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星君又稱太歲,太歲就是天上的木星,因為木星每十二個月運行一次,所以古代中國人民稱木星為歲星或太歲,它既是星辰,也是中國民間奉祀的神祇之一。
太歲本是古代天文學中假設的星名。太歲與歲星相對應。歲星即木星。古人認為歲星每十二年一周天,于是將黃道分成十二等分,以歲星所在部分為歲名,共有十二個歲名:壽星、大火、析木、星紀、玄枵、取訾、降婁、大梁、實枕、鶉首、鶉火、鶉尾。古書中有“歲在鶉火”、“歲在星紀”這樣的記載。歲星運行的方向自西而東,與將黃道分為十二支的方向正好相反,古人就推研出一個太歲,太歲向與歲星實際運行相反的方向運行,古人就以每年六歲所在的部分紀年。如太歲在寅叫攝提格,在卯叫單閼。后來又配以十歲陽,組成六十干支,用以紀年。
太歲每十二年統天一周,與表示方位的十二地支正好相配。逢甲子年,甲子就是太歲。逢乙丑年,乙丑就是太歲,依此類推至癸亥年為止。
風水觀念認為,太歲星每年所在方位為兇位,如果這一年在這一方位破土興建房屋或造墳,便會招致禍事。
沖撞太歲這種觀念早在先秦就產生了。《荀子儒效》記載:“武王之誅紂也,行之日以兵忌東南而迎六歲”。這個記載說的是武王伐紂時,是在兵家所忌的日子。當時的大臣勸諫說,歲在北方,不當北征。武王不聽,結果與太歲相逆,武王的軍隊走到汜水,汜水猛漲;走到懷水,懷水猛漲。天氣變冷,日夜大雨,軍心動搖。幸虧來了諸神相助,才逢兇化吉,滅了商紂。
漢代的一個叫王充的名人,他為此寫了《論衡;難歲》。他敘述說:“《移徙法》曰:‘徙抵太歲兇,負太歲亦兇。''抵太歲名曰歲下,負太歲名曰歲破,故皆兇也。假令太歲在甲子,天下之人皆不得南北徙,起宅嫁娶亦皆避之;其移東西,若徙四維,相之如者皆吉。何者?不與太歲相觸,亦不抵太歲之沖也。”
太歲又稱太歲星君,太歲就是天上的木星,因為木星每十二個月運行一次,所以古人稱木星為歲星或太歲;太歲又稱太歲星君,或者歲君,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間奉祀的神只。
一般人的年庚,若與值年太歲相同,民間稱為犯太歲,年庚對沖者,則叫沖太歲;詩約: 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因此,無論是那一種,在那一年里必定百事不順,事業多困厄,身體多病變,因此務必要拜奉太歲星君以保平安。
六十甲子各有歲神輪值,而當年輪值之歲神稱為值年太歲,如想知道自己的值年太歲,只需找出自己在六十甲子所屬的名稱,便可找出自己的值年太歲。
甚麼叫做犯太歲,犯其實即是沖,「沖」亦分為「年沖」及「對沖」。
「年沖」即是指生肖之年,例如今年是蛇年,屬蛇者即為年沖;
「對沖」即是指生肖之年再加上六年,「對沖」又叫「六沖」,即子午沖、丑未沖、寅申沖、卯酉沖、辰戌沖、巳亥沖;以辛巳蛇年為例,巳與亥為相沖,因此肖豬的人仕在辛巳蛇年,便是「對沖」,犯了太歲;凡是遇到「年沖」或「對沖」的生肖,都要到廟里拜太歲,才會諸事順吉。
甚麼叫做刑太歲,刑太歲,又稱「偏沖」,自己的出生年如與流年所屬生肖相差三年,便是刑克,即與流年太歲「偏沖」。古語有云: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例如蛇年,肖蛇為太歲,肖豬為沖太歲,而肖猴和虎為「偏沖」太歲。
2006狗年,丙戌太歲姓白名敏,天干屬火,地支屬土,其位在西北偏西(戌)。
而「歲破」在東南偏東(辰),「三煞」在北(亥、壬、子、癸、丑),「五黃」在正西(申、庚、辛、酉、戌),以上的方位,今年不宜動土。
2006年有四個生肖犯太歲:
狗——犯刑 龍——犯沖 羊——犯破 雞——犯害
「刑」:有刑律、刑傷之意;抵觸相刑,亦稱伏吟。
「沖」:有沖擊、對抗之意;交戰相沖,亦稱反吟、歲破。
「破」:有損壞、破裂之意。
「害」:有不和、不合之意。
太歲神,本為道教的星辰尊稱,簡稱為「太歲」,或稱為「歲神」、「歲君」、「歲星」、「大將軍」等,也就是年神,是諸神之中最有權力的年神,掌管人間一年的吉兇禍福,統攝眾神,有「年中天子」之稱。太歲神計有六十位,
