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我就帶。能把咒背下更好,我就能背。
1、用紅布包起來,就是代表恭敬,這個是如法的。
2、佛菩薩平等心待一切眾生,不會反對的。
3、無須開光,開光是開啟智慧之光。只要明白佩帶楞嚴咒的意義,就是開光了。
4、其他方面,就是如廁、沐浴、夫妻恩愛等,記得要放到其他清凈處。
5、如果一個人出門在外,凈空法師開示過,可以善巧方便。老法師還說,一個人在外,你不可能連包一起放外面吧。佛菩薩也是講道理的。
供參考,阿彌陀佛!
在佛教里頭,《楞嚴咒》是最重要的一部咒,是咒中之王,也是咒里邊最長的一個咒,這個咒關系著整個佛教的興衰。《楞嚴咒》是支持著天地沒有毀滅的靈文,《楞嚴咒》是支持世界不到末日的靈文。所以我常說,世界上若有一人會念《楞嚴咒》,這世界就不會毀滅,佛法也不會毀滅的。等到世上沒有人會念《楞嚴咒》時,這個世界就快毀滅了,因為正法不存在了。
可以,如果是用個人名字開光的,就只能楞嚴咒掛件只適合這個人佩戴,終身受用
購買時看仔細了嗎?只要與說明相符,就不存在欺詐。至于材質,結合價位自己評判吧。
好象沒有.如果要有歧視.也只有傳說中的鐘馗.
中國古代“選舉”制度述略
從大歷史的角度進行考察,可以把中國古代選舉制度分為三類,即學校型選舉制度、察舉型選舉制度和科舉型選舉制度。這三種制度構成了一個有機體系:學校是教育、培養人才之地;科舉即設科取士,是考察和選拔人才的機制;薦舉是直接從社會上吸取人才,根據職位的需要對被選舉者進行學業、才干與職任的甄別、使用和督察。從
系統分析的角度看,學校是古代選舉制度的基礎,察舉是古代選舉制度的關鍵,科舉是古代選舉制度的主體。
所謂“學校型選舉制度”,就是通過學校來培養、選拔和任用官員的制度。一般來說,進入各類學校的士子都要經過學校的學習、培訓,然后參加各類考試、考核,最后進入。學校型選舉制度是整個選舉制度體系中的基礎性制度,其特征是重在培養,往往與其他選舉制度銜接起來。從西周官學到漢代太學、明清國子監以及翰林院等,都是培養官員的重要陣地。
所謂“察舉型選舉制度”,是以官員察舉為主要特征的對士人進行培養、選拔和任用的制度。兩漢時期中央機關的王公卿相和地方郡守一直擁有較大的察舉和辟除官吏的權力。察舉制度盛于兩漢,衰于魏晉南北朝。隋唐以后,通過官員來推薦人才的選舉方法仍然保留下來。作為推薦者的官員,要為所舉的士人作擔保,因而這種制度又被稱為“保舉”。明清保舉制度更加具有“理性”的味道,也更加制度化了。道咸年間薦舉一途尤受重視,因為這種疆吏保舉“其核之者至詳,其舉之者至慎”,可以選拔那些無法通過科舉獲得的特殊人才。
所謂“科舉型選舉制度”,是以分科舉士為主要特色的士階層的培養、選拔和任用制度,其本質是對知識的分科考試,對人才的分類考察。科舉型選舉制度貫穿了整個古代選舉制度發展演進的歷程。從漢唐到明清,由于有了一套完整的與行政體制作依托,科舉型選舉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制度體系:考試層級逐漸增多,考試規則逐漸走向嚴密,考試內容逐漸走向統一,考試標準逐漸走向以文為準,對士人的任用也逐漸走向規則化。與學校型選舉制度和察舉型選舉制度相比,科舉型選舉制度是一種宏大的嚴密的精致的選舉制度體系,是中國古代選舉制度的主體。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為西方所引進,融合進入其文官考試制度之中,成為西方官員任用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非偶然。因為,盡管科舉制度有種種不足,但畢竟為選拔人才奠定了可以操作的制度體系,具有種種優點,從整體上保證了選舉工作的進行。第一,科舉考試相對具有機會平等性。從隋唐至明清的科舉時代,人口中的絕大多數都有資格參與競爭。第二,科舉考試被稱為“量才尺”,具有客觀性。第三,科舉考試的客觀性來自考試的標準化。科舉考試是一種“標準化考試”,做到了考試內容標準化、考試文體標準化、考試書體標準化和任用標準化。第四,科舉型選舉制度具有獨立性。這種獨立性是指科舉型選舉制度能夠自行運轉,任何人都很難操縱其運行。第五,科舉型選舉制度符合各方參與人的利益,具有穩定性。
選舉制度的知識、思想和信仰與選舉制度的程序和標準同樣重要,是選舉制度中的核心。中國古代選舉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選拔和任用士人為官員,而士人要想被選舉,必然要接受和認可選舉制度的知識、思想和信仰。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士人自覺不自覺地受到熏陶,潛移默化,形成了獨特的人格素質。西周官學教育是一種通才教育,注意學生能力的均衡發展,既強調德行,又強調技能,包括六德、六行和六藝,即所謂“三物之教”。漢代儒家學者通過繼承和發展荀學,并以之為基礎而融合法道兩家,重建西周以來的“官學”體系,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主體、融合法道兩家的知識體系,顯示了漢代選舉制度知識和思想的多樣化。唐朝選舉制度也實現了知識和思想的多樣化,科目有進士、明經、秀才、明法、明算、明書、明道、武舉等,同時還保留了“吏道”。宋初基本上繼承了唐朝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科目和考試方式,慶歷新政和熙寧變法中科目設置的精神是“精貢舉”,罷諸科,獨存進士,即“詩賦取士”和“經義取士”。詩賦進士以詩賦為學習重點,以經義為輔,專習一經,經義進士以經義為考試重點,以詩賦為輔,必須專習兩經。從中可見,法道等體系的知識和思想受到排斥。明清則進一步縮小了考試范圍,以四書為主,以五經為輔。清代科舉考試本來設計得比較合理,但考試“專重首場”,使得考試的內容專注于四書,而士子們也就專門讀背四書了,對其他知識和思想則無暇顧及,再加上科舉樣卷的廣為傳播,許多人甚而直接背誦樣卷而不再認真閱讀經典。
