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三:
見三:(一)依文字理解而立見
(二)初見空寂靈知之顯見 (三)覺照了妄中的體驗之見
行三:(一)依信行
(二)依法行 (三)依性行
位三:(一)識心分別位
(二)住心無念位 (三)虛明朗照位
后三三:
三通:(一)慧通
(二)法通
(三)性通
三用:(一)破轉之用
(二)化機之用
(三)妙顯之用
三德:(一)法身德
(二)般若德
(三)解脫德
前三三與后三三的問題,這是一個典故。就是文喜到五臺山參拜的時候,遇到一個老和尚,老和尚就和他對上話了。那么他就想,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教化區,但是不等于都是圣賢,一定有凡夫。他如果以為這里都是高僧大德,就會感到很失望。所以文喜就問:“請教大師,五臺山有多少僧人?”這個典故就是從這里來的。這個老和尚其實就是文殊的化身,答覆了一首偈子:
“千峰頂上色如藍,”千峰頂上就是高高山頂上,色如藍就是平等一片當中。
“誰問文殊誰對談。”誰在問文殊、誰在對談呢?這就是暗中的機在里面,意思說你所對談的就是文殊。
“欲知清涼多少眾,”五臺山的清涼寺有多少眾?
“前三三與后三三。”這就是說前三三后三三這個典是從問“眾”來的,從問“多少人”來的。
如果以體用來體現的話,比如說無量,體性是無量無邊,用處也無量無邊,就很難說明問題。因為畢竟是文殊的“眾”,就是教化的“眾”,那么教化的眾它就有區別:一個是外,一個是內。外就是金剛窟以外的那些大眾,還有金剛窟以內的圣位的,這個叫內眾,內圣位。這就體現了前三三和后三三的無量差別。
前三三有很多很多,那么很多很多的內容具體是什么呢?古來一直沒有人來解釋這個問題。后三三到底是指哪些呢,也沒有解釋的,只是無量。我們現在就根據禪宗的一些修證過程來解釋這個問題。
這里講的“以證法身本位為前后之界”,什么叫前,什么叫后?從修道來講,你沒有證法身本位,就是修道之位,也叫證道之前;那么證法身本位之后呢,就起用,它是本位之后,所以叫后三三。
前三三的第一是“見三”。
因為修行的入門就是從“見”開始的,就是認識論。沒有一個認識的,就沒有開始,首先從認識開始。那么認識論當中有三方面。
第一是“依文字理解而立見”。他學了很多經教、理論,然后建立了一種認識,這種認識是建立在文字道理之上的,由思維意識來把握的,在我們佛教里面叫立見階段。我們遇到那些教授、學者,如果他推出的一種說法,是建立見地的、知見的,就知道他這是第一個階段,他沒有開悟的。為什么呢?他的內容都是建立知見的,他這個知見你一破掉它的時候,他會抵觸你的。這叫立見階段。
第二是“初見空寂靈知的顯見”階段,就是說他把分別心歇下來,把文字道理歇下來,不再建立分別知見,心中不存東西,這個時候有師父的引導和自己的參究,他忽然之間進入了空寂靈知的狀態,就是覺性的最初步的狀態,這個時候他什么都沒有,一絲不掛,一塵不染,但是會自然而然地顯現這個見地。就是說,他非常的清楚明了,明明白白這就是覺性,這不是別的。剛開始什么都不知道,后來一旦明白,一旦會取它,這就叫見性了,就是初見佛性的階段。這是第二種見,叫“顯見”,不是立的,它不用建立,它就明明白白,就是這樣,用就可以了,時時覺照,但是它還不能活潑,還不能照見一切,還不能通達一切的,正只是顯現這個見地。
第三就是“覺照了妄中的體驗之見”。由這個空寂靈知的顯見,時時刻刻不離無分別的見地,那么它又時時覺照了然,覺照在當下之中,就有一個了妄的過程。當妄想起來了,當煩惱升起來了,當執著來了,當境界來了,它就要覺照了妄。在了妄的過程當中,它又體驗。因為了了一層,它有新的一層體會,是不斷的殊勝、不斷的體會的。而且很多的知見很多的說法很多的境界,在這里不斷地了脫、不斷地化解,就有一個了見的過程。而它的見其實在這個時候會升華為智慧,是越來越透徹、越來越明朗,自己也不知道這個智慧是哪里來的,就是一個了見、顯現的一個過程。
