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婚是中國的民俗,指的是婚前男女雙方見面約談,以卜門戶、門第是否相配,謂之合婚。經過互相查訪,雙方主婚人均無異議,再過"八字貼"。男女雙方各用一順紅紙的折子,寫上出生年、月、日、時,請"星命家"測看男女雙方"八字",叫合婚。
2、古時候很多人要組成家庭的時候,會先通過婚姻八字配對看看能不能結合,這是根據男女雙方的八字算命看喜忌來論定的,只有夫妻雙方的八字五行都能和諧,才能使得婚姻美滿幸福。
舊時,男女婚姻都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農村還普遍存在童養媳及早婚現象。 1951年,頒布《婚姻法》,實行婚姻自主,父母和他人不得干涉包辦。然而民間青年男、女婚事仍多由媒人先提親。根據婚俗,媒人提親三日內,兩家平安無事,算是吉兆。若是“合婚”,女家就向男方查家當,男方到女家相親。雙方同意后,男方要過“上半禮”(聘金的一半)給女家,算是定下婚事。農村訂婚,男女雙方多由鄰里(或親威)青年男女陪同,前往城鎮拍訂婚照片,并由男方買日用品給女方,作為訂婚標志。結婚前,男家要修理房屋,做家具。婚前一二天,男女兩家換桃符,貼紅聯,男家布置一新,雙方賓客盈門。女方的賓客多以衣物為禮(即添箱〕,男家的賓客皆以錢為禮。民間結婚,有以下幾種獨特習俗。
一、攔花轎
新郎到女方家去迎親,福清叫做邀新人。回來的路上,人們可以用條椅等攔住去路,新郎、新娘不得生氣。舊時新娘坐轎,有樂隊伴奏,新郎要向攔轎的人分瓜子、糖果等。現在不坐轎了,樂隊也改作錄音機,攔路的人或要求新郎、新娘唱歌,或者要他們向攔路者分發香煙、糖果。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只有讓攔路者滿意,才讓通過。一路上攔路的人越多,越說明新娘的才貌聞名遠近,新郎也就越光彩。
二、避沖
新郎迎新娘到自己家門口,男家便放鞭炮迎新。此時由男方親族中或鄰層中福貴雙全的年長婦女和喜娘扶新娘進門,里家的其他女眷暫時回避,等新娘進了大廳后才能見面。這種習俗叫避沖。
三、關新人房
在新娘未 到男家的,新郎家挑一個聰明憐俐的男孩候在門口,待接親的隊伍一到,這男孩便上前將嫁妝中的新馬桶接過來,這叫摜(提)馬桶。這男孩還應先進新房,與預先在里頭的男女孩子一起關緊房門要新郎討香煙、糖里,方肯開門。這時,新郎、新娘拜過祖先和父母、翁姑,舉行過婚禮后由喜娘為前導引進新房,于是便要拍房門,舊時拍房門還要由喜娘唱《拍房門歌》現在多由新郎與關房門的人討價還價。討價還價的時間越長,新郎、新娘越有耐性,則意味著今后夫妻恩思愛愛的日子越長。最后新郎答應關房門的小孩要求,小孩才打開房門,讓他們進屋,新娘的新馬桶里有不少禮品,這是給摜馬桶男孩的酬勞。
四、鬧房
是晚,兩家都備豐盛宴席用待賓客。賓客中,新郎的舅父最尊貴,招待須至敬盡禮,宴會中應坐首席。是夜,各地大都興鬧房。鬧房多由諸親朋好友參加。鬧房內容是出一些讓新郎、新娘難為情的題目,戲謔一對新人。
五、回門
舊時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就派人請新婿夫婦回娘家。福清各地均有此習俗,舊稱歸寧,也叫請回門,俗殃““請頭行”50年代后期,不是嫁后第三天請回門,而是第二天那請回娘家。這天由女方派家人請新郎、新娘回娘家,女方家中設宴款待女婿。女兒。席前先進蛋面,讓女婿用湯匙切開煮熟的雞蛋才可開宴。家宴多在下午或晚上進行,陪伴的多是女方親眷,席間由家長向女婿逐一介紹見面,并告訴稱謂。按照舊例,請回門后,新郎回家,新娘要留住娘家一個月。現在則多改成第二天或當日即回。
合婚介紹
很多人要組成家庭的時候,會先通過婚姻八字配對看看能不能結合,這是根據男女雙方的八字算命看喜忌來論定的,只有夫妻雙方的八字五行都能和諧,才能使得婚姻美滿幸福。
重要性
婚姻和睦是家庭幸福的基礎,也是社會穩定的因素之一。人生旅途數十載,如果家庭幸福,猶如轉眼之間,倘若婚姻不幸,就會度日如年。盡管人們對婚姻均很慎重,然而從現實中看,婚姻不幸福的還是比例很多,有生離的,有死別的,有貌合神離的,有整日爭吵不休的,而能相伴一生的美滿婚姻并非很多,尤其在離婚率呈直線上升的現代更是如此。合婚是一個關系婚姻的很嚴肅的事情,切記不可輕易相信一些網絡軟件的合婚,有需要可咨詢專業人士。
