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北京先農壇太歲殿中的造景,中華太歲博物館

    內容導航:
  • 先農壇的古建筑有什么特色?
  • 明朝時,先農壇旁設有一座怪廟,里面供奉了什么東西?
  • 先農壇的建筑組成
  • 北京先農壇是有哪些建筑組成的建筑群?
  • 朝陽市太歲殿在哪 ?
  • 先農壇的太歲殿院有怎樣的建筑布局?
  • Q1:先農壇的古建筑有什么特色?

    先農壇的建筑群,包括內壇墻在內,從明代始建至清代乾隆時期大修,整體布局基本完整,建筑的構筑特色及藝術風格基本保留了明代的特征。

    先農壇共有建筑群五組,分別為慶成宮,太歲殿及其拜殿與前面的焚帛爐,神廚及其宰牲亭,神倉以及俱服殿等。

    慶成宮位于先農壇內壇東北部,與內壇的幾組建筑基本處于東西同一方位上,慶成宮明時為山川壇齋宮,清乾隆年大修后更名為慶成宮,作為皇帝行耕耤禮后休息和犒勞百官隨從的地方。

    慶成宮坐北朝南,東西長122米,南北寬110米,占地面積13500多平方米。中軸線從南向北依次為宮門、內宮門、大殿、妃宮殿等,大殿與妃宮殿間東西兩側有東西配殿,內宮門與大殿間院墻東西各有拱券掖門一間。

    慶成宮整體布局為院中院,內外宮門形成兩個大的院落。建筑集中在中軸線北部的同一高臺上,四周有圍墻相連,形成一座封閉的院落。

    妃宮殿左右與配殿用圍墻相連形成一小院,建筑高臺兩側又各為一個院落,其后墻為慶成宮院墻,并在院墻上設有墻體門,而院南墻與其相對應處開隨墻門一座。院內所有建筑及圍墻全部為綠琉璃瓦。

    慶成宮內外宮門結構造型基本一致,為磚仿木拱券無梁形制,每座建筑面積120平方米,面闊五間16米,進深一間7米,屋面為單檐歇山式,綠琉璃瓦剪邊,三踩單昂磨磚斗碩。

    建筑明次間開三間拱券門,板門裝九路門釘。建筑前后臺明置漢白玉石欄桿,并于每座門前后中部鋪設雕龍石板。

    大殿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前置約246平方米的月臺,周圍安裝有漢白玉石欄板,正面置九階臺階一個,臺階兩邊有日晷、時辰碑,臺階中部有雕龍石板,兩側七階臺階各一個。

    大殿通面闊五間27米,進深三間15米。殿內明間南部減去金柱兩根,屋面單檐廡殿式,有推山,綠琉璃瓦。檐柱頭有砍殺。斗碩為五踩單翹單昂鎏金斗碩。

    補間斗碩為真下昂,挑金做法。昂后尾挑于正心檁與下金檁之間的枋下,枋上挑檐椽,枋兩端通過駝峰,擱置于抱頭梁或六架梁上。

    內檐下金墊板與下金枋之間,置一斗三升隔架科斗碩。殿內有天花。殿宇前檐五間通開格扇門,后檐明間設門,通往妃宮殿。

    太歲殿建筑群位于先農壇內壇北門西南側,是為祭祀太歲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靈之地。其東鄰神倉,西近神廚,南為俱服殿,位置基本在先農壇內壇建筑的中心地帶,建筑體量為先農壇之最。

    太歲殿組群建筑占地約9000平方米,內有四座單體建筑,中軸線從南向北依次為拜殿、太歲殿,東西兩側各有廂房11間,建筑間用圍墻相連,拜殿兩側墻及東西墻北側共設隨墻門4個。

    拜殿建筑面積約860平方米,通面闊七間約51米,進深三間約17米。前置300多平方米的月臺,正面置六階臺階3個。后檐分別在明間、稍間置六階臺階。

    殿宇前檐中三間用四扇格扇門,稍間下砌檻墻,上置四扇格扇窗,盡間砌墻,后檐七間全開四扇格扇門,格扇形制為四抹頭,菱花為三交六碗。

    太歲殿建筑雄偉高大,建筑面積1100多平方米。通面闊七間51米,明間、稍間前置六階臺階,進深三間25米。其木構架結構形式基本與故宮太和殿上層類似。

    屋面單檐歇山式,黑琉璃瓦綠剪邊。柱礎石為素面覆盆式,檐柱高6米,柱頭有砍殺。金柱高10米,建筑室內總高15米。殿內明間北部有神龕,無神像。拜殿及太歲殿均用金龍和璽彩繪。

