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歷上的忌是指當日不宜做的事情,宜則是指當日適合做的事情。
宜忌主要出現在日歷的黃歷中,在現代黃歷的主要內容包括:公歷、農歷和干支歷三套歷法,與吉兇宜忌、沖煞、吉神兇煞、合害、納音、干支、二十四節氣、十二神、值日、胎神、彭祖百忌、六曜、九星、流年、太歲、三元九運、玄空九星、財神喜神貴神、星期、生肖、方位等等。
擴展資料:
中國傳統的歷法,基礎則是天干地支的排列組合與循環,循環意味著周而復始,同時也意味著再現。正是這種“再現”,讓擇日避忌有了意義。
古人制定歷法,確定吉兇之日的根本依據,就是日月星辰。這其中星辰是確定日子的最關鍵的因素,而公歷則基本上不去考慮這些,也就無有宜忌之說。
黃歷,又稱老黃歷、皇歷,就是以中我國農歷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帶有每日吉兇宜忌的一種萬年歷。黃歷相傳是由軒轅黃帝創制,故稱為黃歷。黃歷主要內容為二十四節氣,每天的宜忌、干支、值神、星宿、月相、吉神兇煞等。
在現代,黃歷的主要內容包括:公歷、農歷和干支歷三套歷法,二十四節氣與禮拜天(星期)、宜忌、沖煞、方位、流年、太歲、三元九運、玄空九星等等。
萬年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最古老的一部太陽歷。萬年歷的名稱來源于商朝一位名叫萬年的人,他就是這部歷法的編撰者。為紀念他的功績便將這部歷法命名為“萬年歷”。萬年歷是記錄一定時間范圍內(比如100年或更多)的具體陽歷與陰歷的日期的年歷,方便有需要的人查詢使用。比如你想知道2222年,2月的第二天是星期幾就可以查萬年歷。萬年只是一種象征,表示時間跨度大。
而現在所使用的萬年歷,即包括若干年或適用于若干年的歷書。現代的萬年歷能同時顯示公歷、農歷和干支歷等多套歷法,更能包含黃歷相關吉兇宜忌、節假日、提醒等多種功能信息,極為方便人們查詢使用。
干支歷是一種以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是中國所特有的陽歷 。年月日時是歷法的基本要素。 干支歷主要由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干支紀日、干支紀時四部分組成。它以立春為一年之始,年長為一回歸年,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干支歷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其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與太陰月相無關 ,它比農歷更穩定而準確地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氣候和物候變化。
干支歷示例:(公歷1949年10月1日下午2點,農歷八月初十日)
己丑年,癸酉月,甲子日,辛未時。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古稱十日,十二支古稱十二辰。干支這個名稱,在東漢以前是沒有的。關于干支的起源,成書于戰國末年的史書《世本》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容成作歷,大撓作甲子”。隋朝《五行大義》也記載有“(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于天則用日,有事于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干名也。”“大橈”,史籍記載是黃帝的史官,《呂氏春秋·尊師》:“ 黃帝師大撓 。”近代學者對干支的起源做過一些研究和論證,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
十天干以甲開始的單數序列為陽干,雙數序列為陰干。十二地支又以子開始的單數序列為陽支,雙數序列為陰支。十干和十二支按照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的規律依次相配,組成記錄干支歷的60個基本單位:
干支表
