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歷就是農歷,在日歷上面寫著初一,初二,初三的那種字體的就是陰歷!簡單地說,陰歷一個月只有29天或者30天!他是按著月亮的運行軌跡來定的
1、不是。2、陰歷,一般稱它為農歷。因為陰歷運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使它接近回歸年。比純粹陰歷有優點。所以叫它“農歷”以區別于純粹的“陰歷”。3、農歷大月30天,小月29天。是經過推算決定的,不規則排列的。純粹“陰歷”是大小月交替編排的。
農歷,又稱夏歷、陰歷、舊歷,是東亞傳統歷法之一。農歷屬于一種陰陽歷,平均歷月等于一個朔望月,但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征,所以又有陽歷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及朝鮮、韓國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國家,仍使用農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因為這種歷法相傳創始于夏代,所以稱為夏歷。 夏歷有個輔助部分——節氣。節氣如果也算歷法的話,就是完全的太陽歷。節氣和地球在繞太陽運動的軌道的位置有關,和月球無關。節氣是從立春開始的,一個太陽年是兩個立春之間的時間,約365.2422天。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于農業種植等活動。 夏歷的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十二個月;閏年十二個月普通月份加一個閏月,總共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計算決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閏年全年383~384天。由于每平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設置閏年(即十二個普通月份加上一個閏月)的方法使這幾年的平均日數盡 農歷
量的接近365.2422日。由于1回歸年為12.368個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應設置四十六個閏年。但因為這樣設閏太過復雜,經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設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陰歷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在農業氣象學中,陰歷俗稱農歷、殷歷、古歷、舊歷,是指中國傳統上使用的夏歷。而在天文學中認為夏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歷。
農歷是陰歷,公歷是陽歷。農歷是中國傳統歷法,也被叫做夏歷、陰歷、舊歷、華歷等,而陽歷是如今世界上通行的公歷,也被叫做太陽歷、公歷、西歷、新歷等。農歷屬于陰陽合歷,兼顧太陽、月亮和地球關系,中國采用公歷和農歷并用。
日歷上比較大的那個數字是陽歷日期,農歷日期一般在這個數字的下面,農歷日期前面一般顯示初幾。
一般日歷下面都有得,我用的是中華萬年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