    東西配殿建筑面積各為755平方米,其面闊共11間55米,進深三間13米,前出廊,僅明間置五階臺階,南北兩側于廊步盡頭置如意踏跺三級。

    懸山黑琉璃瓦屋面。東西配殿大木構架為早期特色,殿宇梁架每一結點的柱頭直接承載大斗,斗正面出梁頭,側面出檁枋,柱間用額枋相連接,柱頭有卷殺,柱有側角。殿宇面闊11間,各開四抹方格四扇格扇門。彩畫為龍錦枋心。

    太歲殿院外東南側有磚仿木結構無梁建筑焚帛爐一座,為焚燒紙帛祭文之用。西向面闊6.6米,進深3.7米,黑琉璃瓦綠剪邊,歇山屋面,須彌底座,正面設三個大小不同的拱券門,四角有圓形磨磚圓柱。柱上磚制額枋處雕刻明代旋子彩畫,上置磚仿木五踩單翹單昂斗碩。

    神廚位于太歲殿之西,院落軸線外南部為先農神壇,西北圍墻外有宰牲亭。神廚院占地面積約3790平方米,坐北向南,“北正殿五間,以藏神牌,東為神庫,西神廚,各五間,左右井亭各一”。

    大門為立柱及斗碩等木構架,建筑面積約18平方米,面闊6.88米,進深2.6米。

    屋面為單檐懸山式。正殿建筑面積342平方米,面闊五間26米,進深四間13米,前檐明間置五級臺階,屋內明間減去中心柱兩根,懸山頂屋面,上鋪削割瓦。建筑僅明間開四扇格扇門,四抹頭,其余各間為檻墻上開窗。

    井亭建筑面積為48.9平方米,六角形,每邊長4.3米,三踩單昂鎏金斗碩,有斗幽頁,室內無梁枋,由角科及其兩側平身科鎏金斗碩后尾懸挑六角形脊枋,室內中心有井口,上置高近0.8米的六角形石井臺,屋面為盝頂,中心空置,與室內井口相對,以為天地一氣之意。井亭正北有礓差臺階。

    東神庫建筑面積270平方米,面闊五間26米,進深一間約10米,前檐明間置礓差臺階,懸山頂屋面,室內椽飛上為石望板,上鋪削割瓦。建筑僅明間開門,其余各間為檻墻上開窗。

    西神廚建筑面積約270平方米,面闊五間26.4米,進深兩間10.4米,前檐明間置礓差臺階,懸山頂屋面,上鋪削割瓦。建筑前檐僅明間設門,其余各間為檻墻上開窗。后檐明間設檻墻并開窗,窗外于臺明上置石水槽。

    神倉位于太歲殿東部,為清代1752年的建筑。神倉有“天下第一倉”的美譽。神倉院占地面積約3400平方米。坐北向南,中軸線從南向北為山門、收谷亭、圓檁神倉、祭器庫,左右分列倉房、神倉、值房各三座。另全院從圓檁神倉后設墻分成前后兩院,中設圓門。

    山門為磚拱券無梁形制,建筑面積72平方米,面闊三間13.4米,進深5.3米,屋面為單檐歇山式綠琉璃磚疊澀挑檐,無斗碩,瓦面為黑琉璃瓦綠剪邊。建筑開三間拱券門,板門裝九路門釘。

    收谷亭平面為方形,建筑面積49.9平方米。每邊長寬為6.8米,南北各設三級臺階,無斗碩,四角攢尖頂,瓦面為黑琉璃瓦綠剪邊。

    神倉為圓形,建筑面積58平方米,直徑8.6米,正南設五級臺階,無斗碩,屋面為圓攢尖頂,黑琉璃瓦綠剪邊。圓形平面上制檐柱8根,柱間用木板遮擋,南設四扇格扇門。室內除在原地平鋪方磚外,又在其上置厚高16厘米、寬13厘米的木地梁,上鋪木地板,此為貯糧防潮。

    祭器庫建筑面積245平方米,面闊五間26.1米,進深兩間9.3米,明間有礓差踏步,懸山頂屋面,上鋪削割瓦。此座建筑造型開闊而矮小,檐柱高3.1米,而間闊為4.8米左右,建筑僅明間開四扇格扇門,四抹頭,其余各間為格扇窗。

    兩側南部倉房建筑面積各為76.9平方米。面闊三間10.4米,進深一間7.3米,前檐明間置三級臺階,硬山頂屋面,上鋪削割瓦。

    北部倉房建筑面積各為96.5平方米,面闊三間12.4米,進深一間7.7米,前檐明間置三級臺階,懸山頂屋面,上鋪黑琉璃瓦綠剪邊。明間瓦頂正中設懸山頂天窗,天窗高約2.6米,長1.7米,寬0.7米。

