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肇慶市德慶風水寶地,風水寶地的意思是什么

    內容導航:
  • 德慶的三元塔建于什么時候呢?
  • 有人知道德慶這個地方么?
  • 廣東德慶縣為什么那么貧窮啊?
  • 肇慶當時只有5萬人口,它是怎樣“躋身”宋朝一線城市的?
  • 怎樣看墳墓風水寶地 選擇墓地風水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 如何判斷墓地風水的
  • Q1:德慶的三元塔建于什么時候呢?

    三元塔位于德慶縣城東南面的白沙山上,建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塔呈八角形,高九層,厚三米,塔身磚砌。八尊石雕的托塔力士分布在塔腳八個方位,神態威嚴。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塔的幾何線條都十分勻稱。塔的內部結構嚴密,外部批蕩十分講究。三元塔以“永新不舊”的特色聞名于世,傳說批蕩塔身時,工匠按照“永新不舊”的嚴格要求,選用的材料不是一般的土砂灰漿,而是名貴的朱砂灰漿,先后用了九百九十九斤九兩朱砂,因此外觀歷久仍新,光彩照人。
    三元塔在德慶縣城東4公里的白沙山上,與郁南縣的南江口隔西江相望。建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八角九層,磚造,塔腳8個方位的8個石雕托塔力士,姿態各異。塔內從底向上觀望,各層的組合圖案、幾何線條精致多采。
    整個建筑,技法與藝術水平較高,有獨特風格。據傳說,塔身全部用銀朱灰涂抹,有“只新不舊”之說,至今尚鮮艷如昔。著名書法家秦萼生為該塔親筆題聯:“蘸筆豪書光日月,憑欄高唱定風波”。
    三元塔又名“只新不舊”塔、“常青塔”、“永恒塔”,位于肇慶市德慶縣城東321國道邊的白沙山,建于明朝萬歷二十七年,“三元”即狀元、會元、解元,源于人們盼人才,祈求狀元、榜眼、探花“三元及第”的良好愿望,登塔寓意狀元高中、步步高升。
    三元塔為平面八角閣式磚室塔,高53米,外9層,內17層,腔壁厚3米,壁庵幾何圖形均稱美觀。穿壁繞平座結構,基礎用紅砂巖和花崗巖建造,檐梁、角柱、門幫顏色紅白相間,須彌座各面刻有浮雕圖案,轉角處均雕飾神態各異的托塔力士。
    該塔的特點是,奇:歷經400多年風雨,色艷如新,“金”身不老,塔身用了銀珠灰批蕩,故有“只新不舊”之美譽,是中國四大奇塔之一。特:該塔特別之處是巧妙地運用了《周易》中的陰陽學說、八卦方位和五行數理。和陰陽于一體,融五行于其中,合陰陽之學說。妙:寶塔八角各有神態栩栩如生的“托塔力士”同心協力頂托寶塔,寓意團結一致;首層兩個圭角形洞門與面隔江的三重山成一直線。緣:宋朝明相李綱曾與三元塔結緣,路經此地曾留下《橫翠亭》詞,蘇東坡也曾留下遺蹤。
    三元塔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Q2:有人知道德慶這個地方么?

