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就是利人利己,相得益彰。順天命——順應自然規律,應人心——符合人民意愿,因而處處順利,可以成功業、致吉祥。
吉就是損人損己,相互剝奪。逆天命——違反自然規律,拂人心——不符合人民意愿,因而處處碰壁,可以毀基業、致兇險。
悔就是后悔的意思,后悔就意味著自我反省與調整,因而也就可以回歸中道正途,于是就可以獲得吉祥了。乾卦之“上九:亢龍有悔。”至于“用九:見群龍無首,吉。”這便是由悔而獲吉的例子呢。
吝就是吝嗇、小氣的意思。周易中所謂的吝,不單單是指一種財務上的過度緊縮,更是指一種心胸氣度上的狹隘、驕傲與封閉,尤其是聽不進他人正確的意見。因而一個吝字,常常讓人漸漸偏離正軌,以至于步入險途了。
出自《易經系辭上傳》第二章。
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白話:天尊貴在上,地卑微在下,《易經》乾坤的位置依此確定。事物都是按從低處到高處的位次成長和陳列,《易經》六爻貴賤的位置依此排定。運動和靜止都是有規律的,《易經》中陽剛為動、陰柔為靜依此判定。
天下之人,依據其傾向,順其類則聚集而吉,逆其群則分離而兇,《易經》中卦爻的吉兇依此發生。天上有日月星辰之象,地上有山川動植之形,天地萬物通過交感作用發生變化,《易經》中卦爻的相互關系就是依照這種變化規律而發明的。
資料一:
“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吉兇悔吝就是我們打卦的結果,一個卦背后必然就會有一些好的、不好的種種結果。當然還有“厲”,就是很嚴厲、很嚴重的情況,還有“無咎”,就是跟你沒有什么關系,你沒有什么錯,雖然說結果好像不太好,但是這個不是你的錯,是老天爺的錯,或者是其他人的錯。我們說一個事情,一般不是好就是壞,“悔吝”呢,實際上是指的吉兇之間的中間狀態,有些事情有點“悔”,心頭有點后悔、不舒服,還有點“吝”,就是還有點缺陷、不完滿,心頭還留有遺憾。這些結果是怎么來的呢?為什么會有這些“吉兇悔吝”的這些結果呢?就是“生乎動者也”,就是從“動”中而來。
人一動,就要生吉兇,所以我們打出一卦,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動爻,吉兇往往就在動爻上面體現。我們生而為人,任何人都逃不出“吉兇悔吝”的這些結果,我們人一動,按照佛教的說法,動則生業,你會有業力,那么業力所致,就有人生的種種境遇。所以我們在這個事情上面,確實要把人生看開、看透,要趨吉避兇,就要培養這種洞悉世間萬象的智慧。
既然“吉兇悔吝,生乎動者”,那我不動行不行?看起來行,實際上不行。為什么呢?人一生下來,哪有不動的呢?不可能不動。生老病死那就是動,喜怒哀樂那就是動,吃喝拉撒也是動,所以動就要生業,不可能不動。即使我們每天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每天呆在屋子里面,你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思維不動、念頭不動、妄想不生,所以不動根本不可能。
成都有一個現代詩人叫張棗,比我這一輩年齡大一點,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的,現在定居歐洲,他寫了一首詩叫做《鏡子》,內容就是一個人,每天呆在屋里沒有事干,就成天照鏡子,其中有一句詩非常出名,“當我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就落滿南山。”這一句詩非常出名啊!是中國現代詩當中的經典名句。這個句子雖然看起來很美,很有禪意,但是仔細想想,一個人就這么靜靜呆在屋里,只要你的思維停不下來,吉兇悔吝就都在里面。不信你每天照鏡子,日復一日,就會看見頭發也慢慢變花白了,皺紋也慢慢多了,這個時候就回憶、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情,那真是一言難盡!
