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渡三重輪回劫,曠劫輪回到如今

    內容導航:
  • 武動乾坤等級劃分
  • 武動乾坤天妖貂天洞最深處是誰
  • 武動乾坤境界等級怎么劃分?
  • 武動乾坤番外,天蠶土豆寫的,就是大主宰二品至尊那一章,他說要寫林動...
  • 末法時期什么法門最容易成就?
  • 佛學里說無始劫啥意思
  • Q1:武動乾坤等級劃分

    《武動乾坤》等級劃分分別是淬體九重、地元境、天元境、元丹境、造形境、造氣境、造化境、九轉涅盤、生玄境、死玄境、輪轉境、輪回境、祖境。

    1、淬體九重

    所謂淬體,簡單來說就是修煉身體,讓得自己的身體逐漸的強化,并且最后由外至內,當體內筋骨骨髓強化到一定層次時,便是會衍生出一絲元力種子,只而有當人體自然出現元力種子時,他方才能夠真正的成為一名修煉者。

    2、地元境

    踏入地元境后,最為重要的事情,便是吸收天地間的陰煞之氣入體,陰煞之氣是有著品質的高低之分,分為九等,一等最次,九等最高。進而與體內元力相融合,那樣的話,將會大大的增強元力的攻擊性。地元境分為三次層次:初期、中期、后期。

    3、天元境

    達到天元境之后,則又是要吸收天地間的陽罡之氣,到得最后,體內陰陽交泰,方才能夠凝成元丹。陽罡之氣是有著品質的高低之分,分為九等,一等最次,九等最高。天元境分為三次層次:初期、中期、后期。


    4、元丹境

    天元鏡之后,體內陰陽交泰,方才能夠凝成元丹。元丹境,是有著品質的高低之分,細細劃分,有著九種,一星元丹最次,九星元丹最高。而元丹的最終品質,也是取決于你在地元境與天元境時所吸收的陰煞之氣與陽罡之氣是何等的層次,所以說,地元境與天元境,都是在為晉入元丹境打底蘊。

    元丹境的強者能夠短時間的滯空,但卻依然還無法辦到御空而行的地步。元丹境分為三個層次:小元丹境,元丹小圓滿,元丹大圓滿。

    5、造化三境

    造形境,造氣境,造化境,統稱為造化三境。造化三境同樣是有著細微的等級之分,不過卻并沒有元丹境那般繁復,只是有著小成與大成之分而已,但雖說僅有兩重之分,但彼此差距,卻是頗為巨大。造化三境每一境都分為小成,大成。

    6、涅盤境

    沖擊涅盤境,需要冒著極大的風險,一個不慎,涅盤不能,便是自毀的結果,這是很正常的事。即便是成功的晉入了涅盤境,那也依然算不得安生,九轉涅盤,每一次的涅盤,都會是一次生死考驗,若走過得了,實力大漲,壽命大漲,而若走過不了,無法涅盤重生,那便只能浴火而亡。

    若是能夠踏入涅盤境,壽命便是會隨之延長,而且每一次的涅盤成功,都將會是一次趨向于完美的進化,那種感覺,美妙得深入靈魂,令人無法抗拒。

    7、生玄境

    涅盤鏡之后便是生玄境,這一境界需要將元力凝結成生氣,這一境又被劃分為三個層次:小成,大成,圓滿。

    8、死玄境

    生玄鏡之后便是死玄境,這一境界需要將生氣凝結成死氣,這一境又被劃分為三個層次:小成,大成,圓滿。

    9、轉輪境

    位于死玄境巔峰后,輪回境之前的一個境界,需要將生氣與死氣合二為一。(堪比將級異魔)

    10、輪回境

    踏過轉輪境,就進入了輪回境。能夠踏入輪回境的人,莫不是天地間巔峰般的存在,他們已掌控生死從某種程度而言,就算是歲月時間都難以抹殺他們。遠古一些輪回境的超級強者,若是在渡輪回劫失敗后,一些能力超凡者,卻是能夠施展神通保存一點靈性,進而轉生輪回,等待著機緣到來,激活靈性,再度涅盤于天地之間。(堪比王級異魔)

    11、祖境

    輪回之后,是為祖境。渡過三重輪回劫的輪回境強者,便已是這片天地間真正的巔峰,而超越其存在的便是祖境。放眼遠古到現今,能夠達到這一步的人,唯“符祖”一人。(堪比皇級異魔)

    《武動乾坤》是一部東方玄幻小說,作者是起點白金作家天蠶土豆。小說講述了大炎王朝天都郡炎城青陽鎮,落魄的林氏子弟林動在山洞間偶然撿到一塊神秘的石符而走上的逆襲之路。

