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是以陰歷為準的。
正常來說寶寶的生日就應該選擇陽歷來過。陽歷是世界通用的。而農歷也就是說的陰歷。只有我國才使用。在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當中。每個人都應該正確的使用日歷。現在城市基本已經做到了都是按照陽歷來確定一切的。而一些偏遠的農村還在使用陰歷的一些日期。這個沒有必要寶寶過生日就選擇陽歷。
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也是我們自己的一個紀念日,那么在我們出生的那天是我們的生日。通常陰歷和農歷是對應的,而陽歷和公歷是對應的,而且我們過生日的時候一般是以陰歷為準,也就是農歷。
很多人都分不清自己過生日是該過陽歷還是過陰歷,像陰歷的話其實它是屬于我們每年滿周歲的那一天,而公歷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那一天。有的人可能會按照公歷去過自己的生日,但是我們要知道農歷是固定的一個日期,而公歷是隨著農歷去變化的。假如你是96年陰歷10月6出生,陽歷的話就是11月16,但是你在97年的時候陰歷還是10月6,陽歷的話就會發生變動,所以說如果過生日最好是過陰歷的更加準確一點。而且像星座的話,一般是以你出生那年的陽歷為準,這個是肯定不會發生變動的。
像中國人和外國人的話,在生日上往往會發生一些分歧,其實這也是一個文化差異帶來的一個顯著特征,像我們中國人過生日其實也是不太一樣的,南方人的話可能會按出生那天的功力去進行計算,而北方人的話一般都是按農歷也就是陰歷進行計算。
當然有的家庭可能為了方便喜歡給孩子過陽歷的生日,因為孩子出生了以后,一般在身份證上顯示的日期就是自己陽歷的日期,很多家長就直接按照這個日期給孩子慶祝,因為像如果過陰歷的話,可能會有閏月的存在,也會導致日期不是特別準確。但是有的家長也比較受傳統觀念的一個影響,喜歡給孩子過陰歷的生日,因為像孩子的出生日期其實已經決定了自己的生辰八字,這個都是從陰歷的角度來出發的,而且在我們中華的一個傳統節日中,像春節、元宵節、中秋節,一般也都是按照陰歷的日期來進行計算的。
目前大多數是用陽歷,但我相信,先賢用陰歷肯定也會算……
根據各自的習慣!
陽歷(即公歷),是世界上多數國家通用的歷法,由"儒略歷"修訂而成。儒略歷是公元前46年,古羅馬統帥儒略·愷撒決定采用的歷法。
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運動作為根據的歷法。它以地球繞太陽一周(一回歸年)為一年。一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積累4年共有23小時15分4秒,大約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閏年。但是4年加1天實際回歸年多了44分56秒,積滿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約多算了3天。
陽歷閏年規定:公元年數可用4整除的,就算閏年;為了要在400年減去多算的3天,并規定公元世紀的整數,即公元年數是100的倍數時,須用400來整除的才算閏年,如1600、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閏年。這樣就巧妙地在400年中減去了3天。陽歷規定每年都是12個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為的規定,現在規定每年的1、3、5、7、8、10、12月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閏年是29天。
陰歷,是根據月相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來修訂的。因為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陰歷又有太陰歷之稱,是純粹的陰歷。我國使用"農歷",一般人叫它做"陰歷",那是不對的。農歷不是一種純粹的陰歷而是"陰陽歷"。
陰歷把月亮圓缺循環一次的時間算做一個月,12個月算一年。然而月亮圓缺循環一次--一個朔望月,是29天12時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為方便,陰歷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兩種,逢單的月是大月30天,逢雙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實際上一個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個大月和一個小月的平均數--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個朔望月實際上要比354天多8時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陰歷30年中就要安插11個閏年。每逢閏年就在12月多加一天。陰歷的閏年是355天。這樣,陰歷每30年中就有19個354天,11個355天,平均一年的長度是354天8小時48分。它的一年比回歸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個多月,17年就要短6個多月了。所以使用這種歷時,新年不一定在冬天過,它可以在春天過,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過。它的惟一好處就是從陰歷上的每一個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狀。
陰歷作為一種歷法,由于它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相協調,所以當今世界上除了幾個伊斯蘭國家因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國家一般已經廢棄不用了。
農歷,是把朔望月的時間作為歷月的平均時間。這一點上和純粹的陰歷相同,但農歷運用了設置閏月的辦法和二十四節氣的辦法,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等于回歸年,這樣它就又具有了陽歷的成分,所以它比純粹的陰歷好。
現在所用的農歷,據說我們的祖先遠在夏代(公元前17世紀以前)就使用了這種歷法,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夏歷"。解放后還仍然叫做"夏歷",1970年以后我國改稱為"農歷"。至于"農歷"一名的由來,大概因為由于自古以農立國,所以制訂歷法必須為農業服務。
農歷的歷月是以朔望月為依據的。朔望月的時間是29日12小時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農歷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純粹的陰歷并不完全一樣,因為純粹的陰歷是大小月交替編排的,而農歷的大小月是經過推算決定的。
農歷每一個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陽地球中間,且以黑著的半面對著地球的時候)。有時可能出現兩個大月,或連續出現兩個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農歷的每100個歷月里約有53個大月和47個小月。
農歷是基本上以12個月作為一年的。但12個朔望月的時間是354.3667日,和回歸年比起來要相差11天左右。這樣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個多月。
為了要把多余的日數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個月,這就是農歷的閏月。有閏月的這一個也叫閏年。所以農歷的閏年就有13個月了。至于閏哪個月是由節氣情況決定的。
如果按照中國的傳統,應該選擇過陰歷,但要知道自己的陽歷出生日,因為檔案登記、身份證等等是以陽歷為準的。
如果為了計算生日周期的準確率在短期內更高,那就選擇過陽歷。因為陽歷的誤差僅僅為一天(平年365天,閏年366天),而陰歷要經過60年才循環準確。因為陰歷中有的時候一年還有閏月,造成了一年多一個陰歷月。這主要是因為陰歷的月份里面最多只有30,而陽歷有31,所以,陰歷要通過閏月來與陽歷趨近。
陰也好,陽也好,出生的時間只有一個,所謂陰歷,是中國人傳統的計算日子的方法,而陽歷則是世界公認的日期計算法則。想一年過兩個生日,也是你自己的事。不過,在你過60歲生日的時候,陰歷陽歷跟你出生的那天,是完全吻合的,你想過兩次都沒得過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