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學,魏晉時期以老莊思想為骨架,糅合儒家經義以代替繁瑣的兩漢經學的一種哲學思潮。其討論的中心問題是本末有無,即宇宙最終存在的根據問題,亦即本體論的問題。
產生及主要內容 東漢末年,統治集團分裂,社會危機日益尖銳。在意識形態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開始動搖,今文經學和讖緯內容空虛荒誕,絲毫無助于社會問題的解決。帶有“自然”、“無為”的老莊思想開始抬頭。魏文帝時,劉劭著《人物志》,以名家、法家立言而雜糅道家思想,并把品鑒人物的一般原則提高到哲學高度進行探討。作為儒學根本的《周易》之學,此時由于拘執于象數十筮,義理隱晦,產生了對易學重新探討的需要。在這種社會、學術思想發展的背景下,出現了魏晉時期的玄學思潮。玄學的名稱最早見于《晉書·陸云傳》,謂“云(陸云)本無玄學,自此談老殊進。”魏晉之際,玄學一詞并未廣泛流行,其含義是指立言與行事兩個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遠為玄遠曠達。“玄遠”,指遠離具體事物,專門討論“超言絕象”的本體論問題。因此,浮虛、玄虛、玄遠之學可通稱之為玄學。玄學家又大多是當時的名士。他們以出身門第、容貌儀止和虛無玄遠的“清談”相標榜,成為一時風氣,即所謂“玄風”。一部分玄學家主張毀棄禮法,但多數依然維護著封建的倫理觀念。
在哲學上,主要以有無問題為中心,形成玄學上的貴無與崇有兩派。貴無派主張“以無為本”,認為萬有統一于一個共同的本體“道”或“無”,世界萬物之所以能夠存在,就是因為有這個本體,形形色色的宇宙萬物,都是這個本體的表現,即所謂“天地萬物皆以無為為本”。崇有派主張“自生而必體有”,反對貴無派“以無為本”的說法,認為“有”之所以發生,并非另外有一個東西使之成為“有”,而是萬物“自生”、“自有”,把宇宙的全體看成是由萬物自身所構成的,即所謂“始生者,自生也”,“總混群本,終極之道也”。
發展階段 玄學的發展經歷了不同階段。按照東晉史家袁宏的劃分,夏侯玄、何晏、王弼為正始名士;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為竹林名士;裴 、王衍、庾兏、王承、阮修、衛玠、謝鯤為中朝(即西晉,往往特指元康年間)名士,將玄學劃分為三個階段。當代學者基本上承認這一劃法,但認為西晉玄學的代表人物應是裴 和郭象,并提出東晉也自成一個階段。
正始玄學(約240~249年)以王弼、何晏為代表,為玄學發展的第一階段,由漢末才性問題的討論演進到玄學本體論的范圍。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用道家思想解釋《周易》。時人注重《老子》、《莊子》和《周易》,稱為“三玄”,是魏晉玄學家最喜談論的著作。他們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是世界的本體,“有”為各種具體的存在物,是本體“無”的表現。王弼還從哲學上探討自然與名教(一般指以正名分、定尊卑為主要內容的封建禮教和道德規范)的關系,宣稱名教出于自然,尊卑名分是自然的必然結果,應當反映自然。何晏作《道德論》、《論語集解》,王弼注《周易》、《老子》,著《論語釋疑》,皆以道家思想解釋儒家經典,企圖齊一儒道,調和自然與名教的矛盾。王、何等玄學家承襲東漢清議的風氣,就一些哲學問題問難析理,反復辯論,稱為“清談”,這是玄學發展的獨特方式。玄學家的著作也多采用問答辯論的文體。王、何等人出自儒家,身居顯位,而又寄托心神于老莊,顯示超脫世俗的姿態,既能辨護世家大族放達生活的合理性,又能博得“高逸”的贊譽,所以玄學在短時間內蔚然成風。