    Q2:武動乾坤天妖貂天洞最深處是誰

    是空間之主,遠古八主之一。實力:渡過三次輪回劫。這是他第一次登場:第一千兩百六十九章 空間之主。http://www.xcxzww.com/shtml/0/324/240931.html
    下面是描寫空間之主第一次登場的段落:
    應歡歡擦覺到他的舉動嬌軀微微僵了僵,然后逐漸的放松下來,偏頭沖著林動露出一個放心的笑容。
    “他出不了手的。”
    聽得此話,林動一怔,顯然是有些不明白。
    “會有人攔住他的。”應歡歡微微一笑,旋即眸子看向某處空間:“你還是喜歡這么躲來躲去?”
    “呵呵,小師妹的感知還是這么敏銳。”
    她的聲音剛落,只見得那里的空間竟然是逐漸的扭曲起來,而后一道輕笑聲傳出,空間扭曲間,一道身著銀袍的人影,緩緩的走出。
    那道人影,蒼白的頭發披散下來,他身形頗為的干瘦,而最奇異的是他的雙眼,那對雙瞳,璀璨如銀,其中仿佛是滲透著極為神秘的波動。
    林動見到這道人影,眼中卻是掠過一抹驚愕之色,因為此人,竟然是他在天妖貂族天洞最深處見到的那神秘之人!
    此人,竟然也是遠古八主之一?
    “這位便是林動了吧?”銀瞳男子微笑著看向林動,然后瞥了一眼他與應歡歡拉在一起的手掌,嘴角微微勾了一下,道:“果然如此呢。”
    “你便是…空間之主吧?”林動望著這銀瞳男子,在他ChuXian時,他能夠感覺到體堊內的空間祖符震動了一下,當即也是明白了他的身份。

    Q3:武動乾坤境界等級怎么劃分?

    《武動乾坤》等級劃分分兩種,一種是按元力劃分,一種是按符師(即精神力)劃分。


    一、按元力


    1、淬體境


    淬體境就是修煉身體,讓得自己的身體逐漸的強化,并且最后由外至內,當體內筋骨骨髓強化到一定層次時,便是會衍生出一絲元力種子。


    只而有當人體自然出現元力種子時,他方才能夠真正的成為一名修煉者。


    2、地元境


    地元境是第二次境界,地元境便是吸收天地間的陰煞之氣入體,進而與體內元力相融合,那樣的話,將會大大的增強元力的攻擊性。


    3、天元境


    達到天元境之后,則又是要吸收天地間的陽罡之氣,到得最后,體內陰陽交泰,方才能夠凝成元丹。陽罡之氣是有著品質的高低之分,分為九等,一等最次,九等最高。


    4、元丹境


    元丹境,是有著品質的高低之分,細細劃分,有著九種,一星元丹最次,九星元丹最高。


    而元丹的最終品質,也是取決于你在地元境與天元境時所吸收的陰煞之氣與陽罡之氣是何等的層次,所以說,地元境與天元境,都是在為晉入元丹境打底蘊。


    5、造化三境


    造化三境同樣是有著細微的等級之分,不過卻并沒有元丹境那般繁復,只是有著小成與大成之分而已,但雖說僅有兩重之分,但彼此差距,卻是頗為巨大。造化三境每一境都分為小成,大成。


    6、涅槃境


    沖擊涅槃境,需要冒著極大的風險,一個不慎,涅槃不能,便是自毀的結果,即便是成功的晉入了涅槃境,那也依然算不得安生,九轉涅槃,每一次的涅槃,都會是一次生死考驗。


    若是能夠踏入涅槃境,壽命便是會隨之延長,而且每一次的涅槃成功,都將會是一次趨向于完美的進化,那種感覺,美妙得深入靈魂,令人無法抗拒。


    7、生玄境


    涅槃鏡之后便是生玄境,這一境界需要將元力凝結成生氣,這一境又被劃分為三個層次:小成,大成,圓滿。


    8、死玄境


    生玄鏡之后便是死玄境,這一境界需要將生氣凝結成死氣,這一境又被劃分為三個層次:小成,大成,圓滿。(堪比統領級異魔)


    9、轉輪境


    位于死玄境巔峰后,輪回境之前的一個境界,需要將生氣與死氣合二為一,生死轉輪(相當于至尊海)。對應斗破斗尊,同步大千為至尊境=魔將。


    10、輪回境


    僅次于祖境的境界。能夠踏入輪回境的人,莫不是天地間巔峰般的存在,他們已掌控生死從某種程度而言,就算是歲月時間都難以抹殺他們。


    遠古一些輪回境的超級強者,若是在渡輪回劫失敗后,一些能力超凡者,卻是能夠施展神通保存一點靈性,進而轉生輪回,等待著機緣到來,激活靈性,再度涅盤于天地之間。


    11、祖境


    輪回之后,是為祖境。渡過三重輪回劫的輪回境強者,便已是這片天地間真正的巔峰,而超越其存在的便是祖境。放眼遠古到現今,能夠達到這一步的人,唯“武祖”一人。


    對應斗破斗帝,同步大千為準天至尊(=魔皇,魔皇于【魔帝=天尊】之下,但是擁有天至尊改變時間流速法則的能力,有天至尊手段卻非天至尊為準天至尊)。



    二、按符師


    1、五印符師


    最初的符師共分五印。一般說來,光是一印符師,最低的要求便是要達到地元境,而若是能夠達到二印符師的話,就足以在炎城各大視為貴賓相待。


    2、靈符師


    五印符師之后,又被成為靈符師,到了這個層次,本命符印,已是擁有靈性,這一層次的強者,一念可翻山,可倒海,與人交手,心念一動,就算是一座山都能強行搬起。


    靈符師同樣有著高中低三個層次之分,但高級靈符師的數量,卻是如同造化境強者一般稀少。


    3、天符師


    靈符師之上為天符師,這一層次的強者,一念可翻山,可倒海,與人交手,可以操控天地之力為己用,天符師分為一印至九印,不過九印的天符師的數量,卻是如同涅盤強者一般稀少。


    4、仙符師


    天符師之上為仙符師,分小成仙符師和大成仙符師,等同于生死玄境。


    5、符宗


    仙符師之上為符宗,分為小符宗和大符宗。這是精神力修煉之中一個分水嶺的階段,一旦踏入,精神力的威力也將會徹底的展開。


    在符宗之前,精神力的強橫程度,或許比起雄渾磅礴的元力要顯得稍稍弱勢一點,可一旦踏入了符宗這個層次,一名小符宗所能展現出來的威能,比起尋常轉輪境的強者,只強不弱。而踏進大符宗后,其實力已經穩居一些尋常輪回境強者之上了。


