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沒有單獨講風水的課程,大學里叫中國哲學,可能會涉及這方面內容,但一般其實也不涉及。如果某位老師懂的話,會自己開設課程或者講座。基本來說,很少講風水的,在學術界,風水目前還不登大雅之堂。
"風水學"的古稱是:堪輿學
何為堪輿?《淮南子》中有:“堪,天道也;輿,地道也。”堪即天,輿即地,堪輿學即天地之學。它是以河圖洛書為基礎,結合八卦九星和陰陽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天道運行和地氣流轉以及人在其中,完整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特殊的理論體系,從而推斷或改變人的吉兇禍福,壽夭窮通。因此堪輿(風水)與人之命運休戚相關。
從之所以叫風水上又可以看得出,風和水在整個堪輿界學術理論中的重要性。其實,研究風和水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研究“氣”。《黃帝內經》曰:“氣者,人之根本;宅者,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順之則亨,逆之則否。”《易經》曰:“星宿帶動天氣,山川帶動地氣,天氣為陽,地氣為陰,陰陽交泰,天地氤氳,萬物滋生。”因此,可以看出氣對人的重要性。但為什么要研究風水呢?其實,氣與風水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古書載:氣乘風則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又說:“無水則風到而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水龍經》也有“水飛走則生氣散,水融注則內氣聚”,“未看山時先看水,有山無水休尋地”等等,都說明了風和水的重要性。在現實生活中,從宏觀上講,靠水的地方就比不靠水的地方要發展的快。比如、、韓國、新加坡,在二十世紀中葉,亞洲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得風氣之先,于六、七十年代經濟飛速增長,一躍而成為亞洲經濟的排頭兵,給整個亞洲經濟帶來新的活力,為世界所矚目,被稱作亞洲四小龍。然而當你去研究他們時發現,他們所處位置不同,語言文化不同,經濟體制也不同,但是卻有一個驚人的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是環海地區。這種現實情況與風水理論不謀而合。而今,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我國,也是沿海地區較內陸發展更為迅猛。當然象這樣的例子還很多。這些都充分說明了風水理論的真實性和實效性。
自古以來,風水學界的著述,汗牛充棟,浩若煙海,門派也是百家爭鳴,派別林立,但主流無非是形勢和理氣兩派。形勢派注重巒頭方位的結合,理氣派注重時運生克的原理,雖各有所長,但上升到一定層次,其結果、效應卻是一致的,可謂是殊途同歸。
當今風水門派不過八宅、玄空、楊公風水和過路陰陽四大派系。當然還有其它派別,但都是創立時間不長,或是以上四派的分支。
1 、八宅派 由唐代著名僧人一行所創,他精通歷法和天文,著有《大衍歷》。其理論核心是以八卦套九星配八宅為基礎,結合九宮飛星的流年運轉,把人分為東四和西四兩命,納入整個風水體系當中,真正實現了天(九星)地(八卦)人(九宮)三者合一的完美境界,是河圖洛書最直接的體現。理論深合易理,源于河洛,其內容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在經過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日益完善,至今發展成為風水界的一個重要派別。
2 、玄空派 此派也是當今風水界的一大門派,以“沈氏玄空學”為最,屬理氣派,其內以洛書九星(一白水星、二黑土星、三碧木星、四綠木星、五黃土星、六白金星、七赤金星、八白土星、九紫火星)為根本,外取自然環境的山水實物為依據,結合三元運氣學說,通過排龍立穴、飛星布盤和收山出煞等獨特的術數運算,往往應事如神,讓人嘆為觀止。其理論精髓深刻地反應了天道運行,地勢相應的自然法則。
3 、楊公派 楊派也是起源于唐朝,是時任光祿大夫的楊筠松所創,當時他掌管靈臺地理,在堪輿奇書《禁中玉函》的基礎上結合個人實踐,創立楊派風水。其理論基礎分五大類,即“龍、砂、水、向、穴”,也就是“尋龍、覓水、觀砂、立向、定穴”。由于其實效性立竿見影,在其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風行大江南北,直到今天。
