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九華山99米高地藏王菩薩巨型銅像落成開光,九華山可以給物品開光嗎

    內容導航:
  • 全球最大的地藏菩薩像,高99米耗資15億,都有什么特色?
  • 時間上最高的銅像是九華山99米高的地藏菩薩露天銅像嗎?
  • 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的九華山歷史
  • 九華山大銅像怎么做的
  • 九華山化城寺的九華山與地藏王菩薩
  • 九華山地藏菩薩大佛
  • Q1:全球最大的地藏菩薩像,高99米耗資15億,都有什么特色?

    在現在這個旅游業如此發達的社會中,佛像寺廟也已經成為了旅游景點,在我國這種寺廟景點非常多,甚至有些景點還是5A景區呢。而在寺廟中我們一定會看到的就是佛像,當然了也有很多佛像是露天的,只因他們太過于龐大,而且在修建的時候也是為了能讓更多的人看到,所以故意修建了露天的佛像,比如今天小編說的這座佛像,它不僅是露天佛像,并且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地藏菩薩佛像。

    它坐落在我國安徽省的九華山上。這座山相信大家應該并不陌生,作為佛教的圣地,這里有99座山峰,綿延曲折猶如盤龍非常壯觀。作為我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每年都會接待無數的游客。只是在這樣的一個山頭上建立這樣的一座佛像著實是很不容易。但最終還是完成了,用時長達15年之久,并且花費了15個億,好在最后的結果是非常好的,非常的壯觀宏偉。

    這尊佛像高99米,正好九華山也是有99座山峰,并且地藏菩薩享年也是99歲,所以這座佛像的高度并不是隨意決定的,是有著深遠意義的。原本這座山作為佛教圣地每年都會有有很多人慕名來到這里上香拜佛祈求平安,如今有了這尊佛像之后來這里旅游的和佛教信徒是越來越多,這座山的知名度也是越來越大,不僅是我國人喜歡來這里,很多的外國人也會來這里。

    除了這個佛像之外,在九華山上還有一個比較吸引人的地方,也就是肉身佛像,這可是其他的寺廟所看不到的。在這里有一個肉身寶殿,大家可以在這里參觀,甚至是許下美好的愿望。很多人都會來到地藏菩薩的肉身面前來許愿,據悉是非常靈驗的。不過對于這些肉身佛像,小編是真的非常敬佩,修行之人竟然可以做到這樣的地步,真的是不容易了。但對于這樣的佛像,有些修行人認為,既然一切無所求,死后留一身皮囊有何用。

    說了這么多我們還是來說一個小編最喜歡的景點吧,就是九華山上的天臺寺,不知道有多少人登上過,這是九華山上最高的一座寺廟,海拔高1306米,很多人來九華山都是為了來這座寺廟,但因為太高,很多人在走了一半之后就會放棄。其實小編來這里并不是為了拜佛,而是為了看這里的美景,山頂上的景色真的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那視野別提有多開闊了,站在這里心情是那么的舒爽,久久不愿下山。

    只是作為旅游景點,這里的門票是有些昂貴,160元,有些地方還會另收費,總之一個人想要在這里游玩兒好,沒有500元應該是下不來的。如果你想要在這里玩兒滑翔傘,那價格就更貴了,得一千元左右呢。作為一個旅游景點,這里除了門票可能稍微有一些貴之外,剩下好像也并沒有什么缺點,你認為呢?

    Q2:時間上最高的銅像是九華山99米高的地藏菩薩露天銅像嗎?

    鶴鳴山道源圣城
    老子銅像高99.9米
    九華山
    地藏菩薩銅像高度為99米
    地藏菩薩手持的錫杖高度為110米
    .