    6、半步神宮境


    突破符宗后有些天賦異常之人雖無法成功凝聚神宮卻能跨入此境,例如六指圣龍帝+除冰主之外的遠古八主等人的精神力境界都屬于它這層次。


    7、神宮境


    于精神世界凝結出神宮達到此境者寥寥無幾-實力可與3重輪回境相比。天玄大陸從遠古到如今也就符祖+冰主+林動修煉出神宮達到它。


    大符宗巔峰便可嘗試進行突破-這時在精神世界凝結出神宮-若成功凝聚出神宮便真正跨入它。不過還是大符宗極限突破它保險,巔峰跨入它太危險了。


    所謂凝聚神宮,簡單說來便是將泥丸宮改造成神宮,只不過這步-從某種角度來看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泥丸宮是天生-還極為奇特,它不似丹田那般能清晰觸及,泥丸宮一般處于游蕩狀只是一個細微的光點,但其中卻蘊含一個人的精氣神。


    丹田被破或許還有活路,可精神力被人抹除就將會成為1具有身體卻沒意識的植物人,凝聚神宮就有可能會造成泥丸宮損傷從而傷及精氣神,到時候它未能凝聚成功-其本身就已經變成植物人-古往今來這種情況并不在少數。


    這也是很多精神力達到大符宗極限的修煉者不敢去觸及這一步的原因,因為這一步都是九死一生。


    突破神宮境的關鍵有兩點


    ①要將泥丸宮破而后立-在這極為危險的過程開始凝聚神宮;


    ②凝聚出神宮后卻發現神宮無法取代泥丸宮,這時就要靠太上之力才能讓神宮真正蛻變。

    Q4:武動乾坤番外,天蠶土豆寫的,就是大主宰二品至尊那一章,他說要寫林動...

