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是覺悟的意思,是用心去念這一句佛號.明白了才能修正自己缺點,是不斷去修正自己缺點.使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覺悟者(這就成佛了)因此在念佛的過程會出現妄想雜念,明白了自己有缺點的存在,是在提醒我們要修正它,改過它.使它不再起現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將自己妄想雜念改掉,因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因此要努力改過自新,使自己成為一個好人,一個善人如此去念佛是為真念佛.因為我們現代人的根性不足,要多聽經明理,,才能悟後起修.要將經典的語言變為自己行為.如此念佛一定能成就的.
一家人常吵架,是理所當然之事,不然怎叫做家呢?定就是不自在義、痛苦義、煩惱義、黑暗義、恩怨義、因果義,家是積聚善惡之果報處,家不吵架,不像家,越吵越像家,吵大或吵小而已!正因如此才叫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父母、兄弟、姐妹、夫婦、妯娌、公婆、大大小小,里里外外,彼此嫉妒、拉關系、不離這個家,家庭是最多事的,只要有二人以上,就有人我是非,糾纏不清。
中國有句諺語云:“清官難斷家務事,剪不斷,理還亂。”現在社會上,最扯不清的業障,就是家庭糾紛,最不易擺平。
一、家庭是個共業,是有恩怨而相聚的,既知恩怨之業而來,佛陀告訴我們說:“應該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二、家庭是種種業緣組合而成,每當遇到不如意或痛苦事,我們是學佛的三寶弟子,把這些不如意事或痛苦事,當做修行的逆增上緣,能促成道心的堅固,知道苦才能猛然覺悟哩!
三、家庭吵架鬧糾紛之際,心里要懷著報恩想,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兄弟弟妹有緣相聚,要愛惜親骨肉之情分,是難遭難遇的。
心里更應該如此而思惟,一家人從無始劫來,已經于六道輪回曠劫了,一世一世而過,相聚又離散,何止投生在這個家一世而已呢?我們再糾纏輪回下去,絕對不是辦法,在今生此世,彼此就不應該再繼續結惡緣下去,好好結個善緣,彼此互讓互忍互尊,解除彼此恩怨,無始劫來的一切惡因果,在今生了辦,甚至大家共同歸依佛門,共同為解脫生死使輪回而努力。
師兄您好,有法師講過,發起愿意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就是菩提心了,不用擔心。
另外,如果師兄還沒有建立信愿,可以先念佛。因為信愿不足也是宿世業障緣分作怪,師兄可以邊念邊消除這些業障。
日本凈土宗初祖,叫法然上人,他《十念法要》中有一句話說的很好:“若常稱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亂自靜,三業自調,愿心自發。”(即是講念佛沒有信愿也可以持念,以后自然消業,消業后,生西愿心自發。所以不能以愿心不強烈做借口,推遲修行,錯過當生甚是可惜!)
“曠劫”是很多生很多世。“精勤”精進勤奮的修持 這才跳出了世間法,成佛。
達摩祖師對二祖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佛教所要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轉世輪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真實不虛。南無阿彌陀佛。
佛教不相信有一個永恒不變的靈魂,如果相信了靈魂的實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不錯,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論者,往住都會相信人人都有一個永恒不變的靈魂,晚近歐美倡行的“靈智學會”,他們研究的物件也就是靈魂。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道教等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屬于靈魂信仰的一類,以為人的作善作惡,死后的靈魂便會受著上帝或閻王的審判,好者上天堂,壞者下地獄。
在中國的民間對于靈魂的更是根深蒂固,并且還有一個最大的錯誤,以為人死之后的靈魂就是鬼,靈魂與鬼在中國民間的信仰中乃是一個糾纏不清分割不開的大問題。更可笑的,由于鬼類有些小神通,又以為靈魂是“三魂六魄”組成的集合體。
其實,鬼是六道眾生之一,正像我們人類也是六道眾生之一一樣,生為人,固然有生有死,生為鬼,同樣有生有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何況人死之后不一定就生為鬼。
而于靈魂,中國民間的傳說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間用靈魂作為橋梁,生是靈魂的投胎,死是靈魂脫離了肉體,把靈魂與肉體的關系看同房子與屋主一樣,老房子壞了,搬進新的房子,房子經常在汰舊換新地搬進搬出,住房子的人卻是永恒不變地來來去去。這也就是說,人是靈魂套上了肉體的東西,肉體可以換了又換,靈魂一成不變,以為靈魂就是我們生死之流中的主體。