竹林玄學(約255~262年)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為玄學發展的第二階段。在哲學上嵇、阮與向秀利用了王弼體系的內在矛盾分別發展了王弼“崇本息末”與“崇本舉末”的思想,使正始時期的玄學向兩個方面發展。嵇、阮崇尚自然,認為“自然”乃是宇宙本來的狀態,是一個有規律的和諧的統一整體,其中沒有任何矛盾沖突。而人類社會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應是一個無利害沖突的和諧整體。他們認為名教破壞了這種和諧狀態,因此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對司馬氏集團以名教掩飾上的腐敗極為不滿,否認自然與名教一致。向秀與嵇、阮相反,認為自然與名教不相矛盾,用“稱情”、“得性”解釋“自然”,提出“有生則有情,稱情則自然”的主張,認為人的欲望與自然“不得相外”。在有無關系上承認有一個“不生不死”的生物之本作為萬有生生化化的根據,但引進了“自生”、“自化”的概念,成為玄學發展中從王弼的貴無向裴 、郭象的崇有過渡的中間環節。
西晉玄學(約263~316年)以裴 、郭象為代表,構成玄學發展的第三階段。這一時期,玄學仍朝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嵇、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由貴無派發展到極端,使當時一些名士如阮瞻、王澄、謝鯤等人,繼承嵇、阮思想中頹廢的一面,嗜酒極欲,追求表面形跡上的放達。這種放浪形骸的拙劣模仿完全窒息了玄學貴無派在思想上的創造力,使它走向沒落。二是沿著向秀的思想發展為裴 和郭象的崇有論哲學。裴 (267~300),裴秀之子,作《崇有論》,指斥時弊,批評“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風氣,重新肯定名教的作用。哲學上提出“至無者無以能生,始生者自生也”的觀點,反對在萬有之外去尋找事物的本體,認為萬物是“自生而必體有”,沒有別的東西作為其存在的根據,從而完成了從貴無向崇有的過渡。郭象(252~312)進一步發展了裴 的崇有論思想,提出“無不能生有”、“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等新的命題,并在萬物“自生”說的基礎上提出“獨化”的概念,把崇有論推向極端。
東晉玄學(約317~420年)以張湛為代表,為玄學發展的第四個階段。這時司馬氏政權南遷,社會矛盾尖銳復雜,進一步導致思想上的空虛。因此超生死、得解脫的問題便成為玄學的中心內容。張湛注《列子》,綜合崇有、貴無學說,提出“群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的思想,把世界和人生視為瞬息萬變,稍縱即逝,虛偽無常,主張采取“肆情任性”的縱欲主義人生觀,把玄學引入了絕境。這在上反映了門閥士族的沒落。東晉以后,玄佛合流,般若學各宗大都以玄學語言解釋佛經。因此,討論非有非無的佛學取代了討論本末有無的玄學,中國哲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玄學的出處
在江湖人的口中,一直流傳著一則充滿神秘而又與我國傳統文化有關系的故事。
故事要追溯到四千六百多年以前。
話說盤古開混沌天地,女媧娘娘煉五色石補天之后,我們的祖先--黃帝公孫軒轅在一個不可思議的情形下誕生了……
后蚩尤作亂,黃帝得天神相助,授以天書破蚩尤妖術,擒殺蚩尤統一天下。傳說中的天神就是九天玄女--女媧娘娘。黃帝平息戰亂以后,命倉詰造字,將九天玄女所授天書內的各種秘術記載下來,此書就是后來被江湖人視若瑰寶的《金篆玉函》。
2、秘籍的傳承
黃帝留下來的秘籍,在周朝被姜太公在昆侖山得到,他利用秘籍上的方術助周伐紂,使周朝有八百年的統治。
戰國時又傳到鬼谷子--王禪老祖手中。他將秘術傳給徒弟--蘇秦、張儀、孫臏、龐涓,而使其徒成為當時赫赫有名的將相之才。
到了漢朝,張良于黃石公處得秘籍,旺漢四百年。《金篆玉函》就這樣在神奇的方式下一代一代的傳承,到了三國時代傳到諸葛亮手中,輔備奪得三分天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期間雖然也有得到《金篆玉函》者,但大都不全,如諸葛亮得到是道術,郭璞、楊筠松得到的是堪輿術(陰陽風水)。在宋朝得到《金篆玉函》的是一代鴻儒,著作等身的曠世學士朱熹。迨及明朝,劉基(字伯溫)得到《金篆玉函》,助朱元璋創立大明江山,后全身而退。《金篆玉函》經過四千年的流傳,期間內容有散佚增刪,或有分歧而產生了很多流派。大致分為:山、醫、命、卜、相,統稱為玄學五術。