01.甲子 02.乙丑 03.丙寅 04.丁卯 05.戊辰 06.己巳 07.庚午 08.辛未 0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最完整的干支表要算《甲骨文合集》第37986片甲骨(見圖)。這版甲骨是商代末期紂王帝辛及其父親帝乙在位期間的刻辭,此為一牛胛骨。 在發現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內容都是與占卜相關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甲骨卜辭”。 節氣反映了地球在繞太陽運行軌道上的不同位置,屬于陽歷范疇。從地球上看,太陽在天球上沿著軌道(黃道)作周年視運動,我國古代人們發現了太陽年位置的變化與農業氣候有著密切關系,于是,在歷法中,利用天文現象,反映氣候的變化,便于農事的安排,編制了二十四節氣。把太陽運行的黃道(360°)分成二十四等分點,以春分點0點為起點,太陽每運行15°稱一節氣,位于等分點的瞬間就是交節氣時刻,每個節氣都設有專用名,它們含有氣候變化、物候特點、農作物生長等意義。
二十四節氣是在四時八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殷、周之交已分四時,春秋時代已有分至啟閉八節。到戰國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體系(天文位置已確定)。 到西漢時,《淮南子》所載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已經與后世完全相同,歷二千多年而沒有改變: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為方便記憶,有《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先有歲星紀年法,后有太歲紀年法,它們可以說是干支紀年法的前身。由于木星繞天一周,實際不是恰好為12年,而是11.86年。所以杷它當做12年一周天,順次計箅,結果和實際的天象不合,每隔83年就會有一次誤差。西漢末劉飲提倡超辰法,就是以144年間歲星運行的次數為145次。東漢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按超辰法應該超辰而不超辰,從這年以后,紀年法完全和歲星的運行沒有什么關系,只按六十干支的次序來紀年。
干支歷的紀年以二十四節氣的立春為年分界線,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進行標注。從甲子到癸亥,循環更替,以至無窮。紀年的該組干支可稱為年柱。
民國以前,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干支歷歲首,叫春節(立春節);由于是春天的開始,我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把立春作為節日來過,是一個重大節日。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后,要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后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規模。可以看出立春在很早之前是相當受重視的。 春秋時代開始以十二支紀月,叫做月建。十二辰(即十二支)的意義在《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律書》、《漢書·律歷志》和《釋名》都載其語源的說明,可以說是大同小異,都表示萬物從發生,經過繁茂、成熟、衰減,乃至胚胎新萌芽的狀態。《說文解字》的解說雖有牽強附會之嫌,但大體上文字的構造和其意義是一脈相承的。其名稱可以說是考慮陰陽的消長和五行的推栘而組成的。 以上古籍記載把十二辰都描述為物候的周年變化 ,這充分說明干支紀月的陽歷性質。
干支歷以二十四節氣來劃分出一年中的12個月份,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二十四節氣中單數序列的節氣又簡稱為“節”,雙數序列的節氣又簡稱為“氣”或“中”,就是說二十四節氣由12“節”加12“氣”組成)。又以交立春節氣當日作為一年的第一個月份即寅月(有的書籍又同時標注為1月或正月,用以輔助理解,其余類推)的起始,于是每一個“節”加一個“氣”就為一個月,每個“節”可代表上半月(約15天),每個“氣”可代表下半月,這樣每個月就包含了兩個節氣。不需設置閏月。
二十四節氣、干支歷月、公歷和太陽位置對照見右圖。
干支歷月、一年四季和二十四節氣的對應關系見下表: 序號123456789101112干支歷月份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季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節)
(氣)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干支紀月除十二支固定外,十干是依次排列的。 于是,從甲子到癸亥,60組各不相同的干支循環更替,每5年一個周期。紀月的該組干支可稱為月柱。人們根據干支年、月柱的出現規律作出了能快速獲知干支紀月的推導口訣:(知道了年干,就可算出當年的月干)