    番外,冰靈族篇一。

    冰靈大陸。
    雖然這座大陸在大千世界中并不顯得太過的出奇,但所謂水因龍靈,山因仙靈,而這冰靈大陸,則是因為冰靈族的存在,從而名揚大千世界。
    冰靈族,大千世界中的一方古老種族,其底蘊之悠久,足以追溯遠古,而在其以萬載為單位的悠久歲月中,也是誕生了諸多超級強者,在其巔峰期間,那般恐怖實力,放眼整個大千世界,都算是重量級別,引得無數宗派,敬畏朝拜。
    而如今的冰靈族雖然有所式微,失去了巔峰時期的榮光,但瘦死的駱駝總歸比馬大,在這大千世界中,依然是一方巨擘,那等底蘊,在無數強者眼中,也依舊是深不可測。
    冰靈大陸,西北之地。
    一座因為布滿著尖銳冰刺而顯得有些猙獰的萬仞冰峰拔地而起,山峰呈現冰藍色彩,厚厚的冰層籠罩著,在那日光的照耀下,反射著幽冷的光澤。
    而此時,在那冰峰之上,一道身著黑袍的身影負手而立,他微微抬頭,露出那猶如刀削般的側臉,那種弧度,顯得堅毅。
    他有著一對略顯深邃的黑色雙目,那眼眸深處,有著一種滄桑,仿佛經歷了輪回。
    他抬頭凝視著遙遠處,那里的空間劇烈的扭曲著,隱隱間似乎是有著一道巨大的冰門浮現,一種源自古老的威壓,緩緩的散發出來。
    那是通往冰靈族祖地的空間大門。
    沙沙。
    在他凝視著那座寒冰巨門時,其身后突然有著一陣細微的腳步聲傳來,他轉過身來,望著后方閃現出來的四道身影,堅毅的面龐上有著一抹笑容浮現出來。
    “怎么樣?“
    現身的四人,兩男兩女,那為首的年輕女子,白衣勝雪,容顏傾城,那種清冷的氣質,猶如雪蓮,令人自慚形穢。
    在白衣女子身旁,則是一位身著黑色衣裙的女孩,她模樣清麗,只是那俏目顧盼間,卻是有著許些威嚴與冷厲在涌動。
    不過當女孩那俏目看見眼前的男子時,那俏臉上頓時有著甜美柔軟的笑容浮現,她笑嘻嘻的撲過去,親昵的抓住他的袖子,道:“林動哥,我們打聽清楚了,這冰靈族內的確有著一座冰神碑,那是冰靈族的至寶,據說只要擁有著冰靈族王族血脈的人,自誕生之時起,便會在其中留下一道冰靈,我想,歡歡的靈魂碎片必然也在其中!“
    “是嗎?“聽到這個消息,即便是以眼前男子那經歷無數波瀾起伏從而不動如山的性子,那堅毅的面龐上,都是有著一抹如釋重負的笑容出現。
    “不過冰神碑是冰靈族的至寶,他們絕對不會允許外人接近。“那白衣勝雪,容顏傾城的女子輕聲道。
    那名為林動的男子眉頭皺了皺,道:“和他們交涉過了嗎?“
    “交涉過了,冰靈族那邊說絕對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并且讓我們速速離開。“此次說話的,是一名身體修長的年輕男子,他的模樣俊美如妖,其俊美程度,怕是連很多女子都會心生妒意,只是那俊美臉龐上總是布滿著冰冷,拒人千里。
    “看來咱們武境,還不被人放在眼中。“他淡淡的笑了笑,那微瞇起來的桃花眸子,卻是有著冰冷的殺意流露出來。
    “大哥,要不直接動手吧,一個冰靈族而已,真當我們三兄弟是泥捏得不成?!我就不信,將他冰靈族掀個底朝天,他們敢不交出冰神碑!“一道沉悶如雷的聲音響起,只見得那俊美男子身后,一道猶如鐵塔般的身影站了起來,那陰影幾乎將幾人全部籠罩,他模樣粗獷,赤裸的雙臂上,布滿著一道道猙獰的傷痕,他僅僅只是站在那里,便是有著一種兇威彌漫出來,仿佛一頭絕世兇虎。令得空間戰栗。
    “掀個底朝天倒的確沒什么,但萬一他們狗急跳墻,毀了冰神碑怎么辦?“俊美男子冷聲道。
    鐵塔男子尷尬的撓了撓頭,也不敢說什么了,他知道大哥為了這一點希望付出了多少代價,如果這一點最后的希望被毀了,他無法想象這對于大哥會是什么樣的打擊。
    “那二哥你說怎么辦?“鐵塔男子悶聲問道。
    俊美男子卻沒答話,只是看向眼前的男子。
    林動偏頭望著遙遠處在那扭曲空間中若隱若現的寒冰巨門,沉默了半晌,緩緩的道:“為了這一天我已經等待了這么多年了,所以不論如何,都是不會放棄的。“
    “那我們動手?“俊美男子道。
    林動笑著搖了搖頭,道:“這一次由我來吧,你們先回武境,武境剛剛創建,還需要你們坐鎮。“
    “林動哥,你要一人闖冰靈族?“那黑裙女孩一驚,連忙道:“不行啊,這冰靈族實力也極為的驚人,你單槍匹馬,很危險的!“
    旋即她美目微寒,玉手一握,一柄巨大的黑暗之鐮便是出現在其手中,那身為曾經黑暗之主的陰煞之氣也是爆發出來,她道:“我們聯手的話,就算那冰靈族也不敢怎么樣的!“
    “對啊,大哥,這些遠古種族,最喜歡做的事就是以多打少!“那鐵塔男子也是聲如悶雷的道。
    林動擺了擺手,道:“我們畢竟不能與冰靈族徹底的撕破臉,而且歡歡怎么說也算是冰靈族的人,與他們也算有著相同的血脈,我獨自前往,總歸不會到最差的一步。“
    四人見到他面色堅決,知道無法再勸,最終還是只能點頭。
    “那我們先回武境,你如果有問題,就立即傳訊。“俊美男子望著林動,緩緩的道:“我們是兄弟,所以就算你要捅破天,我們都跟著你!“
    林動微笑點頭,道:“放心吧,這么多年我們什么大風大浪沒見過?一個冰靈族,還不至于攔下我。“
    “那你小心。“俊美男子點點頭,也就不再多說,退后一步,靈光綻放間,便是與那鐵塔男子率先消失而去。
    “林動哥,那我在武境等你的消息!“黑裙女孩雖然有些不樂意,但也知道現在不是使小性子的時候,所以在說了一聲后,也是轉身離去。
    隨著三人的離去,冰峰上,便是唯有林動與那白衣勝雪,容顏傾城的清冷女子。
    林動望著眼前這跟隨著他一直從那下位面來到這大千世界的女子,眼中有著一些歉意,然而還不待他說什么,一只略顯冰涼的玉手便是輕輕掩住了他的嘴。
    “不用道歉,她為了你都能夠做到那一步,你若是不這樣做的話,倒不是我認識的林動了。“女子輕聲道。
    “清竹,等我帶她回來。“林動伸出雙臂,攬住女子纖細腰肢,在她耳邊輕聲呢喃道。
    “嗯。“
    懷中絕美的女子輕輕點頭,旋即她退后兩步,嬌軀靈光閃爍,也是漸漸的消失而去。
    冰峰上,再度變得安靜下來,林動轉過頭怔怔的望著遙遠處的寒冰巨門,卻并沒有立即動身,而是在那冰峰之頂緩緩的盤坐下來。
    他背靠著冰冷的巖石,雙目微閉,那帶著一些刺痛,并且有些遙遠的記憶,仿佛是在此時自塵封中被掀起,然后一點點的變得清晰。
    在那名為天玄大陸的位面之中,那片名為亂魔海的地方…
    異魔皇撕裂位面封印,再度降臨,天地間的所有生靈,岌岌可危,毀滅末日來臨,整個人類都開始絕望…
    而那個被整個人類寄托了最后希望的女孩匯聚了天地之力沖擊祖境,卻是功虧一簣…
    在那絕望與恐懼彌漫的天地間,女孩卻是流著淚,看著他在輕輕的笑,那哽咽的嗓音,即便是如今,依舊清晰。
    “其實我早便是知道是這個結果的,即便是集合了這些力量,也根本不可能讓任何人踏入祖境,而且那種強行提升,還有著極大的后遺癥,現在的我,恐怕再也無法晉入祖境…“
    “想要達到真正的祖境,哪有這么容易啊,不過,這都在意料中呢,所以其實我還是成功了的…“
    “正因為我知道這個結果,所以,我否決了你想要代替我的心,對不起,我不是要否決你的努力…你所做的,我都知道…“
    “對不起…一直都在騙你,我讓你進祖宮闕凝煉神宮,還逼你連渡三重輪回劫…我真的是一個很令你討厭的人呢…“
    那時候,天地間所有的人都是望著那在天空中捂住嘴巴哽咽流淚的女孩,她的嗓音,在天地間輕輕的回蕩著。
    “你究竟,想要做什么啊?!“他望著流淚的她,心痛得仿佛要撕裂般的喃喃道。
    “對不起…我只要你好好的活著。“她美目通紅,水花在其眼中凝聚著,那輕輕的話,卻是讓得他如遭雷擊。
    她緩緩的后退,同時那輕靈的嗓音,開始在那片位面之中的所有人耳邊響起。
    “吾以吾之靈祈愿…“
    “以吾之身…“
    “以吾之魂…“
    “以吾之血…“
    “號天地之靈,神化,祖之路!“
    冰藍色的火焰,裊裊而上,最終包裹了她的身體,而她那帶著一些哽咽的聲音,也是在此時傳蕩開來。
    “對不起…我并不想守護什么天地,也不想做什么救世主,可是,我想要你活著…“
    “林動,謝謝你在我未曾覺醒之前就讓我喜歡上你…也謝謝你給予我的這么多美好,你讓我知道…再冰冷的心,都會有綻放開花的時候…“
    “你曾經問我是冰主還是應歡歡…“
    “現在我能告訴你…傻瓜,哪有什么冰主,我一直…都是應歡歡啊。“