    兩側最北端值房建筑面積各約為120平方米,面闊三間14.3米,進深兩間8.3米,前檐明間設一級如意踏步,懸山頂屋面,上鋪削割瓦。

    神倉院建筑彩畫,除收谷亭為雅伍墨旋子彩畫外,其余均為皇家祭祀建筑特用的雄黃玉旋子彩畫

    俱服殿位于太歲殿東南,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先農時更衣并行藉耕之典的場所。

    俱服殿建于1.6米的高臺上,建筑面積約390平方米,面闊五間27.2米,進深三間14.2米,前置254.5平方米的月臺,月臺與建筑臺明等寬,南面設十級臺階,東西面設八級臺階。歇山綠琉璃瓦屋面。

    檐柱頭有砍殺。殿內明間減去金柱四根,前后檐柱承載長10.5米的七架梁。徹上明造,梁頭及檁枋下均設一斗三升隔架科斗碩。有金龍和璽彩繪。

    北京的先農壇已有580余年的歷史,多少年的風雨滄桑,從本源文化的創意到為帝王服務的建筑,再到后來的文物圣跡,它無處不體現出歷史、文化和藝術的價值。

    Q2:明朝時,先農壇旁設有一座怪廟,里面供奉了什么東西?

    中國的廟宇很多,可是在京城先農壇旁的太歲殿的東邊,有一座怪廟,這座怪廟中供奉的東西卻讓人想不到……這廟里供奉的一不是神仙,二不是明朝皇帝的先祖,而是一種器物。

    這件器物對于明朝皇帝很重要,對于明朝廷也很重要,究竟是什么呢,它就是明軍的大纛,而這座廟,就被稱為——旗纛廟。


    大纛旗就是明軍等級最高的軍旗,許渾《中秋夕寄大梁劉尚書》一詩中,這樣寫道:柳營出號風生纛。歐陽修在《晝錦堂記》中,這樣寫道:然則高牙大纛,不足為公榮;桓圭袞冕,不足為公貴。

    對于一個國家,用兵絕對是大事,在《孫子兵法》的開篇就這樣寫道: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如果用通俗的話,解釋一下就是:用兵是一個國家的大事,用兵用得好,國家就可以生存,一旦搞不好,國家就滅亡,不管是誰,都大意不得,一定要將“用兵”兩個字當頭等大事來抓。明朝一旦沒有戰事,大纛旗被收藏在了旗纛廟中(而明朝各地駐軍的纛旗,則被收到各地的旗纛廟中)明朝的皇帝是如何對待這面纛旗的?如何到旗纛廟祭祀的?這絕對可以稱做是難得一聞的秘密。

    祭纛分為兩種,一種是廟祭,另外一種是行祭。廟祭就是春秋兩祀。春祭的日子是驚蟄,而秋祭的日子是霜降。

    參與祭祀的一般是兩種人,一個是皇帝親臨,另外一個是皇帝派主官進行祭祀。當然,作為重要的國家祭祀活動,首先參加祭禮的人必須要齋戒,接下來就是省牲(查看獻祭牲畜的優劣),接下來是迎神、三獻禮、飲福、徹豆、送神和望燎等不可少的祭祀環節。


    而在旗纛廟中,接受祭拜的神仙包括:旗頭大將、六纛大將、五方旗神、主管戰船的神仙、金鼓角銃炮之神、弓弩飛槍飛石之神、陣前陣后神祗五昌神眾,當然,這些神仙的隊伍,還有不斷擴大的嫌疑,在明成祖朱棣當權后,還在旗纛廟中,加了一位“火雷神”。

    在各地駐軍祭拜各自的旗纛廟時,由各地軍隊中最高的長官擔任主祭,祭祀的過程同京城的祭禮,這位主祭官還必須脫下鎧甲,身穿戎服,進行祭祀。

    而行祭就是出征前進行的祭祀,也分皇帝親臨祭奠和出征剿敵的將軍親自祭祀兩種,行祭的祭祀過程,和廟祭差不多,但所差的地方就是讀祭詞,祭詞一定要寫明出征的目的,希望達到的效果等等。

    接下來的場面有點血腥,那就是用囚犯的血,進行祭旗。

    戰爭沒有文明。當年皇帝戰蚩尤勝利后,皇帝用蚩尤的尸體,干了四件事:用蚩尤的皮做箭靶,用蚩尤的胃添草做成皮球,供士兵們蹴鞠為戲;將蚩尤的肉剁成肉醬,分給子民品嘗;

    將蚩尤的頭發綁在大纛旗的頂上,制成蚩尤之旌(出自馬王堆三號墓出帛書《黃帝十六經正亂》)如果用通俗的話,形容一下戰爭就是:敵人如果不甘臣服,那就徹徹底底地將你干掉。讓后代共尊的皇帝尚且如此,更不談歷史上的那些暴君了。

    當然,皇帝設旗纛廟,供奉各路的“軍事神仙”,目的無非是在神仙的保佑下,讓自己的軍隊多打勝仗,可是他們卻忘記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道理,換句誰都聽明白的話,刀把子在誰的手中,誰說話就是真理。