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蘊涵著輝煌燦爛的文明,選舉制度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與西方現代選舉制度相比,作為培養、選拔和任用士人為官員的中國古代選舉制度,是獨特的完整的有機體系。在近現代中國歷史進程中,西方現代選舉制度和中國古代選舉制度在沖突、碰撞和融合中共同推動著制度改革和社會發展。今天,對中國古代選舉制度進行研究,仍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科舉文體的變遷
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因為朝代不同,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但從隋唐開始,一直到清末,都有著比較清晰的脈絡。唐朝以詩賦為主,宋朝以策論為主,本版選取的兩篇詩文在當時有著一定的代表性,今人的解讀則是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當年的科舉名篇。
隋唐:興詩賦
科舉制度始于隋朝。公元587年,隋文帝楊堅規定各州每年選貢士3人,標準是文章華美。隋煬帝楊廣即位后,又創置了進士科。當時考試的主要文體是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生活方面的論文,叫試策。
在推翻隋朝的統治后,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并做了進一步的完善。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等五十多種。其中明經、進士兩科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后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
宋元:經義、論、策為主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但在考試內容上作了較大的改革。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后,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并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但是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因此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元朝建立后,長期沒有科舉制度。直到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有中書省大臣建議恢復科舉制度,次年即舉行考試。考試內容主要為《四書》以內。文體以“策”為主。“古賦”、“詔誥”、“章表”中選考一道,古賦、詔誥用古體文,章表用四六文體,參用古體。
明清:重八股文
元朝滅亡后,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會試頭場均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于八股文的優劣。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是由宋代的經義演變而成。
與明朝基本相同,清朝的科舉制度最大的特點也是八股取士。主要以八股文為主。文體上的變化極為有限。乾隆二十二年(1757)又增加了試帖詩。在清朝的科舉制度中,試帖詩是比較特殊的,它是用于考試的律詩。基本是從前代的經、史、子、集中抽取一些詞語為題。試帖詩的結構,首聯為破題,次聯為承題。第三聯類似八股的起比,第四、第五聯如同中比,六、七聯如同后比,結聯如同束比。
全詩不能有一字重復,音韻和用典都有嚴格要求,動輒犯忌。
作者不能議論褒貶,抒發己見。
在清朝的科舉歷史上,八股文三廢兩興,直到1901年,在八國聯軍的炮火中,慈禧宣布停止八股文考試,它才走到了歷史的盡頭。1905年9月2日,清廷宣布:“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中國科舉制度從此終結。
參考資料
《科舉文體研究》汪小洋孔慶茂天津古籍出版社
《八股文概說》王凱符中華書局
《中國考試史專題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劉昕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