這就是“見三”,這個“見三”包括很多很多人。這三個層次上,有很多人會出現。
這第二是“行三”。
就是以修行角度來講。前面是見,見是佛教的認識論或者智慧論、見地論的一個過程,一種體現。行,就是說行持、用功。它又是一個范圍,但它又是相融相攝的,不是分離的。
第一種行叫“依信行”。什么叫“依信行”?就是對佛、對祖師、對自己的師父非常的相信,師父講什么聽什么,或者師父的著作里面怎么講的他就怎么做的,這種人叫“依信行”。他是依自己對師父這種信心崇拜來修行的,但是師父要改變了,他可能要轉不過來,他會停留在那里。他不靈活,他沒有自己的智慧。
第二是“依法行”。依法行就有自己的見地,有自己的修行方法,有自己修行過程當中的體驗,有自己所呈現的境界,這叫“依法行”。依法行是不依賴師父的,師父怎么講不要緊的,他已經把握了,把握了師父的精髓,超越了師父的形象的執著和文字的執著。他要超越出來,依法而行。他是不斷地深入、不斷地去體現自己的修行歷程的,這是依法行。
第三是“依性行”。就是說他明心見性了,安住在本位上,時時刻刻地依性而顯現,那么這個行就不是一種修為的過程了,它是體現的過程,這種行是最殊勝的行。但是雖然在這種行當中,不一定是圓滿了,它還有染污性的。但它的立足點既不是“信”也不是“法”,它的本性以外沒有信,本性以外沒有法,它完全依本性而修行、而體現。這是第三“依性行”。
那么通過上面的“見”,又有具體的“行”,那么他就有“位”。人類社會,無論你是什么人,總有你的位置,修行人也同樣有你的位置。
位置也有三種。
第一種是“識心分別位”。按照你的意識心去分別你的見地,分別你的生活,分別你的修行,分別你的師父和境界。你一直住在這種識心的分別階段,那么這個位置是完全凡夫狀態、完全執著狀態、完全對立狀態的一種識心分別位。
第二種叫“住心無念位”。他已經明心見性了,安住在覺性當中,他沒有分別念,空靈覺照著,但是他沒有起用,力量不大,他還需要涵養。這個位置就是圣人和凡夫之間,中間位。他快要進入圣人,但是還沒有到;他已經有圣人的一點的成分,但是凡夫的成分可能更多,會影響著他,他要時時刻刻安住,不安住就會跑掉,就會受影響。這叫安住無念位。他一定要安住在這個無分別念當中,不然就會失照。
第三就是“虛明朗照位”。在這個覺性無分別的本位上(這個本位還不是證法身的本位),就是覺性上,要虛明朗照。照什么呢?照破妄想、煩惱、境界、根身、習氣等等,以這個虛明的朗照來照破一切,而且照得從粗到細,從細到微細到極細,去照一切。這個照的過程當中,覺性的功用就會體現,凡夫的世界慢慢會消融,慢慢就證入圣位,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和前面那個對起來講,就是“覺照了妄中的體驗之見”和“虛明朗照”是一致的,與“依性行”也是一致的,這三方面的結合是證入圣位的關鍵一步。這一步沒有做好,他始終是無法證道的。雖然你的見很殊勝,見得很徹底,也是無法證圣位的。
這是前三三。
接下來就是后三三。
后三三就是說,當你虛明朗照到一定的時候,一剎那之間就證入圣位,法身本位,就是“生滅滅已,寂滅現前”的境界,那么他就具有三種“通”。
第一是“三通”。
第一個通就是“慧通”。慧通就是像鏡子照物一樣,朗照,時時刻刻是透明的,透明當中能夠顯照,這叫慧通。自己的心念顯現、境界顯現,都能夠明朗地照。這是一種慧通。慧通就相等于慧眼。
第二叫“法通”。法通呢,就是照透一切文字的、境界的、緣起的、根機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差別相。慧通是總相,就是說朗照的智慧很透明、很徹底,每一時每一刻都在這個朗照當中顯現著,他不用再修。法通呢,就是對具體的事物、具體的緣起,對三藏十二部經也好,各宗各派,各種的哲學人生的道理,各種的根機各種的因緣、因果,都是照得很透,但是要個過程,這叫法通,法通位。