合婚歌訣
十二屬相婚姻相合
黑鼠黃牛前世修,青虎黑豬上等婚。
金龍玉雞兩相投,白蛇紅猴一世福。
蛇兔聯姻家豪富,牛羊成親兒女稠。
紅馬白羊兩情愿,玉兔黃狗到白頭。
十二屬相婚姻相克
羊鼠一旦休,白馬怕青牛。
金雞怕玉犬,龍兔淚交流。
虎蛇如刀錯,豬猴不到頭。
出嫁犯月
正蛇二鼠三老牛,四猴五兔六月狗,
七豬八馬九羊頭,十月老虎滿山吼,
十一金雞架上愁,十二囚龍海底游。
蛇與猴合
紅蛇白猴滿堂紅,合婚相配古來興,大婚相對子孫有,福壽雙全多康寧。
鼠與牛合
黑鼠黃牛正相合,結不岔脫,兒女百年多長久,富貴榮華福祿多。
馬與羊合
紅馬黃羊兩相宜,這等婚姻不累罪,日子豪富久長在,子孫壽祿更奪魁。
兔與狗合
青兔黃狗古來有,合婚相配到長久,家門古慶福壽多,家財足北斗。
虎與豬合
青虎黑豬上等婚,男女相合好來因,財祿豐盆當事順,人口興狀有精神。
龍與雞合
黃龍白雞更相投,出門發財好來由,兒女滿堂子孫廣,福壽長綿永不休。
羊鼠一旦休
羊鼠相交一旦休,婚姻匹配古人留,諸君若犯羊與鼠,夫妻不利難則天。
白馬怕青牛
只未白馬怕青牛,十人近看九人愁,配夫若犯青牛馬,婦女也難到白頭。
金雞怕玉犬
金雞玉犬難躲避,合婚子虧不可迂,二屬相爭大不通,世上犯者要緊忌。
龍兔淚交流
合婚不幸皺眉頭,兔兒見龍淚交流,男女時常犯爭斗,苦如黃蓮少夢愁。
虎蛇如刀錯
蛇虎配婚如刀錯,男女不合沒著落,生兒養女也難活,日子艱難沒法過。
豬猴不到頭
豬與猿猴不到頭,終朝每日淚交流,男女若能長共久,合家不利一筆勾。
納采
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雙方約定進行“納采”禮的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為贄見禮物(最初用活雁作為贄禮,即取雁為候鳥,秋南飛而春北歸,來去有時,從無失信來作為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飛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須長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后來也用羔羊、白鵝、合歡、膠漆等作為贄禮的),來到女家大門外,對女家擯者(輔助行禮的人)說:“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賞給某某(婿名)一個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據祖先遺下的規定,讓我來向您家主人請求舉行選擇貴府小姐的儀節。” 女家主人得到通報后親出大門迎接,賓主互作一揖讓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達前來行納采禮節的意思。主人答禮,收下活雁并謙讓一番。媒使見婚事得到女方家長的正式應允,就告辭回去復命了。 催妝 送妝 鋪房 這三項儀節在先秦文獻中未見記載,是后代在婚禮的演變中發展出來的。
催妝
是男家派人攜禮催請女家及早為新娘置妝的儀節。宋代,親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妝花髻、銷金蓋頭、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則答以金銀雙勝御、羅花璞頭、綠袍、靴等物。
送妝
是親迎前數日,女家派人將嫁妝送至男家的儀節。嫁妝往往用箱籠裝著,也有人家為炫耀陪嫁,將嫁妝用方桌一一鋪開,排成一個縱隊浩浩蕩蕩地送至男家。嫁妝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飾、衣服、綢緞、文房四寶及金銀器皿等,還有以田地房屋、店鋪、當鋪作為陪嫁的。浙江一帶,嫁妝中有一種叫做“子孫桶”的(大桶上有一大蓋,為新娘生育時用),桶中盛有紅蛋、喜果、謂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紹興一帶,還有送“女兒酒”作為嫁妝的,即在女兒滿月或數歲后,即釀酒數壇埋入地下,待女兒出嫁之日,取出作為嫁妝禮品送至男家。