3、玄學五術--山
山所包含的是修心養性、鍛煉身體的秘術,"山"也是最深奧、最神秘的,也是最容易被人誤解為""的一種。"山"所包含《玄典》、《養生》、《修密》三部分的修習。《玄典》--一切可以修身養性的好書都可以用來修習,如《老子》、《莊子》、《列子》、《孫子》、《太公陰符經》、《黃帝內經》、《道臧》甚至《西游記》……等一切書籍都被拿來充實思想、參悟宇宙道理。 《養生》--追求健康長壽的吐納法--氣功。道家的煉丹法,稱之為天丹、人丹、地丹。 《修密》--符咒法、壓鎮法、祈星法、武術等,利用運動以及精神、意念的統一來提高身心境界的方法。 也有秘術門派將"山"分為仙、道、幻、靈、兵五種方法。而其范圍不離上述三部分。
山是秘術中最不容易達到的境界,嚴格地說,它是凡人修仙道的工夫,是求超脫的形而上之追求,只有"命、卜、相、醫"流在江湖凡塵濟世了。
4、玄學五術――醫
秘術"醫"包括三部分。
方劑--使用藥物,根據表里、虛實、寒熱,再應用古老的周易八卦來治療各種疾病一種方法。
針灸--以《黃帝內經》、《難經》辯奇經八脈、穴道,用銅針刺穴道治療疾病的方法。
靈療--以催眠術、暗示法及集中精神意念,利用《祝由十三科》做藥引來治療疾病的方法。
5、玄學五術――命
秘術中"命"是以時間、空間的磁場來判斷人的命運的一種方法。其重要的方法有:
占星術--在占星術所包含的有《七政四余》、《紫薇斗數》、《五星術》。
干支術--以人出生時間,年月日時以天干地支排列成命,四柱中命的部分典籍最多,重要的古籍有:《果老星宗》、《星平會海》、《淵海子平》、《鬼谷遺文》、《孫臏遺書》、《三命通會》、《窮通寶鑒》(又名欄江綱)、《滴天髓》、《神峰通考》、《鐵板神數》、《河洛理數》、《子平真全》、《子平粹言》……等等。現代人的命學著作更是汗牛充棟,不勝枚舉。 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推易壇泰斗邵偉華,為推動易學與命理的發展起到巨大作用,后賢人輩出……。
具有代表性的有邵偉中的平衡論,特別是干支的作用關系彌補了其兄邵偉華《四柱預測學》的理論不足,然其論事與具體應象明顯含糊不清,往往以從政有官、經商有財、從文有名而概之,是其不足。
后李洪成注冊海南創建預測公司,所著四柱書籍沿襲邵氏理論基礎上并沒有突出的創新,但影響面與邵氏有過之而無不及,弟子不下萬千。
王慶四柱理論在命理界有重大突破,筆者無緣拜讀其大作,據說在沿襲傳統理論的基礎上有很大的創新。
山東李涵辰《八字預測真蹤》的問世,再度掀起命理熱潮,其全新的預測理論在命理界頗有爭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其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與全新的理論思維框架是被大家認可的。
6、玄學五術――卜
所有數術玄學以卜術最為淵源流長,歷史朝代中的軍事家大多精通此術,漢朝的諸葛亮、唐朝的李淳風、宋朝的邵康節、明朝的、清朝的曾國藩……諸術以卜派最為淵源流長,從古老的周易演化而來,如《梅花易數》、《納甲斷易》、《六壬神課》、《太乙神數》、《奇門遁甲》等數術學。有的門派在卜的這一部分還包括預言、克應占夢、測字解字、簽貼、姓名學等方術。
7、玄學五術――相
相的部分包括兩種;
人相――手相、面相、體相、摸骨、痣相等,代表著作有《觀人于微》、《相理衡真》、《神相鐵關刀》、《水鏡神相》、《麻衣神相》、《金鉸剪》等。
地相――地相就是古時的《堪輿術》,分為看門井灶的陽宅相法與看龍穴砂水向的陰宅相法,一般稱為風水術。其主要的流派有《三元法》、《三合法》、《九星法》等。
以上為玄學的基本構成,相傳來自天書,筆者以為以上諸法都是源自周易,周易涵蓋時空、宇宙的萬事萬物,是闡釋宇宙的經書,把易經稱為"萬法歸宗"之宗.