    Q3: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的九華山歷史

    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姿百態的群峰,宛如蓮花,素稱“蓮花佛國”。唐李白賦詩贊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故而改原名九子山為九華山。
    據記載,唐開元七年,新羅國國王金氏近親年僅24歲的金喬覺,毅然拋棄王族生活,削發為僧,攜帶一個叫白諦聽的獨角獸渡海來到中國,他遍游名山大川,尋訪古廟寶剎,來到九華山,見此山鐘靈毓秀,物華天寶,十分喜愛,于是就在山上結茅住庵,修道悟禪。從此,他虔誠苦修,棲身于巖洞,餓了就在山上采些野果子吃,渴了就取些泉水喝,心甘情愿地過著一種非常清苦的的修行生活。
    金喬覺在山上苦修,曾住過山間不少的地方,也曾留下了許多奇異的傳說。據傳說金喬覺住過九子巖、蓮花峰、東崖峰一帶的山洞,無極洞、打坐石就是他當年活動的蹤跡,古拜經臺就是他當年誦經讀書的地方。他的苦修感動了眾多善男信女,當地鄉紳諸葛節等捐資,為金喬覺建寺。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池州太守張巖奏請朝廷賜“化城”額于該寺。
    金喬覺在九華山修道時曾發下宏愿: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人們把他這句話稱之為地藏大愿。金喬覺傳播佛經、傳述佛禮、弘揚佛法、普渡眾生,他圓寂時,相傳山鳴谷隕,群鳥哀鳴,地出火光,其尸身起越。三年而栩栩如生,眾僧都把他看著是地藏菩薩應化九華,尊其為地藏菩薩,建肉身塔供奉。九華山逐成為地藏菩薩道場。
    九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佛教圣地,又以地藏菩薩道場而聞名于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AAAAA級),每年到九華朝山進香、觀光游覽的信士、游人達200多萬人。
    1979年,九華山與五臺、峨眉、普陀三座佛教名山同時對外開放,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宗教政策的落實,九華山佛事香火更加旺盛,二十年已接待海內外游人和香客一千四百余萬人次。1991年趙樸初先生視察九華山,稱贊九華山為國際佛教道場。但是,由于九華山地形復雜,峰巒林立,平地不多,歷代的寺廟依山就勢,以“廟舍合一”的小廟居多,一直缺少代表性的地藏菩薩形象標志,與盛世名山和改革開放形勢不相適應。
    隨著科學的發展,借助現代的澆鑄技術來建造超規模的佛像已漸成趨勢,它既能弘揚佛教文化,又能為名山增色、為佛教增輝。特別是天壇大佛的落成,對九華山佛教協會的啟發很大,九華山佛協發心要在九華山建造99米地藏菩薩大銅像。

    Q4:九華山大銅像怎么做的

    九華山99米地藏王菩薩露天大銅像將于2010年年底竣工開光,歷時九年的九華山標志性工程,銅像內有三部直達頂部電梯!非常壯觀!

    Q5:九華山化城寺的九華山與地藏王菩薩

    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原名九子山。位于安徽省青陽縣西南20公里處,面積100余平方公里。該山險雄奇秀齊備,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美稱。唐代詩人李白曾三上九子山,作詩贊美曰:“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因而將九子山改名九華山。
    九華山早在晉代(公元401年)就有了寺廟建筑,開始是道觀,到唐代新羅國(今朝鮮)金喬覺到此結廬,廣修佛寺,后經宋、元、明、清歷代的修建,九華山寺廟最多時達150余座。現存寺院50余座,佛菩薩塑像1500余尊。著名的寺廟有:化城寺、肉身寶殿、祗園寺、百歲宮。
    上九華山,進山門首先要到九華街,這里是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也主要集中在這附近,有“蓮花佛國”之稱。
    地藏菩薩全稱“大愿地藏王菩薩”。《地藏十輪經》載:“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故名地藏。
    傳說釋迦在忉利天為其母摩耶夫人說法時,曾囑咐地藏長住人間,并執掌幽冥世界(即陰府教主)救濟三惡道眾生之苦。于是地藏就擔當了釋迦滅度之后、彌勒出世之前,在無佛世界教化眾生、拯救眾苦的大任。他發下了“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所以他代表了“大愿”。
    地藏菩薩的塑像,大多著僧裝、披袈裟、左手持如意寶珠,右手持九錫寶杖。他的坐騎名“諦聽”
    據《宋高僧傳》載,地藏托胎為新羅國王子,姓金,名喬,少年出家,唐玄宗時(公元653)來到中國,于安徽省九華山結廬苦行修煉。后來他在當地廣收信徒,募化建寺,使九華山佛寺和僧尼日益增多。他在99歲時,自坐缸中圓寂,3年后開缸時,肉身不壞,面色如生,骨節能動,佛界稱之為菩薩轉世。于是以全身入塔,這就是著稱于世的地藏肉身塔,后又建殿藏塔,所以名為“肉身寶殿”。
    到了明代,金喬覺地藏開始被作為地藏菩薩的化身來祭祀。從此,九華山就成為地藏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
    化城寺主要文物

