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吠陀占星的介紹 所謂「吠陀占星學」(Vedic Astrology),或稱「古印度占星學」(Ancient Hindu Astrology),是指印度民族的傳統占星學。
「吠陀」(Veda)二字,原意指「神的啟示」或「神秘的知識」,是印歐語系中最古的圣典文獻。而吠陀經書之成書時期為公元前十世紀至前六世紀,為印度宗教萌生之依始。雖說吠陀經成書于此時,但吠陀時期則可追溯至公元前二千年或更早。
「吠陀經」的知識可分為六個部份,統稱「吠陀六支分」(Vedangas),此六個部份為科學(Shiksha)、音韻(Chhanda)、授記(Vyakarana)、語釋(Nirukta)、祭禮(Kalpa)及周諦示(Jyotisha or Astrology)。而「周諦示」者,時間科學也,包括了天文學和占星學兩種。其中「占星學」更代表了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觀察能力,故被認為是「吠陀六支分」中的最重要部份。
「吠陀星學」雖然有遙遠流長的歷史,但卻比之其它家占星學(即西洋及中國兩家),保存得更為完整。幾千年以來,從未因為遭受到任何因素,而令其淪落失傳,也沒有受到外來的西洋思想影響,受到社會人士的鄙視。在印度的民族里,「吠陀星學」更一直被認為是高深的知識,高層及學術機構素來均設法保存它的完整,所以印度的占星學家一向擁有著崇高的社會地位。而研究「吠陀星學」的人士,許多均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博士者流,亦大不乏人。
與現今的「西洋占星學」比較起來,「吠陀星學」會顯得遠為實用。蓋「西洋占星學」主要探究個人的脾氣性格及天賦才能,即使在流運的各種技巧上,亦不擅長推斷事件之發生時間。這是因為在西洋的文化思想上,一向均強調個人的「自由意志」(free will)。個人的天賦能有多大的發揮,一生能有多大成就,是完全視乎個人的意愿而定,這種思想已在西洋哲學及宗教上存有根深柢固的影響。反觀印度人,他們的預測體系已經歷幾千年的磨練,在研究方面,主要強調個人命運里的事態,「宿命」思想比之我國有過之而無不及。說明白一點,我們可以說在「吠陀星學」里發現,百分之九十五的研究是與個人的名譽、運氣和財富等有關,而只有百分之五會提及個性和心理。一個人的人生中何故會發生若干事情,又或者是甚么因素影響個人,而令他遭遇到某些事情,如此種種的「西洋占星學」概念,在「吠陀星學」中并不存在。所以說「吠陀星學」是較為實體化,而「西洋占星學」則較為抽象化。然而「占星學」又在今日的印度人眼中扮演著甚么角色呢?
印度科學部長穆利馬諾哈爾喬希(Murali Manohar Joshi)去年曾宣布該國二百間大學中,有三十五間必須設立「占星學」科學士課程。喬希其人不但是一名物理學家,而且在領導層中亦擁有頗高地位,他認為「伏陀經」和「奧義書」一類的古代梵文經書,蘊藏了所有科學知識的要領。
縱使喬希這項政策惹來印度國內眾多科學權威的非議,但卻反而受到「印度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大力支持,而且公開發表言論,認為「占星學可被認定為一種科學,理由是它有值得探究的需要及價值。」
就占星學的本身價值而論,在大學內設立課程,可有以下三個理由:
(一)觀今所有大學均名正言順地設有經濟學課程,而且各國每年均支付顧問公司龐大的開支,以獲得管理和經濟上的咨詢,方才實行諸項政策。在經濟學家及管理專才的工作范圍中,最重要的部份是「預言」,然而天曉得他們是否會比占星學家的預言更準確。
(二)在印度,已有好幾位領導人公然咨詢占星學家,在美國的列根年代,占星學家奎克利(Joan Quigley)也曾成功擔任相同的角色。在「科學」中,強調要研究領導人的行為,在印度似乎未能完全了解當政者的決策方針,故此,有必要從占星學上著手。
(三)若說占星學本身充斥著,所以要否定它。可是,反對占星學的人不是也一樣一般人對占星學的理解,對占星學缺乏正確的了解嗎?所以,占星學并無任何足夠理由因「」二字而被大學拒之門外。
由此可見,印度的「吠陀星學」既實用而又富有學術性,是十分值得探究的一門學問。
加分
書籍:
1、輕松學占星
2、太陽星座的倆人關系
3、星座的性話題
4、占星漫談
5、電腦占星術
6、吠陀占星
7、關于學習占星的幾點看法
8、十二宮位的飛星專論
9、十二星座雜談
10、西洋占星學入門(現代占星學基礎)
11、現代占星學的進階一