    但這不代表著,手握刀把子,就能得到和守住政權,重要的話說三遍:民心,民心,民心,可惜的是,跟封建社會的皇帝講這個,基本上是對牛彈琴。

    Q3:先農壇的建筑組成

    先農壇共有建筑群五組:1、慶成宮;2、太歲殿(含拜殿及其前面的焚帛爐);3、神廚(包括宰牲亭);4、神倉;5、俱服殿。
    另有壇臺四座:觀耕臺、先農壇、天神壇、地祇壇。這些組群建筑與壇臺基本都坐落于內壇墻里,僅慶成宮、天神壇、地祇壇位于內壇墻之外,外壇墻之內。另外,內壇觀耕臺前有一畝三分耕地,為皇帝行藉田禮時親耕之地。
    先農壇的建筑群,包括現存的內壇墻在內,從明代始建到清乾隆期大修,迄今歷經400余年,整體布局基本完整,建筑的構筑特色及藝術風格基本保留了明代特征。這些祭祀建筑,根據祭祀活動中的不同要求分為宮殿建筑(皇帝祭祀前后的更衣場所、文武百官祭祀后的慶功之地、祭祀太歲的殿宇等)及象征生產等項功能性建筑(神倉、神廚、神庫等)。由于使用的不同要求,建筑的結構及技藝又有所差別:宮殿建筑雄偉壯觀,廡殿或歇山屋面,外表輝煌,采用黑色或綠色琉璃瓦,內部雕造精細,用鎏金斗碩裝飾,格扇門窗用三交六碗菱花,建筑內外用金龍和璽彩繪等。其余建筑雖然也為廳堂結構,但灰瓦硬山及簡練的裝飾,與前者形成明顯的等級對比。另外,現保留完整的內壇墻,外皮用城磚淌白糙砌,基本為乾隆期原制,內層有明代夯土墻體。墻寬2.2米,高4.1米,墻頂置木椽望板,上蓋筒板瓦。內壇墻四面各設三間拱券門一座,南門與太歲殿建筑群置于同一軸線,北門在神倉院與俱服殿之間,東西門基本相對應于觀耕臺及先農壇之南。四座門均為磚石結構,歇山頂,黑琉璃瓦綠剪邊,磚柱間額枋上置三踩單翹磨磚斗碩,四座門均具典型的明代特征,南北二門留有清晰的早期龍錦枋心旋子彩畫。 慶成宮位于先農壇內壇東北部,與內壇的幾組建筑基本處于東西同一方位上,慶成宮明時為山川壇齋宮,清乾隆年大修后更名為慶成宮,作為皇帝行耕*禮后休息和犒勞百官隨從之地。
    慶成宮坐北朝南,東西長122.84米,南北寬110.14米,占地面積13529.6平方米。中軸線從南向北依次為宮門、內宮門、大殿、妃宮殿(此名系2001年修繕中在四角套獸及某飛椽身上發現的題跡,因該殿名稱無記載,故暫用此名),大殿、妃宮殿間東西兩側有東西配殿,內宮門與大殿間院墻東西各有拱券掖門一間。慶成宮整體布局為院中院,內外宮門形成兩個大的院落;建筑集中在軸線北部的同一高臺上,周有圍墻相連,形成一座封閉的院落;妃宮殿左右與配殿用圍墻相連形成一小院;建筑高臺兩側又各為一個院落,其后墻為慶成宮院墻,并在院墻上設墻體門,而院南墻與其相對應處開隨墻門一座。院內所有建筑及圍墻全部為綠琉璃瓦。
    內外宮門結構造形基本一致,為磚仿木拱券無梁形制,每座建筑面積120.7平方米,面闊五間16.54米,進深一間7.3米,屋面為單檐歇山式,綠琉璃瓦剪邊,三踩單昂磨磚斗碩,明間6攢,次間4攢,稍間1攢,山面六攢,連同角科、柱頭科共有斗碩56攢。建筑明次間開三間拱券門,板門裝九路門釘。建筑前后臺明置漢白玉石欄桿,并于每座門前后中部鋪設雕龍石板。
    大殿建筑面積約414.53平方米。前置246.93平方米的月臺,周圈安裝有漢白玉石欄板,正面置九階臺階一個,臺階兩邊有日晷、時辰碑,臺階中部有雕龍石板,兩側七階臺階各一個。大殿通面闊五間27.2米,進深三間(9椽7檁)15.24米。殿內明間南部減去金柱兩根,屋面單檐廡殿式,有推山,綠琉璃瓦。檐柱頭有砍殺。斗碩為五踩單翹單昂鎏金斗碩。明間補間斗碩六攢,次間稍間為四攢,四周共用柱頭斗碩16攢(包括4攢轉角斗碩),補間斗碩64攢。補間斗碩為真下昂,挑金做法。昂后尾挑于正心檁與下金檁之間的枋下,枋上挑檐椽,枋兩端通過駝峰,擱置于抱頭梁或六架梁上。內檐下金墊板與下金枋之間,置一斗三升隔架科斗碩。殿內有天花。殿宇前檐五間通開格扇門,后檐明間設門,通往妃宮殿。 太歲殿建筑群位于先農壇內壇北門西南側,是為祭祀太歲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靈之地。