八卦: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義的符號。用“一”代表陽,用“--”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 八卦的八組符號代表著萬物不同的性質,據《說卦》的解釋:“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xùn),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gèn),止也;兌(duì),說也。” 這八種性質又可以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的特征來表示。 即: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風,坎代表水,離代表火,艮代表山,兌代表澤。 八卦的“卦”,是一個會意字,,從圭從卜, 圭, 指土圭。 開始以泥作成土柱測日影。卜, 測度之意.。立八圭測日影,即從四正四隅上將觀測到的日影加以總結和記錄,這就形成八卦的圖象。 八卦的最基本的單位是爻,多是記述日影變化的專門符號。 爻有陰陽兩類, 陽爻表示陽光,,陰爻表示月光。每卦又有三爻, 代表天地人三才。 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橫叫初爻,中間一橫叫二爻,上面一橫叫三爻。 八卦有 伏羲 八卦 ,也叫 先天八卦 ; 文王八卦 ,又稱 后天八卦 。 (一)八卦歌訣 先天八卦:“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后天八卦:“一數坎來二數坤,三震四巽是中分,五數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 (二)八卦代數 先天八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后天八卦:乾六,坎一,艮八,震三,巽四,離九,坤二,兌七,五為中宮。 (三)八卦方位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東南,震東北,巽西南,艮西北 后天八卦:震東,兌西,離南,坎北,乾西北,坤西南,艮東北,巽東南 (四)八卦所屬 乾、兌(金);震、巽(木);坤、艮(土);離(火);坎(水)。 (五)八卦生克 乾、兌(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離(火),離(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兌(金)。 乾、兌(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離(火),離(火)克乾、兌(金)。 (六)八卦旺衰 乾、兌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 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離旺于夏,衰于四季; 坎旺于冬,衰于春.(四季是指每個季節的后一個月) (七)八卦所對應的五行: 八卦分割圖 金-乾、兌 乾為天,兌為澤 木-震、巽 震為雷,巽為風 土-坤、艮 坤為地,艮為山 水-坎 坎為水 火-離 離為火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克:水火金木土 (八)八卦分割 (九) 八卦分陰陽 乾、坎、艮、震、四卦,屬陽卦 其中 艮為少男 坎為中男 震為長男 (震、坎、艮中陰多陽少,表示陰從陽,故為陽卦 ) 坤、兌、離、巽四卦,屬陰卦 其中:兌為少女 離為中女 巽為長女 (兌、離、巽中陽多陰少,表示陽從陰,故為陰卦 ) 后天八卦九宮排列: 巽四、離九、坤二。 震三、宮五、兌七; 艮八、坎一、乾六; 以上后天八卦九宮排列數,橫豎相加、對角相加之和,均等于15.