綜上所述,堪輿之學,博大精深,關乎人運家運乃至國運。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兩次世界大戰前夕,都有彗星出現,這或多或少地都說明了天象運行,地道從之的理論。就象哲人所說:宇宙有大關合,氣運為主,山川有真性情,氣勢為先,地運有推移,而天氣從之,天運有轉變,而地氣應之。因此,我們應努力挖掘風水學之精髓,弘揚我華夏民族之燦爛文明,廣推四海,造福眾生。
[編輯本段]風水釋意【編者按】堪輿風水學如果不加入環境哲學、環境經濟學、建筑環境景觀方法、生態修復技術、環境生態科學因素,那就是騙子的樂土。
——董斌(董墅評),科學風水學名家,博通古典風水融合中外建筑環境景觀方法和歐美生態修復技術的的科學風水學權威。
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科學是中國風水學的三大科學支柱。天、地、人合一是中國風水學的最高原則。中國古代科學家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經上下五千年的實踐、研究、歸納和感悟,形成了著稱于世的東方科學——中國風水學。
中國古科技理論認為:宇宙萬事萬物由三部分組成,即氣、數和象。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它們是:能量、信息和態勢或形式。三者共存,不可分開,又界限分明。氣,是客觀存在,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可假設為能量。數,是宇宙萬事萬物存在的程序或邏輯,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可假設為信息。象,是氣根據數而存在的形式或變化的態勢。用現代科學概括為:象是能量依據信息程序而存在的態勢。
宇宙萬事萬物有信息就有能量,就有它們的存在態勢;同理,有能量也必有它的信息和態勢,有態勢也必有信息作指令,能量作基礎。宇宙萬事萬物的存在,正是氣、數和象的不可分性,才是實在的,具體的。信息“數”指導能量“氣”按一定態勢“象”存在,能量“氣”依照“數”的指令,構成一定的存在態勢“象”,存在態勢“象”受信息“數”指揮,以能量“氣”為基礎。
數、氣、象即信息、能量、態勢,也就是天人合一的那個神,西方哲學稱作宇宙萬物的“本體”,亦是功能。《周易·系辭》稱:“神無方而易無體”。神無方的“方”古文亦稱“方所”,就是方位,無方就是沒有位置,無所在,亦無所不在。易經和佛經所說的精、氣、神。孔子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游魂就是神,就是構象。
精,中國古代先圣又稱玄、道、元、一、水;稱精,是因為人體信息來源于父精母卵。稱玄,是因為信息難以觀測,(懷玄、玄具難測,太玄無形容);稱道,是因為信息決定宇宙萬事萬物生化的必由之路;稱元,是因為信息在有形質宇宙之始;稱一,是因為一為自然數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抱一、守一、歸一、真一、太一);稱水,是因為地球生物發源于水。
中國古科技理論中所說:“理”是研究數、氣、象的能變、所變與不變的原理。理是人所確認的能量存在形式,簡稱構象,或稱能場。有形而上,形而下之分。其研究方法有兩種:一是西方科學賴以發展的演繹推理法;一是中國及東方科技來源于類比歸納法。
演繹推理法適用于有限數理范圍,類比歸納法適用于無限數理范圍。人通過象認識氣和數,而象有“無”和“有”的分別。人的感官或借助儀器能感知的客觀存在為有;反之則為無。而不能用語言表達其象的客觀存在為常,或恒;這就是《易經》所說:“意不盡道,言不盡意,書不盡言。”可以用語言表達其象的客觀存在稱為特化。《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有具體的道、名、氣、數都是特化的。
由此,中國先圣認為:物質是能量(氣)的一種較為穩固的特化形態。現代高能物理已經證明:物質和能量是相互轉化的。宇宙最初只有能,即氣,沒有物質。宇宙,包括太陽系由氣形成。生成宇宙的“氣”,現代科學認為源于黑洞,中國古科技理論稱為無極、無為。“氣,在我們這里可以稱之為‘以太’,因為物質最初完全是流動的,毫無硬度、無間斷、無終止,不能分兩部分。這是人們所想象的最稀薄的物體。”
自然科學里的“以太”,只能作為傳遞物質問相互作用力的一種假想的介質而存在, “以太”和實物仿佛是隔絕的,但張載和王夫之認為“氣”和“形”是相互轉化的。因而他們所提出的“氣”與其說接近以太,不如說更 接近現代科學所說的場。
西方人在驚嘆之余呼“My God!”,就是“我的上帝”。而中國人則呼“我的天!”。中國古代先民,沒有像西方人那樣人為地創造一個“上帝”,認為主宰天地人萬事萬物的那個東西是“天”,是“氣”,是“場”,是宇宙間的“精氣神”或“數氣象”,亦即宇宙規律。并由此,把天上地下的一切都“人世化”,天上有玉皇大帝,地下有閻王。天地人是一體的,是全息的。也就是天上所具有的,人間必然有,地下同理。
