、華歷、中歷等稱。因使用“夏正”,舊時多稱為夏歷,1970年以后“夏歷”改稱為“農歷”。農歷屬于陰陽合歷,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
陽歷,即太陽歷,是以四季循環的回歸年(地球繞太陽一周)為基本周期,與月相變化無關。太陽歷歷年的平均長度等于回歸年,歷月的日數和年的月數是人為規定。 陰歷,即太陰歷(月球我國古代稱太陰),以月球圓缺的周期朔望月為基本周期。歷月平均長度29.5天,規定單數月30天,雙數月29天,12個歷月為1年, 共354天。規定30年內增加11個閏日,安置在第2,5,7,10,13,16,18,21,24,26,29各年的12月底。目前太陰歷只在伊斯蘭教國家和地區使用。(注意跟我們有的陰歷不是一個概念) 公歷,公共歷法簡稱。現行世界通用歷法,真名格里高利歷(羅馬教皇制定頒布),太陽歷的一種。天天在用就不具體說了。 農歷,中國傳統歷法,屬陰陽歷(我們經常簡稱為陰歷,這里一定要與前面所說的太陰歷區別)。以月相變化周期朔望月作為歷月的基礎,同時又考慮回歸年的周期,采用加閏月的方法使歷年的平均長度和回歸年的長度接近。以朔日作為第個歷月的初一,兩朔日之間的時間為一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年設 12個月,共 354或355天。為使歷年平均接近回歸年,在19個歷年中加入7個閏月,有閏月的那年有13個月,共384或385天,叫作閏年。19個歷年和19個回歸年的長度幾乎相等,7個閏月一般在第3,6,9,11,14,17,19年。具體安置在哪一個月,這和二十四節氣的中氣有關。二十四節氣實際是由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組成(是不是出你意外),二者相間排列,每月都有它固定的中氣,如含有中氣雨水的月為正月。19個回歸年中有19*12=228個中氣和節氣,但有235個朔望月,顯然有7個月沒有中氣,7個月沒有節氣。陰陽歷規定沒有中氣的月份作為這一年的閏月 另外有一點,我們現在說的農歷一詞是在建國后才出現的。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歷的稱法,但統稱是干支紀年法。一般現在都用農歷一詞了,但在一些專業文獻中會有另外稱法。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 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地支。 干支還是陰陽之分: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 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共有六十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起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干支紀年法 如甲子為第一年,乙丑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六十年為一周。 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環下去。 例如1929年是農歷己巳年,1930年是農歷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農歷己巳年。我們在日歷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紀年這種方法排列下來的。陽歷年份除以60的余數減3便得該年農歷干支序號數,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紀。如果序號數小于、等于零則于支序號數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余11,年干支序號數=11-3=8。查干支表知該年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余3,干支序號=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該年為癸亥。 干支紀月法 干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為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紀日法 甲炎了第一日,乙丑為第二日,丙寅為第三日……60日為一周。 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復始,循環下去。 例如農歷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紀時法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丑時,其余照推。時的天由該日所對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任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了子時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公歷是現在國際通用的歷法,又稱格列歷,通稱陽歷。“陽歷”又名“太陽歷”,系以地球繞行太陽一周為一年,為西方各國所通用,故又名“西歷”。我國從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國元年采用陽歷,故又名曰“國歷”。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故又名曰“新歷”。1949年正式規定公元紀年。
農歷是中國傳統歷法之一。夏歷屬于一種陰陽歷,平均歷月等于一個朔望月,但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征,所以又有陽歷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及朝鮮、韓國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國家,仍使用農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于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于農業種植等活動。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歷法相傳創始于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人們因為二十四節氣對于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夏歷稱為“農歷”,但二十四節氣應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應該屬于太陽歷部分。因此把夏歷稱為農歷是不恰當的。
農歷(舊歷)與陽歷(新歷)的區別. 陽歷:有叫公歷,太陽歷,日歷等,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年.起源于西方國家.現在為世界通用. 陰歷:又叫農歷,月歷,等
農歷的節氣具有嚴格的天文學意義,兩個相鄰春風的時間差就是回歸年。也就是說,太陽沿黃道,從春風點出發再次回到春風點所經歷的時間。由于歲差,春風點西移(在圖上順時針),太陽自西向東運動(在圖上逆時針),因此太陽與春風點會合的時間比真周期短一些。用兩個相鄰的冬至定回歸年更直觀吧,這可能是古代的慣例,顯著特點是太陽直射南北回歸線,太陽高度角接近極值。現代農歷用冬至確定太陽歷的年長,而太陰的年長是變化的,但總是與冬至保持同步(十一月因定包含冬至),注意,農歷包含節氣(太陽的)和月歷(月亮的)!
公歷的年長不具有嚴格的天文學意義。
現代農歷的年長精確到分秒!現代農歷的“年”涉及到兩個方面,一個是存太陽的,一個是日月結合的(與置閏有關)。
農歷=舊歷=陰歷是根據月亮的運行來記年,英文里叫lunar calendar. 我們國家傳統的記年都是用農歷,過節都用農歷來表示,稱其為農歷是因為農民根據陰歷來決定播種收獲的時間,而且表明了具體的節氣,比如雨水,霜降,小雪,大雪,三伏,三九,等等。這些都是為了農活的方便制定的,所以我們國家一直重視農業的發展。根據月亮的運行調節節氣的變化。
陽歷=日歷=公歷是根據太陽的運行來記年,英文里就叫calendar. 中西接軌,所以我們也開始用公歷。但老外比較*,只知道識別春夏秋冬四季,所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都是固定的日子。
農歷用的是大寫中文數字,公歷用的是阿拉伯數字,真心在幫你期待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