    冰峰上,林動靠著冰冷的巖石,女孩那哽咽的聲音,仿佛是穿透了空間,在他的耳旁回蕩著,他緩緩的睜開雙目,眼角有著淚水順著堅毅的臉龐滑下來。
    在他的眼前,似是有著一道身影,再度浮現而出。
    她背著雙手,烏黑而修長的馬尾,跳動著活潑動人的弧度,那張俏臉之上,布滿著狡黠而嬌蠻的笑容,一如多年之前,在那道宗,首次相遇。
    林動抬頭,他望著那遙遠處扭曲空間中的寒冰巨門,緩緩伸出手掌,雷光在他的掌心綻放,纏繞著雷龍的雷帝權杖出現在了他的手中。
    他緊握,身體緩慢的站起,那黑色的眸子中,堅毅無可撼動。
    我走遍輪回,只為與你相遇。
    不管如何,不管將會付出多大的代價,即便是上窮碧落下黃泉,我都要把你找回來!
    而現在…
    我來了!
    (很早就想寫了,只是遲遲未能動筆,而現在,總算開始了,正如大家所見,這個番外還沒結束,我會逐漸寫完。
    這一篇,寫得還是挺滿意的。
    大家點下面給我來N個贊吧,這樣更新會快點~)

    Q5:末法時期什么法門最容易成就?