其東鄰神倉,西近神廚,南為俱服殿,位置基本在先農壇內壇建筑的中心地帶,建筑體量為先農壇之最。 太歲殿組群建筑占地約9076平方米,內有四座單體建筑,中軸線從南向北依次為拜殿、太歲殿,東西兩側各有廂房11間,建筑間用圍墻相連,拜殿兩側墻及東西墻北側共設隨墻門4個。 拜殿建筑面積約860平方米。通面闊七間50.96米,進深三間(8椽9檁)16.88米。前置332.5平方米的月臺,正面置六階臺階三個。后檐分別在明間、稍間置六階臺階。殿內北部減去金柱四根,其木構架結構與宋《營造法式》的“八架椽屋乳*%對六椽*%用三柱”類同。徹上明造。屋面單檐歇山式,黑色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檐柱頭有砍殺。斗碩為五踩單翹單昂鎏金斗碩,明間及次間補間斗碩六攢,稍間及盡間為四攢,四周共用柱頭斗碩22攢(包括4攢轉角斗碩),補間斗碩84攢。殿宇前檐中三間用四扇格扇門,稍間下砌檻墻,上置四扇格扇窗,盡間砌墻,后檐七間全開四扇格扇門,格扇形制為四抹頭,菱花為三交六碗。
    太歲殿建筑雄偉高大,建筑面積1118.2平方米。通面闊七間51.35米,明間、稍間前置六階臺階,進深三間(12椽13檁)25.7米。其木構架結構形式基本與故宮太和殿上層類似。徹上明造。屋面單檐歇山式,黑琉璃瓦綠剪邊。柱礎石為素面覆盆式,檐柱高6.2米,柱頭有砍殺。金柱高10.35米,建筑室內總高15.97米。斗碩為七踩單翹雙昂鎏金斗碩,明間及次間補間斗碩六攢,稍間及盡間為四攢,四周共用柱頭斗碩22攢(包括4攢轉角斗碩),補間斗碩96攢。殿宇前檐七間各開四扇格扇門,其余三面砌墻,格扇為四抹頭,菱花為三交六碗。殿內明間北部有神龕,無神像。拜殿及太歲殿均用金龍和璽彩繪。
    東西配殿建筑面積各為755.3平方米。其面闊各11間55.56米,進深三間(6椽7檁)13.58米,前出廊,僅明間置五階臺階,南北兩側于廊步盡頭置如意踏跺三級。懸山黑琉璃瓦屋面。東西配殿大木構架為早期特色,殿宇梁架每一結點的柱頭直接承載大斗,斗正面出梁頭,側面出檁枋,柱間用額枋相連接,柱頭有卷殺,柱有側角。殿宇通面闊11間,各開四抹方格四扇格扇門。彩畫為龍錦枋心。
    太歲殿院外東南側有磚仿木結構無梁建筑焚帛爐一座,為焚燒紙帛祭文之用。西向,面闊6.6米,進深3.74米,黑琉璃瓦綠剪邊,歇山屋面,須彌底座,正面設三個大小不同的拱券門(中門稍大),四角有圓形磨磚圓柱,柱上磚制額枋處雕刻明代旋子彩畫,上置磚仿木五踩單翹單昂斗碩,周圈有轉角斗碩4攢,補間斗碩27攢。
    太歲殿組群建筑,于1987年收歸文物部門管理,同期進行了大規模的搶救性修繕,并根據《順天府志》記載“垣內南北東西各三間”,復建四角值房。現由古建博物館使用,殿內陳列《中國古代建筑展》。 俱服殿和觀耕臺為同一軸線上的建筑,位于太歲殿東南,俱服殿在觀耕臺之北,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先農時更衣并行藉耕之典的場所。
    俱服殿建于1.65米的高臺上,建筑面積392.5平方米,面闊五間27.22米,進深三間(六椽七檁)14.24米,前置254.5平方米的月臺,月臺與建筑臺明等寬,南面設十級臺階,東西面設八級臺階。歇山綠琉璃瓦屋面。檐柱頭有砍殺。殿內明間減去金柱四根,前后檐柱承載長10.48米的七架梁。徹上明造,梁頭及檁枋下均設一斗三升隔架科斗碩。檐頭斗碩為五踩單翹單昂鎏金斗碩,明間補間斗碩六攢,次間四攢,盡間為三攢,四周共用柱頭斗碩16攢(包括4攢轉角斗碩),補間斗碩56攢。金龍和璽彩畫。 觀耕臺,現存為清乾隆年間建造(明代為木制高臺)。觀耕臺占地面積約508平方米。臺高1.9米,平面方16米,東、西、南三面設九級臺階,臺階踏步漢白玉條石邊沿雕刻蓮花圖案。臺上四周有漢白玉石欄板,望柱頭為龍云雕刻,地面方磚細墁。臺底須彌座由黃綠琉璃磚砌筑,琉璃磚上雕刻花草圖案。臺須彌座結構層次完全依《清式營造則例》規制,為典型的宮殿壇基建筑。