即: 6+1+8=15;7+5+3=15;2+9+4=15。 6+7+2=15;1+5+9=15;8+3+4=15。 6+5+4=15;2+5+8=15。 編輯本段3.卦相 3.1.文本符號表 乾 —— 祈使語態,字音延長。 坤 …… 聯想 巽 , 復回 震 ? 問質 坎 ! 贊嘆 離 。 釋義 艮 、 頓停 兌 “” 諭義 3.2.卦相 乾 橫 談 查 提琴 坤 鉤 喊 望 鋼琴 巽 捺 吟 觀 木管 震 提 講 看 三角鐵 坎 折 呻 瞧 銅管 離 豎 叫 見 彈撥琴 艮 點 呼 睽 鼓 兌 撇 說 瞥 鈸 編輯本段4.六十四卦 4.1.由來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文王"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 也就是說,當時文王(西伯昌)被崇侯虎陷害而被殷帝紂囚禁在羑里整七年,在獄中,西伯昌潛心研究易學八卦,通過八卦相疊從而推演出現在《易經》中所記載的乾為天、坤為地、水雷屯、山水蒙等六十四卦。 4.2.六十四卦卦序規律 易松云版64卦卦序圖 4.3.六十四卦詳解 國學大師南懷瑾 上下經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乾[乾上.乾下]元.亨.利.貞.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合,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象》曰:見龍在田,得普施也。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象》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乾坤譜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象》曰: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亢龍有悔.《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 …… (詳見詞條“易經六十四卦”) 其他詳解可參見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所著《易經雜說》等著 作。 易經六十四卦立體結構:在《乾坤譜》中,六十四卦立體結構如下: 詳情。。。敬請關注百度
八卦圖最早出自伏羲所創的先天八卦(大概起始于5千多年前)其用陰爻和陽爻的組合來闡述天地中八種最原始的物質。后世道教將伏羲供奉為神。后天八卦出自周文王,其后天八卦只是和伏羲的先天八卦位置不同。其含義不變。直至孔子創立儒家,將周文王的易經收錄為儒家經典(也就是儒家教科書)。漢朝時道家更由易經中的陰陽、八卦、五行等創出了無數的術數。 《周易》中用的八種基本圖形,亦稱八卦,用“-”和“--”符號組成。名稱是: 乾(qián)乾為天卦像:上乾下乾純陽卦; 乾卦陽剛,剛健,自強不息。乾六爻皆盈滴,故肥園,圓滿、亭通,成功、重大。但剛多易折,含欠安之像。人物表示為上級、領導、當官的,執法者,有錢而富貴者,司機。 坤(kūn)坤為地卦像:上坤下坤純陰卦; 坤卦明柔,地道賢生;厚載萬物,運行不息而前進無疆,有順暢之像。坤六爻皆虛,斷有破裂之像,明暗、陷害、靜止,測出行不走,行人不歸。人物表示小人(由天大地小而取)。 震(zhèn)震為雷卦像:上震下震八純卦; 震卦重雷交疊,相與往來,震而動起出。震動,震驚鳴叫,驚惕,再三思考,好動。建功立業,聲名大振。森林,樹林。八純卦,吉順而有波折,肝旺易怒,驚恐,肝病,抽筋,傷脾胃。 巽(xùn)巽為風卦像:上巽下巽八純卦; 巽卦“柔而又柔,前風往而后風復興,相隨不息,柔和如春風,隨風而順。”巽順,順從,進入而下伏。重巽申令,氣功,雙床雙桌相并連,作生意可獲三倍之利,頭發稀少,草木叢生。活躍,坐不住,靜不下來,測事比和吉。肝膽疾病,坐骨神經痛,股部疼痛,風濕中風,脾胃欠佳。 坎(kǎn)坎為水卦像:重坎八純卦; 坎卦為二坎相重,陽陷陰中,險陷之意,險上加險,重重險難,天險,地險。