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寶地如何尋找
為什么要給先人找一個風水寶地呢?
葬經說:生者去世后,真氣會與穴氣結合成生氣,通過陰陽交流的途經,在冥冥中能影響、左右在世親人的氣運。陰陽兩氣,噫呼出來就成為風,升上天就成為云彩,降落下來就成了雨,在地下流行的就成為生氣。生氣在地下流行,生發時就能養萬物。人是父母精血的結晶體,所以人也是陰(母血)陽(父精)兩氣的結晶體。每個[url]http://活著[/url]的人都有陰陽兩氣,死后肉體消失,陰陽兩氣卻沒有消失。活著的人,氣聚凝在骨,人死骨未滅,所以人死氣還活著。所以下葬的死者,要找一個有生氣的陰宅,讓生氣和不死的陰陽兩氣相合來保護在世的親人。經書說:人死有氣,氣能感應,影響活人。這種感應是有事實根據的。
那么。風水寶地有沒有呢?有,但不是很多。如何找到呢?
龍 說
龍者何,山之脈也。山脈曷以為龍名?取其如龍之神也。龍之神見而在于田,飛而在于天,躍而在于淵,變化莫測,山龍亦取其理也。山龍自峻嶺而下,落脈于平崗、平洋,亦似變化以神其靈也。然神龍純陽無陰,山龍純陰無陽,平崗則為太陰,平洋又為少陰,曰有間矣。至若土乃龍之肉,石乃龍之骨,草乃龍之毛;穴有五色者,乃龍之心、肝、脾、肺、腎也。四圍纏護之砂為龍之云。龍必要得水,龍無水不行,左右隨龍之水亦如龍之御天,云行而雨施也。先賢以山取象于此者,夫亦可以得觀龍之法矣。亦可以得觀龍之法矣
根據這個說法,現代人總結出來:龍真,穴的,砂環,水抱。四個準則是推定土地生氣凝聚之處的標準。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天下山水雖然處處不同,但只要憑著這四個準則來追,是可以找到生氣凝聚的山脈。土中生氣雖無形象可尋,但是諸內必形于外,故此從山脈蜿蜒起伏的形態,可以推知內中是否有生氣流動的。
龍真穴便真,龍假穴便假,龍為穴的根本,故此必須循著生氣流動的山脈才能找到生氣凝的吉穴。
可以這樣說,龍是因,而穴是果,尋龍是為了[url]http://點穴[/url],而點穴必須尋龍。
在尋龍[url]http://點穴[/url]中,大家聽到最多的話是:山環水繞,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中國是個多山的國家,許多的[url]http://大山[/url]大水,自然形成了非常形象的[url]http://中國龍[/url],那么,所有形象的龍地就是真龍地嗎?不是的,尋龍,主要是尋龍氣,龍真才有龍氣。沒有龍氣的龍地不是真龍地。
龍氣,在所有的尋龍記中,并沒有如何看龍氣這個關鍵點。在一流大師看星斗這句話中,也沒有說明如何看。為什么呢?這就是中國的傳統,這就是秘密。為什么呢?有兩點,1,是秘密不能外傳,所有外國人都想知道,但是,他們永遠不會知道。2,風水師在找到真龍氣點的那一刻,才感覺到[url]http://中國龍[/url]的這個重要性,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已經入化。這時候才真正領悟到什么是秘密了,領悟到老師不教的良苦用心。領悟到多少,你就用多少,并且不可外傳,這就是老師的原話。
正因為是秘密,后來人就把他神話了,秘密化了,或者白話了。
靈隱寺、雷峰塔
所謂風水寶地通俗的講,就是風水好的地方,居于此處,能助人事興旺、發財,可令后代富貴、顯達。嚴格的講,就是符合風水學中“富“和”貴”原則和標準(即所謂“好風水”)的地理位置或環境。那么什么樣的地方才稱的上是風水寶地呢?
