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太歲符,需要請有道教傳承的,學過符箓法門的法師,依照傳承,擇吉日吉時進行敕制,并填入當年太歲秘諱,以朱砂繪制。繪制完成后,還要在太歲殿里斗姆元君和太歲星君前香火供奉,求太歲星君保佑,增添靈力。聽說太歲堂的太歲符,可以自己去太歲堂看。
白云觀可以,每逢初一、十五都可以進香。
我也是屬狗今年犯太歲,在紅螺寺請了化太歲錦囊和掛墜,我不是大師,只是希望能夠幫到你。
我是個道士
不一定是宮觀名字叫“太歲廟”才有太歲的
首先是供品。如果在家里的神龕前祭拜,就要準備供品。供品不在于價格大小,品種多少,只要清潔和心誠。一般是三杯茶酒,幾件干果,還有應時的菜肴。香燭點燃以后,虔誠跪拜,心中默默祈愿。如果在道教宮觀中祭拜太歲,一般供品都由宮觀統一置備,自己可以不必攜帶。
其次是程序。在元辰殿里祭拜值年太歲和本命太歲。先要上香祭拜眾星之母斗姥神(有的道觀在元辰殿中供奉玄天上帝)然后上香祭拜值年太歲,再上香祭拜自己的本命太歲,在跪拜時,都要默默懺悔自己所犯的過錯,祈求太歲神護佑自己在本命之年或者相沖之年健康平安,流年順利。
要是你那里沒有宮觀內有“元辰殿”或“太歲殿”,你也可以為你母親和你各求道護身符佩戴
我空間有篇文章是關于“2010年庚寅年犯太歲”的,你可以看看,可能有幫助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福生無量天尊
清代宮廷舉行薩滿祭祀的地方有兩處,一在大內后三宮的坤寧宮,一在皇城東南角的堂子。另在紫禁城內廷外東路的寧壽宮也有祭神的設置,但因乾隆帝歸政后未移居此太上皇的宮殿區,故寧壽宮未曾有祭神活動。 薩滿祭祀也稱薩滿教,從前在北方有不少民族信奉它,是女真族的傳統信仰,一個地區或一個部落,唯一的神職人員是薩滿。社會上的薩滿多是經老薩滿進行多種訓練和考驗的男性,而宮中薩滿是經過一定訓練的覺羅家族女性成員。 宮中的薩滿祭神活動有薩滿頭目婦人2名,薩滿婦人10名,分工舉行。祭祀名目十分繁多,主要活動有19項,每一項中又有很多煩瑣、重復的儀節。如堂子祭祀中,有亭式殿祭祀、尚錫神亭祭祀和院內的立桿大祭等;坤寧宮祭祀有大祭、四季獻神、月祭、日祭等。日祭中又有朝祭、夕祭,每天的朝祭、夕祭,在坤寧宮內各殺兩口豬,在宮內肢解、煮熟。朝祭供神后,由參加祭祀的人和值班大臣、侍衛就地吃肉,夕祭肉則交御膳房。夕祭中,薩滿誦神歌、搖腰鈴、作舞,并有琵琶、三弦、鼓等伴奏。坤寧宮求福祭祀,程序則更為復雜。 宮中所祀之神,據《清會典事例》載,坤寧宮朝祭之神有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關圣帝君;夕祭神有穆哩罕神、畫象神、蒙古神。此外在各祭祀禱辭中呼喚的神還有22個稱謂。這些稱謂有的在乾隆時即“訓義未詳”。清代宮中為保存滿洲文化,始終保持薩滿祭祀,有時帝后親自參加,但這些帝后是否篤信,則很難確知。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也有來年節節高之意。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吃年夜飯、包餃子,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后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春節的習俗多種多樣。因為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 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
過年要掛的紅燈籠臘八:農歷臘月初八,是漢族傳統的節日臘八節,作為“新年”即將到來的信號。傳統上,這一天要喝臘八粥,制作臘八蒜。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爺上天。
拜神、送神、燒香、燃燭、掛燈籠。
拜祖先,上墳。
用柚子葉來洗澡。
大掃除。一般在年廿八進行,即新年前2天至3天,該日要把家里打掃干凈,迎接春節。廣東俗語稱“年廿八,洗邋遢”。
貼上揮春、春聯、年畫,一些農村還要貼窗花。
倒貼福字:剛識字的小孩子會說“福倒了”,大人們說“沒倒”,小孩子會執拗的說“倒了!福倒了”,這么說代表福到了,很吉利。
守歲:傳說如果兒女守歲的話,其父母會長歲。
有些地方有賣懶的習俗,即“賣掉懶惰”,例如把面團放在椅子上,叫小孩坐上去,黏住屁股,象征讀書時不會離開座位。
放鞭炮(炮仗)。
放煙花。
互相拜年。華南地區的一些傳統是初一后輩到長輩處拜年,通常是回男家。初二則回女家拜年,開年,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會在年初四繼續。
發紅包(壓歲錢)。
踩高蹺。
買年花。
敲鑼打鼓。
闔家團聚。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起過年。參見春運、恐歸族
年初三不拜年,習俗。年初三又名赤口,傳統上人們盡量不往人家拜年,免生口角。在,很多善男信女會到沙田車公廟祈福,轉轉風車,意喻轉出好運,祈求新的一年行好運,老少平安。