總之,你想要不動,你想生而為人卻沒有吉兇悔吝這些東西,那是不可能的。不動不行,關鍵怎么動才行。《易經》里面多次提到要“慎動”,上傳第八章里引的好幾個卦都是要我們要“慎動”。為啥要“慎動”呢?常言道,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如意者僅一二,我們看“吉兇悔吝”這四種結果,稱得上好的也就是“吉”,占整個結果的四分之一,其它的兇、悔、吝,都不怎么好。所以我們要動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一定要謹慎,一定要看準,不要隨便亂動。不僅這樣,一個人呆在家里面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時候,也不要一個人胡思亂想。越是在一個人的時候越要“慎獨”,把我們腦袋里面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一定要關照好,看清楚它,管理好,不然的話,就像張棗的那句詩一樣,“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情,梅花就落滿南山”,后悔有什么用呢?梅花都落滿南山了。所以是,“吉兇悔吝,生乎動者”,我們尤其是要慎動、慎獨。
以上摘自:
《易經·系辭》通講(二十九)_xuexi學習
資料二:
以下摘自:《12辟卦的應用·一動不如一靜》
現在回過頭來說,用在卜卦算命上,也有一個哲學的原理,先要了解,這就是《系傳》二章所說的,現在我們繼續講《系辭》上傳第二章:
“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這就是哲學問題了,這是說人類文化。我們人類認為的吉兇,好的或壞的,以哲學來說,沒有絕對的,而是根據人類本身利害的需要;我們得到,便覺得是吉,失去便覺得兇,但這并非絕對。譬如說得病,這個得就不是吉,而且人生得意不一定是好事,有時失意也不一定是壞事。所以對于古文,不要僅在文字表面上讀過去,而要知道在文字的深處包涵了很大的哲學思想。可見吉兇只是根據個人的觀念而來,而悔吝就是憂煩愁慮之象,虞即慮。前面說過,卜卦的結果,不外“吉兇悔吝”四個字,沒有六個字,換句話說只有兩個字——一個是好,一個是壞,——或吉或兇,悔吝只是加上去的。因為“悔吝”兩個字,是憂慮。在《易經》中一方面是小心,如卜到一個卦是悔吝,就是有煩惱,事情辦不通,有困難。所以人生的一切,看《易經》只有四個角度,吉兇悔吝。這吉兇悔吝怎么來的,下傳有兩句話:
“吉兇悔吝者,生手動者也。”
人生的一切,任何一件事,一動就有好有壞。再說任何一動,壞的成分四之三種,好的成分只四之一種,所以中國人的老話,一動不如一靜。凡事一動,吉的成分只有四分之一,壞的成分有四分之三,不過這三分當中,兩分是煩惱、險阻、艱難,如此而已。這把宇宙的道理、人生的道理、事業的道理都說清了,所以儒家就知道慎于動。動就是變革,變更一個東西,譬如創業,譬如新造,這個動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智慧,需要作慎重的考慮。所以學了《易經》的人不卜卦,因為大概的道理都知道了。“善于易者不卜”,用不著卜了,看現象就明明白白了。
東八字西六爻大顯神通 南風水北測字各有千秋 東西南北四方豪杰齊聚周易世界
上聯:天地萬物 無所不知
下聯:陰陽八卦 有目共睹(人生禍福 無一不曉)
四字聯
大易六爻
太卜三兆 四余七政
八卦三才
二人天合
一了子平
五六字聯
煙鎖池塘柳
炮架鎮海城 五行通天地
八卦定乾坤 日月籠中鳥
乾坤水上萍 弘景祥三命
虛中善五行 四季秋冬春夏
八字年月日時
七字聯
五行金木水火土
四位公侯伯子男
吉兇悔吝生乎動
極數知來謂之占 易中陰陽云機謀
卦內乾坤決成敗 善學者還從規矩
妙悟者不在多言
多字聯
八卦六爻,理通天地
兩儀四象,機測鬼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半夜生孩,亥子二時難定
百年匹配,己酉兩姓相當
佛法無邊,人間禍福終有數
易道玄妙,世上吉兇自分明
數點梅花,早知得失關前命
幾莖蓍草,能識吉兇在此中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
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
學書習易,師法自然,何患漫漫人生得與失
為人處世,崇尚圣賢,莫計滾滾紅塵名和利
二木成林,二火成炎,二土成圭,木生火火生土生生不息
三金為鑫,三水為淼,三石為磊,金滴水水滴石滴滴歸源
《卷五改過遷善,克己復禮(凡四十一條)》作者:朱熹、呂祖謙
濂溪先生曰:君子乾乾不息于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后至。乾之用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過,圣人之旨深哉!吉兇悔吝生乎動。噫,吉一而已,動可不慎乎?濂溪先生曰: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予謂養心不止于寡而存耳。蓋寡焉以至于無,無則誠立明通。誠立,賢也;明通,圣也。
伊川先生曰:顏淵問克己復禮之目,夫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應乎外,制于外所以養其中也。顏淵請事斯語,所以進于圣人。后之學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
《視箴》曰:“心兮本虛,應物無跡。操之有要,視為之則。蔽交于前,其中則遷。制之于外,以安其內。克己復禮,久而誠矣。”《聽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誘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閑邪存誠,非禮勿聽。”《言箴》曰:“人心之動,因言以宣。發禁躁妄,內斯靜專。矧是樞機,興戎出好。吉兇榮辱,惟其所召。傷易則誕,傷煩則支。己肆物忤,出悖來違。非法不道,欽哉訓辭。”《動箴》曰:“哲人知幾,誠之于思。志士厲行,守之于為。