險陽失道,淵深不測,水道彎曲,人生歷程曲折坎坷。絕顛聰明,“心誠行有功”。比和卦,謀事順暢可成,但內中有波折。腎,泌尿系統疾病,血病,婦科病,視力差,心臟病。 離(lí)離為火卦像:重離八純卦; 離卦離明兩重,光明絢麗,火性炎上,依附團結。離散,離開,分離。凡八純卦互為依托幫助,但又具同性相斥之性。雖比和,但內有沖突,謀事可成,卻有周折,目疾,心臟疾病,高血壓,肺虛癥。 艮(gèn)艮為山卦像:上艮下艮八純卦; 艮卦山外有山,山相連。不動,靜止,停止,克制,沉穩、穩定,止其所欲,重擔。兩桌、兩床相連,上下鋪位,床上、桌下。測外出,不能出行,行人不歸。癌癥,青春痘,痧菲子,腫瘤,瘡塊,脾胃病,腎病,結石癥。 兌(duì)兌為澤卦像:上兌下兌八純卦; 兌卦喜悅可見,快樂照臨人,口若懸河,善言喜說,高興,沼澤地,洞穴,廢穴,敗壁破宅,坑洼地,縱橫溝渠。測事如意悅心。口疾,氣管疾病,肺疾,麻臉,肝膽疾癥,股疼,血光災,作手術。 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以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認為陰、陽兩種的相互作用是產生萬物的根源,乾、坤兩卦則在“八卦”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太極和八卦組合成了太極八卦圖,它又為以后的道教所利用。道家認為,太極八卦意為神通廣大,鎮懾邪惡。
李斯與八卦臺的故事
發生在秦朝的焚書坑儒一事,讀過歷史的人,幾乎都能說個大概。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他自己持這樣的觀點倒也罷了,但還拿古制來說事,要求朝廷以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不僅對他的主張給予嚴厲的駁斥,并且主張秦始皇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于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焚書”。第二年,兩個術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侯生和盧生暗地里誹謗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調查,審理下來,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殺。此即“坑儒”。兩件事合稱“焚書坑儒”。
這是中國文化史上滅絕性的一頁,割裂了中國歷史的連續性。
有意味的是,在伏羲八卦臺,“焚書坑儒”有著另外一個版本。這個版本與八卦臺有關,在這里講這樣的一個故事,倒不是為了增加八卦臺的神奇,主要是為了說明八卦在古人心里的地位和神奇。
說是秦時,秦始皇一心想長生不老,夢想尋找到長生不老藥。一天,秦始皇問李斯長生不老藥的尋處。李斯是上蔡人,小時候一心想做人上人,家中對他管教十分嚴格,整日關在家里讀書。李斯小時候就計謀多端。他不愿再讀書,想周游天下。一日,李斯分文未帶,要飯來到陳國,天晚沒地方住,就住在人祖爺的廟里。正是在這座廟里,他遇到了一個算卦的卦師,這個卦師說他有將相之命。后來李斯發憤讀書,幾經坎坷,果真當了秦始皇的宰相。如今秦始皇要尋找長生不老藥,他對秦始皇忠心耿耿,如實說了他小時候的奇遇。秦始皇一聽,很感興趣,第二天就出發去了陳國。
讓李斯料想不到的是,秦始皇來到太昊伏羲畫卦臺,了解到《易經》、八卦的厲害后,他不是想怎樣利用它們的厲害,而是想到了那些掌握八卦、知道天機的人的厲害。遂心生一念,若是天下人知道了八卦,別說自己不能長生不老,恐怕連個全尸也難保。就這樣,和李斯長談之后,秦始皇做出了一個決定,在秦始皇三十四年,下令將民間收藏的《易經》一律燒毀,不僅如此,連《尚書》、諸子百家的著作也燒毀了。
到了漢代,人們從孔子住宅的夾壁里扒出了《易經》的孤本,才流傳下來,成為歷代帝王之學。
這種野史,也許只能博人一笑而已,但在當地,老百姓相信它就是真的。