鋪房
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鋪設新房的儀節,有時和送妝同時進行。宋代,親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鋪設帳幔、被褥及其它房內器皿,并且備禮前來暖房。然后以親信婦人或從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許外人進入,以待新人。鋪房人必須是福壽雙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現代有些地方還流行此俗。
親迎
是新郎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儀節,也是古今婚禮中最為繁縟隆重的儀節。 椐《儀禮.士婚禮》記載,結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結婚禮服——系有淺紅色花邊的純衣(絲質衣服),頭上戴著“次”(編好的假發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著保姆,新娘的女隨從則披著白黑色相間的外衣,站在后面。 當新郎穿著禮服,帶領著墨車(新郎坐車)、彩車(新娘坐車,設有幃簾)、從車、仆人等迎親隊伍來到新娘家大門外時,女家主人親自出來迎接,經過一番揖讓,雙方來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過稽禮(古代跪拜禮中最重的一種,需磕頭至地多時)的大禮之后,新娘就從房里走到東階上她父親跟前,父親告誡她道:“今后要時刻小心、恭敬、謹慎,不要違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同時,將一件衣服給她,作為告誡的證物。接著,新娘再來到西階上她母親跟前,母親給她在腰間系上一條帶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誡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務。” 隨后,新娘隨新郎下堂來到大門口,新娘披上御塵的外套登上彩車,并從新郎手中接過駕車的帶子。于是,新郎駕著彩車往前走,在車輪轉了3周后,新郎將車子交給駕車的,自己則乘坐墨車先走,因他還要到自己家門前迎候新娘。
親迎
流傳到后世,多以花轎、喜車、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結婚禮服多為繡有龍鳳圖案和彩飾的鳳衣鳳冠,垂下絲穗以遮面,也有以紅巾一帕、紙扇一把以遮面的。當新郎親迎來到女家時,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轎,新娘的親友則要當眾試才——請新郎賦詩,新郎在當場吟誦了“催妝詩”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轎。上轎前,女家先使一婦人手持燈或鏡子向轎中照一下,謂之“照轎”,認為這樣可以壓邪。 近代,花轎起轎后,女家在門口潑上一盆水,原意是認為水可以滌除污穢,當然也可以壓邪治鬼,后來演變成“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祈祝女兒出嫁之后和婆家關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花轎