第三個叫“性通”。性通是什么呢?在我們的覺性光明當中,過去、現在、未來,宇宙的萬法在這里面、在因緣當中顯現。它自然通達顯現,能夠照了無礙。這個是很微妙的境界了,就像觀音菩薩證到十方圓明之后,整個境界都顯現,諸佛的境界、眾生的境界在性通中顯現。這個是很高的境界了,叫性通。
這三個通實在是超過六通的。六通的最后一個通才接近于慧通,就是漏盡通。漏盡通是指他沒有煩惱,獲得清靜,但是它沒有提到朗照。漏盡通之后才能顯慧通的朗照,慧通的自性的朗照境界乃至通差別與圓通無礙,這個是叫三通。
第二是“三用”。
就是說你有這么三通,或者三通也不是說都圓滿以后才達到三用的,它是交叉的、圓融的,就在這個法身本位上要起這三用。
第一,“破轉之用”。以他的光明的加持力破眾生的執著,就是說,一個執著的人到他面前,他自然會知道,馬上就顯示出來,他用一個方便來破你,或者來轉你。“破”是用智慧,把你的執著破掉。“轉”是用一個方便把你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比如說你散亂心很嚴重,他叫你念佛,就是一種轉化。如果你對世界很貪著,他給你一個極樂世界,給你另外一個東西,叫轉。這叫破轉之用,是第一步要達到的。
第二步,是“化機之用”。一個人有一種障礙,心理上有一種落處,或者說,他有某一種機緣,需要見到某一個師父,在某一個地方修行,他的將來的因緣怎么樣,等等一切,呈現在他的覺性當中。那么他有他的加持力來化他的機,使他契入佛道,要告訴他,你見哪個師父比較好,在哪個地方修怎么樣,或者說你現在身體上有什么障礙,你的心念上有什么障礙,是智慧的障呢,還是業障呢,煩惱障呢,報障呢,等等。或者你的“機”障礙在哪里,為什么不活,為什么不透徹,等等這一切,很多很多的,非常的復雜,他都能夠照機而化,化解你的機的弱處。這叫化機之用。這是又微妙一層了,甚至這個化機不一定用語言、不一定用動作的,可以是無形的。
第三種叫“妙顯之用”,妙現種種的神變境界,顯現種種不可思議的力用,像極樂世界,像密宗里面的壇城,像自性光明里面的種種的變化,這里面就是有無盡的作用,叫妙顯境界。如果不能妙現呢,還不行。比如說你度一個亡靈,你就要在妙顯當中顯現你自己是阿彌陀佛,你化作蓮花來接迎他,就是妙現。就是在覺性不動當中會化作很多的光明的作用來攝持眾生、利樂眾生,這叫妙顯之用。
下面最后部分就是“三德”。
一是“法身德”。證到前面的時候就是法身德的體現。法身德是怎么樣子呢?就是說在宇宙當中透明的一片,安住不動,非常的寂靜,就是寂光,清靜的寂光當中,它是一片的,就是禪宗常常講“打成一片”。真正在一片當中不動搖的話,就是法身本位。它是一種透明的光,也可以叫“圓光”,無內無外的,沒有生死、沒有來去的這一片覺性的光明,透明的無相的光體,就是法身德。這是真實存在的,非常有力量的。一個人要融入法身的話,那么會得到全部的加持,煩惱執著都會化解掉。所以法身是根本。
由這個法身德再起第二種,叫“般若德”。般若德就是智慧朗照。這個就是他受用的妙用在里面。自受用主要是以法身德圓照覺體顯現報身德的功德。這個般若德是圓明照了,具足五智、五光,自然地照了一切境界。般若德包括了前面三種通和三種用在里面,才能圓滿般若德。般若德所成就的報身,有自受用、他受用的顯現,它是功德無量的顯現,還有報土,如極樂世界,像阿彌陀佛的報身的這個體現。