順理則裕,從欲惟危。造次克念,戰兢自持。習與性成,圣賢同歸。”《復》之初九曰:“不遠復,無祗悔,元吉。”《傳》曰:陽,君子之道,故復為反善之義。初,復之最先者也,是不遠而復也。失而后有復,不失則何復之有?惟失之不遠而復,則不至于悔,大善而吉也。顏子無形顯之過,夫子謂其庶幾,乃“無祗悔”也。過既未形而改,何悔之有?既未能不勉而中,所欲不逾矩,是有過也。然其明而剛,故一有不善,未嘗不知;既知,未嘗不遽改,故不至于悔,乃“不遠復”也。學問之道無他也,惟其知不善,則速改以從善而已。
《晉》之上九:“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無咎;貞吝。”《傳》曰:人之自治,剛極則守道愈固,進極則遷善愈速。如上九者,以之自治,則雖傷于厲,而吉且無咎也。嚴厲非安和之道,而于自治則有功也。雖自治有功,然非中和之德,故于貞正之道為可吝也。
損者,損過而就中,損浮末而就本實也。天下之害,無不由末之勝也。峻宇雕墻,本于宮室;酒池肉林,本于飲食;淫酷殘忍,本于刑罰;窮兵默武,本于征討。凡人欲之過者,皆本于奉養,其流之遠,則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損之義,損人欲以復天理而已。
夫人心正意誠,乃能極中正之道,而充實光輝。若心有所比,以義之不可而決之,雖行于外,不失其中正之義,可以無咎,然于中道未得為光大也。蓋人心一有所欲,則離道矣。故《夬》之九五曰:“莧陸夬夬,中行無咎。”而《象》曰:“中行無咎,中未光也。”夫子于此,示人之意深矣。
方說而止,節之義也。
《節》之九二,不正之節也。以剛中正為節,如懲忿窒欲、損過抑有馀是也。
不正之節,如嗇節于用,懦節于行是也。
人而無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有之而能制其情不行焉,斯亦難能也,謂之仁則未可也。此原憲之問,夫子答以知其為難,而不知其為仁。此圣人開示之深也。
明道先生曰:義理與客氣常相勝,只看消長分數多少,為君子、小人之別。
義理所得漸多,則自然知得客氣消散得漸少,消盡者是大賢。
或謂:“人莫不知和柔寬緩,然臨事則反至于暴厲。”曰:“只是志不勝氣,氣反動其心也。”人不能祛思慮,只是吝。吝,故無浩然之氣。
治怒為難,治懼亦難。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懼。
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溫潤之物,若將兩塊玉來相磨,必磨不成,須是得他個粗礪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與小人處,為小人侵陵,則修省畏避,動心忍性,增益預防,如此便道理出來。
目畏尖物,此事不得放過,便與克下。室中率置尖物,須以理勝他,尖必不刺人也,何畏之有?明道先生曰:責上責下而中自恕己,豈可任職分?“舍己從人”最為難事。己者,我之所有,雖痛舍之,猶懼守己者固而從人者輕也。
九德最好。
饑食渴飲,冬裘夏葛,若著些私吝心在,便是廢天職。
獵,自謂今無此好。周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潛隱未發,一日萌動,復如前矣。”后十二年因見,果知未也。
伊川先生曰: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與道難一。
罪己責躬不可無,然亦不當長留在心胸為悔。
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明道先生曰:子路亦百世之師。(人告之以有過則喜。)“人語言緊急,莫是氣不定否?”曰:“此亦當習,習到自然緩時,便是氣質變也。學至氣質變,方是有功。”問:“不遷怒,不貳過,何也?《語錄》有怒甲不移乙之說,是否?”伊川先生曰:“是。”曰:“若此則甚易,何待顏子而后能?”曰:“只被說得粗了,諸君便道易。此莫是最難?須是理會得因何不遷怒,如舜之誅四兇,怒在四兇,舜何與焉?蓋因是人有可怒之事而怒之,圣人之心本無怒也。譬如明鏡,好物來時便見是好,惡物來時便見是惡,鏡何嘗有好惡也?世之人固有怒于室而色于市。
且如怒一人,對那人說話能無怒色否?有能怒一人而不怒別人者,能忍得如此,已是煞知義理。若圣人因物而未嘗有怒,此莫是甚難?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今見可喜可怒之事,自家著一分陪奉他,此亦勞矣。圣人之心如止水。”人之視最先,非禮而視,則所謂開目便錯了。次聽、次言、次動,有先后之序。人能克己則心廣體胖,仰不愧,俯不怍,其樂可知。有息則餒矣。
圣人責己感也處多,責人應也處少。
謝子與伊川先生別一年,往見之,伊川曰:“相別一年,做得甚工夫?”謝曰:“也只去個‘矜’字。”曰:“何故?”曰:“子細檢點得來,病痛盡在這里。若按伏得這個罪過,方有向進處。”伊川點頭,因語在坐同志者曰:“此人為學,切問近思者也。”思叔詬詈仆夫,伊川曰:“何不動心忍性?”思叔慚謝。
見賢便思齊,有為者亦若是;見不賢而內自省,蓋莫不在己。
橫渠先生曰:湛一,氣之本;攻取,氣之欲。口腹于飲食,鼻舌于臭味,皆攻取之性也。知德者屬厭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末喪本焉爾。
纖惡必除,善斯成性矣;察惡未盡,雖善必粗矣。
惡不仁,故不善未嘗不知。徒好仁而不惡不仁,則習不察、行不著。是故徒善未必盡義,徒是未必盡仁,好仁而惡不仁,然后盡仁義之道。
責己者,當知無天下國家皆非之理。故學至于不尤人,學之至也。
有潛心于道,忽忽為他慮引去者,此氣也。舊習纏繞,未能脫灑,畢竟無益,但樂于舊習耳。古人欲得朋友與琴瑟簡編,常使心在于此。惟圣人知朋友之取益為多,故樂得朋友之來。
矯輕警惰。