在迎歸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擁,好不氣派:最前面的是開道的,緊隨的是執事的、掌燈的、吹鼓奏樂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轎。沿路吹吹打打,呈現出一派喜慶景象。 花轎迎至男家,鄰人鄉親還要索取吉利錢,謂之“攔門”:送親者以銅錢向空中揚撒,兒童爭著去搶,叫做“撒滿天星”,另有一個手執花斗,將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錢、果子等物望門而撒——據說是用以禳避阻擋新婦進門的煞神——稱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轎了,但雙腳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條、氈席或麻袋。因古人認為,地與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腳一旦與土地接觸,難免會觸犯地神,因此,必須鋪上氈或席來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婦家》詩記敘了這一習俗:“青衣轉氈褥,錦繡一條斜。”宋代改氈為席,稱做“傳席”或“傳袋”,即以席或麻袋輾轉傳遞,直到洞房前,席諧音“息”(即小兒、后代),袋諧音“代”,都是傳宗接代的意思。后來也有使女家親戚中力氣較大者抱新娘下轎登床的,演變至今,已成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轎、下轎的了。 當新娘來到新房門前時,還要從馬鞍上跨過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壓邪的。
拜堂
:是新娘過門后拜見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親戚及夫婿的儀節。 先秦時,新娘拜見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贊者引帶著去見公婆。新娘雙手捧著盛有棗子和栗子的竹盤,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臉向東行拜禮,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盤擺在席上,公公用手撫了一下,站起來回拜,新娘再行拜禮,然后下堂,從女隨從手里接過盛有肉干的竹盤,走到婆婆的坐席前,進行如同剛才一樣的儀式。 接著,贊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種以甜酒賜給新娘的禮節,然后,新娘再用根據規定準備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饋食禮”,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來照料。 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獻之禮”賜還給媳婦。 再公公婆婆和媳婦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階下堂,新媳婦由東階——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顯示新媳婦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婦的資格。 再拜見公婆后第三個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婦要到夫家的祖廟行“廟見之禮”——即拜見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靈。經過這一系列儀式,新媳婦才算正式成為夫家家族中的一員。 從漢魏到唐代,北方一帶,拜堂有在“青廬”中舉行的。所謂“青廬”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設一帳幕,新娘從特備的氈席上踏入青廬,公公婆婆則踏著新娘的腳印隨后而入,以壓媳婦的銳氣。新娘入門后,先拜豬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見公婆及親戚。 后來,逐漸把拜堂這一儀式改在新婚之夜進行。新郎迎請新娘進門后,各執一端用紅綠彩緞結成的同心結,并立在高燒大紅龍鳳喜燭的堂前,請男家福壽雙全的太太,以秤桿或機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見公婆及尊長親戚。這時,拜與被拜的雙方往往要互贈禮物。最后夫妻交拜,禮畢之后,新人由親友送入新房。
