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長生水,生,沐,冠,臨,旺,衰,病,死,墓,絕,胎,養十二位,為應二十四山,故以二山同宮,為之雙山,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壬子,癸丑,艮寅十二雙山,如乾亥為長生,甲卯為帝旺,丁未為墓庫等,以此類推,
五行是什么?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的運行、變化)。我國古代思想家企圖用這五種物質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五行的初始含義: 金——金屬;木——植物;土——土地;水——液體;火——熱能;水曰潤下,有滋潤、 向下特點,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火曰炎上,有 發熱、 向上特點;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木是什么呢?木曰曲直,有生長、伸展、彎曲、舒張的特點;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金曰從革,有成分致密,善分割、肅殺的特點;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我們說一年分二十四節氣,“節氣”這個詞是俗稱,“氣”才是正規稱呼,也就是說“二十四氣”才是最正確的稱呼。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我們得明白什么是“節”,什么又是“氣”。我們平常說的幾月幾號,這是太陽歷,是根據太陽運轉周期算的;說幾月初幾,這是太陰歷,是根據月亮圓缺算的;說二十四節氣,這是農歷,是根據農時氣候來說的,既按照太陽運轉規律、又按照月亮圓缺來算,屬于陰陽混合歷法。天干地支紀年月日時,就是根據農歷二十四節氣來定的。也就是說地支十二月,是根據節氣來劃分的。比如說明年2023年是農歷的己亥年。
那么從哪一天才算真正進入了己亥年呢?我們說是從“立春”那一天是乙亥年的第一天。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立春”這一天是年與年交替的節點,所以叫做“節”。月與月的交替節點,也叫做“節”,總共十二個: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這個“節”,就好像竹子的那個節兒,一個道理。兩個竹節兒之間是貫通的,是通氣兒的,所以在二十四節氣里,節與節之間的那一段叫做“氣”。以兩分的中間那個點進行了命名,也有十二個: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百度啊
關于二十四山及24節氣在之前有談論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以前的發文。這里通過一張圖再來回顧一下
這里想說一下雙山五行
其實記憶雙山比較容易只要從壬子雙山同宮起依次類推就好了。說到五行劃分有個口訣:壬子乙辰坤申水;癸丑巽巳辛酉金;艮寅丙午辛戌土;甲卯丁未乾亥木。
通過觀察我們會發現三合水法其實就是三合局,比如申子辰三合水,所以壬子乙辰坤申水。其他也是同理。
關于雙山五行12長生的用法后面有機會在做說明。
說到12建除其實對應的就是12個大的節氣月。比如立春和雨水為正月,正月建寅,后面依次類推順序為: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其中建滿平收為黑道,除危定執為黃道,成開皆可用,閉破一般不取用。
關于12建除的意思,現在百度中已有很多解釋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易學是一種繁雜的綜合辯證關系,需要不斷的合并整理,而不是死記硬背,以上是個人的一點心得,希望對初學易學的朋友能有所助益。
百度搜下 玄空風水學 里面有詳盡的解釋
2.地元龍--陽---甲庚壬丙,陰---辰戍丑未。
天元龍--陽---乾坤艮巽,陰---子午卯酉。
人元龍--陽---寅申巳亥,陰---癸丁乙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