    1997年,育才學校圖書館從俱服殿搬出,同期,市文物局撥款將俱服殿及觀耕臺做了全面修繕。修繕中根據早期照片恢復裝修原貌,即前檐五間通開四扇格扇門,后檐砌墻。格扇形制為四抹頭,菱花為三交六碗。并依室內彩畫規格對外檐大木做了彩繪。 神倉位于太歲殿東部,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建筑。神倉有“天下第一倉”之譽。據《唐土名勝圖會》卷四載:“仲春吉亥日,皇帝親到*耕地”,“至秋夏,奏聞結實,就擇吉日,貯之神倉。祭祀天地啐宗廟社稷時使次粢盛。”神倉院占地面積約3435.9平方米。坐北向南,中軸線從南向北為山門、收谷亭、圓檁神倉、祭器庫,左右分列倉房、神倉、值房各三座。另全院從圓檁神倉后設墻分成前后兩院,中設圓門。
    山門為磚拱券無梁形制,建筑面積72平方米,面闊三間13.48米,進深5.34米,屋面為單檐歇山式綠琉璃磚疊澀挑檐,無斗碩,瓦面為黑琉璃瓦綠剪邊。建筑開三間拱券門,板門裝九路門釘。收谷亭平面為方形,建筑面積49.9平方米。每邊長寬為6.85米,南北各設三級臺階,無斗碩,四角攢尖頂,瓦面為黑琉璃瓦綠剪邊。
    神倉為圓形形制,建筑面積58平方米。直徑8.6米,正南設五級臺階,無斗碩,屋面為圓攢尖頂,黑琉璃瓦綠剪邊。圓形平面上制檐柱8根,柱間用木板遮擋,南設四扇格扇門。室內除在原地平鋪方磚外,又在其上置厚高16厘米、寬13厘米的木地梁,上鋪木地板,此為貯糧防潮。
    祭器庫建筑面積245平方米。面闊五間26.17米,進深兩間9.36米(4椽5檁),明間有礓差踏步,懸山頂屋面,上鋪削割瓦。此座建筑造型開闊而矮小,檐柱高3.16米,而間闊為4.8米左右,建筑僅明間開四扇格扇門,四抹頭,其余各間為格扇窗。
    兩側南部倉房建筑面積各為76.9平方米。面闊三間10.48米,進深一間7.34米(4椽5檁),前檐明間置三級臺階,硬山頂屋面,上鋪削割瓦。建筑僅明間開格扇門,其余各間為格扇窗。
    北部倉房建筑面積各為96.5平方米。面闊三間12.44米,進深一間7.76米(4椽5檁),前檐明間置三級臺階,懸山頂屋面,上鋪黑琉璃瓦綠剪邊。明間瓦頂正中設懸山頂天窗,天窗高約2.6米,長1.76米,寬0.78米。建筑僅明間開格扇門,其余各間為格扇窗。
    兩側最北端值房建筑面積各為119.8平方米。面闊三間14.36米,進深兩間8.34米(4椽5檁),前檐明間設一級如意踏步,懸山頂屋面,上鋪削割瓦。建筑僅明間開門,其余各間為窗。
    神倉院建筑彩畫,除收谷亭為雅伍墨旋子彩畫外,其余均為皇家祭祀建筑特用的雄黃玉旋子彩畫。
    1994年,占用神倉院的單位全部遷出,同期,市文物局撥款做了全面修繕。修繕時,根據現存窗框及早期照片,全院恢復原四抹頭方格菱花格扇門窗,并于院四角增建格調一致的辦公配套設施。 位于太歲殿之西,院落軸線外南部為先農神壇,西北圍墻外有宰牲亭。
    神廚院占地面積約3790平方米(不包括宰牲亭),坐北向南,“北正殿五間,以藏神牌,東為神庫,西神廚,各五間,左右井亭各一”(《日下舊聞考》卷五十五)。
    大門現僅存立柱及斗碩等木構架,建筑面積17.9平方米,面闊6.88米,進深2.6米(3檁2椽),斗碩為五翹單昂明制斗碩,大斗有斗幽頁,補間斗碩六攢,柱頭斗碩無大斗,碩從立柱卯口跳出,脊檁直接置于柱頭之上。以上現狀分析,屋面為單檐懸山式。正殿建筑面積342.4平方米。面闊五間26米,進深四間13.17米(8椽9檁),前檐明間置五級臺階,屋內明間減去中心柱兩根,懸山頂屋面,上鋪削割瓦。建筑僅明間開四扇格扇門,四抹頭,其余各間為檻墻上開窗。
    井亭建筑面積為48.9平方米。六角形,每邊長4.34米,三踩單昂鎏金斗碩,有斗幽頁,每邊平身科斗碩2攢,周圈共有12攢,角科斗碩六攢,室內無梁枋,由角科及其兩側平身科鎏金斗碩后尾懸挑六角形脊枋,室內中心有井口,上置高近80厘米的六角形石井臺,屋面為*1頂,中心空置,與室內井口相對,以為天地一氣之意。井亭正北有礓差臺階。