    當然凈土念佛法門。
    經言: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悲華經》卷六:“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謂眾生厚重煩惱。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如是眾生,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常懷瞋恚,皆悉充滿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
    菩薩語:
    《智度論》云:“若凡夫發心,即愿在穢土拔濟眾生者,圣意不許。”
    (法照大師)入寺登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坐師子座,萬眾圍繞,而為說法。師作禮問曰:末代凡夫,去圣時遠,知識隘劣,障垢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何法門,最為其要。文殊告曰: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我于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師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語已,二大圣,同舒金臂,摩師頂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師歡喜作禮,辭而退。
    《宋高僧傳.樂邦文類》
    龍樹菩薩:“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熱湯投之,當時似如少減,若經夜至明,乃高于余者。凡夫在此發心救苦,亦復如是,以貪瞋境界違順多故,自起煩惱,返墮惡道故也。”
    祖師語:
    劫欲盡時五濁盛 眾生邪見甚難信
    專專指授西歸路 為他破壞還如故
    曠劫以來常如此 非是今生始自悟
    正由不遇好強緣 致使輪回難得度
    今日今時聞要法 畢命為期誓堅固
    堅固持心不惜身 慚愧釋迦諸佛恩
    (善導大師)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愿,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善導大師)
    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愿,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善導大師)
    問曰:菩提是一,修因亦應不二。何故在此修因,向佛果,名為難行。往生凈土,期大菩提,乃名易行道也?
    答曰:諸大乘經所辨,一切行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攝、他攝。何者自力?譬如有人,怖畏生死,發心出家,修定發通,游四天下,名為自力。何者他力?如有劣夫,以己身力,擲驢不上。若從輪王,即便乘空游四天下,即輪王威力,故名他力。
    眾生亦爾,在此起心立行,愿生凈土,此是自力。臨命終時,阿彌陀如來光臺迎接,遂得往生,即為他力。故《大經》云:“十方人天,欲生我國者,莫不皆以阿彌陀如來大愿業力為增上緣也。若不如是,四十八愿便是徒設。”
    語后學者,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火宅也。
    (道綽大師)
    道綽大師《安樂集》:
    ○第一、辨難行道、易行道者。于中有二:一、出二種道;二、問答解釋。
    余既自居火界,實想懷怖。仰惟大圣,三車招慰。且羊、鹿之運,權息未達。佛訶邪執,障上求菩提。縱后回向,仍名迂回。若徑攀大車,亦是一途。只恐現居退位,險徑遙長,自德未立,難可升進。是故龍樹菩薩云:“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
    言“難行道”者,謂在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略述有五。何者?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顧惡人,破他勝德;四者所有人天顛倒善果,壞人梵行;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故曰難行道。
    言“易行道”者,謂以信佛因緣,愿生凈土,起心立德,修諸行業。佛愿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毗跋致不退位也。譬如水路,乘船則樂,故名易行道也。
    問曰:或有人言:“愿生穢國教化眾生,不愿往生凈土。”是事云何?
    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身居不退已去,為化雜惡眾生故,能處染不染,逢惡不變。如鵝、鴨入水,水不能濕。如此人等,堪能處穢拔苦。若是實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變。欲濟彼者,相與俱沒。如似逼雞入水,豈能不濕?
    是故《智度論》云:“若凡夫發心,即愿在穢土拔濟眾生者,圣意不許。”何意然者?龍樹菩薩釋云:“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熱湯投之,當時似如少減,若經夜至明,乃高于余者。凡夫在此發心救苦,亦復如是,以貪瞋境界違順多故,自起煩惱,返墮惡道故也。”
    (道綽大師)
    又彼經(《大集經》)云:“諸佛出世,有四種法度眾生。何等為四?一者口說十二部經,即是法施度眾生。二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光明相好,一切眾生但能系心觀察,無不獲益,即是身業度眾生。三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德用,神通道力,種種變化,即是神通力度眾生。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若總若別,其有眾生,系心稱念,莫不除障獲益,皆生佛前,即是名號度眾生”。
    計今時眾生,即當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懺悔修福,應稱佛名號時者。又若去圣時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學,后者是兼。如去圣已遠,則后者稱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實由眾生去圣遙遠,機解浮淺、暗鈍故也。
    (道綽大師)
    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
    一謂圣道,二謂往生凈土。
    其圣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圣遙遠,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凈土一門可通入路。
    是故,《大經》云: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又復,一切眾生都不自量,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未曾措心。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稀。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駛雨!是以諸佛大慈,勸歸凈土。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系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道綽禪師)
    初發心菩薩,大心雖建,勝忍未成。所謂弱羽止可纏枝。嬰兒猶應傍母。入正定聚。親彼世尊。方得忍證無生,終成佛果。乘大愿筏,苦海度生。如《智論》中說:且夫六心墮落。塵劫聲聞。魚子庵羅,足為明鏡。故知念佛,菩薩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愿往生?
    (蓮池大師)
    或問:“某甲向修凈土。有禪者曰:‘但悟自佛即已,何必外求他佛而愿往生?’此意何如?”予謂此實最上開示,但執之亦能有誤。請以喻明。假使有人,穎悟同于顏子,而百里千里之外,有圣如夫子者倡道于其間,七十子、三千賢,相與周旋焉。汝聞其名,往而見之,未必不更有長處。而自恃穎悟,拒不覲謁,可乎?雖然,得悟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在。何者?天如有言:“汝但未悟。若悟,則汝凈土之生,萬牛不能挽矣。”深矣哉言乎!(蓮池大師)