五虎遁年起月訣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
丙辛歲首尋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
若言戊癸何方求,甲寅之上好追求。
一般所謂月建是指十二支而言,如建子、建丑、建寅等等。有人認為月建是指(農歷)月的大小而言,所以有大建和小建的謬稱。 從而又把“正月建寅”等,錯誤地解讀為農歷正月等同于“寅”或干支歷的寅月。事實上,月建是等分的。按一年365.25日算,共歷30.4375日,而1個朔望月只有29.530589日。這一辰就差了幾乎1天。這十二辰合起來差了將近11天。 那相差出來的天數又怎么辦?這就是陰陽歷需要設置閏月的原因了。
《史記·歷書》又有“夏正”、"殷正”、"周正"之分,這就是戰國、秦、漢時代盛行的三正論。(建正意為陰陽歷以哪個月建作為其一年中的第一月份的起始位置。)但有人認為三正交替不是歷史事實。 干支歷的紀日用60組各不相同的干支進行標注。從甲子到癸亥,不斷循環記錄。紀日的該組干支可稱為日柱。
干支紀日在每一天的劃分標準為晚上的零時,即子正。子正在《淮南子》中叫晨明,《集解》中叫夜半。 此外,晚上23至24點又稱為晚子時,24點至1點稱為早子時。(另有部分八字命理派別以子初劃分日干支,即晚上23點起為新的一天。)
由于干支紀日以每一天來計算,對歷法沒有太多要求,且它的作用能很好的配合記事,所以它能直接附加在陰陽歷上。
干支紀日法是中國歷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它以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所以歷算家都以甲子為不變的尺度,考古家也借甲子以定古代月日的真正間隔,否則經過多次的改歷,古代歲月將無法整理。干支紀日法不獨為歷家推算的工具。 《史記·歷書》已以十二支紀時。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辰,每辰分為八刻,一晝夜為九十六刻。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晝夜分為二十四小時,因而一辰等于二小時。每辰兩小時,遂有初正之分,每時等于四刻,每刻等于十五分鐘。
子時: 23點至1點;丑時: 1點至3點;寅時: 3點至5點;卯時: 5點至7點;辰時: 7點至9點;巳時: 9點至11點;午時: 11點至13點;未時: 13點至15點;申時: 15點至17點;酉時: 17點至19點;戌時: 19點至21點;亥時: 21點至23點。
在古代由于歷書中都不標記干支紀時,于是人們根據干支日、時柱的出現規律作出了能快速獲知干支紀時的推導口訣:(十二個時支為已知不變,就推排時干)
五鼠遁日起時訣:
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是。
戊癸何方覓,壬子是真途。
簡單地說,就是: 宜表示適宜做的事情,
忌表示忌諱或者不適合做的事。
這個是古代傳過來的,信不信隨你。
水瓶座最配星座第一名:雙子座
星座配對指數:100
星座配對比重:48:52
星座配對點評:兩個同是風象星座的人相遇,可以把這象性星座的特征表現的淋漓盡致,是亦師亦友,愛情和友誼共存共榮,彼此信任、互相尊重的完美組合。一跟雙子座相愛,富有情趣的他甚合你意。開懷大笑的同時,亦可借此清除身體之間的障礙。熊熊愛火一經點燃,便無法撲滅。
水瓶座最配星座第二名:天秤座
配對指數:100
配對比重:52:48
配對點評:瓶子和秤子都給人變化莫測、忽冷忽熱的感覺,雖然原因不相同,但彼此卻能產生互動,形成默契,尤其在真正交往之后的心態也與其它組合不同,會給對方很大的空間,并且雙方也和諧、平順,不會因此而疏離。你們之間是屬于心靈交流式的戀情。
水瓶座最配星座第三名:白羊座
配對指數:90
配對比重:44:56
配對點評:水瓶座屬于風象星座,白羊座則是火象星座,風象和火象都屬陽(男)性星座,所以很容易相通契合,互相吸引、互相欣賞,是多采多姿,耀眼亮麗的一對。瓶子是個智慧、理性又未來的星座,和羊兒求新求變、活力充沛的特性,恰是很好的配合,若是搭檔的話更會無往不利。
水瓶座最佳朋友組合:射手座、獅子座、水瓶座
水瓶座最佳同事組合:處女座、巨蟹座、雙魚座
水瓶座最佳敵人組合:天蝎座、金牛座、獅子座
水瓶座最佳曖昧星座組合:摩羯座
水瓶座和什么星座最不配:巨蟹座、處女座
水瓶女和雙子男最配。水瓶女和雙子男是特別像的,不管是在性格方面還是對待事情的觀念,他們總是會有共同的看法,所以在一起的時候就有很多的默契,有些東西即使不開口,彼此也能夠心領神會。他們的生活幾乎不會有爭吵,特別的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