“仁之難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蓋人人有利欲之心,與學正相背馳;故學者要寡欲。
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為太柔太弱。至于瞻視亦有節,視有上下,視高則氣高,視下則心柔,故視國君者,不離紳帶之中。學者先須去其客氣;其為人剛行,終不肯進,“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蓋目者人之所常用,且心常托之,視之上下。且試之,己之敬傲,必見于視。所以欲下其視者,欲柔其心也。
柔其心,則聽言敬且信。人之有朋友,不為燕安,所以輔佐其仁。今之朋友,擇其善柔以相與,拍肩執袂以為氣合,一言不合,怒氣相加。朋友之際,欲其相下不倦,故于朋友之間主其敬者,日相親與,得效最速。仲尼嘗曰:“吾見其居于位也,與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欲速成者。”則學者先須溫柔,溫柔則可以進學。《詩》曰:“溫溫恭人,惟德之基。”蓋其所益之多。
世學不講,男女從幼便驕惰壞了,到長益兇狠。只為未嘗為子弟之事,則于其親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又隨所居而長,至死只依舊。為子弟,則不能安灑掃應對;在朋友,則不能下朋友;有官長,則不能下官長;為宰相,則不能下天下之賢。甚則至于徇私意,義理都喪,也只為病根不去,隨所居所接而長。人須一事事消了病,則義理常勝。
系辭上(1)
(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2)動靜有常,剛柔斷矣。(3)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4)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雷。(5)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6)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7)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間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8)
注釋:
(1)系辭:系,古字作毄,有系屬義。辭,本作辭,即詞,有說義。系辭本義是系辭于卦爻之下。案《系辭》:“系辭焉以斷吉兇。”“系辭焉以盡其言。”即是其正。此處以“系辭”為名。乃指系在《周易》古經后面的文辭,為《十翼》之一。它是《周易》的通論:追述易之起源,推論易之作用,兼釋卦義以補《彖》、《象》、《說卦》之不足,并言明占筮方法等。《系辭》分章,先儒多有不同:馬融、荀爽、姚信等分上篇為十三章,虞翻分為十一章,周氏、孔穎達等分為十二章,陸德明分為七章,李心傳分為十五章,王申子分為十六章。今從馬融等分法,《系辭》下篇一般分為十二章。
(2)尊:高,貴。天陽氣輕清在上,故曰尊。卑:下,賤。又作“埤”,卑,埤通。地陰氣濁重在下,故曰卑。定:謂定其方位。以:已。《國語·晉語》“吾以除之矣”即其證。陳:列。
(3)動靜有常:此指天地自然而言,天運轉不已,故曰動;地凝重不移,故曰靜。常:規律。天動地靜之說,戰國時代極為普遍。如《莊子·天道篇》:“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剛柔:剛謂奇畫以象陽,柔謂耦畫以象陰。斷:分,判。
(4)方:先儒多解為方所、道、理、行蟲動物類等,然以上諸說似皆不妥。通觀此段文意,“方”在此應解作“事”。《象》之《復》“后不省方”句,王弼注:“方,事也。”即其證。象:天象,日月星辰。形:地形,山川草木。變化:天時變,故在天為“變”;變,熹平石經作“辯”,由成象到成形辨其化,可備一說。坤化成物,故在地為“化”。見:顯現。
(5)剛柔相摩:乾剛坤柔之畫相互摩蕩而成八卦,即《說卦》所謂乾三陽坤三陰相互作用而生“六子”。摩:旋轉。此指切摩。八卦相蕩:八卦相互滌蕩而運動。蕩,又作“蕩”。《釋名》:“蕩,蕩也。”此有推移之義。鼓,通“郭”。《風俗通義·聲音篇》:“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萬物郭皮甲而也,故謂之‘鼓’”。所以鼓有“動”之義。霆:雷之余氣。《谷梁傳》:“云雷者何?霆也。”潤,滋。
(6)乾道:即陽道。男:陽性事物,即《說卦》所謂“長男”、“中男”、“少男”。坤道:即陰道。女:陰性事物,即《說卦》所謂“長女”、“中女”、“少女”。
(7)知,先儒多訓為“主”、“為”。筆者管見,由《彖》釋《乾》稱“萬物資始”考之,此“知”就應解作“資”,“資”、“知”音近互假耳。作:一本作“化”。筆者以為,由上文“乾資大始”考之,此處“坤作成物”之“作”,當訓為“為”,即化生。易:平直,無所難。馬其昶云:“易者易直也。光體渾同虛空,普徧群物,故曰易。《爾雅》‘平、均、夷、弟,易也’。注云:皆謂易直,此可識易之訓也”。案《系辭》:“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故馬氏之說極是。簡能:簡約之能。先儒有謂作“簡從”者,上下文“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考之,此解可備為一說。簡,簡約而不繁。
(8)易簡:平易簡約。成位乎其中:人得天地之理,位于天地之中。位,居位。
今譯:
天尊貴(于上),地卑賤(于下),乾坤(由此)確定。卑下高上已經陳列,貴賤之位確立。(天地)動靜有其常規,(陽)剛(陰)柔即可斷定。萬事以其類相聚,萬物以其群相分,(這樣)吉兇便產生了。在天形成象,在地生成形,(因而)變化就顯現了,所以剛柔相互切摩,八卦互相推移。以雷霆鼓動,以風雨滋潤,日月運行,寒暑交替。乾道成就男性(事物),坤道成就女性(事物)。乾資主(萬物)初始,坤化生成萬物。乾以平直資主,坤以簡約順從。易,則是易資主;簡,則是易順從。平直資主則有親附,簡易順從則有功效。有親附則可長久,有功效則可廣大。可長久才是賢人的德性,可廣大才是賢人的事業。(因此)易簡而天下之理可得,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于(天地)之中。
