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歷就是日歷上的小字,一般的過年過節時的日自就是陰歷,比如八月十五中秋節我們說的八月十五就是陰歷,相反陽歷就是日歷上的大字,陽歷比陰歷過得快!一般沒什沒節的話很少有人提陰歷的,對了,一般過生日就是陰歷,但有的人過兩個,一個陰歷的一個陽歷的,但先過的是陽歷!應該懂了吧!嘻嘻
陽歷就是國際上通行的歷法,也叫公歷
而陰歷是中國等一些國家由農業耕作的規律總結出來的歷法,也叫農歷
區分的方法很簡單,日歷上一般都是同時寫出陽歷和陰歷的。寫數字的就是陽歷,比如10月31日。寫漢字的就是陰歷,比如八月初一
陰歷的月份比陽歷的月份晚將近兩個月。比如陽歷12月,陰歷是10月
你好。
陽歷也叫公歷,來源于西方。比如算星座時、就是按照陽歷(公歷)計算的。
陰歷也叫農歷,來源于我們中國。
比如我們俗稱的八月十五中秋節、清明節、七夕、春節、就是按照農歷來計算的。而元旦、和西方的情人節(2.14)和圣誕節、國慶節、建軍節、黨的生日、都是按照公歷來計算的。
他們的主要區別就在于陽歷是國際通用的,而農歷是我們中國特有的。
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歷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后,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陰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后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歷法,就是所謂陰陽臺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叫農歷或陰歷)就是這種陰陽合歷。它跟陰歷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歷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可能比較繁多,如果想真的了解。希望你耐心的閱讀。謝謝。
謝謝采納呢。
中國的農歷是陰陽歷。陽歷就是農歷里的太陽歷,陰歷就是農歷里的月亮歷。 ?陽歷主要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按照地球在黃道上位置劃分的。黃道可以理解成地球圍著太陽公轉的軌道,一共360°,每15°為一個節氣。
天球是一個想象的旋轉的球,理論上具有無限大的半徑,與地球同心。天空中所有的物體都想象成是在天球上。與地球相對應,它有天赤道,天極。 ?上圖就是以天球為模型,以地球為固定視角看待太陽的位置,等同于太陽圍著地球轉。 ?黃道與天赤道的夾角為23.5°,這個角度造成了南極和北極的極晝、極夜現象。當太陽轉到夏至位置時,地球無論怎樣自轉,北極一直都會被陽光照著,而南極一直看不到陽光。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即太極圖中四象的“太陰”、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據說冬至是二十四節氣最早測定出的節氣,也因為它和夏至是最容易準確測定的。 ?同理,春分和秋分就是白天黑夜剛好等長的日子。 ? 陰歷是按月亮的月相來安排的。 ?“月”是“朔望月”的簡稱。月亮軌道上繞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亮的黑暗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朔,正是陰歷每月的初一。 ?當月亮繞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陽照亮的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望,一般在陰歷每月十五或六十日。
陽歷就是地球繞太陽轉而計算出的;農歷是月球繞地球轉計算出來的。
陰歷既農歷是初一開始算起,(詳細說也就是按照月亮每個月十五月圓),陽歷既公歷是西方傳統的計日方法。
陽歷主要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按照地球在黃道上位置劃分的。黃道可以理解成地球圍著太陽公轉的軌道,一共360°,每15°為一個節氣。
擴展資料:
農歷又有夏歷、陰歷、舊歷、華歷、中歷等稱。因使用“夏正”,舊時多稱為夏歷,1970年以后“夏歷”改稱為“農歷”。農歷屬于陰陽合歷,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于一個朔望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農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