梅山巫術之三文化與易經
在中國文化中,用“三”座山來指代“很多的山”,用“三”棵樹來指代“很多的樹”,用“三”根火苗來指代“很多的火苗”,用“三”個人來指代“很多的人”——這就創造出了“山”、“森”、“火”、“眾”等漢字(在甲骨文中,“山”是“三座山峰”的象形;“森”是“三棵樹”的象形;“火”是“三根火苗”的象形;“眾”字下邊是“三個人”)。在古漢語中,還直接以“三”(以及三個“三”即“九”)來表示“多”。
這種狀況反映在中國古代數理思維的集大成之作——《易經》中,就是陰陽兩爻的合數和易卦的“單卦”、“重卦”編碼都受“三”的制約:首先,易卦的“陽爻”和“陰爻”相加之和為“三”;其次,易卦的八個“單卦”均由“三”根爻疊加而成;再次,易卦的六十四個“重卦”亦均由兩個“三”即兩個“單卦”進行不同的疊加排列而成。
古代的梅山人和今天的梅山巫術承傳者們,在進山狩獵前要舉行“安梅山”的原始巫術儀式。所謂“安梅山”,即給“梅山神”設壇并舉行祭祀。安“梅山”要用“三”塊石頭或“三”塊瓦片架在豬、牛踏不到的僻靜地方,或安在“三”岔路口的古樹下,表示梅山神在此;土家人安梅山大都選在屋角右側空坪中的隱蔽潔凈處,用巖石砌“三”面墻,上蓋一塊巖板,前面空著為門;獵人到了山上,如果發現野獸腳跡,要扯“三”根茅草,把草尖挽個疙瘩,放到“三”岔路口,拿塊小石壓上,這叫“封山(封三?)”;還有的獵人進山之后,隨手折一根樹枝,向這個山掃一下,向那個山掃一下,再繞自己所在的山頭掃個圈(三座山),然后盤腿而坐,口念咒語,名為“下法”。——傳說這樣做了,野獸就會“迷”路,總是在山里轉來轉去,不會逃走。
用“三”來“迷惑”動物的原始數覺特性,是梅山文化的一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這征除了在上峒梅山的山林狩獵活動中體現得十分明顯外,在中、下二峒梅山的水域平原農耕漁牧活動中也有反映。如,具有梅山神力的中峒“活梅山”在放鴨時,要用一根竹尖鴨梢“朝天劃三個弧圈,再向前搖晃三下”,據說這樣做了,鴨群就會朝著他指定的地點而去;而且到那里后,只“在鴨梢圈定的幾塊十幾塊田里的附近范圍活動,從不越雷池半步”。下峒梅山巫術活動中“三”的運用要隱晦些。下峒“活梅山”在水田或水塘捉泥鰍時,首先要把捉到的第一條泥鰍的尾巴用口咬斷,然后放回水里,據說這樣做了,在捉泥鰍時泥鰍就會隨手而來;但等到再捉到那條被咬斷尾巴的泥鰍時,卻不管這時捉到了多少泥鰍,整個捉泥鰍的活動就必須結束。③為什么會有這種奇怪的舉動呢?我認為這也是運用“三”來迷惑捕捉對象的一種巫術行為。這個過程很像易經陰陽二爻的形成和單卦的排序過程:第一條泥鰍表示陽爻“—”,把它咬斷則裂變為陰爻“——”,這就恰好構成了一個數字“三”,把它放回水里,就是用“三”去迷惑對象;而再捉到那條泥鰍,表示復得陽爻,即一個單卦(“離卦”)的排序過程結束,所以必須停止捕捉泥鰍的活動。
梅山先民在原始數覺時期形成的這種對“三”的“迷惑”,不僅成為“三峒梅山”巫術的基本構架,更被作為一種神秘力量繼承和定格在了梅山神張五郎身上。——在梅山文化中,張五郎就是一個具有“迷惑”法術特征的“倒路鬼”!梅山地區都這樣傳說:某人走夜路,如果在非常熟悉的地方迷失方向,轉來轉去又轉到原處,怎么也走不出去,那他便是碰到了“倒路鬼張五郎”;因此,張五郎又叫做“倒路張五郎”。
在梅山地區,人們往往還要在“三”岔路口立一塊指路碑,上刻“弓開弦斷,箭來碑擋”八個字。一般傳說這是為了擋“將軍箭”,但“將軍箭”與三岔路口毫無關聯,因此我認為這最初也應當是用來防“倒路張五郎”的:在下峒梅山,張五郎又稱“壇主”,據說他常常用箭射人(梅山人罵人常說:“你這壇主射的!”)。人們在三岔路口的指路碑上刻“弓開弦斷,箭來碑擋”八字,便是想以此作為咒語來挫敗張五郎的法力,不讓他的“迷惑”之箭射中,從而在三岔路口不迷失方向、走錯路。
邵康節梅花斷鄰居借斧
一年冬天,下著大雪。傍晚時昏,邵康節正與他的兒子在家里烤火。突然聽到院子外面有人叩門,先敲一聲,停了一下再敲五聲,并且說是來借東西的。
當時,邵康節正在教兒子研習《易經》,為了使兒子能夠理論聯系實際,使《易經》學以致用,叫兒子暫不開門,先用所學的《梅花易數》推斷一下,這個鄰居將借什么東西?