返回頁首
--------------------------------------------------------------------------------
(二)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1)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2)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3)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4)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5)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6)
注釋:
(1)卦:指六十四卦。象:卦象。系辭:于卦爻之后系屬其文辭,在此句“吉兇”之后“虞本更有悔吝二字”(《釋文》)。以上下文義考之,似當以虞說為是。
(2)吉兇:善惡。吉,善。兇,惡。悔吝:悔難。悔,恨。吝,通“遴”,行難。虞,度。吉兇悔吝,為《易》之辭。失得憂虞,為人之事,故吉象得,兇象失,悔象憂,吝象虞。
(3)變化:指六爻之變化。亦即《系辭》所謂“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爻者,言乎變者也”。進退:由爻之變化而產生。陽動為進,陰動為退。剛柔:指陰陽二畫,陽剛為“—”,陰柔為“- -”。
(4)三極:三才,即天地人。八卦有三畫,上畫象天,下畫象地,中畫象人。六爻兼三才故初二為下象地,三四為中象人,五上為上象天。
(5)居:靜處。安:依。序:次序。虞翻認為當作“象”。依據下文“君子居則觀其象”,故認為作“象”為勝。然案之《系辭》,“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成列即《易》之序也。且“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價,震無咎者存乎悔。……”此皆“易之序”也。玩:一本作“翫”,有玩味、玩習之義。《列子·黃帝篇》“吾與若玩其文也久矣”。張湛注:“玩,習也。”樂:一本作“變”,案下文“動則觀其變”,“爻者言乎變者也”,似從“變”為是。
(6)此引《大有》上九爻辭。佑:保佑。
今譯:
圣人設置易卦,觀察其象而系之文辭,以明示吉兇,(陽)剛(陰)柔相互推移而產生變化。所以(《易》辭)吉兇,為失得之象;悔吝,為憂虞之象。變化,為進退之象;(陽)剛(陰)柔,為晝夜之象。六爻的變動,含有(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閑居而依者,是卦的次序;喜樂而玩習者,是(卦)爻的文辭。因此君子閑居時則觀察卦象,而玩味其文辭;行動時則觀察卦爻的變化,而玩味其筮占。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吉祥而無不利”。
返回頁首
--------------------------------------------------------------------------------
(三)
緣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①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②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③
注釋:
①彖:“材”,材通裁,故有裁斷之義,此指彖辭。言:說明。象:指一卦之象。爻:指爻辭。變:指剛柔兩畫的變化。
②小疵:小瑕。列:分布。位:六爻之位。齊:正定。大小:指卦而言,陽卦大,陰卦小。辭:爻辭。介:微小。此指“悔吝”處“吉兇”之間細小界限。震:驚懼。
③險:兇惡。易:平易:此即善吉。之:適。
今譯:
彖辭,是說明卦象的;爻辭,是說明(陰陽爻畫)變化的;吉兇,是說明事務失得的;悔吝,是說明有小的過失。無咎,是說明善于補求過失。所以貴賤的分列,存在于所處的爻位;齊定其小大,存在于各卦之中;辯別吉兇,存在于卦多辭中;憂慮悔吝,存在于(吉兇之間)細小的界限;戒懼而無咎,存在于能夠悔改。因此卦有(陰陽)大小,辭有兇險平易,《易》辭,就各有所指向。
返回頁首
--------------------------------------------------------------------------------
(四)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①。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②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③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④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⑤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⑥。
注釋:
①易:《周易》所包含道理,即易理。準:等同、齊平。彌綸:包羅,遍論。彌,徧。綸,本指青絲綬。此通“論”。
②幽明:幽暗光明。原始反終:由事物開始返歸到事物的終結。原,推究。反,一本作“及”,此訓為“返”。