整個宇宙是由:能量(氣)、信息(數)和態勢(象)三部分組成。基于這種認識也就不難理解中國風水學源自于古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科學的科學內涵。中國風水學將天、地、人納入一個大系統中綜合考慮,在長時間里,一直備受詆毀和詰難,只有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才再次被認識和發現。
中國風水學在對古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學,即天地人的發展變化規律的長期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規律理論,并在這一理論基礎上,將宇宙的特性概括為三大方面:宇宙的全息性;宇宙的螺旋性;宇宙的陰陽性。
中國風水學的三大原則:天地人合一原則;陰陽平衡原則;五行相生相克原則。
中國風水學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隨著人類認識及科技進步不斷充實完善,由于認識偏重之差,形成了眾多流派。其中,最基本的兩大宗派:一種是形勢宗,因注重在空間形象上達到天地人合一,注重形巒,諸如:“千尺為勢,百尺為形”,所以又稱形法,巒頭,三合;另一種是理氣宗,因注重在時間序列上達到天地人合一,諸如:陰陽五行、干支生肖、四時五方、八卦九風、三元運氣等,所以又稱三元,理法。
元明以前,多以山川形勢,論斷于陰陽、五行生克之理,即以巒頭為重,諸如:晉人郭璞《葬經》;元明以后,注重天心合運,以理氣為重,效地法天,諸如:邵雍“卦氣運會”之說盛極。
中國風水學中“形法”主要為擇址選形之用;“理法”則偏重于確定室內外的方位格局;此外,還有“日法”用于選擇吉日良辰以事興造;“符鎮法”為補救各法選擇不利的措施。中國風水學按照應用對象:又分陽宅風水,即陽宅相法,專司生人居住的城郭住宅的擇址布形;陰宅風水,即陰宅葬法,專司死者的陵墓墳家的擇址布置。
中國風水學對于住宅所處環境不同,又有所謂井邑之宅、曠野之宅、山谷之宅等區分,如《三元地理》,在風水學應用上,又各有所側重。對于曠野之宅和山谷之宅,因其與周圍自然地理環境關系密切,多注重形法;而井邑之宅,則因其外部環境的限制,常以形法、理法并舉。
中國風水學的形勢派,注重覓龍、察砂、觀水、點穴、取向等辨方正位;而理氣派,注重陰陽、五行、干支,八卦九宮等相生相克理論,并且,建立了一套嚴密的現場操作工具棗羅盤,確定選址規劃方位。中國風水學無論形勢派,還是理氣派,盡管在歷史上形成了眾多的實際操作方法,但是,都必須遵循如下三大原則:天地人合一原則;陰陽平衡原則;五行相生相克原則。
風水理論實際上就是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宇宙星體學、氣象學、環境景觀學、建筑學、生態學以及人體生命信息學等多種學科綜合一體的一門自然科學。其宗旨是審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環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
堪輿術,即相地術,俗稱“風水術,是占相陽宅(生人住宅)和陰宅(死者墓葬)的地形、環境、結構、坐向以測斷吉兇休咎的方術。
堪輿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風水,只不過筆畫多一點而已,堪輿學就是風水學,是堪天輿地,藏風聚水,創造自然與人的和諧生活環境,讓人類適應自然,從自然中獲益的學問。
聲明:圖片由網友上傳,來源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堪輿學圖解
風水堪輿學歷史
堪輿的歷史相當久遠,在古代,堪輿盛行于中華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有許多與堪輿相關的文獻被保留下來。由文獻中可知,古代的堪輿多用作城鎮及村落選址、還有宮殿建設,后來發展至尋找喪葬地形。
“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這是《詩經》里的一章,說的是周人的先祖公劉相土嘗水,觀察山川的陰陽向背,選擇居外營建住房,和軍民一起治理田地,種植莊稼。山坡上建筑櫛次鄰枇,田野豐收在望,好一派悠哉悠哉的田園風光。這說明至少在周代就有了相土嘗水等有必要及實際用途之方案。