12、現代占星學的進階二
13、新浪文章匯總
14、星座的性趣
15、星座關鍵字解讀
16、星座網占星書
17、學會占星的第一本書
18、循序漸進學占星
19、伊麗莎白·泰西埃《大預測》
20、伊麗莎白·泰西埃《大預測》讀后感
21、醫藥占星學資料集
22、擇日占星學
23、占星術
24、占星學家談占星
25、組合盤比較盤經驗談
26、星座網資料
27、諸世紀
在印度傳統中,有關宇宙的神秘知識稱為吠陀(Veda,梵音韋達)。追根尋源,這個詞的梵文字根是vid,意思是“知道”或“知識”。來自德語的英文詞“智力(wit)”和“智慧(wisdom)”,來自希臘語的英文詞“思想(idea)”(原本是wiclea)和來自拉丁語的英文詞“錄像(video)”(拉丁語中video是指知道、看到真理的人),最初都來自vid這個梵文字根。印度那些記述了吠陀知識精華的圣書,都稱為吠陀經。
按照外主納瓦傳統,吠陀經是至尊主本人出的。吠陀知識通過師徒相傳的方法被小心謹慎地傳了下來:這稱為師徒傳承(Parampara)。吠陀信息在傳承中的傳,梵文稱為桑帕達亞(samapradaya)。吠陀先知們就是這樣,設法保持他們用口述的形式傳遞的知識的完整性。因為如果從師徒傳承中正確地接受吠陀經的知識,就可以避免在世俗文學中必定會發生的篡改知識和錯誤接受知識的問題。
吠陀知識先是由至尊主傳授給這個宇宙中負責創造的神明梵天,再由梵天傳給他眾多兒子中的一個叫納茹阿達的兒子。納茹阿達把這知識傳給圣哲維亞薩,而維亞薩為了現代人的利益,在大約五千年前用文字將它記錄下來(按吠陀經典的說法,古代人有著極好的記憶,不需要用文字)。最初,吠陀經是一部極長的著作。為了使這知識更容易被接受,維亞薩把一部吠陀經分成四部,分別是:講吠陀經最早期的神圣的贊美詩的《梨俱吠陀》(Rig Veda,梵音瑞歌書達),講吠陀贊美詩的韻律的《娑摩吠陀》 (Sama Veda,梵音薩瑪韋達),講吠陀儀式的《耶柔吠陀》(Yajur Veda,梵音亞諸爾韋達),以及講吠陀咒語和法術的《阿闥婆吠陀》(Atharva Veda,以梵音阿塔爾瓦韋達)。吠陀文獻還包括補充性的書籍,它們分別稱為:《布茹阿瑪納》(論述祭祀技術的專著)和《阿冉亞卡》(為那些到人跡罕至的地方去遵守苦修諾言的出家人而寫的專著)。吠陀文獻也是存有大量稱為奧義書的哲學典籍的寶庫,這些忻學典籍專門闡釋吠陀概念。此外,吠陀文獻還包括為數眾多的以警句格言的形式闡述真理的書籍,例如:《吠檀多經》 (Vedanta-sutra)、《舒若塔經》(Shrauta-sutra)、 《格瑞亞經》(Crihya-sulFa)、《達爾瑪經》(Dharma-sutra)和《舒爾巴經》(Shulba-sutra)等。輔助吠陀研究的科學(Vedanga)論著也很重要,它們分別是:語音學(shiksha)詩歌等的韻律格律學(chanda)語法學(vyakarana)和詞源學(nirukta)”以及天文學和占星學(jyotish)。同樣,與吠陀研究有直接關系的科學(Upaveda)也非常重要,它們是:整體醫學研究(Ayurveda)、音樂及舞蹈研究(Fandharva-ceda)、軍事科學(Dhanur-veda)和建筑學(Sthapatya-veda)。后來還加上以傳說為依據寫成的許多往世書(如《薄伽梵往世書》,)以及史詩(包含《薄伽梵歌》的《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有知識的靈性導師(acharya)所寫的許多著作,也應該包括在吠陀文獻之列;他們為我們提煉出早期吠陀著作中的精華,因此被認為是吠陀文獻。
成千上萬部吠陀經典的內容,都是用詩記載的,這些詩嚴格遵守詩歌的結構及韻律、格律的規則,而且包含各種主題的信息:從醫療、農業到對高等星球和低等星球上的時間概念;從瑜伽和冥想的技巧,到居士的注意事項,以及素食佳肴的食譜;從對組織機構的詳細解釋,到對興建和裝修廟宇或住房給予一流的指導:吠陀經中包含了戲劇、歷史、深奧的哲學,以及有關禮儀的簡單課程、軍事禮節的介紹和樂器的用法。
印度(吠陀)占星學還可以被稱為“周諦士”,或“光的科學”。就像天文學利用行星的光線來研究他們的方位和特性一樣,印度(吠陀)占星學試圖通過宇宙之光來理解自然界及人類本身的因果關系。
劍橋大學占星系
初學的話《天書:知星達人的法寶》國內比較好的,比較全面
《潮流BIBLE:占星》國外的書,很權威很專業
都是簡單易懂的書
印度中文版的占星網軟軟件或網站,這個沒有聽講過,也無法給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