不買鞋。廣東民間習俗,指農歷一月不應購買鞋(因為“鞋”與廣東話的“唉”聲相似)。 吉祥話。春節期間,民眾見面都要說恭賀話。例如:恭喜發財、年年有余、歲歲平安、步步高升、大吉大利。
不動刀。中國大陸的一些農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
不洗澡,不打掃。一些傳統中,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或洗頭,也不能打掃,以免洗走或掃走運氣。 除舊迎新。添置一些新衣裳。
年初五迎財神,傳說財神會在這一天下凡送福。這一活動在中國南方非常盛行,90年代以來,某些大城市初五凌晨燃放的煙花爆竹規模已不下于除夕。
中國大陸
北方地區 除夕晚上傳統上和好餃子面切好餃子餡為初一包餃子做準備,因為初一不可動刀。自80年代起,除夕晚上觀看大陸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成了許多家庭的傳統。因為其節目質量下降以及其他娛樂節目增多,現在也有許多家庭到餐館過年。
初一:早晨包餃子。傳統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區的傳統)老人初一是不出門的,親友、同事互相拜年。長江流域一帶有年初一早餐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初二:要祭財神,要喝“元寶湯”(餛飩)。北方一般習慣是回娘家拜年團聚。
初三:祭祖,一般父母一方已經去世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娘家祭祖,并順帶拜年。跟清明的“上墳”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但在河北等地的農村,這一天同樣是要上墳的。一般都要帶上點心、酒等祭品給已故祖先進行祭祀,并且放鞭炮讓祖先“過年”。一般上墳只允許兒女等進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則不參與祭祖。
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娘家拜年
初五:窮日,在中國北方,這一天一般沒有人出門拜年,因為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從春節開始直到這一天才能把家里的垃圾掃出門,然后放鞭炮慶祝;有一副對聯“一腳踢出窮鬼去,雙手迎進財神來”即為對此風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輕人會在這一天舉行朋友或同學聚會。亦稱“破五”,是要在家包餃子吃。
初六:開市
初七:過人勝節
初八:祭星。現在北京的各個廟會活動通常從初一開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結束。
農村有“飄色”活動。
初一前:到各區花墟,年宵市場購買年花或賀年物品。
年廿八:大掃除。
年三十晚:吃團年飯,去廟宇上頭炷香。
初一:在廟宇上完頭炷香、花車巡游匯演、賀歲杯足球賽初賽、煙火晚會
初二:維多利亞港賀歲煙花匯演
初三:賀歲賽馬、到沙田車公廟祈褔
初四:賀歲杯足球賽(決賽)
十五:元宵節,很多公園會有掛花燈,猜燈謎等活動,吸引不少民眾游逛。也會吃湯丸像征團圓。
其他活動:至大埔林村許愿樹參觀及祈福;往車公廟祈福;往祠祈福;往圓玄學院拜太歲及看年花。(一般是在年初三)
至于拜年,除了初三因為是“赤口”,傳統指容易生口角外,一般會在初一至初五間任意進行,此外,若農歷年假撞正周日,基督及天主教會會于禮堂進行宗教活動。
關于過春節,在中國大陸(北方)還有這樣的民俗: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開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大年三十熬一宿的說法。
新年
革命化的春節
文化大革命時,北京要求群眾“移風易俗”,“過一個革命化、戰斗化的春節”。春節之際要抓革命、促生產,大干到臘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腳,除夕吃憶苦飯,初一早上就出工。
少數民族習俗
云南白族朋友過年時,要進行“放高升”的慶祝活動,即是在整棵的大竹子的竹節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后可以將整個竹子崩上高空數十丈。有的地區還進行“拋繡球”的活動。 東北的鄂倫春族,在初一的早晨,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互相斟酒,晚輩給長輩叩頭,平輩互相請安。初二、初三舉行賽馬活動。正月十五全家人一起品嘗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鄂倫春族人會進行互相抹黑臉的活動。晚輩給長輩抹黑臉之前要先叩頭。
