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百:概數,言其多,非確指。骸:骨節。
(38)九竅:人體上九個可以向外張開的孔穴,指雙眼、雙耳、雙鼻孔、口、生殖器、肛門。
(39)藏:內臟;這個意義后代寫作“臓”,簡化成“臟”。心、肺、肝、脾、腎俗稱五臟,但也有把左右兩腎分別稱謂的,這就成了“六臟”。
如果你問的就是常言所說,那實際上是整張臉。
如果問的是學術上的概念,一般是指中醫上的定義。
[通俗含義]
以容貌而言或常言,泛指臉的各部位(包括額、雙眉、雙目、鼻、雙頰、唇、齒和頦。五在這里是虛數,如同五彩繽紛、五谷雜糧等等詞中的數字一樣)。而耳朵對容貌的影響與頭發、頭型和脖子等相當,應不在其中。
[學術含義]
1、以中醫學理論而言,指耳、目、鼻、唇、舌。中醫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主要匯集了春秋至戰國時的醫療理論和臨床經驗)之《素問》中有云“肝主目……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腎主耳”,《黃帝內經》之《靈樞》中更明確記載“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此理論流傳至今。(另注:原中醫五官科的治療范圍不局限于五官,例如五官之外的牙齒、咽腔和喉也在其中。西醫無“五”官一說。把五官理解為眼口耳鼻咽喉是對現代醫學幾個分科與中醫五官科的混亂誤解,甚至有的醫務工作者——尤其是西醫——也腦筋轉不過彎而出于想當然而犯此錯誤,當然此錯誤無關緊要、并不影響醫術——只要不篡改中醫理論。)
2、以內心感知外界事物之途徑而言,指耳、目、鼻、口、身。戰國時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荀況)在《天論》中提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今人或謂之耳目鼻舌膚,分別司聽視嗅味體(觸、壓、冷、熱)等五種感覺。
3、以人在活動(尤其是高級活動)中使用最多的外部器官而言,指耳、目、口、手(見《隋書?北史?劉炫傳》),主要用來聆聽、觀看、講述和操作。因雙手可以有不同的作用(例如可以“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而被視為兩官,但耳目不然(例如不能“左眼看張三,右眼盯李四”)。
[辨別]
1、五鑿(音作): 耳、目、口、鼻、心。《荀子?哀公》:“五鑿為正”。楊倞注:“鑿,竅也。五鑿,謂耳、目、鼻、口及心之竅也”。(這里的心也可以被理解為腦)
2、偽學術的“五官”含義:以而言,指耳眉目鼻口,認為其外形能預示人的命運。
3、七竅: 人頭部表面最復雜和顯眼的部位是耳目口鼻等器官,俱有孔,合稱“七竅”。《莊子?應帝王》:“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
心——火——夏
肝——木——春
肺——金——秋
腎——水——冬
脾——土——長夏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臟:心、肝、脾、肺、腎 五音:宮、商、角、徵、羽 五竅:七竅減去左眼減去右眼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于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是由于中國古代人對世界認識不足造成的,。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五行 五臟 五色 五方 五情 五味 五官木 肝 青 東 怒 酸 目火 心 赤 南 喜 苦 舌土 脾 黃 中 思 甘 口金 肺 白 西 悲 辛 鼻水 腎 黑 北 恐 咸 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