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家里面是我給老子要用心去吧皮卡丘一
在不遠處的從前,人們不論是建房筑屋、修墳建墓,凡是要破土動工的,都必須要請風水先生先看一下地點、方位,選定開工日期和時辰,如果擇日不吉,或者弄錯了方位,就會招來災禍,輕者家宅不安,重者家破人亡,甚至于滅絕戶口,這實在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
有這樣一個傳說:大明開國功臣有一次回到蘇州,半夜時分,聽見附近有撞木的聲音,問隨從所謂何事。隨從回答道,是民間有人正在上梁。又問房屋大小,回報說,只是一間幾桁瓦的小房子。
嘆息道,風水先生擇日真有本事,此家日后必然會大發,只可惜是個貧家,發了以后,主人一定會拆了重建,旺氣一去,又會衰落。后來這戶人家果真年年興旺,短短數年之間即成為巨富。主人嫌屋小拆了重建,不久后,此家很快就又衰落了,一如所言。
這個故事反映出舊時擇日的,同時還有擇地和擇方位的。若擇地錯誤,或犯了方位,便是觸動了太歲,極不吉利。所以舊時動土必須要避開太歲。于是即有了“太歲頭上動土”的俗話,《水滸傳》第二回中,史進對少華山頭頂陳達喝道“好大膽,直來太歲頭上動土!”由這句可知,太土頭上的土是動不得的。
說也奇怪,太歲本不是什么有形有象的神靈,而是古代星歷學的一個名詞。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觀天測地之時,了解到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中的木星,每十二年運行一周,即由天上的某一點起,十二年后又會回到原來的一點(現代天文學家觀測出木星的公轉周期為11.86年,但古人只取大概,即十二年),換句話說,木星在天上移動一周天的十二分之一的時候,地上冬去春來,又是一年重新開始。
因此古人將木星稱為歲星。木星運行一周即十二年,地支經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這個紀年,即叫“歲星紀年法”。
木星(mu xing)古稱歲星,是離太陽遠近的第五顆行星,而且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木星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4332.589天,約合11.86年。木星(a.k.a. Jove)希臘人稱之為 宙斯(眾神之王,奧林匹斯山的統治者和羅馬國的保護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兒子。)
公轉軌道: 距太陽 778,330,000 千米 (5.2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42,984 千米 (赤道)
質量: 1.90*10^27千克
太歲,是天皇氏時代創制的星紀,又稱“攝提紀”。歲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語出《爾雅·釋天》)。
戰國時期有種紀年法,根據歲星(木星的假想星)在天體中運行的規律用來紀年的方法,叫“歲星紀年法”。由于歲星在天區的目測運行方向與斗柄相反,所以對應歲星在天區的位置是逆序的。天學家們為了迎合斗柄旋轉的順序,虛擬出一個事實上不存在的星體,名為“歲陰”,又叫攝提、太陰或太歲。其運行的方向與歲星(即木星)正相反,自東向西十二年運行一周天,每年行經一個星次,運行到某星次范圍,就用“歲在某”來紀年。西漢末年的劉歆根據上古資料整理出歲星在天區中停留的十二個位置,稱為“十二次”;這“十二次”分別是: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
古代天文學家發現,木星是太陽系行星中體積最大的行星,對地球影響非常大,所以用木星表示年度。木星12年繞太陽一周,就是十二生肖的由來,也就是十二地支。但是古代天文學家還發現木星實際上的運行周期11.86 年,因此每隔84-87年就會超辰(西漢劉歆提出)一次。為了避免超辰的問題,就假設了一個天體,并和木星相對應。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歷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由此來解決攝提紀干支紀年與歲星紀年法之間的沖突,即木星超辰的問題。這個假設的天體,正是太歲。
木星在黃道周天十二宮運行過程中,如同天子每年的巡游。當木星處于十二宮及二十八星宿的留、伏、逆狀態時,皆主不吉。就會出現不同的吉兇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犯太歲”。
傳說中神名. 。舊時,認為太歲之神在地,與天上歲星(木星)相應而行,掘土(興建工程)要躲避太歲的方位,否則就要遭受禍災。
“太歲”是一種類似食用菌類的生物體,一般生長在溫暖潮濕環境,數量很少,不易被發現。其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古人謂之“肉靈芝”,由于古人比較,對“太歲”這種生物體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便把其視為“神物”,再加上“太歲”都生長在泥土之下,古人挖地時難免會觸及到它,便被視為很不吉利的事情,認為觸犯了“神靈”,誠惶誠恐。“太歲頭上動土”一詞便是這么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