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就對于長生不老心存幻想。哪怕是英明如秦始皇,也在晚年時為了長生不老而方士,并且派遣徐福裝著滿船物資,和三千童男童女去往南海,為自己尋找長生不老的丹藥。
還有被后世帝王視為榜樣的李世民,到了晚年時也不免落此俗套。當然,最后的結果都是讓他們失望的。但是幾千年來,民間對于那些有著長生不老功效的“神物”卻總是有著許多的傳說,比如關于“太歲”。
提到“太歲”,大家的第一個印象一定是那句俗語--太歲頭上動土。近些年來,不斷有民間傳聞、新聞報道,全國各地從土里挖出了各種被稱為“太歲”的不明“生物體”。那么,當初讓央視十套耗費大量精力報道的“太歲”,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我們來解釋一下那句俗語--太歲頭上不可動土。古時候,人們稱木星為歲星。人們發現,木星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大約是12年,人們使用木星行經的位置來紀年,這就是所謂的“歲星紀年法”。
后來人們有了更加精準地發現,原來木星公轉的周期并非12年整,而是11.86年。一年兩年的或許誤差不大,但是放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來研究,這個誤差就會被放大了,因為每85.7年木星的實際運行就要比紀年法多處一年的位置。怎么辦呢?人們給出了太歲的概念。
太歲實際上是人們假想出來的歲星,作用是為了代替歲星進行嚴格的紀年,由此人們才有了更加嚴謹的“太歲紀年法”。
這種紀年方法人們一直使用到了東漢后期,直到人們發現它依然不能滿足更加精準的紀年需求才被取代。可是,太歲在古代已經形成了重要的影響力,在占卜領域,太歲已經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古時候,人們將太歲視為天帝和君主的象征。為了表示尊卑有別,古人必須要避開太歲所處的方向。由于人們為太歲賦予了過于神圣的色彩,逐漸太歲也就成為主禍福的神明。
古人不管是祈求風調雨順,還是戰爭發動之前,甚至民間的婚喪嫁娶等等,都必須要避開太歲行經之處,這是為了避免引起災禍,而“太歲頭上不可動土”的俗語,也就是引申于此。
漸漸地,太歲有了更加深化的象征。古人認為,太歲行經之處,在哪個方向上一定會出現太歲的肉身。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古人把從土里挖出來的肉狀物視為太歲,它們也被叫做“肉芝”、“肉靈芝”、“封”等名詞,在許多古籍當中均有記載。
在《本草綱目》當中,李時珍對太歲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李時珍記載說,太歲形態像肉一般,顏色為黑色,有肚子但是沒有嘴巴和眼睛。
李時珍將太歲劃歸到可以食用的一類,與魚蟲等一處。在許多古籍中,太歲更被神話為神圣之物,只要吃了一點,就可以長生不老。
至于太歲究竟是什么?至今為止,科學家們依然沒有給出確定的答案。我們目前為之可以知道的,就是太歲實際上是一種違背自然規律的物體。
至于對太歲的認識,或許是出于古籍中的引導,或者是我們長久以來的固有觀念,我們總是主觀地認為太歲是一種有生命的物種。然而究竟如何?至今科學家依然沒有定論。
太歲究竟能不能吃呢?在1992年8月,陜西周至縣渭河有村民打撈出了一個重達20公斤的不明生物體。經過專家與古籍中進行的比照,人們發現這就是傳聞中的“太歲”。
當時有村民用油煎炸食用,這說明太歲是可以吃的。至于其他的方面,我們也希望科學家能夠盡快給出答案,為我們揭曉謎底。
“在太歲頭上動土”是中國的一句老話,它表明一種文化忌諱。過去人們認為,不信這種忌諱、真的會招致災禍。唐代《酉陽雜俎》一書記載:有個叫王豐的人,“于太歲頭上掘坑,見一肉塊,大如牛,蠕蠕而動,遂填,其肉隨填而長。豐懼,棄之。經宿,長塞于庭。豐兄弟奴婢數日內悉暴卒,唯一女存焉。”《廣異記》中也說:晃良貞不怕鬼怪,每年者要在“太歲”頭上挖土。有一次挖出肉塊,用鞭子打了幾百下,扔到大路上了。當夜有人看見有些神人騎馬坐車來慰問那肉塊,并問:“太歲兄,你為什么受他辱打而不報仇呢?”回答是:那人血氣方剛,我也沒辦法。天明后“太歲”就不見了。 在中國民間,“太歲”向來被人們看作是一種神秘莫測的力量,一種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響人們命運的力量。它無影無蹤,而又無處不在。其實,“太歲”實際上是古代人假設的一種天體。作為一種具體的生物,“太歲”是真實存在的。在《山海經》、《本草綱目》等古籍中均有詳盡記載,稱其為“肉芫”,“視肉”、“土肉”、“聚肉”、“封”等。在中國神話史書《山海經》中,就有對“肉芫”的記載:“聚肉有眼而無胃,與彼馬勒頗相仿佛,奇在不盡,食人薄味。”晉代著名學者郭璞在注釋《山海經》時,對“視肉”做的解釋是:“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 唐代著名學者虞世南的《北堂書抄》中也有一條關于“土肉”的記載,他的史料轉錄于《臨海異物志》,文中說:“土肉,正黑,大如小兒,臂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釵股,堪炙食。” 到了明代,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類,稱其為“本經上品”,并將芫分為五類,其中對“肉芫”是這樣描述的:“肉芫狀如肉,附于大石,頭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黃者如紫金。”同時,《本草綱目》“芫”類條目中還列舉了幾部以“芫”為主的藥方,說明“芫”類對一些疑難病癥有特殊療效,其共同特點是:“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據吉林大學微生物專家解釋,俗稱的“太歲”是介于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粘細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極強,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細菌復合體。吉林樺甸夾皮溝云峰村雙合屯發現的這塊“太歲”,被保存于紙盒箱中雖已半年有余,依然不腐爛、無蟲蛀、不變質,“太歲”仍鮮活如初,無任何異味。
太歲,又稱肉靈芝。太歲同時在提高免疫力、抗疲勞、調節身體素質等方面效果明顯,更是具有抑制腫瘤的作用。在抗癌方面,太歲有著超出其他藥物的非一般的價值,并已治愈眾多癌癥患者
目前沒有相關報道,可以去太歲貼吧里問問
把太歲吃掉
建樓是挖到太歲的樓房,住著什么影響哎,心里肯定有陰影。心里的因素應該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