③精氣為物:陰陽精靈之氣聚則物成其形。精氣,指陰陽精靈之氣。游魂為變:氣之游散而物變其故。游魂,氣之游散。陽氣曰魂,以上下文思之,精氣指神,游魂指鬼。鬼神:陰陽之氣屈伸變化。鬼:歸,即氣之屈而歸,物終氣歸曰鬼。神:伸,即氣之伸而至,物生氣伸曰神。
④違:違背。濟,助。旁,徧。《廣雅》:“旁,廣也,大也。”《周禮·春官·男巫》:“旁招以茅。”賈公彥疏:“旁,謂四方。”王引之曰:“謂徧招于四方也。”流:《釋文》“京作留”。樂天:順行天道。知命:知性命之理。安土:安居坤土。敦:篤厚。仁,愛。《墨子·經說下》:“仁,仁愛也。”
⑤范圍:包括,法周。范,鑄金之范,引申為法:圍,匡郭,周圍,“范圍”,今人黃沛榮解作籠罩,其說甚是。不過:漢儒釋此為乾坤消息法周天地變化而不過于十二辰。然由上下文思之。此“不過”恐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因無其它證據,故此仍依漢人之說。曲:本義為器受物之形。成:當為盛。曲成,即受盛。不遺:不遺失細微。
⑥晝夜之道:指陰陽剛柔之道。《系辭》:“剛柔者。晝夜之象。”方:處所。體,固定形體。
今譯:
《易》道與天地等同,所以能包羅天地之道,仰首以觀看天文,俯首以察看地理,所以知曉幽明變化的原故。由事物開始返歸到事物終結,因而知曉死生的學說。精氣聚合而生成物形,游魂(氣散)導致(物形)變化。因此可知鬼神的情狀。(易)與天地相似,所以不違背(天地的規律)。知道周圍萬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會有過失。遍行而不停留,順應天道,知曉性命之理,因而不會憂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夠愛民。籠罩天地變化而不超過(十二辰),承盛萬物而不遺失(細微),通達晝夜變化之道而極其睿知,故(陰陽)神妙變化無一定處所,而易道亦無固定的形體。
返回頁首
--------------------------------------------------------------------------------
(五)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道,善也;成之者,性也。①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這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②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③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④
注釋:
①繼:秉受,繼續。成:生成,成就。性:天性、本性。朱熹曰:“所以發育萬物為繼‘善’,萬物各正其性命為‘成’性。”(《語類》)
②知,智。鮮,少。顯,顯現。諸,之于。用,功用。鼓,動(解見上“鼓之以雷霆”注)。至,極。
③富有:無所不備。日新:變化不息,日日增新。生生:陰陽相互變化而不窮。成象:生成天象。效法:效地之形。法即形。項安世曰:“古語‘法’皆謂‘形’,《系辭》皆以‘形’對‘象’。”
④極數:窮極蓍策之數。占,筮占。通變:即變通,指變化而通達、趨時而利。陰陽不測:陰陽變化迅速微妙而不可測度。
今澤:
一陰一陽(互變)叫做道,秉受(其道)的,為善;順成(其道)的,為性。仁者看見(道)的仁便稱道為仁,智者看見(道)的智便稱道為智。百姓日用(其道)卻不知道。所以君子之道已很少見了。顯現道的仁德(于外),潛藏道的功用(于內),鼓動萬物(生長)而不去與圣人同憂慮,(造就萬物)盛德大業(完備)至極呀!富有叫做大業,日新叫做盛德。(陰陽變化)生生不已叫做易,成(天)象為乾,效(地)形為坤,窮極蓍策之數預知未來叫做占,通達變化的叫做事,陰陽(變化)不可測度叫做神。
返回頁首
--------------------------------------------------------------------------------
(六)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①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②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③
注釋:
①廣:寬廣。坤為廣。大:盛大。乾為大。御:止。邇:近。正:定。
②專:一本作“塼”,專、塼二者通,此當訓為“圜”。《說卦》“乾為圜”即其證。直:剛直。翕:閉合。辟:開。
③配:匹配。變通:變化通達。易簡:指“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即易知易從謂易簡。至:大。
今譯:
這易道寬廣呵,盛大呵!要說它遠,則無所窮止,要說它近,則寧靜而方正,要說天地之間則(萬物)具備。這乾,靜止時圓圜,運動時開辟。所以廣生(萬物)。(易道)廣(生)大(生)與天地相配合,變化通達與四時相配合,陰陽之義可以與日月相配合,是易道簡約的善性與至大的德性相配合。
返回頁首
--------------------------------------------------------------------------------
(七)
子曰:①“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②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③
注釋:
①子曰:《系辭》、《文言》所謂“子曰”,乃指孔子,然“子曰”所引是否真為孔子言論,已無從考證。
②知,即智。禮,禮儀。一本作“體”,“禮”、“體”相通。
③存存:常在。《爾雅·釋訓》:“存存,在也。”阮元曰:“存存,在也。如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也’”。道:所由之路,乾陽為道。義:所處之宜,坤陰為宜。
今譯:
