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建于南朝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始名“金仙庵”。后擴建 為寺。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來自天臺山的無際禪師募資進行擴建,改名“金仙寺”。
唐朝景云二年(711年),金仙寺住持志彥法師奉詔入宮,講解《四分律》,睿宗賜號為聰明禪師。因志彥禪師向睿宗奏報了無際法師在金仙寺持誦《法華經》時,有“感石上涌白泉”之異,睿宗賜寺名“靈巖寺”,并命書法家柳公權書“靈巖寺”額懸掛在寺門之上。至此,靈巖寺名揚天下,被稱為閩東一大叢林。
宋朝時,鳳凰山(又稱南山)佛教寺廟盛極一時,在地方官僚的支持下,共興建了2寺、10院、120庵。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宋光宗賜額廣化寺,并修繕廟宇,使之“檐楹相摩,軒宇層出”。979年,宋在莆田設置地方“興化軍”,故民間有“未出興化,先有廣化”之說。宋朝時,廣化寺建筑雄偉,所屬庵堂廟院眾多,僧尼千余人。
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廣化寺毀于戰火。直到明朝洪武至永樂年間(1368-1424年)才陸續得到重建,逐漸恢復當年的盛況。明成化進士黃仲昭詠靈巖寺詩稱:“靈巖一百二十寺,多少樓臺鎖夕曛”。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時,廣化寺遭倭寇侵擾,再次化作焦土。以后的歷任住持慧廣、極中、源徹等法師相繼修復。到萬歷八年(1580年)時,慧廣等募建法堂;十六年(1588年)時,云章、圓材等法師修復溪聲閣、大雄寶殿;三十九年(1611年)時,法果法師募建山門,第二年真一、法果等又修建了藏經閣、巢云樓和香積廚。
清朝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鎮守福建興泉等處總兵王萬祥見廣化寺年久失修,捐俸進行了維修,并將法海寺、小南山庵并入今廣化寺,使寺廟規模擴大。并刻石立碑記之,至今碑仍保存在寺內。后又常年失修,日趨衰落,到光緒十二年(1886年),只有觀音閣保存,僅住2名僧人。
光緒十六年(1890年),善和法師住持廣化寺,立志重建古剎。通過四方募化,陸續重建了大雄寶殿、客堂、禪堂、方丈、凈行堂等,形成今天寺廟的格局。
1910年,宣統皇帝御頒了《龍藏》7000余卷給廣化寺,本如法師又在法堂之上加蓋了藏經樓。
1933年,又重修觀音閣,重建天王殿,使廣化寺殿堂更加完備。
中華人民成立后,人民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廣化寺由僧人自主管理。1949年,住寺僧人約60人。至1965年,仍有57名僧人住寺,他們一邊念經修持,一邊耕種田地,看護山林,過著“農禪并重”的生活。“文化大革命”中,廣化寺被迫關閉,僧人流散,佛像被砸,殿堂也改作廠房。
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撥亂反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落實,這座千年古剎也重現輝煌。1980年2月,福建省批準廣化寺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相繼成立了“莆田縣廣化寺修建委員會”,對古剎按舊觀進行全面修復。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在海外僑僧和信徒的熱心資助下,1984年12月,廣化寺的主體修復工程宣告竣工。12月7日(農歷閏十月十五日)舉行了隆重的開光法會,中外佛教界人士1400多人參加這了一慶典。
修復后的廣化寺占地面積達3.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7萬平方米。整座寺廟沿山勢自然上升,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在坐西朝東的中軸線上,分布有照壁、牌坊、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法堂(上為藏經閣)、臥佛殿(下為祖堂)等,全長385公尺,主體突出,巍然壯觀。東側次第為東羅漢殿、鐘樓、五觀堂、伽藍殿、尊客尊、水云鄉、圓通門、溪聲閣等建筑。西側次第為西羅漢殿、鼓樓、學戒堂、祖師堂、凈行堂(念佛堂)、煙霞窟、方丈室、看山樓。寺后東西兩角的最高的密林深處,相對聳立著觀音閣和小南山,玲巧別致。漫步其間,可盡覽全寺風色,聆聽溪聲、泉聲,眼下殿堂密布,身后竹林松柏,清凈幽遠,令人心曠神怡。
這次修復,耗資上千萬。寺廟規模比原來也有所擴大,照壁、山門與牌坊都向前推移重建。在東西兩側也增建了東西羅漢殿和看山樓。羅漢堂內新塑著五百羅漢像。每尊坐像高1.5米,面譜、服飾為印度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在天王殿內供奉著彌勒佛、韋馱、龍天以及5米多高的四大天王像。山門左右塑有4米多高的密跡金剛,觀音閣中有8米高的觀世音立像。這些塑像都是修復時塑造,造型莊嚴,雕刻精致。