    (編者譯:有人問我說:"你是修凈土的,可是有一個習禪的法師說,只要能自悟證本具之佛性,又何必要求其他的佛并發愿往生他的凈土呢?請問這是什么意思呢?我說,這也的確是最透達的開示,只不過如果執著一端也能產生不好的結果.這樣說吧,假如有人,智慧圣明如顏回,而在離他百千里的地方,還有一個象孔夫子那樣的圣者正在弘道,他有七十個賢善的大弟子,有三千位仁德的門生,共與圣者參學教化.你聽到圣者的作為,而前往參學,不是會更有利于學業的進步嗎.而現在你是自恃穎悟,傲慢地不去參學,這樣是正確的作法嗎?這樣看來,說自已開悟了而不愿意求生凈土的人,一定是沒有悟到真處.為什么這樣說呢?天如禪師說過這樣的話:"我只是沒有開悟罷了,如果要是實悟了,則我求生凈土的決心,一定是萬牛不能相挽的了"這樣的開示,我們要深思再深思啊.)
    竊聞凈土者,乃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書,可以包括無余。廣說之,雖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諸祖師之妙義,亦詮不盡。縱饒盡大地眾生,同成正覺,出廣長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說,又豈能盡。良以凈土本不思議故也。試觀華嚴大經,王于三藏。末后一著,歸重愿王。法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則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者,有由來也。文殊發愿,普賢勸進,如來授記于大集,謂末法中非此莫度。龍樹簡示于婆沙,謂易行道,速出生死。則往圣前賢,人人趣向者,豈徒然哉。誠所謂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注腳也。
    (印光法師)
    聲聞乘,依戒定慧,修四諦法,以了生死。緣覺乘,依戒定慧,觀察十二因緣流轉、還滅、二門,以了生死。菩薩乘,依戒定慧,修六度萬行,下化眾生,以期上成佛道。然此三乘法,皆屬仗自力之普通法。若最上上根人,當可現生了生死,即佛在世時,亦是百中之一。若現在,恐全世界亦無一二矣。然佛以大慈悲,預知后世眾生,無仗自力現生能了生死者,特開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特別法門。無論老幼男女,貴賤智愚,士農工商,政軍學界,在家出家,上圣下凡,皆令現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博地凡夫,帶業往生。既生西方,惑、業、苦、三,悉皆消滅。喻如片雪,當於洪爐,未至而化。已了生死之二乘,及權位菩薩往生,則速證無生法忍。已證無生之法身大士往生,則速證佛果。如來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力,故難。唯此一法,全仗阿彌陀佛慈悲誓愿攝受之力,及與行人信愿誠懇憶念之力,故得感應道交,即生了辦也。
    (印光法師)
    佛法浩瀚。博地凡夫欲于現生了生脫死者,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外,別無有能滿其所愿者。世有多少聰明特達之士,專以研究大乘經論為志事。而于此最簡便最圓頓之法,反淺近視之,而不肯修。蓋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詳思佛力之叵測,以故棄佛力而仗自力。自負為大通家,卒致只得其名,罕得其實。反遜愚夫愚婦無知無識者橫超三界,高登九蓮。致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沉淪莫出,豈不大可哀哉。此世間學佛者大多數之通病。
    (印光法師)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禪家參究一路。以參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縱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誰,以求開悟而已。若生西方,無有不開悟者。若開悟而惑業凈盡,則可了生死。若惑業未盡,則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無有信愿,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兩皆無靠,欲出輪回,其可得乎。須知法身菩薩,未成佛前,皆須仗佛威力。何況業力凡夫,侈談自力,不仗佛力。其語雖高超,其行實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淵之別,愿同人悉體此義。
    (印光法師)
    約通途教道,在凡夫地,欲了生死,大非易事。若約信愿念佛求生凈土之特別法門,則即于現生,悉得了脫。果具真信切愿,萬中決不漏一。末世眾生,唯此一法,堪為恃怙。以故法運愈晚,此法愈當機,善知識提倡愈切。而真實修持,得遂往生之證驗,時有所見。
    (印光法師)
    大徹大悟,與大開圓解,不是依稀仿佛明了而已。如龐居士聞馬祖“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當下頓亡玄解。大慧杲聞圓悟“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亦然。智者誦《法華》,至《藥王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豁然大悟,寂爾入定。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能如是悟,方可名大徹大悟、大開圓解。若云證實相法,則非博地凡夫之所能為。
    (印光法師)
    南岳思大禪師,智者之得法師也。有大智慧,有大神通。臨終有人問其所證,乃曰:“我初志期銅輪(即十住位,破無明,證實相,初入實報,分證寂光。初住即能于百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眾生。二住則千,三住則萬,位位增數十倍,豈小可哉),但以領眾太早,只證鐵輪而已。”(鐵輪,即第十信位。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九、十信破塵沙、伏無明。南岳思示居第十信,尚未證實相法。若破一品無明,即證初住位,方可云證實相法耳。)智者大師,釋迦之化身也。臨終有問:“未審大師證入何位?”答曰:“我不領眾,必凈六根(即十信位,獲六根清凈,如《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所明)。損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觀行位,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尚未斷除。)蕅益大師臨終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圓悟藏性,與佛同儔。而見思尚未能伏,何況乎斷。末世大徹大悟人,多多是此等身分。五祖戒為東坡,草堂清作魯公,猶其上者。次則海印信為朱防御女。又次則雁蕩僧為秦氏子檜。良以理雖頓悟,惑未伏除,一經受生,或致迷失耳。藏性,即如來藏妙真如性,乃實相之異名。)
    蕅益大師示居名字,智者示居五品,南岳示居十信。雖三大師之本地,皆不可測。而其所示名字、觀行、相似三位,可見實相之不易證,后進之難超越。實恐后人未證謂證,故以身說法,令其自知慚愧,不敢妄擬故耳。三大師末后示位之恩,粉骨碎身,莫之能報。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師否乎?若曰:念佛閱經,培植善根,往生西方之后,常侍彌陀,高預海會,隨其功行淺深,遲早必證實相。則是決定無疑之詞,而一切往生者之所同得而共證也。
    (印光法師)
    如來知諸眾生唯仗自力了脫之難,故于一切法門之外,特開念佛求生凈土一門。但能信愿真切,即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若能念佛十聲,或止數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況彼修行世善,不作諸惡者乎。若是精修梵行,禪定力深,則往生品位更高,見佛聞法最速。即大徹大悟,斷惑證真之人,亦須回向往生,以期圓證法身,速成佛果。其余法門,小法則大根不須修,大法則小根不能修。唯茲凈土一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欲即生了生脫死,便絕無企望矣。
    (印光法師)