    東神庫建筑面積270.92平方米。面闊五間26米,進深一間10.42米(4椽5檁),前檐明間置礓差臺階,懸山頂屋面,室內椽飛上為石望板,上鋪削割瓦。建筑僅明間開門,其余各間為檻墻上開窗。
    西神廚建筑面積271.6平方米。面闊五間26.4米,進深兩間10.4米(4椽5檁),前檐明間置礓差臺階,懸山頂屋面,上鋪削割瓦。建筑前檐僅明間設門,其余各間為檻墻上開窗。后檐明間設檻墻并開窗,窗外于臺明上置石水槽。 位于神廚院西北部,其西邊兩米為先農壇西側內壇墻。建筑面積261.3平方米。面闊五間20.13米,進深三間12.98米(6椽7檁),兩層檐,室內為單層。上層檐為懸山頂,下層為四坡水。上層梁架形成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布局,金柱用通柱,并于柱身上的不同位置開卯口穿插承椽枋、角梁及抱頭梁等,與周圈檐柱結構形成四坡水屋面。上下層均為削割瓦。室內明間正中心有長2.4米、寬1.16米、深1.3米的毛血池,為宰殺牲畜所需,池上下均有排水口,建筑明間及次間設門,稍間為窗。
    神廚院建筑彩畫,均為墨線大點金龍錦枋心旋子彩畫。宰牲亭外檐彩畫,無地杖,直接繪于大木上,內檐彩畫為旋子彩畫,枋心圖案不清。
    1998年,育才學校校辦工廠遷出,同期,市文物局撥款做了全面修繕。修繕時在拆除瓦面后發現所有建筑屋面灰背均用白灰鋪設,根據文物修繕不改變原狀的原則,修復后的屋面仍用白灰鋪設。修繕中雖然各殿留有板門直欞窗的卯口遺跡,但由于使用功能所需,也為全院的統一,最終采用了正殿現有窗框的形式,將院內門窗統一為四抹方格菱花形制。同時,對院門平面條石及木架尺度勘察后,根據清營造則例規制對大門做了復原。 建筑面積約288.6平方米。通面闊五間26.14米,進深三間(六椽七檁)11.04米。殿內明間南部減去金柱兩根,屋面單檐廡殿式,鋪綠琉璃瓦。柱礎石為素面覆盆式,柱頭有砍殺,五踩單昂斗碩,明間補間斗碩六攢,次間及稍間為四攢,四周共用柱頭斗碩16攢,(包括4攢轉角斗碩),補間斗碩56攢。殿內山面桃尖梁上立瓜柱,瓜柱上交接前后金檁及山面下金檁,山面金檁上置扒梁,其上再交接前后金檁及山面下金檁,推山做法。殿內置天花。殿宇前檐明間開門,其余檻墻上開窗。后檐及山面砌墻。
    大殿及妃宮殿均用金龍和璽彩繪。
    東西配殿建筑面積各為84.12平方米。其面闊各三間12.48米,進深一間(3椽4檁)6.74米,懸山卷棚頂,綠琉璃瓦屋面。殿前后檐柱額枋上有一斗三升斗碩,每間補間斗碩四攢,柱頭有卷殺,柱有側角。殿宇開門。彩畫為龍錦枋心。
    東西掖門額枋以下為磚仿木結構無梁建筑,檐頭從平板枋以上為木結構。建筑面積為64.7平方米。面闊8.9米,進深7.27米,綠琉璃歇山屋面,中部設拱券門,板門裝九路門釘。平板枋上周圈置三踩單昂平身科斗碩28攢,轉角4攢。 順治初年建,亦曰天祇壇,在先農壇內垣外之東南。正南三門,繚以重垣。
    東為天神壇,制方,南向。一層,方五丈,高四尺五寸五分。四出陛,上九級。
    壇北設青石龕四,鏤以云龍,各高九尺二寸五分,祭祀云.雨.風.雷之神。
    壝方二十四丈,高五尺五寸。
    壝正南三門六柱,東西北各一門二柱,柱及楣閾皆白石,扉皆朱欞。
    西為地祇壇,制方,北向。一層,廣十丈,縱六丈,高四尺,四出陛,各六級。
    壇南設青白石龕五:
    內鏤山形者三,祭五岳五鎮五山(啟運山、天柱山、隆業山、昌瑞山、永寧山)之祇,
    鏤水形者二。龕下四圍鑿池,祭則貯水,祭祀四海、四瀆之祇。各高八尺二寸。
    壇東從位石龕山水形各一,祭祀京畿名山大川之祇,高七尺六寸。
    壇西從位石龕山水形各一,祭祀天下名山大川之祇,高七尺六寸。
    壝方二十四丈,高五尺五寸。
    壝正北三門六柱,東西南各一門二柱,柱及楣閾皆白石,扉皆朱欞。