冬至:本地舊俗,冬至已開始有年節氣氛,當天祭祖,稱為祭冬,部分宗親組織也會于當天集會聚餐。當天可以打開祖宗牌位清理,所以許多家族亦借由此日檢視神主,抄錄資料作為族譜依據。 尾祃:俗寫為“尾牙”,于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各公司行號則借此聚餐,酬謝員工辛勞。早期尾牙聚餐有避開雞頭之習俗,避免有開除的暗示。近年來,大企業尾牙聚餐則聘請影視歌星演出,并有高額獎金、股票摸彩,成為媒體矚目焦點。
送神:農歷十二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焚燒云馬紙為神只坐騎,返天過年,依例會準備果實甜湯。送神之后,方能打掃神明廳,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爐、除去舊門神,準備換新。香爐中的香灰須于當日重新篩濾過,門神則隨送神焚燒金紙時焚去。而本地舊日傳說,送神之后,廿五日天神會下凡代替上天述職神只巡視,所以當日不可當天曝曬褻衣。
除夕:依農歷十二月大小月,話稱為二九暝或三十暝。過年前數日,各家便開始蒸年糕,年糕有甜咸之分,稱為甜粿、咸粿。甜粿以糯米作成,亦有添加紅豆者,俗諺稱“吃甜甜,好過年”;咸粿則以在來米制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喪事者則不做年糕,由親友鄰朋致贈。通常民間都在除夕當天或前一、二日更換春聯、門神,隨時代演進,亦有不貼春聯,只貼“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賀春厘”等賀語紅紙者。除夕當天需祭拜地基主,又稱“拜門口”,而后祭祀神明及祭祖。祭神后,會于神明像上貼上春花;祭祖之后,則會擺上發糕及米飯各一,插上紙作的紅花,稱為“飯春仔”。當晚則圍爐,并吃長年菜。所謂長年菜一般是帶根的菠菜,也有用芥菜者。依舊俗,農業社會中一年的欠債,須于除夕前還清。所以俗諺中調侃手頭經常窘迫的人為“天天二九暝”。
初一:出門拜年,稱為“行春”,一般而言都會依農民歷決定出行方向及開門、關門的時辰。當天人通常會前往廟宇、佛寺燒香,祈求新年吉祥。
初二:為回娘家之日,依舊俗,初二之前,已出嫁之女子不得回娘家,據稱會分掉娘家之福。然隨時代進步,近年來婦女團體努力推展女兒回家過年的新觀念。
初三:為老鼠娶妻之日,當天依例需早睡。
初四:接神之日,慣例選在近傍晚之時,俗諺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說。接神之后,當年生肖沖犯太歲者,則安上太歲符,現今諸多廟宇亦設有太歲廳,供奉值年星君,供信徒登記祭祀。
初五:開市,各行各業開張營業。
初九:傳說為道教玉皇大帝圣誕,稱為“天公生”,當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時后,各家便開始祭祀,一夜之中,各地鞭炮聲連綿不斷。
十五:元宵節,元宵舉行觀光燈會已成風尚,每年依生肖制成巨型主燈,成為焦點。各地尚有臺北縣平溪放天燈、野柳王爺洗港祭儀、苗栗市苗栗蹦龍、臺東市炸玄壇爺(炸寒單爺)、臺南縣鹽水蜂炮等活動。
年俗念謠: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佮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囝婿,十二查某囝轉來拜,十三食泔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
馬來西亞、新加坡
初一前:購買賀年物品,俗稱“辦年貨”。
年三十晚:吃團年飯。
初一:到廟宇上頭香、出門拜年。
初二:出門拜年,回娘家之日。
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會在年初四繼續。
初九:天公生,當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時后,各家便開始祭祀。
十五:元宵節。新馬一帶的元宵節和七夕一樣被稱為“中國情人節”,慶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會結伴到河邊拋柑祈求姻緣(男性則拋香蕉),而且普遍上沒有提燈籠或賞燈等習俗。
1、貼春聯。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2、貼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
3、給壓歲錢。壓歲錢(在廣東叫做“俾利是”)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擴展資料: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掃塵、貼春聯、拜歲、點爆竹、拜年等等。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燃放爆竹。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來表達感激之情。
參考資料:趣談春節習俗的由來--理論--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