酒筵合酒
古往今來,酒筵幾乎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流傳到今天,“吃喜酒”已成為民間行婚禮的簡稱。 當然,酒筵有蘩有簡,規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義,則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親朋好友的承認。因此,酒筵也是婚禮中最具有社會意義的環節。 先秦時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眾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專設一席,新郎新娘在司儀的指揮下,相對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飯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時間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義的儀式無過于“合酒”了。 “合酒”,是以線相連,新郎新娘各執其一,相對飲酒的儀式。酒杯一分為二,象征夫婦原為二體;以線連柄,則象征兩人通過婚姻而相連;合之則一,象征夫婦雖兩體猶一心。新婚夫婦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調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間互敬互愛、親密無間。 由于這一儀式意義深遠,所以后來的婚禮中都少不了這一節目,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名稱有所不同(“飲交杯酒”)、器皿也有所變化、飲酒的形式也不一樣。 秦漢以后,在婚禮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帳”、結發等儀式。當新郎將新娘迎入新房后,兩人一起在婚床帳中女左男右對坐,隨后由前來參加婚禮的女賓或司儀邊唱邊向帳中拋灑金錢彩果,即所謂“撒帳”。接著,將一些預先從新郎頭上取下的頭發交給新娘,讓她和自己的頭發梳結在一起,稱為“結發”。 這以后,新郎就從床上下來,到外室接受親友道賀,招待眾人參加酒筵,而新娘則仍然在帳中繼續安坐,直到酒筵結束,新郎再度回房為止。
鬧房
在近代,這是新婚夫婦在婚禮之夜在新房接受親友祝賀、嬉鬧的儀節,民間有“新婚三日無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的說法。 在先秦時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結束,標志著婚禮之夜儀式的基本結束,接下來,新郎新娘就安寢了。 大約在漢代時,參加婚禮的賓朋不甘就此罷休,于是就有了“聽房”的做法:新婚之夜,愛看熱鬧的人悄悄來到新房窗外,偷聽新郎新娘的言語及舉動,以此為笑樂。 傳衍至晉代,民間已有戲弄新娘的習俗:于大庭廣眾之前,以各種怪問題來難新娘,甚至對新娘施以種種惡作劇。 后來流行的“鬧房”,可能就是這一習俗的演變。 各地的“鬧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鬧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時鬧過了頭,往往給主賓雙方帶來尷尬和不快,但因為它給婚禮增加了熱烈的氣氛,所以后來的婚禮中往往少不了這一節目。編輯本段北京結婚禮儀保親