第三叫“解脫德”。解脫德是什么呢?就是一切眾生能夠見聞到他的名號、身像,聽到他的說法,結過緣,自然會獲得解脫。他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好像我們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都會得到加持解脫,能夠解脫一切眾生煩惱執著,而且是自然的、不用作意的。佛與菩薩有這樣的威力,不可思議的圣妙之用。所以說經里面常常講,念藥師佛、念阿彌陀佛等,這都是果上功德加持眾生,而且眾生念他相應的時候都獲得解脫。而且佛經里面講,一個見性的人,如果和某某佛有緣,自然在他的光明當中得解脫,得到加持。這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德。
這樣,整個禪人的禪修過程就是所謂的前三三、后三三,包括一切位,也就是無量眾。
教你個好辦法,特實用的。許愿到寺院,文殊菩薩那。許個愿。比這抽來的簽管用多了。記住啊。
以前在臺南市南區喜樹的農田里就有一間廟很靈驗,以(學修)為宗旨,只要到了辦事的日子總是要到半夜才能休息,來的人不用多開口,金紙.供品.香油錢更不過問,神明開出的藥單子如果是廟里已有準備的藥粉或藥丸,也從不會向人收錢,醫生說的癌癥.重度中風照樣可以讓人恢復正常。當然,多么神奇不可思議的事就會常常在這里發生。可笑的是這間廟現在關門了。
在大營街鎮杯湖村,有一位被稱為“怪才”的雕塑家——陳紹建,也許你對這個名字還不熟悉,但你一定見過他的藝術作品——大營街鎮玉泉寺的五百羅漢、華寧象鼻溫泉的大象等等,不勝枚舉。二十多年來,陳紹建的眾多雕塑作品已經成為玉溪民間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而且,他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讓他每一次創作不只是對傳統的簡單復制。今天,讓我們走近陳紹建,去拜訪這位雕塑家,去暢游他創造的藝術園。
意外獲獎讓他走進繪畫世界
一個清晨,迎著晨曦,我們來到大營街鎮杯湖村,見到了陳紹建。在陳紹建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他那間近乎簡陋的工作室,只見地上、架子上、桌上,擺滿了已經完成或是正在創作的作品,各種風格的雕塑作品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這哪是工作室,分明就是藝術的殿堂、靈魂的居所。
陳紹建是土生土長的杯湖人,他初學雕塑時村里沒有人知道藝術,更沒有人知道雕塑,可陳紹建偏偏就對這些種不出糧食的東西著了迷。“十歲的時候到街上玩,看見有人畫畫,就產生了興趣,回來后就自己拿起筆開始學著畫。”陳紹建回憶說,那是他與雕塑結緣的最早時期。
18歲去當兵,因為有繪畫興趣,陳紹建與宣傳部的戰友交上朋友,平時還幫忙畫畫宣傳畫。“有一次部隊舉行國畫比賽,我從來沒有接觸過國畫,還是被朋友拉去了,就畫了一幅冬天的梅花,沒想到獲了獎還被拿去展覽。”陳紹建說當時自己根本沒有國畫功底,于是直接從兩邊入色,他說到現在也沒想清楚為什么會得獎。
退伍回到家后,陳紹建養過魚、長毛兔,生活重擔并未壓垮他渴望藝術的激情,并把藝術融入生活之中。有一次,他聽說鎮長要找人打家具,就參考著家具書制作了一件家具小樣,鎮長一看非常喜歡,就把制作家具的活全部交給他做。陳紹建還在街上寫過雀鳥字,給朋友塑過面塑等等,“從來沒有學過,這些全靠自己研究。”陳紹建就這樣,自學琢磨著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
偶然的邀請讓他與雕塑結緣
對于只上過幾年小學、沒有任何美術基礎和雕刻基礎的陳紹建來說,學習與探索是必不可少的。現已46歲的他,學習勁頭依然如孩提時代那樣的如饑似渴。
