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系。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可以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則可以用來表示事物之間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響。
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關系又可稱為母子關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為火之母,火則為木之子。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約束。五行的相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正常的生克關系,而出現相乘或相侮的情況。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比如,木過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時,木就會過度地克土,使土更虛,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過,使克它的一行無法制約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稱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況下水克火,但當水太少或火過盛時,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會被火燒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這與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一樣的道理,烹飪也是有此說法的,酸克咸,咸克辣,辣克苦,苦克甜,甜克酸,相生:咸生苦,苦生酸,酸生辣,辣生甜,甜生咸
金咸,木酸,水甜,火辣,土苦
中國古代的文化中,受道教思想的影響十分深遠。其中,五行學說就是道教的精髓所在,它所包含了人們看待世界的一種角度,反映了事物相生相克的運作原理。其實,五行、五金和五味雖然只有簡單的五個字,卻有著深遠的含義。五行指代的是金木水火土,而五味指代的是酸甜苦辣咸。在這里,還有一個五金的概念,指代的是金銀銅鐵金五種金屬。
在五行學說中,我們看到了金木水火土之間互相制約和互相促進的關系。這樣的關系貫穿了中國歷史上許多的事物,例如帝王衣服的顏色。其實,五行的概念運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個屬性都代表了不同的事物和方位,也運用于不同的領域中。這些對事物不同形態的認知,也蘊含了許多深層次的道理,我們也能從中學會古代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
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形態的觀念,在中國的哲學和中醫中都有著廣泛的運用。這一學說最早描述的宇宙萬物運動的概念。這其中所蘊含的陰陽學說,代表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同時,從五行中也有著許多衍生出來的概念,例如古人對于每一個時辰的劃分,或者是對天干地支的確定。由此我們也能看到,中國古人與西方兩種完全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通過五行學說,我們看到古人的智慧,從五個簡單的字中將宇宙萬物都歸納其中,并且收獲了自己的很多道理。無論是五金、無味還是五行,我們可能從中看到道家主張道法自然的影子。大千世界中紛繁復雜,這樣簡單的幾個字卻化繁為簡,卻又具有深層次的含義,給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帶來了方向和指引。
五行是水、火、木、金、土等五種物質的總稱,古代思想家視之為構成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五行相生相克。
“相克”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還有種情況,就是“反克”:金生水,水盛反克金,水生木,木盛反制水,木生火,火盛反克木,火生土,土盛反克火,土生金,金盛則土衰(大意如此)。
此外,還有“真生真克”之說。
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賴木生,木多火熾;木賴水火,水多木漂;水賴金生,金多水濁。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多水縮;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弱。
金能克木,木堅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炎水灼;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衰遇火,必見銷熔;火弱逢水,必為熄滅;水弱逢土,必為淤塞;土衰逢木,必遭傾陷;木弱逢金,必為斫折。
強金得水,方挫其鋒;強水得木,方緩其勢;強木得火,方泄其英;強火得土,方斂其焰;強土得金,方化其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