    貝葉經。人 們在佛堂、靜室常見的“簾卷春風暖,經翻貝葉香”春聯,其中的“貝葉”即是指的“梵文貝葉經”,俗稱“貝葉真經”。這是古代印度佛教徒,用鐵筆在貝多羅樹 葉上刻寫的佛教經文。唐僧玄奘去西藏取經,取的即是此種經文。據史料記載,宋高僧圓道從西域歸來,得梵文貝葉經四十札,藏西安大雁塔。九華山所藏貝葉經, 大約即源于此。九華山現存梵文貝葉經二札。一札內藏10葉,每葉長52.5厘米,寬6.5厘米,葉片兩面均刻梵文7行,字跡清楚,墨色未褪。每葉距葉片兩端17厘米處有裝訂小孔。夾貝葉經冊頁上有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竹禪題跋。此經為畫僧竹禪捧呈九華。另一札夾板上畫有紅黑兩色相間荷花瓣,內藏73個,每葉長39厘米,寬5.5厘米,葉片兩面均刻梵文7行,字跡清楚,墨色未褪。葉片距兩端12厘米穿孔處,有線繩貫穿,可系可解。
    經始傳至九華山年代無考,但肯定較為久遠。以上兩札《貝葉經》均藏九華山歷史文物館。1988年2月1日經國家文物鑒定,暫定為二級藏品。
    明《藏經》共有兩部。其一:即明萬歷十四年 (1586 年 ) 三月神宗朱翎均之母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頒賜的《藏經》。會頒經諭文1件,始藏拱金閣,清嘉慶二年(1797年)不慎失于火萬歷十四年頒經,為明正統五年(1440年)刻版,“大明萬歷二十年七月吉旦,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印造”。共計667函677l卷。經書長35厘米,寬13厘米,一律用長66厘米、35厘米的白開化紙粘折而成。每版5頁,每頁5行,每行17字。上下印有雙邊。全部函號編碼以《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流。……”的順序排列。明《藏經》始藏景命閣,后移置化寺藏經樓,分藏四個大藏柜中。清咸豐七年(1857年)太平軍與清軍激戰九華山,化城寺前殿、中廳、大雄寶殿均毀于兵燹,唯后殿(即藏經樓)幸存。今全部《藏經》藏于677個樟木中。這是目前僅存的兩部保存完整的明代《藏經》之一。1988年2月1日國家文物局定為二級藏品。其二: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閏四月二十四日神宗頒賜《藏經》一部。經文函卷數尚未清點。每卷上印“大明萬歷戊戌年七月吉日奉旨施行”。經卷規格與正統版相仿。頒經渝旨保存完好。
    《血經》。明代高僧海玉,字無瑕,在九華摘星庵苦修,共耗去28年時間以指血調研銀珠濡筆恭書《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部,故有《血經》和《明代血經》之稱。祟禎三年(1630年)明思宗朱由檢派員朝圣并敕封無瑕和尚肉身為“應身菩薩”,裝金供奉。這部《血經》遂被僧眾護如至寶,倍加珍藏。后幾經戰亂,《血經》保存完好,朱色未褪,今藏于九華山歷史文物館。全經81卷,每卷由15張白宣紙粘合,每張紙60.5厘米×33厘米,上抄經文20行,每行15字。每卷共折60面。1988年2月1日經國家文物局鑒定為一級藏品。
    釋迦牟尼銅像。高 198 厘米,寬 142 厘米,重 900 公斤,由上身下身兩部分組成。鑄有“尉遲敬德監造”字樣。尉遲敬德隋末歸唐,曾來九華山建佛寺。經鑒定此尊佛像造于宋代,“尉遲敬德監造”乃偽托。原置三天門聚龍寺,后移置化城寺藏經樓下。像身斑駁,定為二級藏品,是九華山最大最古的銅佛像。