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記載了樗里子(嚴君疾)利用觀察堪輿地理預測未來的事跡。樗里子即秦孝公子,秦惠文王弟嬴疾,由于封于嚴道,故又稱嚴君疾,是戰國時代秦國著名的軍事家和家,史記記載,嚴君疾晚年的時候,他自擇墓地,說“后百歲,是當有天子之宮來夾我墓 ”。果然在他卒后百歲,劉邦建立漢朝,于渭南建宮殿,其中長樂宮在其墓之東,未央宮在其西,印證了嚴君疾的預言不假。于是后世的堪輿家皆奉嚴君疾為相地術正宗。
在漢代形成了初步的臨場校察地理堪輿的理論。堪輿作為一個研究對象,從民俗學及建筑學的角度均有研究的價值。
堪輿在秦漢時開始與民間方術聯系起來,和五術的命、卜、相皆有所關聯,還說基本構成源自《易經》的卦象,分為看門、主、灶的陽宅相法與看陰宅的相法等現稱玄學術數的民間信仰。其主要的流派有三元法、三合法、九星法、陽宅三要法、八宅明鏡法、玄空法等。唐、宋后,不同學派的太極圖出現以來,堪輿與術數、民間信仰已密不可分。
天干地支是堪輿風水運用里面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而陰陽五行理論又是中國傳統國學里面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論學說,它也是易經的演繹里面最主要的理論基礎,只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陰陽五行理論,才能很好的理解和運用中國傳統的風水學說,中醫學說以及其他傳統學說。現在上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基礎理論里面最基本的就是陰陽五行理論,很多人都能夠對陰陽理論有一個很好的理解,但是對于五行學說就覺得有點生搬硬套了:為什么只有五,而不是六,七?為什么只有金水木火土,而沒有動物,空氣?只有很好的理解了五行理論的真正含義:就是每個事物本身都存在著四種演變態勢,加上本身的態勢,從而總結出萬事萬物都包含在這五種態勢里面,而每樣態勢用上一個人們能理解的具體屬性的事物(金水木火土)去作為代表,成為了五行的基本理論。每一個真正的風水大師也好,真正的中醫大師也好,都是很明白的:只有很好的掌握陰陽五行理論,熟悉天干地支的具體屬性和運用,才能很好地運用真正的風水知識,中醫知識去為人們治病救人,排憂解難。 推薦閱讀:風水學入門知識
堪輿學風水流派
巒頭派
源自江西,又稱巒頭派,巒山派,形法派或江西派,可細分為大巒頭與小巒頭。大巒頭著眼于山川形勢和建筑外部自然環境的選擇,主要操作方法是“相土嘗水法”和“山環水抱法”。其理論是“負陰抱陽”、“山環水抱必有氣”,“覓龍(主山脈-大環境的地理形勢)、察砂(土壤資料-農業)、點穴(尋覓主要地區)、觀水(水源及不積水)、取向(陽光陰影、氣流方向-適宜居住)”等古典地理五科。小巒頭主張建房或選房要“背山、向陽、面水、案山好”;
理氣派理氣派主張“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應天地”。主要理論來自八卦術數與占星術,論及“陰陽、五行、干支、八卦、九宮等相生相克”。注重方位朝向和布局,主要操作方法是依照元運,選擇房屋最佳定位以及屋內動線。形法、理法、日法、符鎮法是確定城市選址,建房,裝潢的基本方法。 主要術數為九宮八卦法”和“十二地支法”。
飛星法,運用三元九運,將天地,人,時空聯系起來,運用時空合一的“風水羅盤”為建宅選房。房屋以起造或遷入年立命;
六法派,則是運用二元八運,隨運論斷。
理氣派因理論分歧,傳至唐宋之后逐漸分為數個派別,如:三元派、三合派、九星派、玄空派等等。 推薦閱讀:祖傳風水堪輿學入門
堪輿學風水大師大全
當代民間研究風水的人士有紫金黃云龍、吳祖涌、湛江梁日金、北京楊升朗、趙士彰、黃十林、張發榮、王丘淳、劉逸風、胡一鳴、王亭之、謝宗瑾、吳剛、趙易、白鶴鳴、李熾英、羅傳桂、林天武、紫微楊、陳鑫、蔡伯勵、譚云龍、黎峰華、李英才、陳永林、陳雪濤、黃惠娟、吳偉雄、林炳南、劉銳山、何宗陽、耿鉦洲、楊碇光、劉啟治、呂澤康、林質彬、宋韶光、李丞責、麥玲玲、楊天命、朱方長、易顯名、余非師、李定信、劉典敏、術龍居士、王上合、董鑒賢、袇、鄭國華、陳國輝、黃國泰、徐煒然、觀龍、林辛江、張容圖、楊登嵙、江靜川、蘇民峰、罰地魔、司徒法正、林千博、簡信回、林正義、鐘義明、張成春、陳振聰、慧緣、鮑一凡、莫大泉、陳財吉、蘇智信、黃偉倫等。
古代堪輿風水文獻大全
《葬書》
《撼龍經》
《疑龍經》
《天玉經》
《青囊序》
《青囊奧語》
《都天寶照經》
《重校正地理新書》
《玉髓真經》,張子微著
《地理鐵案》,宋 司馬頭陀著
《地理金水兩案》,宋 司馬頭陀著
《理氣心印》,宋 吳景鑾著
《撥砂經》
《楊公開門放水經》
《玄空秘旨》目講禪師
《地理原真》,孔聞星
《地理五訣》,趙九峰
《地理辨正》
《地學仁孝必讀》,周梅梁編著
《地理冰海》
《玄空本義》,談養吾著
《玉函通秘》
《地理辨正揭隱》
《陽宅十書》
《陽宅大全》
《八宅明鏡》
《陽宅地理風水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