    凈土法門,以信、愿、行三法為宗。非信何由發愿,非愿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證所信而滿所愿。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則蹶。若不注重信愿,唯期持至一心,縱令深得一心,亦難了生脫死。何以故。以煩惑未盡,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愿既無,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世有好高務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藐視佛力。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為恥。何獨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喪心病狂,一至于此。凈宗行者,所當切戒。。。。此之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故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吾輩末學,何可立異,以取自誤誤人之罪愆乎。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印光法師)
    如來一代時教所說一切法門,皆令眾生修戒定慧,斷貪嗔癡,了幻妄之生死,證真常之心性者。然眾生根有利鈍,惑有厚薄。根利惑薄者,或可即生了生死,或二三四五生了生死;根鈍惑厚者,十百千萬生,或十百千萬劫,猶不能了。此系依通途教理修持而論,乃仗自己修戒定慧力,斷盡貪嗔癡煩惑者,其難也難如登天。任汝見地高,功夫深,功德大,智慧大,若三界內見思惑未斷,絕不能出三界外以了生死。
    唯念佛法門,全仗阿彌陀佛大慈悲愿力,若具真信切愿,至誠懇切,念佛名號,求生西方者,無論根之利鈍,惑之厚薄,皆可于現生臨命終時,蒙佛慈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此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不得以通途教理而論。
    世有深通宗教,不信凈土法門者,蓋以通途教理,論特別法門也。使彼知是特別法門,則自行化他,莫敢或違矣。
    (印光法師)
    了生死有自力佛力之所以也。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凈土法門全仗佛力。仗自力非見思凈盡,無由出離生死;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帶業往生。譬如渡海,一由自浮,一由乘舟,到岸雖同,其難易安危,奚啻天淵懸殊也。
    (印光法師)
    通宗通教之高人,尚多崇尚自力法門,不肯仰仗佛力,其志固高,其事實難即生做到。倘惑業未能凈盡,再一受生,多半迷失,不但所期皆成畫餅,且有因福造業,后生墮落之虞。
    須知凈土法門乃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不可以通途法門并論。若不明此義,以仗自力通途法門之義,疑仗佛力特別法門之益,而不肯信受,則其失大矣。佛說難信,蓋即指此,若無此執,則誰不信受奉行焉。
    (印光法師)
    噫!死生亦大矣,何可以專仗自力而不仗佛力耶?抑或自力果愈于佛力耶?
    夫人之處世,大而創業垂統,小而一衣一食,莫不仗眾人之力,以成自事。至于了生死大事,乃雖有佛力而不肯倚仗,欲顯出格之作略,恐墮愚夫之窠臼,其志可謂大矣!惜乎不知其所謂大也!
    (印光法師)
    凈土法門以信、愿、行三法為宗;非信何由發愿,非愿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證所信而滿所愿。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則蹶。若不注重信愿,唯期持至一心,縱令深得一心,亦難了生脫死。何以故?以煩惑未盡,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愿既無,不能仗佛力了生死。
    世有好高務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藐視佛力。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為恥。何獨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喪心病狂,一至于此。凈宗行者,所當切戒!
    (印光法師)
    所言解脫之門,唯有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此系仗佛力了生死法門,即生可以做到。若不專修此法,修其他種種法門者,非博地凡夫一生兩生所做得到。吾人從無始來,至今尚在生死輪回中者,皆因其中未遇凈土法門。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錯過。
    (印光法師)
    古之禪德,多有禮拜持誦,不惜身命,如救頭然者。故永明壽禪師,日課一百零八種佛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況后世學者,不重事修,而欲成辦道業乎。以大悟一法不立之理體,力行萬行圓修之事功,方是空有圓融之中道。空解脫人,以一法不修為不立,諸佛稱為可憐憫者。蓮池大師云,著事而念能相續,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通,難免落空之禍。以事有挾理之功,理無獨立之能,故也。吾人學佛,必須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圓融,空有不二,始可圓成三昧,了脫生死。若自謂我即是佛,執理廢事,差之遠矣。當用力修持,一心念佛,從事而顯理,顯理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實益。如等覺菩薩,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今以凡夫而不自量,視念佛為小乘,不足修持,則將來定入阿鼻地獄矣.
    (印光法師)
    佛在世的時候,十個人修行,就有九個可以成道。因為那時的人,天性淳厚,根機是很猛利的。到了后來,眾生的業障逐漸增加,根機也就漸漸的陋劣下來,再要和從前一樣,是不可得了。然在晉、唐時候,還有這種仗自力可以了脫生死的人,但已是逐漸減少,越后越少的。到了現在,已沒有這樣的人了。如此看來,就曉得仗自己的力量去斷煩惱、了生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此時如仍不自量力,要說大話,輕視這個念佛橫超法門,而去別修其他法門,那恐怕要了生死,就比登天還要更難了。
    我并非說其他的法門不好,實在是因為法門有契理不契機的,有契機不契理的。唯有這個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理機雙契,不可思議。尤其是在末法世中,更為適合眾生的根性。所以《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
    唐朝代宗大歷間,有個隱士,叫做李源,舍宅為慧林寺,請圓澤禪師為住持。后李源想要去四川朝峨眉山,因約圓澤同去。圓澤欲由長安經斜谷,陸道去。李源要自荊州入峽,由水道去。兩人意見不同,各有所以。李源不知圓澤之事,圓澤了知李源之心,恐到長安,人或疑伊想做官,便由荊州去。一天乘船到了南浦地方,因灘河危險,天未暮即停舟。那時有一婦人,身穿錦背心,負罌而汲。圓澤一見了他,便俯首兩眼流淚。李源問道:“自荊州以上,像這樣的婦人,不知有多少,為什么生此悲感?”圓澤道:“我不欲從此路來者,就是怕逢此婦人,因為她懷孕三年,還未分娩,就是候我來投胎。現在見了,已是無法可避了。請君少住幾日,助我速生,及葬吾山谷。三天之后,請來看我,我就對君一笑,以為憑信。十二年后,中秋月夜,到杭州天竺寺外會我。”說完了,就更衣沐浴,坐脫去了。李源后悔無及,只得把圓澤葬了。三天之后,就到那家去看,果然婦生男孩。因把詳情告訴她,并要求和小孩見面,果然一笑為信。李源因茲無意往川,便回洛京。及回到慧林寺,才曉得圓澤在未行之先,已經把后事都囑付好了,因此越曉得他不是平常人。過了十二年,李源就如約去杭州,到中秋月夜,就在天竺寺外等候。果然月光之下,忽聞葛洪井畔,有牧童騎牛唱道:“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易性常存。”李源就曉得是圓澤的后身,就上前問道:“澤公健否?”牧童答曰:“李公真信士也。”便略敘數語。又唱道:“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游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遂乘牛而去。如是看來,能曉得過去、未來,和有坐脫立亡本領的圓澤,還不能了脫生死,逃避胞胎。何況我們具縛凡夫,一點本事也沒有,如果不念佛求生西方,要想了生死,是做夢亦做不到的。(印光法師)
    (全文鏈接:印光大師:有坐脫立亡功夫的圓澤尚不能依自力了生脫死,何況你我具縛凡夫??_/d128236810.htm)

    Q6:佛學里說無始劫啥意思

    我個人用理解來理解啊,無始也就是無終吧,沒有個開始,就是并不是有個什么點,隨便一抓,喏,這就是無始,看吧。

    展開全文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