事實上,正信的佛教并不接受這一套靈魂的觀念,因為這在緣起緣滅的理論上不能成立,站在“生滅無常”的立足點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滅無常的,物質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復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會發生“成而不變”的錯覺,若用精密的儀器去看任何事物,無不都在剎那變化之中,易經所說的“生生”,其實在生生的背后也包含著死死,也就是變變或化化。
物質界的物理現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再看精神界的心理現象那就更容易覺察出來,因為心理現象的產生就是由于精神的變動而來。心理現象的變動促成了我人行為的或善或惡,善惡的行為又會反轉身來影響到心理現象的傾向,我們的前程遠景便是靠著這種心理促成行為、行為影響心理的循環作用而定。
那么試問:靈魂的不變性,靈魂的永恒性,那是可能的嗎?當然不可能,不要說死后沒有固定的靈魂,縱然活著的時候,我們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剎那不停地變了又變而變變不已之中。照這樣說,佛教既不相信靈魂,那么佛教所說六道輪回與超凡入圣的本體究竟又是什么呢?
這就是佛教特殊優勝的地方,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價值,卻又更加地肯定了自性的升拔價值。
佛教主張“因緣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質界是因緣生法,看精神界也是因緣生法。因緣聚合即生,因緣分散即滅,大至一個星球、一個天體乃至整個的宇宙,小至一莖小草、一粒微塵、一個原子,無一不是假借了內因與外緣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與緣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從根本上看是空無一物。這在研究物理化學的科學家們,可以給我們正確而正面的答案。
至于精神界呢?佛教雖不承認靈魂的觀念,但決不是唯物論者。佛教的精神界是用一個“識”字作為命名,小乘佛教只講六個識,是以第六識作為連貫生命之流的主體,大乘佛教增加兩識,共有八識,是以第八識作為連貫生命之流的主體,我們單介紹大乘的八識。
大乘佛教的八個識,前六識同小乘的名稱一樣,只是將小乘第六識的功用更加詳實地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識與第八識。實際上,八個識的主體只有一個,由于功用的劃分而給了它們八個名字,因為前七識的為善為惡都會把賬目記在第八識的名下;第八識是一切業種業因的倉庫,這個倉庫的總管是第七識,搬進搬出是第六識,制造作業是前五識。
這樣說來,第八識的功能是在儲藏,但不等于只進不出的守財奴。不斷地由外面藏進去,也不斷地從里面搬出來:藏進去的是行為影響心理而印入心田,稱為業因或種子;搬出來的是心理促成行為而感受行為,稱為業果或現行。就這樣進而出、出而進,種子而現行,現行而種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如此,轉生到二期、三期乃至無數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現世今生的因果對流到無數過去和未來世的因果回還,都不出于這一種子而現行與現行而種子的律則,因此而構成了生命的連貫與生死的相續。
正因為種子與現行的經常乃至剎那不息地進進出出,所以第八識的本質也在經常乃至剎那不息地變動不已,不要說這一生的第八識的質量與前后生不同,即使前一念到后一念也不同,正由于念念生滅、念念不同,我們才會有浮沉生死而至越超生死的可能。所以第八識的存在,便是存在于這一剎那變動的業因與業果的連續之間,除了業因與業果的變動連續,也就沒有第八識的本質可求;正像水的潮流是由于水的連續而有,離了相續不斷的水性也就沒有潮流可求。佛教教人修持解脫道的目的,就是在于截斷這一因果相續的生死之流,等到第八識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藏進去什么,也不拿出來什么,那就成了空性,那在佛教稱為“轉(煩惱)識成(清凈)智”,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于生死之中。
可見佛教的第八識并不等于永恒的靈魂,如果有個永恒的靈魂,那么超凡入圣的解脫生死也就成為不可能。佛教在觀念上否認有靈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識,唯有否定了由煩惱無明接連而假現的第八識之后,才是徹底的解脫。不過,第八識被否定之后,并非等于沒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體的顯照,而不是無明煩惱的纏繞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