依山傍水的原則 依山傍水,青山綠水是人們普遍向往的優美環境,也是好墓地的基本原則,反映在風水學說里的就是“山主人丁水主財”,意思就是擇山,可以令后世人丁興旺;擇水,可以令財源滾滾。
前朝后靠左右抱的原則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恐怕是人們在墓地聽到比較多的話,這是風水對墓地的周邊地形的總結,實際上就是四面環山,中間是一個寬敞的盆地,風水所講的“穴”就在這個盆地里,四面的山風水上叫做“砂”。
屈曲蜿蜒的原則 過去的四合院,寺廟,對著大門都有影壁,現代人裝修的時候也比較重視玄關的設計,影壁和玄關都是應風水而產生的,而不單單是為了好看漂亮。它們的作用就是避免直通,阻擋正面沖撞而來的煞氣。
明堂開闊的原則 古代有人出了名、當了官或者發了財,人們往往會議論這個人祖墳的風水,稱之為:地靈人杰。風水認為明堂開闊有利于孕育人材,發展事業,因此既要“登山看水口”,還要“入穴看明堂”,明堂是指墓穴前面要有一片廣闊平整的地方,明堂開闊,生機勃勃,才能前途無量。
回歸自然的原則 現在的城市規劃里,墓地離城市越來越遠。為什么不離城市近一點呢,去掃墓祭奠還方便,豈不更人性化?包裹在高樓大廈中間豈不更現代?在這里,陰宅的風水與陽宅恰恰相反,都市人主張人車合一、人機(計算機)合一、工作第一、效率第一,墓地則講求自然第一,天人合一。
上風上水的原則 墓地也講究“上風上水”,北京上風上水的方向是西北,所以明十三陵就坐落于北京西北的昌平區。西北是根據北京的中軸線確定的,這條中軸線北起鼓樓,經過故宮博物院、前門,南至永定門,中心點就是故宮,也稱紫禁城。
似曾相識的“大眾臉”,器具上的“浙式幽默”小造型,它們都出自7000年前的余姚。如今的博物館和以前大不一樣了,不老舊,不枯燥,甚至還有點兒草肥水美。今天要說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這是一次旅行,也是一次“補課”。在參觀這里之前,“河姆渡”對于我來說僅僅是存在于記憶里中學課本上的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1【名字】
“河姆渡”究竟是什么?我想到這么幾種解釋:一個位于長江以南、浙江以東的小村子,住著一群“有趣”的人。一個屬于人類荒蠻時代的氏族聚落的生活區。一個令史學家和考古學者愛不釋手的“新石器文化”遺址。
它的出現,打亂了中華文明5000年的“歷史腳步”;改寫了史學界、考古界對于“中華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的最初斷論;改變了人們對于新時期時代貧瘠、原始、衣不遮體的落后印象。雖生活在原始社會,但河姆渡人制造的生產工具、生活器皿,在現代人看來,不僅不落后,還有一些“可愛”,件件如同藝術品。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量骨化石、石器和陶器告訴人們:河姆渡人在距今7000年的遙遠時代,曾經在這里過著富足、幸福、快樂的生活,也創造過璀璨、繁榮的人類文明。
2【斷層與化石】一進入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首先展示給人們的,是一幅巨大的“河姆渡遺址地層示意”墻。從墻體上展示出的不同地質層所出土的不同文物中可以看出,河姆渡遺址共有四個文化層。距離現代最近的一層已有4700年左右的歷史,而距離現代最遠的底部一層竟有著7000年的歷史。也就是說,這群創造了神奇文化的遠古人,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曾經繁衍生息了2000年之久。先來看一看河姆渡遺址發掘出的這些讓專家們“驚掉下巴”的化石們。