每一位太歲都有他的姓名,順序值年,周而復始,循環不息,從甲子年的金赤大將軍至癸亥年的虞程大將軍,依六十甲子輪流掌管人間一年的吉兇禍福,故又稱「值年使者」,或「值年太歲」。古書云:「太歲如君,為眾神之首,眾煞之主,有如君臨天下,不可冒犯--。」由于太歲神位高權重,人人敬而畏之,為避免得罪太歲,因此在沖犯太歲之年,都必須在新開春期間求取「太歲符」,祈求新一年平安順利,趨吉避兇。
除此之外,因太歲的姓名不能冒犯,若有人的名字與流年太歲相同,也屬觸犯了太歲的名諱。
新年期間,有很多在該年犯太歲的善信都求取太歲符,希望憑太歲符的靈力化解太歲的兇力。但要注意,產生靈力的太歲符須由有道行的法師,方能寫出真正的靈驗神符;另外用鋼筆、原子筆所寫出來的太歲符是沒有靈力可言;而且由不同的法師寫出來的太歲符,其功效都有所不同。
如意堂近年每年年底在網絡上為有緣人奉請太歲符,并得到確實行之有效反饋證實。時值乙酉流年將止,丙戌流年將至。再次推出化太歲祈符服務!望大家查閱上文看自己是否明年犯太歲!為了流年順利,化災解難,盡快和我聯系奉請太歲符之事!
附:
符的起源
符,是道法中的基本工具之一,相傳上古時代有位軒轅黃帝,其時與敵人蚩尤打仗而勝負未定,晚上時夢見天神九天玄女,獲他傳授神仙符籙法訣,醒后憑此法來差遣神兵神將,大敗蚩尤一族,成為諸土的最高領就。此后,符就開始興行且流傳到坊間,至今符的文化已有數千年之歷史。
符的類別用途
符,是人與神溝通的橋梁之憑證,「符者,合也,信也,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以作彼應,此感而彼靈」;法師借助神明的符力替善信趨吉避兇,消災解難。
符的種類很多和用途廣泛。大致有開運符、催財符、太歲符、鎮宅符、護身符、人緣和合符、驅邪治病符等等。使用方法可以用來焚燒、貼在家里、藏在指定的地方、帶在身上、將符焚毀后開水用來洗面或飲食等。靈符更可以配合風水方位使用,牡丹綠葉,相得益彰。
太歲典故
太歲頭上動土
俗語:「在太歲頭上動土!」從秦漢時起,古人認為太歲所在的方向為兇方,不可以向太歲,所謂「可背不可向」,而且在太歲方不可興工動土,否則就算是「在太歲頭上動土」,若犯了這個禁忌的人,就會招來災禍或交上惡運。《月令廣義?歲令》:「太歲者,主宰一歲之尊神。太歲所在之方不宜興工動土,否則必有災禍。」《清稗?類鈔》:「俗以太歲所到之方,與所食之地,依地支十二字,每年移換,凡于所到之地,興工動土,則所食之地必有死者。如太歲方在子(北方),歲食在酉(西),子地(北方)興工,則在酉(西方)之家,必遭其殃。」
太歲已被列入國家祀典
元、明朝代,「太歲」已被列入國家祀典,如「元咸宗至二十一年即位,五月祭太歲于司天臺」;「明太祖洪武二年議建太歲壇壝」;「明嘉靖八年、令以每歲孟春及歲暮特祀太歲、月將之神,與享太廟同日。」與太歲同受祭享的有「月將」,即按十二地支分管每年十二個月之神將。《月令廣義》記十二月將:
「亥名登明正月將,戌名河魁二月將,酉名從魁三月將,申名傳逆四月將,
未名小吉五月將,午名勝光六月將,巳名太乙七月將,辰名天罡八月將,
卯名太沖九月將,寅名曹公十月將,丑名大吉十一月將,子名神后十二月將。」
太歲之神
古代的紀年方法,是天干地支法。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環相配,由甲子?至癸亥止,共得六十,六十年為一周,稱為「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為道教中的「值年太歲」,各有其姓名及造型。
道教有「本命年」、「本命日」等的理論說法。凡本人的出生在六十甲子干支之年,叫本命年。例如:「某人出生于甲申年,那就甲申即是其本命年。」凡本人的出生日在六十甲子干支日,叫本命日。例如:「某人出生于甲申年乙亥日,那就他的本命年是甲申,本命日是乙亥。」
相傳,若該年犯了本命年或犯本命日的人,會有無妄之災和逆困的事情發生,故大多到廟觀神壇向本命的星辰祈福消災。
《封神演義》載,「太歲」本是商朝紂王之長子名?郊,拜玉虛宮仙真廣成子為師,?郊能變化成三頭六臂,法寶有翻天印、落魂鐘、雌雄劍,因伐周而陣亡,被周朝姜子牙追封為值年歲君太歲之神,坐守周年,管當年之休咎;而封楊任為甲子太歲之神,率領部下循周天列宿度數,察人間過往愆尤。
太歲部下眾神名諱:
日游神溫良 夜游神喬坤 增福神韓毒龍 損福神惡虎 顯道神方弼
開路神方相 值年神李丙 值月神黃乙 值日神周豋 值時神劉洪