所謂保親,就是介紹婚姻。父母給子女選擇配偶,一般都是由親友來保親,俗稱“說媒”。其程序通常是這樣的:通過媒人介紹,男女雙方父母同意后,首先要各寫一個“門戶帖”,將男女雙方的姓名、年齡、籍貫、祖孫三代名號、官職等寫在上邊,讓媒人互相傳遞給對方父母過目。 在這之后,男方主婦擇吉日去女家探視,實際上就是去摸清女方家的各種情況,如其家庭成員的官職地位、財產狀況及姑娘的德才和容貌。
合婚
經過互相查訪、探視,雙方父母均無異議后,下一步就是“合婚”。男女雙方各用一叫順紅紙的折子,上書“生辰八字”,將男女雙方出生的值年、值月、值日、值時的天干地支列于紙上,然后請“星命家”測看男女雙方“八字”,俗稱“批八字”,這就是所謂“合婚”。 按照中國舊式婚制,一般必須經過星命家推算,認為男女屬相相合才能結婚,以免婚后夫妻相克或妨礙家運。在老北京有所謂“十二屬相相合”說法:“青兔黃狗古來有;紅馬黃羊壽命長;睡鼠黃牛兩興旺;青牛黑豬喜洋洋:龍雞更久長。”此外,還有所謂“十二屬相相犯”的說法:“白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錯,龍兔淚交流,金雞怕玉犬,豬猴不到頭。” 經過命館先生的一番推算后,男女的婚事才會有結果。一般情況下,命館先生根據“乾造”(男方)和“坤造”(女方)的生辰八字及屬相,寫出鑒定(如“子與丑合”等),再根據“黃道吉日”和喜神方位,擇定迎娶日期,并將這些東西寫在一個紅紙折子上。這個紅紙折子,就是所謂“龍鳳帖”。在傳統婚制中,這個“龍鳳帖”特別重要,它相當于今天的結婚證書。只有取得了它,才算完成了合婚手續。
放定
放定,俗稱“訂婚”,就是確定婚姻關系的手續。老北京的放定,有放小定和放大定兩種形式。放小定也叫“過小帖”,是舉行一定的訂婚儀式,因為規模比較小,故稱小定。男女雙方經過命館先生推勘后,便選定一個“黃道吉日”舉行放定禮。 一般情況下,男方給女方一個或一對金屬戒指,讓女方戴在手上。有些大戶人家,則特別講究,在放小定時,男方要送女方四樣金銀首飾,即一對戒指、一對鍋子、一對耳環、一個頸圈。其用意,無非是表示男方以“家法”約束姑娘,意在使其過門后穩重。放定禮后,姑娘便改變頭型發式,由過去留辮子不扎辮根,改為扎上紅辮根。女方家人便約束少女,不準外出,籌辦嫁妝;而男方則開始籌備婚娶。 放大定,也稱“過大禮”,指男方向女方送彩禮,以便確定婚期。放大定意味著男女雙方聯姻已成定局。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禮,多是在這時進行,這無疑是買賣婚姻的集中表現。 父母將女兒嫁出去,如同賣出一件商品,公開要價,有時雙方討價還價。如單獨放大定,禮品要比放小定時更多一些,由男家送給女家一些首飾、衣服之類;而富者當然很講究,正如北京童謠所唱:“小姑娘,做一夢,夢見婆婆來下定,真金條,裹金錠,桃紅裙子扎金鳳,繡花鞋,蝴蝶兒夢。”
迎娶
迎娶也叫“迎親”,或“親迎”,是舊式婚禮最熱鬧的一步。當年有一首童謠唱道:“大姑娘大,二姑娘二,小姑娘出門子給我個信兒。搭大棚,貼喜字兒。牛角燈,二十對兒,娶親太太兩把頭,送親太太大拉翅兒。八團褂子大開楔兒,四輪馬車雙馬對兒”,反映了迎親時的熱鬧情景。 迎娶儀式一般在上午舉行。首先由娶親太太到喜房給天地爺上香,新郎按娶親太太的意思,上前磕三個頭。新娘上轎后,娶親隊伍便抬著花轎往男方家中趕。當娶親隊伍臨近家門時,一般都要令吹鼓手們鳴鑼奏樂。當新娘到喜房后,由娶親太太給新娘擦胭脂抹粉,加以修飾。這道禮儀俗稱為“開臉”,表示新娘從此由少女變成少婦了。隨后,在娶親太太主持下,新郎新娘,給天地爺上香,叩三個頭,叫做“拜天地”。拜罷,夫妻對拜,行新婚之禮。 迎親儀式結束后,首先要進行的是“坐帳”。新郎、新婦雙雙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新郎將自己的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應該壓倒女人一頭,也表示男女已同床。娶親太太說幾句吉祥話后,便把帳子一拉,謂之“撤帳”。 接下來,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喝時以紅頭繩將兩個酒杯系在一起,娶親太太將一杯遞與新郎,送親太太將另一杯遞給新娘,各飲半杯,再予互換,意思是“千里姻緣一線牽”。然后,新婚夫婦同吃“子孫餃子”、“長壽面”。吃時,通常男家安排一男孩隔窗大聲問道:“生不生?”娶親太太或新郎回答說:“生!”表示生育后代。