菱角化石,這僅僅是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量野果化石中的一種。這些化石告訴我們,生活在7000年前的遠古河姆渡人,并不缺食物,且此地溫暖濕潤,曾經生長著大片的茂密森林,取之不盡的野生果實可以保證河姆渡先民飽食終日。粘有鍋巴的陶片,這一組化石告訴我們:7000年前的祖先們,早已遠離了茹毛飲血的“慘烈”生活,他們不僅會制作陶器,還會用陶釜煮米羹魚,甚至還會撿炊具上的鍋巴做小零食吃……狗骨化石,這也僅僅是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量動物化石中的一種。同期出土的化石中還有豬、羊、雞,以及水牛,這說明,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經開始馴養家畜,此外,在食物充裕的情況下,他們會將捕獲的動物幼崽暫時圈養起來備用。
或許對于某些通人性的動物,他們也會不舍得宰殺,而是作為寵物飼養起來,他們養狗、養魚、養烏龜,甚至還有可能……養大象。雙鳥朝陽象牙蝶形器,它被譽為“人類荒蠻時代的精美藝術品”。這一只雕刻著太陽與鳥圖案的神秘器具,竟然是用象牙制作的,因它的外形與蝴蝶類似而得名。那些復雜的線條和不知其意的符號,似乎向人們傳達著某些“神圣”的訊息。它的出現,引起了史學專家和考古學者們的濃厚興趣,人們紛紛猜測著它的用途與寓意,卻至今不得其解,也因此成為了一個“千古未解之謎”。
3【海灣】河姆渡遺址文化層的第四級地層出土文物告訴人們,河姆渡遺址所在的平原,在遠古時期是一片海灣,其中突起了這么一片地勢低平的小山坡,是海灣中唯一的陸地,這里依山傍水,氣候宜人,因而成為河姆渡人賴以生存的“風水寶地”。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從公元前6000年左右起,反復爆發的洪水使河姆渡人的家園飽受摧殘。又過了1000年,這里爆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特大洪水,在這一場自然災害中,姚江河道的走向被改變,而河姆渡人所棲息的平原也變成了沼澤,河姆渡人不得不另謀出路,他們開始大規模地遷徙,從此亡命天涯、四散而去……
5000年之后的河姆渡村與姚江,又變得平平靜靜。這個普普通通的小村子僅有幾十戶人口,而村民對那一段跌宕起伏的人類進化歷史,毫無所知。1973年夏天的某一日,河姆渡村民在勞動中意外地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石塊,這些石塊仿佛有著被加工的痕跡,看不出屬于哪個年代,也不知道從何而來,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注意。
之后,考古人員在這里挖出了墓葬、陶器、工具、谷物、動物遺骨,以及一整個……古人類居住的村落。
4【聰明的祖先】
考古研究人員在河姆渡村遺址中,挖掘出了無數個“第一”。
河姆渡遺址出土了距今6000年的人工栽培水稻,一舉打破印度保持的“最早的水稻距今4300年”的記錄,是中國南方地區史前農耕文化的杰出代表。這些稻谷的谷殼、稻葉和木屑混合在一起,被發現于河姆渡遺址第四文化層的上部。
從對這些遺跡的考察中,考古人員發現,河姆渡人已不能滿足于便捷的食物來源。或許采集野果這種手到擒來的勞動方式也會讓他們覺得乏味而無趣,于是他們樂此不疲地進行著“研究”和“發明”,日復一日地觀察野生稻谷的生長規律,并將野生稻谷馴化成有著完整種植體系的人工栽培稻,掌握了人類最早的水稻種植技術。
在沒有金屬工具的條件下,河姆渡人的農業發展水平比我們想象中要高得多的多。
最早的人工種植茶樹
河姆渡遺址總面積5萬平方米,在距離河姆渡村8公里左右的田螺山古村落,出土了6000年前的山茶樹,是屬于河姆渡文化的“可能是最早的人工種植茶樹”。
最早的榫卯結構建筑
在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有一片被環形木質游覽棧道圍繞的數百平米的露天草叢,草叢中成片地豎立著一根一根的“朽木”,細看那木頭上,還有著被加工過的痕跡。
考古人員發現,這一片遺跡原是河姆渡人把石頭做的“削皮器”,再將木材削成一根一根的木樁、橫梁和木板,鑿出卯,建造成一排排整整齊齊的房屋。