孔子說:“易,其道至極!易道,圣人用之增崇其德而廣大其業。智慧崇高禮儀謙卑,崇高效法天,卑下效法地。天地設定位置,而易道運行于其中。成物之性常存,(陰陽)道義之門。
返回頁首
--------------------------------------------------------------------------------
(八)
圣人有以見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①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②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③“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④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⑤“同人先號啕而后笑。”⑥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⑦
注釋:
①賾:古本作“嘖”,本義是指口里說話雜亂。此指事物繁雜。擬:比擬,摹仿。諸:之于。形:形態,形狀。容:容貌。宜:相稱,適宜。
②會通:會合交通。典禮:一本作“等禮”。此指典章禮儀。
③惡:厭惡。一本作“亞”,古者惡、亞二字通。先儒有訓“亞”為次第者,亦可備為一說。議:一本作“儀”,通觀上下文義,“儀”與“擬”對舉,當作“儀”為是。儀,仿效。
④此引《中孚》九二爻辭。其意為:母鶴在樹蔭下鳴叫,其子應聲而和。(若)我有美酒,我愿與你共同分享。陰,通蔭。和,應和。爵:古代飲酒器,此指酒。靡:系戀,分享。
⑤此釋《中孚》九二爻辭,君子居其室:九二居內卦,以象君子居其家室,九二為陽爻,故為君子。言:言語。九二居《中孚》下兌之中,故曰言。樞:戶樞,即門軸。機:弩機。
⑥此引《同人》九五爻辭。其意為:與人同志,先哭后笑。同人:即同仁。號啕:啼哭。
⑦此釋《同人》九五爻辭。默:不語。利:銳利。臭:通嗅,即氣味。
今譯:
圣人因見天下事物繁雜,從而比擬其形狀容貌,象征其事物所宜,所以就叫做卦象。圣人因見天下事物的變動,從而觀察其會合與交通,以推動其典章禮儀,并附之文辭以斷其吉兇,所以就叫做爻。述說天下事物至為繁雜而不會厭惡,指出天下事物變動至極而不會雜亂。比擬后發表言論,仿效后而行動,通過比擬仿效以成就其變化。“鶴鳴于樹蔭,其子和而應之,我有好酒,我與你共享。”孔子說:“君子居于室,口出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響應,況且近處呢!君子居于室,口出不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違抗,況且近處呢!言語出于身,影響于民,行動發生在近處,而顯現于遠處。言行,這是君子的門樞和弩機。樞機在發動時,主宰著榮辱(的變化)。言行,君子是可以用它來驚動天地的,怎可不慎重呢?”“與人同志,先號哭而后笑。”孔子說:“君子之道,或出行或居處,或沉默或言語,二人同心,其力量可以斷金。同心的言語,氣味相投香如蘭草。”
初六,“藉用白茅,無占。”①子曰:“茍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以往,其無所失矣”。②“勞謙君子有終,吉。”③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④“亢龍有悔。”⑤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⑥“不出戶庭,無咎。”⑦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子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⑧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注釋:
①此引《大過》初六爻辭,其意為:用白茅鋪地(擺設祭品)無咎。藉:鋪墊。茅:茅草。
②此釋《大過》初六爻辭。茍,助詞。王引之曰:“茍,猶但也。”錯:措。有放置之義。慎:謹慎。薄:猶輕,斯:此。術:道。“慎斯術”,一本作“順斯術”,有訓“慎”為遵循者,可備一說。
③引《謙》九三爻辭,其意為:有功勞而又謙虛,君子則有好的結果,吉利。
④此釋《謙》九三爻辭。伐:夸。德:得。《管子·心術上》:“故德者,得也。”厚:篤厚。功下人:有功勞而卑下于人。致:推致。
⑤引《乾》卦上九爻辭。亢,窮極。
⑥此釋《乾》上九爻辭。貴而無位:《乾》上九之陽處上為貴,上九窮極失位故無位。高而無民;上九居卦上故曰高,六爻皆無陰,故無民。
⑦引《節》初九爻辭。
⑧此釋《節》初九爻辭。階:《釋文》:“姚本作機”,考《渙》卦九二爻:“渙奔其機。”帛書《易經》作“階”,故階機互通。此處應解為契機。密:隱密。幾事:幾微之事。
⑨此釋《解》六三爻辭。乘:古時指車輛。引申為乘坐。小人乘君子之器:小人乘坐君子的交通器具。小人,古代統治者對下層人民的蔑稱,后指不正派或見聞淺薄之人。君子,指有德才之人。從卦象看,陽為君子,陰為小人,《解》六三以陰居陽位,故有“小人乘君子之器”之象。慢:驕慢。誨:教。冶:鄭、陸、虞、姚、王肅作“野”,《太平廣記》引作“蠱”,“野”、“冶”皆“蠱”之假借。(詳見李富孫的《易經異文釋》)。鄭玄曰:“飾其容而見于外曰野。”(《后漢書》注)
今譯:
初六:“用白色茅草鋪地(擺設祭品),無災。”孔子說“(祭品)直接放在地上就可以了,再用茅草鋪墊(以示其敬),還能有什么災呢?已經是非常慎重了,茅草作為物雖然很輕薄,但作用重大,能謹慎地用這套禮術行事,就不會有所失了。”“有功勞而謙虛,君子有好的結局,吉利。”孔子說:“有功勞而不夸耀,有功績而不貪得,太厚道了。所說的是有功勞而能禮下于人。德講究要盛大,禮講究要恭敬,所謂謙,就是以恭敬而保存其祿位呵!”“龍飛過高處則有悔。”孔子說:“尊貴而無實際的職位,高高在上而失去民眾,賢人在下位而無所輔助,所以一行動就有悔。”“不出門戶庭院,無咎災。”孔子說:“禍亂的產生,是以言語為契機。國君(說話)不機密而失掉大臣,大臣(說話)不機密則有殺身之禍。機微這事不保密則妨害事情的成功,所以君子謹重守機密而不輕易出言。”孔子說:“作《易》的人,大概很了解盜寇吧!《易》說:‘以肩負物而又乘車,以至招來盜寇來打劫。’以肩負物,這是小人做的事情;車乘,是君子(使用的)器具,小人乘坐君子的器具,所以盜寇想來搶奪他,對上驕慢而對下暴虐,盜寇想來討伐,懶于收藏財富是教盜寇來搶,打扮妖艷是引誘盜寇來奸淫。《易》說:‘以肩負物而又乘車,招致了盜寇’(說的是)自己招來盜寇。”