鬧洞房
舉行婚禮的當晚,一般都要“鬧洞房”。在北京及北方許多地方,都流行著“三日無大小”的鬧房風俗。持老觀念的人認為,越鬧越發,不鬧不發,甚至有“人不鬧鬼鬧”的說法。 鬧房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向新人拋撒糖果、喜果;有的則對新人勸酒,甚至灌酒;還有的將蘋果用線拴在帳上,讓新人對啃。本來美妙的洞房花燭夜,變成了難熬的惡作劇。
回門
洞房花燭夜后,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親三代,并拜見父母等長輩,定名分,認大小。 婚禮舉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與父兄親友行回見禮。這就是所謂“回門”,也叫“回酒”。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趕著馬車來接新婦,新婦臨行前,向公婆叩頭,然后與新郎坐馬車到娘家會親。到娘家后,新婚夫婦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親牌位行禮,然后給女方父母及長輩們行叩首禮。 見完禮后,便擺開宴席,請新婚夫婦喝酒。飯后,新郎獨自回家,新娘則要到晚上才能回來。到了此時,一場富有戲劇色彩的婚禮才告閉幕。編輯本段少數民族地區結婚習俗說到中國的傳統婚俗,人們便會想到什么“三書六禮”“三拜九叩”這些繁俗禮節。但一提到我國少數民族的結婚思緒[1],便不會有太多的印象,其實由于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使得各地的婚俗都呈現出很大的不同,而正是這些絢麗多姿的婚俗習慣構成了人類社會中一道亮麗風景線。
辣子面
白族人婚禮以熱烈隆重而著稱。因白族話中“辣”與“親熱”諧音。因此,當新郎進入洞房時,新郎的伴郎們即將辣子面撒入早已準備好的火盆里,一時辣味四溢,嗆得新郎和新娘一陣大咳。接著,新人在新房里吃喜飯、喝喜酒,在飯菜及酒肉中同樣調入很濃重的辣子面,辣得新郎新娘難以下咽。這時鬧喜的人們便爆發出一片歡聲笑語。
夾生飯
居住在滇南哀牢山的葉車人,其婚禮多在黃昏時分舉行。當新娘被接到夫家后先要進入大房,向供桌上象征祖先歇腳處的一塊篾笆叩頭,面向酒席長輩行埋頭禮,表示心甘情愿嫁給新郎,海枯石爛心不變。在婚禮中,要吃夾生飯,這夾生飯必須蒸至5成熟,使其外熟內生。葉車族人認為新娘吃夾生飯是添丁的好兆頭。
離娘飯
在魯南山區一帶流傳著一種“離娘飯”的習俗,顧名思義是離開母親的最后一頓飯,有道別餞行之意。“離娘飯”一般在婚期的頭天晚上進行。據說,新娘只有吃好這頓飯,將來的日子才能甜美幸福。飯桌上按長幼落座,新娘的母親張羅酒菜,并要親自掌勺。主菜是新郎家上午派人送來的一只公雞和一只母雞。這道菜稱“離娘飯”,意味著女兒離開娘以后定會大吉大利。另外,配有一碗水餃,一碗面條,一碗大米干飯。餃子預祝新人早生貴子;面條則喻婚姻天長地久;大米干飯就是白頭偕老之意。飯菜備齊,母親落座,新娘首先起來,端起米飯遞給父親,父親接過繞桌一周遞給哥哥,哥哥端起碗舉給新娘,新娘馬上銜上三口,吐在早就放在桌子上的手帕里,嬸子或嫂子迅速將手帕包攏裝進新娘的衣袋,讓她第二天帶到夫家去。隨后,大家開始吃喝談笑,新娘要說些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叔嬸哥嫂教育之情的話,長輩們要再對新娘交待一番,充滿了依依惜別之情。這時新娘悲喜交集,情不自禁落下淚來。弟侄見了,高興地叫,說這是給他們留下的“金豆子”,引得新娘破涕而笑,大家也就含笑同樂。隨即席散人去,各自為明天的出嫁儀式做準備
雞肉為媒