    明神宗圣旨。即明神宗萬歷二十七年 (1599 年 ) 頒賜藏經敕諭1件。諭文寫在鵝黃色蠟箋紙上。幅面為86.5×40厘米。上有內外二方框,相距7.5厘米,框內四周繪制描金飛龍12條。蓋有陽文“廣運之寶”御空,邊長11.5厘 米。其文曰:“敕諭九華山地藏寺住持及僧眾人等:朕發誠心印造佛大藏經,頒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經首護持,已諭其由。爾住持及僧眾人等,務要虔潔供 安,朝夕禮誦。保安眇躬康泰,宮壺肅清。懺已往愆尤,祈無疆壽福。民安國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歸仁慈善教。朕成恭巳無為之治道焉。今特差內官監太 監漢經廠表白李官,赍請前去彼處供安,各宜仰體如悉。欽哉,故諭。大明萬歷二十七年閏四月二十四日”。1988年2月1日經國家文物局鑒定為一級藏品。
    清康熙皇帝御書。楷書,“九華圣境”四字。每字長 58 厘米,寬40厘米,幅面長192.5厘米,寬95厘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圣祖玄燁南巡,三月回鑾駐江寧府時書寫。藏九華山歷史文物館,定為三級藏品。
    化城寺的幽冥鐘。高 199 厘米,底口徑 141 厘米,厚 4 . 5 厘米,二龍四爪合背鈕。鐘一例鑄“南無幽冥散主地藏王文佛”牌位,高60厘米,寬40厘米,上有二龍,鐘上方一圈鑄“皇圖鞏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每字徑13厘米,寬115厘米,鐘下方寬17.5厘米,一圈鑄二龍戲珠,寺庵名和功德芳名10排11行,共183個,另五行鑄“簡稱提督總理制造局洪寶麟監造,署兩江總督巡撫沈秉成倡建,千總陳萬順承造,孔昭溶沐手敬書,大清光緒十七年夏日鑄”等文。藏九華山歷史文物館,定為三級藏品。
    《心經圖章》冊頁。一匣,長 47 厘米,寬 54 厘米, 12 頁,每頁篆刻印模10枚,記印章模120枚。竹撣作。藏九華山史文物館,定為三級藏品。
    《以畫說法》冊頁。一匣,長 47 厘米,寬 54 厘米。內藏梅蘭菊竹畫11頁。竹禪作。藏九華山歷史文物館,定為三級品。
    《隸篆小品》冊頁。一匣,長 47 厘米;寬 54 厘米。內藏篆書法小品13頁。竹禪作。藏九華山歷史文物館。定為三級藏品。
    諦聽。一座。傳為地藏王坐騎,地藏王就是坐它由新羅國渡海來到九華山的,它頭上只有一只角,俗稱“獨角獸”。長73厘米,高66厘米,重250公斤,純銅鑄成。上刻文“姑蘇梅誠吾造”,清康熙年間眾姓募化冶鑄并敬獻九華。佛教信徒視為珍寶,香客更尊為吉祥之物,常有人在朝拜地藏時用銅元、制錢在“諦聽”背上磨擦幾下,然后帶回系在小孩子身上以“避邪”、“降福”。現藏于九華山文物館,定為二級藏品。
    化城寺釋迦牟尼玉坐佛。高 74 厘米,寬 56 厘米。造于明末清初,定為二級藏品。
    九華山文物眾多,上述僅是九華山歷史文物館中藏品中的一部分。其余有歷代朝廷賜給九龍山金、銀、銅、玉印不計其數;歷代銅、鐵、玉質佛像和數百口合金鐘及器皿,鑄造精良,造型古樸優美;歷代名瓷如唐三彩、景泰藍、釉紅、青花瓷亦不在少數;歷代名人字畫400余種;各種碑、塔、墓及摩巖石刻遍及全山。這些珍貴的寺院文化遺產,是千百年來們人收藏保護的結果,是九華山佛教歷史的見證,也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瑰寶。
    華城寺現任方丈常敏法師,43歲,甘肅人,1983年出家,師從明心法師。

    Q6:九華山地藏菩薩大佛

    九華山地藏菩薩大佛500年開一次光,你見不到的。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印度占星九大行星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