    Q4:北京先農壇是有哪些建筑組成的建筑群?

    先農壇又叫山川壇,坐落于北京永定門內,正陽門西南,和東面的天壇建筑群遙相呼應,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先農、山川、神祇和太歲等神靈的地方。

    北京先農壇建于1420年,它是由先農神壇、太歲殿、觀耕臺、神倉、慶成宮和神祇壇等6組建筑組成的古建筑群。

    先農壇以其在數百年間逐步形成的古建筑形制及其格局為全國所獨有,是我國古代祭祀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為北京著名的九壇八廟之一。

    先農壇地處北京城中軸線南端西側,與中軸線東側的天壇隔街相望,形成了對北面故宮的承托之勢。在歷史上,這里的總面積約有8.6平方千米,由內外兩座壇墻圍成,外壇墻長4378米。以內壇墻為界,又分為內壇和外壇。

    先農壇的全部建筑由內外兩重圍墻環繞,平面為北圓南方的長方形。壇內建筑可分為3組,即先農壇、天神地祗壇和太歲殿。

    先農壇包括壇臺、神廚、神庫、神倉、具服殿、觀耕臺、慶成宮,用于祭祀先農和舉行藉田典禮。天神地祗壇用于祭祀大地和山川等自然神。太歲殿是一組雄偉的建筑群,用于祭祀太歲。

    可以說,先農壇的建筑功能完整,有先農神的祭壇,就是先農神壇,有清帝觀看大臣耕作的觀耕臺,有供奉神農神龕的神庫,有儲存耤田收獲糧食的神倉,有親耕耤田前更換服裝的具服殿,有親耕耤田成功后舉行慶賀的慶成宮,甚至有為祈禱和報答風調雨順、地力肥沃而建的神耤壇。

    先農壇最早的建筑物是山川壇,永樂年間還建有太歲壇、風云雷雨、五岳、四海等13座祭壇。不過,有意思的是,凡祭山的壇,石頭上的紋路皆以山紋表示,凡祭水的,皆以水紋表示,古人真是用心良苦。此外,嘉靖年間還建有太歲殿、天神壇和地祗壇等。

    清朝乾隆年間重修了部分建筑物,1753年改太歲殿東的旗纛廟為神倉,并把木結構的觀耕臺改為磚石結構,改原齋宮為慶成宮。

    Q5:朝陽市太歲殿在哪 ?

    太歲殿建筑群位于先農壇內壇北門西南側,是為祭祀太歲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靈之地。其東鄰神倉,西近神廚,南為俱服殿,位置基本在先農壇內壇建筑的中心地帶,建筑體量為先農壇之最。

    Q6:先農壇的太歲殿院有怎樣的建筑布局?

    太歲殿院外東南側有磚仿木結構無梁建筑焚帛爐一座,為焚燒紙帛祭文之用。西向面闊6.6米,進深3.7米,黑琉璃瓦綠剪邊,歇山屋面,須彌底座,正面設3個大小不同的拱券門,四角有圓形磨磚圓柱。柱上磚制額枋處雕刻明代旋子彩畫,上置磚仿木五踩單翹單昂斗碩。

    神廚位于太歲殿之西,院落軸線外南部為先農神壇,西北圍墻外有宰牲亭。神廚院占地面積約3790平方米,坐北向南,“北正殿五間,以藏神牌,東為神庫,西神廚,各五間,左右井亭各一”。

    大門為立柱及斗碩等木構架,建筑面積約18平方米,面闊6.88米,進深2.6米。

    屋面為單檐懸山式。正殿建筑面積342平方米,面闊5間26米,進深4間13米,前檐明間置五級臺階,屋內明間減去中心柱兩根,懸山頂屋面,上鋪削割瓦。建筑僅明間開4扇格扇門,4抹頭,其余各間為檻墻上開窗。

    展開全文
    下一篇:下一篇:追水瓶座女生要直接嗎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