他兒子按敲門聲起卦,得到天風(詬)卦,4卦動變巽卦,他兒子分析卦意說:
"這是一個器具,木長金短的,一定是借鋤頭了。"邵康節看了一下卦象,果斷地說:"你錯了,他一定是借斧子的。"并且叫他把斧子拿到院子外門口去,果然,鄰居借的是斧子。
為什么邵康節斷分如此神奇?他的《易經》八卦思維是這樣的:
根據《天風詬》卦的卦象,上乾為金,下巽為木,變卦又為巽為.必定為金木之物,且金短木長。按象數易理,鋤頭、斧子都類象。但邵康節治易義理細致入微,加入時空分析:傍晚下雪天是砍柴起爐烤火之時,必非下田鋤地之時候,再分析變卦、動支。變卦是巽也是為木,說明這個金短木長的器具是為克木之用的東西。因而果斷判定為鄰居借斧劈柴之用。
伏羲畫八卦
伏羲氏是公元前二十七世紀左右以畜牧為主的原始社會時期的傳說人物,也是中華民族心智的先啟者,是人類從原始狀態步入文明時代的探路人。相傳伏羲氏仰觀天,俯察地,感受最深的是天地的廣大、四季的變化、日月的交替等自然現象,于是用8 個符號分別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始有八卦,進行占卜吉兇,希望得到神意的顯示,正是這種對世界的初步認識和把握方式,孕育著中國哲學的萌芽,奠定了中國乃至東方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這也是后來《周易》的思想基礎。《周易·系辭下》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相傳,伏羲為了畫八卦,開始時他圍著不周山,四面八方地挖了八個洞,今天這個洞里坐下來瞄,明天那個洞里坐下來瞄,七瞄八瞄,對天上的星星看出點名堂來了。他發現北方有七顆星,就先畫了七個點點;又看見南方有六顆星,就在南方打了六個點點;東方一顆大星,他打了一顆大點點;西方三顆小星,他打了三顆小點點;再看東西南北的四個角沒得定位的星,他就沒法做記號了。這樣畫出來的圖,盡是一些點點,不成形狀還是不中意。 伏羲為了畫出中意的八卦圖來,他跑遍了大山,走遍了大河。有一回,他來到一個叫孟河的地方,河里忽然冒出個怪物來。伏羲水性好,一下子捉住了這個怪物。這怪物有八尺五寸長,頭尾像馬,身子像龍,又有鱗。伏羲認為是龍馬,把它供了起來。到了晚上,龍馬發亮,身背上四面八方現出了五十五個亮點子,像天圖一樣。伏羲按這個龍馬背上的圖樣畫好了,自己也中意,只是別人看不懂,說是四面八方打的盡是麻麻點點,很不好認。 為了使別人也看得懂,伏羲觀看了九十九天在天上飛的雀鳥,又觀看了九十九天在地上跑的野獸,還觀看了九十九天在水里游的魚兒。有一次,他從洛水路過,見一堆人圍著一只大烏龜在看稀奇。伏羲曉得這烏龜總有幾千年的歲數,便收下它供了起來。后來,伏羲畫八卦累倒了,烏龜“巴嗒巴嗒”地掉下眼淚,開口講話:“伏羲呀,把我殺了吧,我把龜殼留下給你,你一定會畫出八卦來的。” 伏羲仔細看烏龜的殼子,它的頭部是天,尾部是地,四面八方正好有八條橫劃花紋。伏羲滿心歡喜,終于照著畫出了八卦的圖案來。后世司馬遷、揚雄、孔安國、馬融、王肅、王充、徐干、王弼、孔穎達、李鼎祚等,都尊伏羲畫八卦之說,影響至今。
易經八卦指的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來說一下,什么是八卦。我記得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說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聲生“八卦”。
其實八卦就是太極長成的最后形態。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太極呢,就是一朵花的種子,而兩儀就是它的一個內部驅動力,四相則是花。而八卦的這是豐富多彩的多元果實。
你看其實很好理解,八卦八卦,卦,就是掛起來的意思,你看我們的果實是不是掛起來的?所以八卦是最終形態。
那么就會有很多朋友啊對八卦進行一些解讀。說這個掛呀,以前古人根據什么什么畫出來的呀,當然這個沒有錯,但是我們可以把這個說通俗一點。
其實就是他們沒有文字,所以只能用這樣的記載。然后不知道怎么寄,也沒有紙,也沒有筆,所以他們只能拿一些類似于,繩子樣的東西,把他們串起來。然后他們就形成了各種不一樣的節,然后形成了,八個卦象,也就是之前我們說的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八卦。
再說簡單一點,其實就是,四象經過了,數學中的排列組合,形成的八卦。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方法繼續推演下去,可能會生出特別多的掛,但是我們所用到的大部分其實,就只有64個卦。
這些卦象相當于一套密碼,也就是我們說的易經密碼。
那么了解易經的入門哪一開始是只知道八卦是怎么衍生出來的那么接下來的文章里面我們會提到六十四卦具體有哪些掛那這些掛的話值得又是什么它具有什么含義對我們有什么幫助那么我們下文再分解謝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