返回頁首
--------------------------------------------------------------------------------
(九)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①。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②。大衍之數五十③,其用四十有九④。分而為二以象兩⑤,掛一以象三⑥,揲之以四以象四時⑦,歸奇于扐以象閏⑧,五歲再閏⑨,故再扐而后掛⑩。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⑾。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⑿。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⒀。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⒁。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⒂。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⒃
注釋:
①案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及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此節在十一章之首)即在“夫易,何為者也”之上)。自“天數五”至“行鬼神也”一節在“故再扐而后掛”之下。宋代張載、程頤、朱熹疑為錯簡。認為此兩節相連當在“大衍之數”之上。元人吳澄、明人來知德、清人李光等人皆從之。案漢熹平石經本,自“天一”至“行鬼神也”在“故再扐而后掛”之下,《漢書·律歷志》與衛元嵩《元包蓍篇》皆同熹平石經,故當以漢熹平石經本為是。然案上下文義,程朱之順序較勝,故今從之。此章列“一”至“十”自然數,旨在說明筮法中所演五十之數是以這天地之數為根據的。
②進一步闡述天地之數與大衍之數關系。五位:先儒多解:(一)指天地之數各有五位數。(二)五個方位,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東,四九居西,五十居中。(三)五行之位,一為水位,二七合為火位,三八合為木位,四九合為金位,五十合為土位。通觀文意,當以第一種為勝。相得:相加。合:即和。變化:指蓍數變化。鬼神:氣之屈伸往來。鬼,歸。神,伸。故“行鬼神”,是指數能貫通天地鬼神,即易通鬼神而能行鬼神。
③衍:演。即演算。五十:先儒多解:(一)朱熹認為,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二)荀爽認為卦各有六爻,又有八經卦6×8=48,乾坤又有二用,故48+2=50。(三)京房等認為,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10+12+28=50。(四)鄭玄認為,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五行氣通,故減五為五十。(五)崔憬認為,天地之數配八卦,八卦之數為五十,3(艮)+5(坎)+7(震)+9(乾)+2(兌)+10(離)+8(巽)+6(坤)=50。(六)《漢書·律歷志》認為,五十數由元始象一,與春秋二,三統之三,四時之四,相加得十,再與此五體相乘而得(1+2+3+4)×5=50。筆者認為,大衍之數只用(五十)。除了先儒之說,還可以補充如下:(1)天地生成之數止于五十,生數止于五,成數止于十。(2)蓍草生一本長百莖分為五十。《史記》:“聞蓍生滿百莖者,其下必有神龜守之。”
④其用四十有九:五十根蓍草,只用四十九根,其中一根不用,以象太極,也有說四十九根象太極者,前者為勝。
⑤兩:兩儀。指天地或陰陽。此是說把四十九策分為二,象征太極生兩儀。
⑥掛一以象三:依宋人說從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置于左手無名指與小指之間,象征“三才”。掛一。從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一”,象征三才中人。三,三才。
⑦揲:取,數。此是說將左右手之策以四根為一組而數之,象征有“四時”。
⑧奇:余,在分完左右手之后,每只手中策數必有余數。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此就是奇。扐:勒。將蓍草勒于指間。譯文中蓍草之“掛”法與“扐”法皆據宋人這說。閏:閏月。
⑨五歲:五年。一掛兩揲兩扐為五,故為“五歲”。再:兩。此句是說一變之中,有兩次歸奇于扐,故象兩次閏月在五年之中。
⑩掛:一本作(卦),二者
語出《易經系辭上傳》
第二章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悔吝者,憂郁之象也”。悔,后悔;吝,心上有事放不下,有包袱,進而舉棋不定等等,從而呈現憂虞之象。這些象都可以在六爻的關系中表現出來,得位、居中,就吉;不得位,就可能有憂虞之象;又不得位,又不居中,且其中陰陽組合又有諸多麻煩,那就可能呈兇象。
要視情況而定,不同的情景兩個字的輕重不同,比如求財就是悔輕吝重,求官則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