所謂值年、值月、值日、值時,亦即是道教所奉的「四值功曹」。在神界之中功曹是官吏的名稱,是專管記錄功勞薄(司功)、洭報、傳送及護法等職能,道士法師施法請神時都會請到四值功曹降臨。
附:
2005年有四個生肖犯太歲——
雞—犯刑、兔—犯沖、鼠—犯破、狗—犯害。以上屬相之人可以參照自己今年的運勢,看出太歲的破壞威力
太歲又稱太歲星君,太歲就是天上的木星,因為木星每十二個月運行一次,所以古人稱木星為歲星或太歲;太歲又稱“太歲星君”,簡稱“歲君”,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間奉祀的神祗。 一個人出生時的屬相,恰好是和本年屬相相同就被叫做“太歲相同”,民間稱為犯太歲,詩曰: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因此,在哪一年里出現犯太歲必定百事不順,事業多困厄,身體多病變,因此務必要化解保平安《序卦傳》這本書其記載化解本命年太歲災難方法是女士佩戴藍絨晶、橘子石或石碑護身符(石碑護身符是由“紅竹石、四葉幸運石、云海石”以上4種制作而成的)。上面3個物品同時佩戴任何兩種都可以化解,男士佩戴紅竹石、影子石、石碑護身符(石碑護身符是有影子石、紅竹石、橘子石制作而成)三者選2種佩戴才可以。如果方便去寺廟的則就需要去拜太歲,從而祈福求一年平安。 六十甲子各有歲神輪值,而當年輪值之歲神稱為值年太歲,如想知道自己的值年太歲,只需找出自己在六十甲子所屬的名稱,便可找出自己的值年太歲,拜祭時要特別拜托值年太歲幫助自己。 什么叫做犯太歲?犯者,干犯也,具體表現有刑、沖、克、破、害、并等; 并即是一個人的本命生肖與流年太歲相同; 沖即是指「六沖」,即子午沖、丑未沖、寅申沖、卯酉沖、辰戌沖、巳亥沖;以辛巳蛇年為例,巳與亥為相沖,因此肖豬的人在辛巳蛇年,便是六沖,犯了太歲;凡是遇到沖太歲的生肖,這時女士要去請云海石、玫瑰石或者石碑護身符(這個石碑是紅竹石、影子石、櫻花石),男士要去請紅竹子石、影子石、或者石碑護身符(這個石碑是紅蠶石、橘子石、蜜蠟石、云海石、四葉幸運石、影子石)才會諸事順吉;
---------------------------------------------------------------------------------------------------------
按道教經典記載:太歲星君為六十花甲子,六十年輪臨人間當值,由斗姥天尊統帥,審查人間善惡,司本命禍福。每個人都由自己的太歲星君護守本命。2007年的太歲星君我們按道教正一派天師清微派當今著名高道洪百堅道長整理的:道教正一天師五雷顯應壇所載為封濟星君值守(注:一般民間黃歷上所載為向般星君)
太歲司一年禍福,太歲信仰源於古代天體崇拜,與歲星(木星)有一定的關系。古人觀測天象,認為歲星十二年運行一周天,便將黃道分為十二等分;戰國以后為了計時方便,於是虛設「太歲」為左旋,而與歲星(右旋)運行的實際方向相反,并以每年太歲所在的部分來計年。大約自秦、漢時起,人們則把太歲所在方位視為兇方,無論是誰都不敢與太歲所在的兇方相對立,如建屋造房,或遷徙、婚嫁等,否則就算是在太歲頭上動土,將可能招致禍殃。后人又將太歲人格化;元、明以后,由國家列入祀典,依歲時奉祀,祈禱太歲星君輔國安民。
--------------------------------------------------------------------------------------------------------------------
生肖犯太歲輪值表
辛巳年,當值太歲名叫鄭祖。 壬午年,當值太歲名叫路明。
癸未年,當值太歲名叫魏仁。 甲申年,當值太歲名叫方公。
乙酉年,當值太歲名叫蔣端。 丙戌年,當值太歲名叫向般。
丁亥年,當值太歲名叫封齊。 戊子年,當值太歲名叫郢班。
己丑年,當值太歲名叫潘佑。 庚寅年,當值太歲名叫鄔桓。
辛卯年,當值太歲名叫范寧。 壬辰年,當值太歲名叫彭泰。
癸巳年,當值太歲名叫徐舜。 甲午年,當值太歲名叫張詞。
乙未年,當值太歲名叫楊賢。 丙申年,當值太歲名叫管仲。
丁酉年,當值太歲名叫康杰。 戊戌年,當值太歲名叫姜武。
己亥年,當值太歲名叫謝壽。 庚子年,當值太歲名叫虞起。
辛丑年,當值太歲名叫湯信。 壬申年,當值太歲名叫賀諤。
