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基督教沒有矛盾,佛教與基督教都是偉大的宗教,只是兩個宗教的一些教徒僅僅從字面上粗淺地理解教義,就互相詰難,給人們留下“有矛盾”的錯覺,這是不應該發生的事。
應該說佛教、基督教與道教只是修行方法不同,最終殊途同歸。
希望大家清楚,每一個宗教信徒的發言,都只能是代表他自己,并不能代表他所信仰的宗教,因為個別信徒不當言論引起互相詆毀宗教是在造罪呀。這里特別推薦佛教師兄們讀讀圣嚴法師的《基督教與佛教之間》、《基督教的神之研究》、《偉大的基督教》,希望不要再非議基督教,造口業的果報都需要自己承擔的。
沒這種說法,互不障礙,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就可以。特別是佛教可以包容一切正法宗教。
問:請問如何引導基督教的朋友、親人來學佛?
凈空法師答:想度基督教徒,你這個心不能說不好,也不能說完全好。我們跟所有宗教往來,不要有這樣的心,想把他變成佛教徒。如果有這樣的心,宗教就免不了戰爭。為什么?爭信徒會打架,不可能和睦相處。我們如何與他相處?我們尊重他、敬愛他、信賴他、幫助他,希望他是真正的基督教徒,希望他將來真正升到天國,親近耶穌,這樣就對了。我們要想把他拉進佛教來,他想把我們佛教徒拉去信他們,這不是朋友之道。我們交朋友,我不會把你家的小孩拉來,說:“你叫我爸爸,不要承認你自己的爸爸。你要反對他,你要認我作爸爸。”這兩家不就要打架了?我們對他應怎樣?“你要孝順你的父母,要聽你父母的話。”人家很歡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我們勸導他,好好的學它的經典。神愛世人,你要把神的愛落實在自己身上,自己代表神、代表上帝愛一切世人。我們要這樣教他,這個世界上就不會有宗教戰爭,宗教與宗教之間才會和睦相處。他信哪個教,我們尊重他那個教,我們幫助他信他那個教。
我們對任何一個宗教都禮敬,決定沒有毀謗、輕視。我們入基督教堂,見到十字架,我們也致敬。到天主教堂見到耶穌像、圣母像,我們也跪下來拜。他們看到就很奇怪:“你們怎么會來拜?”我就告訴他:“那是阿彌陀佛。”“那怎么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神通廣大,應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現什么身。你們是基督徒,應以基督身得度者,觀音菩薩、阿彌陀佛就現基督身來度你們。應以回教阿訇身得度,就現阿訇。所有宗教都是一家。”他們講:“神只有一個,唯一的真神。”我們也跟他說:“確實是一個真神,一個真神能夠示現種種不同的形相,度種種不同的根性,于是雖有許多不同的宗教,還是一個神,那就不會打架了。”
所以,我見到耶穌也拜,見到瑪麗亞也拜,見到大梵天也拜,見到他們的宗教我都拜。我拜給他看,我不但拜你們的神,我還讀你們的經。我知道你,你不知道我,你吃虧了。你要想知道我,你好好去念佛經,你就曉得了。
所有宗教都是一家人。你要提倡這個第一,反對那個,最后反對都是反對你的神。那個神變一個樣子,你就不認識了,你就反對他,錯了!他是千變萬化。就好像我們自己的爸爸一樣,自己的爸爸換一個打扮,穿上另外一種衣服就不認識了,就不認他是爸爸了,這成什么話!。
所以,大家都敬神,神的神通廣大,應以什么身得度就現什么身。以佛的立場來看,所有一切神都是佛菩薩化身。如果換到你們的立場來說,諸佛菩薩都是上帝的化身,不就扯平了。在回教里面,所有一切宗教的神明都是阿拉的化身。統統擺平了,一家人,不要再打架了,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大家都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
有兩個原因,決定不可以同時信仰佛教和基督教。
第一,這兩個宗教的信仰目標有本質對立
佛教屬于無神論,不承認世界存在可以決定人的命運的東西,并且佛教信仰的目標是涅??,而涅??不是神,僅僅是一種修行的狀態。