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進步,這些可以牢固地連接木板和木樁的榫卯,比青銅時代早出現了2000多年。在此之前,人們對“原始人蓋房子”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樹屋”。建筑專家將河姆渡人創造的架空式房屋定義為“干欄式建筑”,并譽為“建筑史的奇跡”。它們是遠古人類從“樹棲”向陸地棲息的過度,也是中國傳統木建筑主流技術的重要源頭。我在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看到了考古專家利用出土的木構件復原的一座“河姆渡人的房屋”,雖然低矮、簡單,僅僅以草席與茅草附面,但巧妙地因地制宜。它們防潮也避蟲獸,在這一片水鄉澤國中已足夠遮風擋雨。我感覺它們有點像“矮腳版”的西南少數民族吊腳樓,也有點像東南亞的民居,在前次自駕老撾的旅行中,我就在萬榮河邊見到過類似的建筑身影。
最早的油漆
河姆渡人將漆樹上產出的透明粘液與礦物粉末調和,做成帶有色彩的涂料,涂抹在器物表面,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油漆工藝”,也是人類美學歷程在實用生活器具中的重要“起航”。
河姆渡遺址出土了數個1米見方、1.5米左右深的柵欄圈,被專家鑒定為人類最早的水井。
最古老的骨制農具:骨耜。
河姆渡人使用的骨制和石制工具,是現代化農用機械以及我們日常所見的鐵鍬、鋤頭、犁耙等耕作工具的前身。
5【恩賜】
原始人崇尚“萬物有靈”,對于他們來說,一切所得都是大自然的“恩賜”,那些與生產、生活有著緊密聯系的動植生物,也有著特殊的“神秘力量”。河姆渡人已經熟練掌握煉泥制陶的技術,它們用簡單而富有情感的線條,在這些使用泥條盤筑法塑型、850℃高溫燒制而成的盆盆缽缽上描繪著與生活有關的一切,用生動簡約的藝術形象,寄托著天真淳樸的情感。圖騰是他們的精神寄托,小船是他們的交通工具,他們砍樹伐木建屋、種稻漁獵飽腹。他們用歡呼與歌唱迎接新的生命,也會建造公共墓葬為死者送行。在河姆渡遺址博物館,我意外地發現了“甕罐葬”習俗,它與之前在西安半坡遺址了解到的距今6700年歷史的仰韶文化中的兒童喪葬儀式極為相似:即非正常死亡的年幼死者被裝在陶罐中埋于地下,這一習俗在今日的很多地方,還在沿用……
每當紅日初上,河姆渡人便開始了一天的耕田勞作,他們提籃蕩舟、涉獵;在那些皓月當空的夜晚,河姆渡人也曾篝火歌舞,分享豐收的喜悅。他們的生活艱而不苦,辛而不澀,有著現代人無法體會的情志和趣味……
唯一寶地,藏風聚氣,無凹風照穴,龍虎相乘有力,水無沖射反弓,山勢秀麗,
怎樣看風水寶地,自己是否也可以找到,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些找風水寶地的知識,風水寶地其實不難找:
風水寶地的標準
首先,地貴平夷,平地是最好的風水寶地,歷代古人建墓,都要求靠山,也就是在山中尋找陽位,但是找到的陽位,也是在平坦開闊的山地中,而不是建在懸崖上。所以,墓地選址要平。
其次,環水尋真龍,好的墓地就要求有龍脈,所謂龍脈,也就是見光比較好的山頭。在山地上尋找比較平坦的地勢建墓,意思就是有山神鎮壓,野鬼不敢前來打擾。好的墓地,一定要有水,山位陽,水為陰,要做到陰陽調和。雙水環繞,真龍顯象。很多的古墓都在河道上挖出來的,就是因為這個。有山有水有植物,那才是比較好的風水寶地。
最后,墓地選址不要在低洼的地方,地勢要稍微高一點,這種做法是為了防止雨天露水,水進墓以后會將墓道沖壞,壞了之后再修很麻煩。
風水寶地四禁忌
第1、首先是看河流與道路,假如有河流與道路彎環抱著樓房為吉,假如有河流或者道路的彎弓頂向著樓房,是反弓水不吉,道路或者河流筆直地沖來是為箭煞,不吉。
第2、看周圍有沒有寺廟、軍警部門、火葬場、公墓、監獄、神壇等,陽宅應該遠離這類建筑物。
第3、看地形地勢,樓房不宜建在孤山頂上,不宜建在水體上,建在山脈的脊線上和水體上是不好的選擇。不能建在懸崖峭壁的下面等等。
第4、看建筑物或者山體,后面有高大平整的建筑物或者方、園、尖的秀麗山體做后托為吉,后面低矮或者后面零亂、空缺、有尖射、過于逼壓等不吉,前方避壓、閉塞、有屋箭、屋角等形如兇器的建筑物沖射不吉,前方開曠、景色秀美吉;左邊的建筑物高于右邊一般為吉,右邊的建筑物比左邊的高,特別是有奇形怪狀的建筑物一般不吉。
以上就是風水寶地的鑒定方法,你學會了嗎?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