大雄寶殿為清光緒年間的建筑,建于2.7米多高的臺基之上,面闊5間,進深4間,高22米,建筑面積837平方米。
重檐歇山頂,殿頂瓦片每塊重3.2公斤。殿后部的外檐下還保存宋代的4根瓦楞形石住。大殿正中供奉著3尊高達5米的金身佛像。兩側列坐著十八羅漢像,也為泥塑金身,每尊高2.5米。大殿雄偉壯觀,堂內佛像莊嚴,法物、法器完備。
廣化寺對一些具有歷史文物價值的古跡也進行了認真的保護。寺東側的釋迦佛舍利塔,是宋乾道元年(1165年)以前所建。現由撥款修整,列為省重點保護文物。塔旁的普門寺,是唐末御史黃韜所建的“東峰書堂”故址。寺內還保存一對經幢,上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為宋治平二年(1065年)建造的文物,現移建在彌勒殿前廣場上。
寺內的鄭三先祠為紀念舍地建寺的名儒鄭露三兄弟講學遺址,祠內有一“開莆來學”的匾額,另有一“南山樾萌”石匾,是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真跡,十分珍貴。
1983年,廣化寺被國家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現為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自1979年至1986年,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圓拙法師任廣化寺方丈,他要求廣化寺不賣門票、不搞經懺,要求僧人農禪并重。寺后有100多畝山林,種上了果樹、香蕉等。1986年,廣化寺推舉36歲的毅然法師任方丈。1990年換屆選舉中,又選出學誠法師任方丈。
學誠法師是畢業于中國佛學院的研究生,接任方丈時年僅24歲,是全國重點寺廟中最年輕的方丈。寺內設有福建佛學院男眾預科班、福建甫田南山廣化寺僧眾培訓班以及佛經流通處,全寺共有僧人200人。廣化寺的僧人修持、寺廟管理有一套嚴格的制度,方丈、當家都以身作則,雷打不動,使制度落到實處。這里藏書豐富,僧人注意研讀佛經、提高文化水平,發展佛教文化事業。1990年,廣化寺被中國佛教協會列為三座全國樣板寺廟之榜首。
廣化寺與東南亞各國佛教界有著廣泛的聯系。中華人民成立前,有20多名廣化寺僧人到東南亞各國傳播佛教,在那里建立廨院。現廣化寺在南洋有廨院7年。1979年以來,東南亞、日本等國佛教界人士經常前來進香朝拜。1989年,圓拙法師率廣化寺僧人到新加坡廣化寺開光法會。
在廣化寺的照壁上,書寫著趙樸初先生的題詞:“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是時代對中國佛教界的要求,也是廣化寺僧人的心愿。
1983年,廣化寺被國家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現為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自1979年至1986年,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圓拙法師任廣化寺方丈,他要求廣化寺不賣門票、不搞經懺,要求僧人農禪并重。寺后有100多畝山林,種上了果樹、香蕉等。1986年,廣化寺推舉36歲的毅然法師任方丈。1990年換屆選舉中,又選出學誠法師任方丈。
學誠法師是畢業于中國佛學院的研究生,接任方丈時年僅24歲,是全國重點寺廟中最年輕的方丈。寺內設有福建佛學院男眾預科班、福建甫田南山廣化寺僧眾培訓班以及佛經流通處,全寺共有僧人200人。廣化寺的僧人修持、寺廟管理有一套嚴格的制度,方丈、當家都以身作則,雷打不動,使制度落到實處。這里藏書豐富,僧人注意研讀佛經、提高文化水平,發展佛教文化事業。1990年,廣化寺被中國佛教協會列為三座全國樣板寺廟之榜首。
廣化寺與東南亞各國佛教界有著廣泛的聯系。中華人民成立前,有20多名廣化寺僧人到東南亞各國傳播佛教,在那里建立廨院。現廣化寺在南洋有廨院7年。1979年以來,東南亞、日本等國佛教界人士經常前來進香朝拜。1989年,圓拙法師率廣化寺僧人到新加坡廣化寺開光法會。
在廣化寺的照壁上,書寫著趙樸初先生的題詞:“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是時代對中國佛教界的要求,也是廣化寺僧人的心愿。
靈巖寺飽經滄桑,且興且衰;“咸豐八年,寺毀于賊,塔勢傾圮,待修甚急”;在抗日戰爭時期,該寺最終盡毀于日寇的炮火。直至2002年5月,原縣撤縣建區,欣逢盛世,百業待興,為構建宗教和睦、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滿足廣大佛教信眾的要求,區人民決定在原址復建靈巖寺。
2003年初,靈巖寺復建工程正式啟動;2006年11月9日,舉行了觀音造像開光典禮;至2008年9月,主體建筑及景觀工程已全部竣工,先后建成了觀音閣、大雄寶殿、鐘樓、鼓樓、山門、圍墻、方丈寮以及井亭等。寺廟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目前,靈巖寺大雄寶殿的造像正在貼金,擬于2008年11月份舉行開光儀式。
