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乃是道教本身輪回轉世體系,今人多知六道而不知五道輪回。
道教認為人應修性守道,清靜寡欲,否則迷淪有欲,淆亂本真。不能返樸歸根,與道同體,其神便入五道。據《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載:
一道者,神上天為天神(神道)
二道者,神入骨肉,形而為人神(人道)
三道者,神入禽獸,為禽獸神(畜生道)
四道者,神入薜荔,薜荔者餓鬼名也(餓鬼道)
五道者,神入泥黎,泥黎者地獄人名。(地獄道)
還有道教六橋只說:
所謂六橋是指金橋, 銀橋, 玉橋, 石橋, 木橋, 竹橋.
第一道是金橋:給在世時修煉過仙法、道法、佛法,積有大量功德的人通過,以升仙或成道。
第二道是銀橋:給在世積聚功德、善果、造福社會的人通過,成為擔任神職的地神,如土地等,得享人間香火。
第三道是玉橋:給在世積聚了功德的人經過,轉世為有權貴之人,享富貴榮華。
第四道是石橋:給在世功過參半的人經過,投身平民百姓,享小康之福。
第五道是木橋:給在世過多于功的人經過,投身貧窮、病苦、孤寡的下等人。
第六道是竹橋:給傷天害理、惡貫滿盈的人經過,分作四種形式投身:一為胎,如牛、狗、豬等;二為卵,如蛇、雞等;三為虱,即魚、蟹、蝦等;四為化,如蚊、烏蠅、螞蟻等。
作用
其義宣傳行善者成神,作惡者下地獄,勸人棄惡從善
佛教六道者:一、天道,二,修羅道,三、人間道,四、畜生道,五、餓鬼道,六、地獄道。
一般的被普遍認為是佛教發現了六道輪回和因果的說法,其實早在上古時期,中國的《山海經》中就記載了輪回因果的說法,如下記載內容引自詞條“精衛填海”:
精衛填海是《山海經》記敘的一則故事,說的是中國上古時期一種叫精衛的鳥努力填平大海。《山海經》記述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精衛。精衛原來是炎帝寵愛的女兒,有一天她去東海玩,可是突然風暴襲來,她死了。女娃變成了鳥,名字就叫作“精衛鳥”。精衛鳥去西山銜來石子兒和樹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東海填平 。可以看出精衛鳥填海是因為海造成她前世的死亡,所以她變成的鳥仇恨大海并頑強抗爭。
在傳統的黃老和道家的陰陽理論體系中,天為陽,地為陰,陰陽交合產生萬物。所以講求陰陽平衡。中醫也認為,生病的人也是陰陽不平衡的結果,所以治病是講究陰陽調和。既然人也是陰陽的產物,所以一般人死有兩種去向變成陰的稱為“鬼魂”,管理鬼魂的叫陰間或者幽冥界,屬陰所以存在于地下。生前沒有作惡的鬼魂可以投胎轉世,生前作惡的鬼魂被打入牢獄,受到懲罰,所以也叫地獄。變成陽的稱為神仙,神仙屬于純陽所以住在天上,所以叫神仙界也叫天界。所以道家把世界分為天 地人三界。中國傳統的神話故事也說明了人所以記不住前世是因為喝了孟婆湯的緣故。佛教到中國后吸取了這個理論并加以發揮而形成了六道輪回的說法。道家的三界的說法是基于陰陽的理論支撐,自然產生。而佛教的六道輪回由于是基于三界和中國的古老故事,所以憑空出現沒有完善的理論支撐。
“輪回”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佛教信仰中的“六道輪回”與道教信仰中的“五道輪回”又有怎樣的異同呢?
說起我國的傳統文化,自然離不開佛教和道教這兩大已發展千年的宗教。中國傳統思想勸人向善,這兩大宗教亦是如此。在發展的過程中,兩大宗教的部分教義相互借鑒并產生融合。在兩種截然不同的信仰中,我們竟能看到類似的神明。
例如:
道教的華光大帝,在佛教的形象為華光天王佛;
道教雷部馬天君,則是佛教的護法四圣之一。
......
不過,由于信徒的追求不同,所以,佛道的某些概念亦有差別。
佛教信仰中的“六道輪回”,是依托于“三世因果”存在的,這是一套相對嚴謹的宗教理論。在佛教中,“輪回”又稱流轉、輪轉、生死輪回,意思是眾生生死死,在死亡后,靈魂又輪回重新投胎成為另一個人,像車輪一樣轉動不停,循環不已。
所以,這里所謂的“三世”,并不可望文生義地將其理解為“前世現世來世”,這個概念是對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段的泛稱。“六道”所指的是六種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態,依照所處境界的不同被分為天道、阿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及地獄道。
想要剖析佛教的輪回,還得結合佛教思想勸人向善的基本觀來看。
佛教教義認為:人所做出的善行和惡行都屬“因”,這些“因”會釀成不同的“果”。對“果報”最直觀的體現,就是來世托生的“道”。
可以說,這種思想與中國人信奉的“善惡有報”觀念如出一轍,生前多做好事,便能得到善報,來世前往天道或人間道享受福報。若生前作惡多端,死后輕則墮入畜生道,重則淪落下界,在餓鬼道和地獄道中受苦。“三世”循環往復,這種命運的轉輪是為“輪回”。
之所以佛教會出現這種理念,完全是因為佛教徒的修行方式及追求所決定的。因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有生滅相,而僅有一本住法圓滿而寂靜的狀態,所以,佛教徒的最終目的,就是“涅槃”(無為、自在、不生不滅),超脫輪回,不再局限于被擺布的命運。
顯然,這種追求與道教的理念是相悖的。
修道者希望通過不輟的修行,將來能白日飛升或兵解成仙,永恒地留存在世界上,達到“仙道貴生”的目的。對于修道者來說,他們所修的并不是“來世”,而是永恒的“今生”。
既是如此,“輪回”的概念在道教是否適用呢?