    德慶位于廣東省西部、西江中游北岸,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面西江,可謂風水寶地、人杰地靈。地域面積225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萬畝,人口35.1萬。縣城德城鎮,東距肇慶市94公里,廣州市200公里,西距廣西梧州市80公里,被譽為"南國黃金水道"的西江從境內南端流過,原國道321 線柏油路橫貫全縣,新建的寬敞國道321線水泥路沿西江伸展,水陸并驅。
    德慶縣現轄14個鎮,175個村委會,德慶共轄14個鎮包括:德城、新圩、回龍、官圩、沙旁、馬圩、高良、九市、鳳村、悅城、播植、永豐、莫村、武壟。
    歷史悠久的德慶縣,旅游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是省歷史文化名城。有始建于秦末漢初的國家級文物"古壇僅存"悅城龍母祖廟;有"南國古建筑明珠"的國家級文物德慶孔廟;有"氧庫"美喻的盤龍峽生態旅游區;有反映秦末漢初陸賈大夫和平統國,登山祝愿的"西江奇觀"錦石華表;有漢代中原建筑藝術風格的龍山宮;還有數百年來"只新不舊"流金溢彩的三元古塔等,都是游人觀光,尋幽探勝的好去處。
    德慶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林地廣闊,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特產豐富,佳品馳名。正宗地道特產何首烏就是得名于此,聞名于外;德慶"皇妃"牌貢柑是肇慶市唯一被評為"中華名果"稱號的水果;德慶"鴛鴦桂味荔枝"榮獲全國農業博覽會銀獎;德慶巴戟被專家認為"以德慶為最佳";德慶工藝木雕也是在世界范圍內自成一格而被譽為"馬派";"德林牌"樹脂松香、"康藍牌"中纖板則是廣東省名牌產品。
    目前,德慶何首烏系列、巴戟天系列、西江桂皮、桂油、松脂、松香、金山綠茶、工藝木雕、蠶繭絲綢等等成批出口創匯,大受歡迎。德慶的稀土、瓷土、金、銀、銅、水晶、玉石、花崗巖等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其中瓷土開發規模最大,每日運送瓷土往高要市再轉珠江三角。

    Q3:廣東德慶縣為什么那么貧窮啊?

    很負責的告訴你,德慶并不窮!(你問這個問題難道是想貶低德慶?)

    Q4:肇慶當時只有5萬人口,它是怎樣“躋身”宋朝一線城市的?

    一、造人造田又造城,

    肇慶躋身全國一線城市!

    據《舊唐書》記載,唐朝天寶年間,端州有9500戶21120人,康州(德慶)有10510戶17219人,封州(封開)有3900戶11827人。在當時1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肇慶總共就只有5萬人。究竟這個小城鎮是如何發展成宋朝的一線大城市的呢?

    1“人口紅利”不可忽視

    為了增加人口,宋朝地方官員宣傳移民、收編流民、鼓勵生育,到了宋朝元豐年間,端州地區的人口就已經發展到了25103戶。據史學家研究,宋朝時端州人口或高達17萬,是唐朝時的10倍。如果加上康州、新州、瀧州,就有幾十萬人了。

    △建于宋重和元年(118年)的肇慶麗譙樓

    2肇慶首創“桑基魚塘”模式

    肇慶東南板塊是一望無際的沖積平原,一到夏天發大水就淹。但是,古人用智慧解決了這個農業問題。在陳堯叟及其他鄉賢的倡領下,肇慶修筑了欖江堤、橫桐堤、金西堤、赤頂堤、長利堤等,將現在金利廣利以及端州城區等千里沃野圍了起來,擋住洪水,開發為農田或魚塘。后來風靡珠三角的桑基魚塘模式,可以說是大肇慶始創的。

    △肇慶七星巖摩崖石刻·吳勇強攝

    廣泛的筑堤造田,讓橫穿七星巖的西江支流變成了“瀝湖”,到處呈現出插田種藕等熱火朝天的農家樂景象。七星巖里有一幅南宋的摩崖石刻為證:“嘉定戊寅春二月望,郡守嘉禾徐龜年,率權高要令,錄參趙汝襲,勸耕于星巖。”

    3端州“市”的宋朝往事

    唐朝,端州的州治所在地在黃崗渡頭村附近。到了宋朝,由于人口增多,原城區由于沒有統一規劃部署而變得擁擠不堪。990年馮拯任端州知州,他決定把“市”辦公地點遷到城西。1040年包拯到了端州,才正式建起了“市”大樓,順便把端州水驛也一并遷過了城西,并命名為崧臺驛。

    1052年,廣西的反動派沿西江一路東下,封州康州被攻克。他們打到端州時,知州丁寶臣無力抵抗,于是棄城而逃。1053年反動派被鎮壓,端州知州江柬之命人圍繞著府衙筑起了一座土城用作軍事防御,于是有了端州城的雛形。

    1096年,趙佶被封為端王,四年后做了皇帝(宋徽宗),立刻將封地端州升為興慶軍,三年后又升為興慶府。

    歷史小科普

    宋朝的“州、軍、府”都是一個級別的,只有國都、陪都、皇帝誕生、居住和巡游過的地方,以及地位重要的州,才有資格叫“府”。在1085年,全國總共有240個州,但只有14個府。也就是說,能叫“府”的,都屬于宋朝的一線城市了。