靈巖寺觀音塑像一體三面,堪稱江北最大一尊。該造像分為兩個部分,一為蓮花座,二為觀音像。蓮花座長6.19米,寬2.19米,觀音像凈高為9.19米,造像總高度為11.38米。三面觀音正面為觀音手持佛珠,代表如意吉祥;朝南側面為觀音手捧嬰兒,譽為送子觀音;朝北側面為觀音手捧凈瓶,愿天下大眾永葆平安。
靈巖寺寮房之前建有井亭一處,古井為唐朝所建,盛唐幽情,亙古至今。寺門之前植有竹林,竹林成片;風過處,竹聲萬壑,令人心曠神怡。林間進山神道隱見,依山勢、伴神獸,直通山腳處的石牌坊;立于斯,極目遠眺,靈巖寺四周古木參天,氣勢雄偉,重現古詩中描述的“數里入江路,千峰趨寺門,此中堪自適,鐘馨盡朝昏”之境界。
據《縣志》載,作為靈巖寺的延伸,靈巖山之巔曾建有七級浮屠一座。究其緣由,在于古人信風水,認為之所以科舉人才屈指可數,原因就在于靈巖山“頂無銳鋒”,故而在山頂建了一座塔,名曰“文峰塔”,即意在期望多出人才。不幸的是,此塔于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五月,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目前有關部門正積極著手重建該塔。
泰山聚賢閣的化太歲錦囊,是大靈巖寺12位大師開光加持,靈性超強~
四大佛教圣地: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臺山.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
雞足山屹立在滇西的賓川、大理、鄧川、永勝、鶴慶等縣的交界處.
天津最著名的佛教寺院——大悲院.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市五臺縣東北隅,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大相國寺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位于開封市中心.
大連著名的佛教寺院:松山寺/朝陽寺/鎮泉寺/蟠龍寺......
靈山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勝地,位于羅山縣城西南面44公里處.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普陀山位于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約12.5平方公里)/九華山(九華山位于安徽省青陽縣城西南20公里處,距長江南岸貴池市約60公里)/峨嵋山(峨嵋山位于中國四川省峨嵋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五臺山(這個上面說了)。
還有河南登封的嵩山少林寺。
會落淚的雨
靈巖寺飽經滄桑,且興且衰;“咸豐八年,寺毀于賊,塔勢傾圮,待修甚急”;在抗日戰爭時期,該寺最終盡毀于日寇的炮火。直至2002年5月,原縣撤縣建區,欣逢盛世,百業待興,為構建宗教和睦、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滿足廣大佛教信眾的要求,區人民決定在原址復建靈巖寺。
2003年初,靈巖寺復建工程正式啟動;2006年11月9日,舉行了觀音造像開光典禮;至2008年9月,主體建筑及景觀工程已全部竣工,先后建成了觀音閣、大雄寶殿、鐘樓、鼓樓、山門、圍墻、方丈寮以及井亭等。寺廟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目前,靈巖寺大雄寶殿的造像正在貼金,擬于2008年11月份舉行開光儀式。
靈巖寺觀音塑像一體三面,堪稱江北最大一尊。該造像分為兩個部分,一為蓮花座,二為觀音像。蓮花座長6.19米,寬2.19米,觀音像凈高為9.19米,造像總高度為11.38米。三面觀音正面為觀音手持佛珠,代表如意吉祥;朝南側面為觀音手捧嬰兒,譽為送子觀音;朝北側面為觀音手捧凈瓶,愿天下大眾永葆平安。
靈巖寺寮房之前建有井亭一處,古井為唐朝所建,盛唐幽情,亙古至今。寺門之前植有竹林,竹林成片;風過處,竹聲萬壑,令人心曠神怡。林間進山神道隱見,依山勢、伴神獸,直通山腳處的石牌坊;立于斯,極目遠眺,靈巖寺四周古木參天,氣勢雄偉,重現古詩中描述的“數里入江路,千峰趨寺門,此中堪自適,鐘馨盡朝昏”之境界。
據《縣志》載,作為靈巖寺的延伸,靈巖山之巔曾建有七級浮屠一座。究其緣由,在于古人信風水,認為之所以科舉人才屈指可數,原因就在于靈巖山“頂無銳鋒”,故而在山頂建了一座塔,名曰“文峰塔”,即意在期望多出人才。不幸的是,此塔于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五月,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目前有關部門正積極著手重建該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