由于理念相悖,所以,最早的道教是并不存在“輪回”這一概念的。既然,修道者能夠通過修行永遠留存于今生,那么,他們自然不會進入輪回。
不過,張道陵祖師所創建的道教發展到北魏時期時,寇謙對教義進行了一番修改,與佛教思想進行了某種程度的融合。
寇謙認為:并非所有修道者都能修煉有成,他們仍要受輪回之苦,終有一日進入來世。所以,為了鼓勵信徒修行不輟,寇謙提出前世的修煉對今生亦有影響,今生的修行會為來世奠基。從這以后,道教開始有了“輪回”和“功德”的概念。
王重陽創立全真派后,這種思想被寫入道書:
“所以來生而身有等殊,壽有長短。既生復滅,既滅復生。轉轉不悟而世世墮落,則失身于異類,透靈于別殼。至真之根性不復于人,傍道輪回,永無解脫。”
“人生欲免輪回,不入于異類軀殼,嘗使其身無病、老、死、苦,頂天立地,負陰抱陽而為人也。為人勿使為鬼,人中修取仙,仙中升取天。”
道教引入了“輪回”的概念,并借鑒了佛教的“六道”,創造出“五道”的說法:
一道者,神上天為天神;
二道者,神入骨肉形為人神;
三道者,神入禽獸為禽獸神;
四道者,神入薜荔者,餓鬼名也;
五道者,神入泥黎者,地獄名也,神有罪過入泥黎中考。
這“五道”說把生命分為五類,分別為天、人、禽獸、餓鬼、地獄,合稱為“眾生”。最低、最痛苦的是地獄,最高、最清靜的是天。天神與人同屬眾生,“各有壽夭”,都有一個生命周期。然而,雖然道教有五道之說,但修道者的終極追求并不是飛升天道,仍是永遠留存在世界上,“與道合一”才是道教追求的最高目標。
道教以生為樂,并進而追求長生不老。甚至于,道教認為:人的生命并不取決于“天命”。正如《西升經》所說,“我命在我,不屬天地”。人的生命存亡、壽夭長短,決定于自身,而非由天命決定。人只要修道養生、與道合一、安神固形,就可以長生不死。生與道合一,生與道相保,即是道教的基本教義,更是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
不過,在與佛教思想的融合過程中,道教的留存出現了變通。
此后的道教認為:“守虛無者”是修道者的最終形態,以這種方式證道者可以與自然融合,這一點與佛教的“涅槃超脫”高度相似。對于道教來說,飛升仙界只是修行的一個階段,成為仙人的“守神者”可以居住在天宮,在此地向更高的境界修行。
在修行方式上,道教更傾向于今生的修行。修道者本著“無量度人,仙道貴生”的信念濟世度人,并以此作為修行之本,這一點,與佛教視前世現世來世等同的思維略有不同。
不是。輪回思想來自古印度。 當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中國的神仙思想盛行。因此產生了強大的對抗,佛教,道教以及當時的書生(儒教)。古代帝王為了融合這三派的紛爭花了很大的功夫。在這流傳當中,很多說話都被引用來證明凌駕于對方之上。
很多道教書籍也有六道輪回一說,和佛教的是一樣的。 但佛教堅持只有佛陀教導的涅磐才可以超脫輪回。 很多人都認為凡是神明都屬于天人,但在下覺得這種說法似乎有些強硬。
1)道家也信輪回,道家的代表莊子就有輪回說,人死之后,靠的是什么回復于未生之前呢?在《莊子》書中似有兩種解釋可以回答這個疑問。一是靈魂,一是氣。《知北游》篇關于魂魄不死的看法或可同佛家神不滅論相溝通: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解其天弢,墮其天 ,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
注意:道教所指的“神仙”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神仙是神仙,和佛教所說的“天人”是兩回事,不要被誤導了。佛教所說的“天人”是上天當天神,享福是靠福報的,“行善守戒”,福報耗盡就會繼續輪回。而道教神仙是超越生死輪回,是修道所成就的“道位”,類似于佛教所說的”果位“,修仙進入仙境,相當于極樂世界。
道教神仙修到地仙以上就不會再輪回了,最高可以與無極大道合體,永恒不滅,永不輪回。
佛教六道輪回觀(一、天人道;二、阿修羅道;三、人道;四、 畜生道;五、餓鬼道;六、地獄道。)。
道教五道輪回觀1、神道(相當于佛教的阿修羅大力神和天神,道教劃歸在了一道)、2、人道、3、畜生、4、餓鬼、5、地獄),道教修仙道,地仙以上就不再輪回。
一道者,夢神上天為天神(神道)
二道者,夢神入骨肉,形而為人(人道)
三道者,動物夢神入動物,為動物;人夢動物,形而為人(畜生道)
四道者,夢入薜荔,薜荔者餓鬼名也(餓鬼道)
五道者,夢入泥黎,泥黎者地獄人名。(地獄道)
佛教與道教的三界: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佛教與婆羅門教的六道輪回:人道、天道、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牲道、地獄道。
五行:金,木,水,火,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