在陳紹建身上,常有偶然且有趣的畫發生。有一次,他在布上畫了個亭子掛在家里,當時恰好村子里建蓋了亭子,需要畫彩畫,可誰都不會。這時有人說,陳紹建會畫亭子,就應該會畫彩畫。就這樣,村里人找到了陳紹建。陳紹建答應了下來,邊學邊畫,亭子畫好了,他也學會了畫彩畫,繪畫技巧又得到了延伸。
其實,對于陳紹建來說,這種偶爾是平時苦練后的必然,而且,很多機會并不是等來的,而是爭來的。
“你想先學會怎么塑大象再去給人塑,那已經晚了,有機遇就要抓住。”占有機會,是陳紹建的事業成功秘訣。陳紹建說,他塑第一座佛像的時候,對雕塑也是不太懂。“以前塑像都要到大理去請師傅。那時恰好黃官營村要塑一個關公的佛像,他們聽說我會塑,就讓我去塑,其實我當時只塑過一些小動物給小孩子,沒塑過那么大的雕塑,但我還是答應了下來。然后看著別人家門口貼的關公像,就開始塑。”之后的一年,陳紹建為十多個廟塑佛像,反應都不錯。“有些東西我不會,但是不會就學,要讓別人相信就得用自己的努力去證明。”
兩個愿望講述他的雕塑人生
陳紹建說他這一生有兩個愿望:塑三堂五百羅漢;寫一本詮釋雕塑藝術的書。
五百羅漢,陳紹建已經塑過。那一年,陳紹建聽說鎮上要塑五百羅漢,很感興趣,一打聽才知道所有塑像的活都被外省人包攬了。但他沒有放棄,到街上買了五百羅漢的VCD,不停地播放,并把五百羅漢畫下來,然后拿去給工程負責人看。負責人一看大吃一驚,沒想到本地也有人會雕塑,于是對陳紹建產生了興趣,他在圖畫上點了一個最難塑的羅漢,讓陳紹建和省外的師傅一起塑,看誰先塑好,誰塑得好就用誰。才兩天的工夫,陳紹建就把指定的羅漢塑好了,而且還多塑了一位,栩栩如生,外形樣貌和圖紙相比一點不差,勝過了省外師傅的塑像,就這樣,他接下了塑五百羅漢的工程。
別人塑五百羅漢需要七年的時間,而陳紹建三年就完成了。之后,他塑像的名氣越來越大,作品也遍及玉溪。玉泉寺的五百羅漢像、華寧象鼻山溫泉度假村里的石象、大營街匯溪公園里的西游記塑像等等,陳紹建的作品成為了玉溪民間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
“一直搞藝術,什么事都可能碰到,而且隨著生活的改變,人們對雕塑作品的需求隨著改變。”陳紹建現在又開始涉及城市景觀雕塑。在玉溪出流改道工程的配套雕塑景觀開始招標時,陳紹建也投了標。“早上通知去開會,下午需要拿出方案,就兩個小時的時間,別人拿出的是照片和文字,我直接做了兩個模型出來。”毋庸置疑,陳紹建又一次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大氣磅礴的景觀作品。
孜孜不倦的追求讓他在藝術路上不斷進取
陳紹建善于思索。傳統與現代,民間與學院,國內與國外,各種雕刻風格該如何傳承與融合,這是他經常思索的問題。他既不愿意沉迷在傳統雕刻反反復復的復制中,也不愿意生吞活剝那些抽象得只剩下符號的現代藝術,他只有學習再學習,把兩者結合在一起。“他經常去書店,一呆就是一天,有時坐在書桌旁動也不會動。”陳紹建的妻子笑著抱怨。
對生活沒有過多追求的陳紹建對藝術的追求卻是精益求精。做工程的時候,吃飯很隨便,有時讓徒弟去外面買兩個面包來充饑。正是這一路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與跋涉,藝術為陳紹建的生活留下不可磨滅的印痕,他把生活刻在他的作品上。陳紹建是充實的,質樸的,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秉承了他的這些品質,因為他把自己的精神注入了他一手造就的雕塑世界。
佛經中說抽簽不是正法。
關于學業建議您自己努力學習+平時有空多念“南無大智文殊菩薩”
虎牢關上好艱難 不量三人膽氣強 失卻金冠無尋處 無心整理好愁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