傣家青年男女社交戀愛,傣語稱為“約騷”。當地漢族稱為“串姑娘”。傣歷新年那一天,傣家竹樓里到處可聞一片殺雞聲,雞燒好后,便見姑娘穿上盛裝,把雞肉拿到集市上去賣,等候自己喜歡的小伙子來買。興高采烈的小伙子紛紛前來問價,如果姑娘說:“吃了再稱。”吃后又加倍要錢,便是不喜歡了。若姑娘喜歡買雞肉的小伙子,姑娘便會遞給小伙子一個凳子,讓他坐到自己身邊。這時,小伙子說:“我們傣家有句俗話:‘一起吃才香,一起抬才輕’,來我倆一起吃,雞肉才會更香。”姑娘對說:“我們傣家也有句俗話:‘放開來吃才香,放開來才利索’,這里人多嘴雜,干脆我倆抬到林子里去吃。”
雞眼為證
苗族人在選擇結婚良辰吉日時,南方父母一定與媒人同赴女方家商定。女方家殺公雞一只,煮熟之后,雙方共同觀看雞眼,此禮儀一般在深夜舉行。如果雞的雙眼全睜或全閉,則表示吉利;如果雞眼一只睜著一只閉著,則認為不吉利。看完雞眼,雙方就開始協商婚期,一般訂在“午日”或“子日”,苗民認為這兩個日子是大吉大利之日。
同飲雞酒
居住在貴州省織金洞風景區新莊村邊遠山區的苗族人忠厚老實,勤勞樸素,他們的戀愛方式是在“曬月亮”、跳花節、對歌、趕街等集體活動中認識結交。提親這天,男方家請人帶來兩只大紅公雞到女方家來,但這兩只雞必須當眾殺死,用兩滴血放在酒里混合后讓男女雙方飲下,表示百年到老;雞心、肝不切破按原樣煮熟吃下,表示永遠不變心;雞腸子也不切斷,吃了后表示連接一起,永不分離。吃這些東西時,有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說一些吉利話和比喻詞,這樁事就算定下來了,這就叫吃雞酒。 居住在黔東南臺江的苗族人,在吉日來臨時,男女雙方為婚事忙個不停。女方一般要舉行祭祀儀式,特請司儀將少許酒和供物扔在地上,說些吉利話,祝福待嫁女兒婚姻美滿幸福。這時男方司儀從口袋掏出幾毛錢交給女方司儀,二人喝糙米釀制而成的交杯酒,意即已為男女青年搭好了婚姻橋梁。午后,迎親隊伍便在司儀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從女方家出發去迎娶新娘。編輯本段婚禮禮儀的為什么?為什么在婚姻典禮時,新娘總是站在新娘的左邊? 古時候,盎格魯撒可循的新郎常常必須挺身而出,以保護新娘子免得被別人搶走。在結婚典禮時,新郎讓新娘子站在自己的左邊,一旦情敵出現,就可以立即出佩帶在右手的劍,英勇擊退敵人。 為什么鉆石訂婚戒指要戴在左手無名指上?[2] 古人認為左手無名指的血管直通心臟,中古世紀的新郎把婚戒輪流戴在新娘的三支手指上,以象征圣父、圣子、和圣靈三位一體,最后把戒指戴在左手的無名指上。于是左手無名指就成為所有英語系國家傳統戴婚戒的手指。 為什么新娘要戴手套? 在中古世紀時,準新郎提出來象征愛的信物,以穩定心上人的心。當時許多紳士送手套給心上人表示求婚,如果對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時戴著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答應求婚。 什么新娘要戴面紗? 最初,新娘的面紗象征著青春和純潔。早年,基督徒的新娘戴著白色面紗,已表示清純和歡慶;或戴藍色的面紗,以示如圣女瑪麗亞的春節。據說,當年瑪紗?華盛頓的孫女妮莉?華樂斯在結婚時別出心裁的披著白色的圍巾,掀起一時風尚。這也就是今天新娘戴白面紗的習俗的由來。當年瑪紗的未婚夫見她站在蕾絲窗簾后,驚為天人,贊歡不已。這給了她在婚禮時戴白紗的靈感。 為什么新娘穿白色禮服? 自羅馬時代開始,白色象征著還清。在一八五零年到一九零零年間,白色也是富裕的象征。到了本世紀初,白色代表純潔的意義就遠超過其他。
你看看體檢操作手冊里面寫的 色覺檢查 采用標準色覺檢查圖譜,例如《喻自萍色盲本》或空軍后勤部衛生部編印的《色覺檢查圖》等,須由專科護士或醫師檢查。
色盲檢測圖的內容除了數字之外,還有水壺、動物等圖案,所以當你看不太準的時候,它可能不是數字,是其他的圖案。然后就是當你看不太清的時候,可以稍微瞇著眼睛看,就像近視眼有時候瞇著眼睛反而看的更清楚一樣,眼睛瞇起來可以避免你只看到圖案的局部,整體來看就能看出來。還有一種情況,如果你是色弱,有些顏色看起來也會很費勁,比如紅綠等。可以自己百度這些色盲檢測圖,稍作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