基督教屬于有神論,基督教相信世界是由神創造的,人的命運由神控制。
所以,正是由于這兩個宗教在信仰目標上的是對立的,這樣必然就會成為一種相互否定的關系。如果你相信佛教的無神論,就必然否定基督教的上帝;如果你相信基督教的上帝,必然會否定佛教的觀點。
第二,基督教是排他性宗教,不具有兼容性
在基督教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概念,叫做“異教徒”,所謂異教徒就是指不信神的人,也就是不相信上帝的人。這個概念帶有絕對的排他性。
異教徒這個概念只屬于基督教,別的宗教沒有。因為這個概念在基督教立場上實際上是和敵人等價的。就是基督教本身的教徒,一旦被指為異教徒,也是死路一條。西方歷史上的宗教戰爭,實際上就是基督教與異教徒的戰爭。
另一個現象是,即使都是在信仰上帝的前提下,基督教內部也分成若干派。比如,現在的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都宣稱自己是基督教的正宗,否認對方是基督教的性質。其實這三個教派沒啥根本差別。
可以想見,由于基督教信仰的這個排他性質,造成同門之間都互不相容,更不用說這種信仰可以提供出一個容納其他信仰的空間了。
總之,在信仰這個角度上,基督教和佛教是互不相容的。沒有人能夠同時信仰。
目前在世界宗教界這個層面上,佛教和基督教也只達到了“對話”的程度。也就是說信仰佛教的人和信仰基督教的人彼此承認對方的存在,相互間進行了溝通。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因為承認對方的存在不等于承認對方存在的正當性。只有承認對方存在的正當性時,才能承認對方信仰的正當性。所以,兩種信仰相容的局面還早著哪,更不用說同時信仰了。
無論佛教、道教、基督教,都是追求宇宙自然人生大道的修行者。我們用現代話來理解吧!先來看一個例子:
以“爬山”為例。首先我們先確認“登上山頂”這個過程是必然的結果,這是肯定不會改變的。于是有A、B、C三人一起登山,A走的是南坡,用桿杖登上去的;B走的是北崖,用錘釘攀上去的;C走的是西壁,用爪犁爬上去的;他們都登上了山頂,下來以后開始收徒弟,他們都以自己親自爬上去的經歷和工具教他們的弟子,對其他兩人的做法,跟自己的體驗,或承認其他兩人的成果,或否定其他兩人的成果。那么,“登上山頂”這個事實的實現已成為“客觀事實”,但是這些以自己經歷為經驗來傳遞的方法,就叫做“主觀經驗”。
在《金剛經》里,佛陀曾說過,“一切圣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講的就是A、B、C相互爭執的本相,也就是宗教的本質原本都一樣,但是卻因為創始人(準確的說應該是“發現者”)本身的文化程度、社會背景、成長環境、領悟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等的不同,而造成了差異(這就是為何宗教會彼此抵制、排斥的根本所在了)。
因此,所有的宗教的核心就是“明白或洞悉宇宙真相”,完成生命的終極關懷。
您好
釋迦牟尼講,修佛有八萬四千法門,都可以成佛。佛教不排他
基督教認為,神只有耶和華一個,其他的,包括佛教,都是害人的
可以追問
祝新年快樂
基督教早期經典《水上門徒行》(水徒行傳、水徒福音)在2004年被教皇公開確認是真的。《水上門徒行》中基督自述:“你(佛陀)所賜給我的道,我將在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賜給他們,他們也將領受”。
這部經典實際上已經指出:耶穌基督是在印度學了12年佛法以后,針對西方人特點,把佛教的凈土宗加以簡化的方便法。因為天堂雖然不是凈土,但是去凈土的過渡,是“凈土預科班”、凈土集訓班,基督將在天國把人們送到阿彌陀佛的凈土。
書中內容很多
但并不好公開討論
因為基督徒們絕不會承認
甚至引起爭端
畢竟現在中國 很多地方的基督徒 都集結一伙人 四處砸佛像
不敢惹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