癸卯年,當值太歲名叫皮時。 甲辰年,當值太歲名叫李成。
乙巳年,當值太歲名叫吳遂。 丙午年,當值太歲名叫文折。
丁未年,當值太歲名叫僇丙。 戊申年,當值太歲名叫愈志。
己酉年,當值太歲名叫程寅。 庚戌年,當值太歲名叫化秋。
辛亥年,當值太歲名叫葉堅。 壬子年,當值太歲名叫邱德。
癸丑年,當值太歲名叫林溥。 甲寅年,當值太歲名叫張潮。
乙卯年,當值太歲名叫方清。 丙辰年,當值太歲名叫辛亞。
丁巳年,當值太歲名叫易彥。 戊午年,當值太歲名叫姚黎。
己未年,當值太歲名叫傅悅。 庚申年,當值太歲名叫毛梓。
辛酉年,當值太歲名叫文政。 壬戌年,當值太歲名叫洪記。
癸亥年,當值太歲名叫虞程。
--------------------------------------------------------------------------------------------------------------------
目前找到的就這些。
太歲名聲太大,從未在意是何物,近來心血來潮關注一下。流傳最廣的當以老黃歷為主,太歲為值年神君,每年不同,按干支紀年排序,一年一個(但總數不同,有說六十個,六十甲子嗎;有說十二個,十二地支嘍;有說十個,十個天干啦),故而黃歷中每年犯沖的太歲各不同。太歲常化為肉團狀物,藏行于地,若不避太歲之位強行破土,遇之者有災厄,故謂之為“太歲頭上動土。”唐《廣異記·李氏》載:“上元末,復有李氏家不信太歲,掘之,得一塊肉。相傳云:‘得太歲者,鞭之數百,當免禍害。’李氏鞭九十余,忽然騰上,因失所在。李氏家有七十二口,死亡略盡,惟小蒯公尚存。李氏兄弟恐其家滅盡,夜中,令奴悉作鬼裝束,劫小蒯,便藏之。唯此子得存,其后襲封蒯公。”又“寧州有人。亦掘得太歲,大如方,狀類赤菌,有數千眼,其家不識。移至大路,遍問識者,有胡僧驚曰:‘此太歲也,宜速埋之。’其人遽送舊處。經一年,人死略盡。”《封神演義》:殷郊為紂王之子,因生下時為一肉球,被棄于荒郊,故名殷郊,姜子牙封神時被封為太歲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各地有關挖出菌類狀肉球報道漸多,但圖片報道不見,不知何狀,不知有否網友看過。 另一說屬古代星占學(也算是天文吧)內容。古人將木星被稱為歲星,約十二年繞太陽一周(現代數值為11.86年),故而將黃道劃為十二等份(類于西方黃道十二宮),每一等分稱為一次,自西向東依次稱為:星紀、玄枵、(女取)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木星每年在一次中行進,先秦古籍中常有“歲在**次”的記載,這是古時的歲星記年法,主要用來記錄日月五星的位置與運動,但由于誤差原因,后來也不用了。我國古代對周天的另一種劃分法,是沿天赤道從東向西將周天等分為十二個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名稱來表示,即: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為何寅在第一,可能與夏歷有關,夏歷總是以寅開始,正月也叫寅月),由于木星的運動方向與十二支順序相反,不便民間紀年,故而設想了一顆星,名為太歲(高于大于歲星吧,人想象的東西歷來比實際的東西要夸張一些),運動方向與木星運動方向相反(可以說是鏡像),以太歲每年所在的部分來紀年。當木星在星紀之次時,太歲星在寅,歲名就叫攝提格,往下在卯,歲名為單(chan二聲)閼(yan平聲),依次往下:執徐、大荒落、敦牂(zang平聲)、協洽、涒(tun平聲)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困敦、赤奮若。后古人又以十個天干劃分周天十等份,則太歲星在甲,歲名為閼(yan平聲)逢(pang二聲),往下歲名依次為旃蒙、柔兆、強圉(yu三聲)、著(chu二聲)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yi去聲)、昭陽。既然是人為的,也可把太歲看成是在人間活動了吧。
指流年。比如,2012年的太歲即為壬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