    端州升為“府”之后,時任端州知州鄭敦義將舊土城改為堅厚牢固且規模宏大的磚城。事畢,宋徽宗將興慶府改為“肇慶府”,意思指“喜慶從這里開始”,并親筆御書牌匾。

    二、肇慶,“國家級領導人”的孵化基地

    嶺南腹地肇慶是不少官員發揮才干的孵化基地,甚至“出過”兩個皇帝。

    1馮拯

    990年,32歲的馮拯主政端州,一干就是5年。除了主持搬遷“市府”以外,他還推行了“括丁法”,規范管理人口。他曾上書陳情,遍數硯工辛酸,讓朝廷停止了端硯的進貢。

    62歲那年,馮拯“拜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充樞密使,進左仆射”。簡單講,就是當上宰相,相當于我們現在說的“局常委”,是正國級人物。

    2陳堯叟

    995年,34歲的狀元陳堯叟任端州知州,是馮拯的繼任者。他主政下推動的筑堤造田大運動,被嶺南各州爭先效仿及推廣。

    陳堯叟在端州做了3年的知州,因為政績顯著,在998年升任廣南西路轉運使(就是相當于廣西的一把手)。后來,陳堯叟一路升遷,51歲就做到了宰相兼樞密使,手握軍政大權,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3包拯

    1040年,42歲的包拯任端州知州。他上任就建起了“市”大樓,還建了崧臺驛、建星巖書院、建糧倉(豐濟倉)、教民打井、開渠筑塘。

    據史書記載,他“歲滿不持一硯歸”,為端州百姓所擁戴。現在七星巖還留存著他唯一存世的摩崖石刻,曰:“提點刑獄周湛、同提點刑獄錢聿、知郡事包拯同至”。

    4肇慶“出了”兩位皇帝

    宋徽宗當上皇帝后,認為肇慶乃風水寶地,對趙家人有利,所以他把自己其中一個兒子趙構,封為康王(封地康州)。

    趙構是南宋的首任皇帝,后來他把自己的封地康州升格為府,名德慶。

    三、宋朝版的肇慶“創文”大行動

    宋朝時期的“創文”跟我們現代的“創文”有所不同,更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設,旨在提高百姓素質、豐富百姓的生活。

    1星巖書院與高要學宮

    包拯在肇慶執政期間主持興建了星巖書院。據記載,星巖書院是包公捐了數月的俸祿才建起來的,是是嶺南最早的書院之一,也是肇慶歷史上第一所公立學校。當時還請了最有才華的梁燮做任星巖書院院長。

    星巖書院最早的舊址在如今的寶月臺附近(現十六小處),后來搬去了西石頭痷(現市處)。

    △高要學宮梁亮攝

    高要學宮(文廟)是當時的郡守毛衍經在崇寧年初(約1102年)始建的,是正規的地方最高學府,歷七毀七建,飽經滄桑。高要學宮是目前廣東保存較好的明代學宮建筑藝術珍品,非常有科學和藝術研究價值。

    2大力興建廟宇

    上文提及的星巖書院院長梁燮建議包拯建立寺廟供奉玉皇大帝,隨后包拯就在渡頭村附近建了寶光寺,后來遷到了七星巖的玉屏山上,也就是現在的玉皇殿。

    包公去世后,時任肇慶知府蔣績(一說蔣續)興建了包公祠,紀念他對肇慶做過的貢獻。我們現在看到的包公祠,已經歷了數代異地重建。

    1078年,安南招討使郭逵跟越南打了勝仗,認為悅城龍母顯靈助其運兵運糧有功,上奏朝廷,于是皇上御賜廟名“孝通廟”。

    千年古城肇慶

    不要小看這些書院學宮廟宇,正是它們讓肇慶的歷史傳統文化得以傳承,讓我們能挺直腰桿大聲的對全中國說,我們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Q5:怎樣看墳墓風水寶地 選擇墓地風水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這真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楚。樓主有時間看看《沈氏玄空風水學》

    Q6:如何判斷墓地風水的

    看四勢,審陰陽。以玄空風水、三合風水、九星風水為依據。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雙子座最喜歡什么
    下一篇:下一篇:狗與猴子屬相克嗎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