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楹聯,除了鐫刻于山門、殿門、立柱、亭閣外,其他的如經堂、禪堂、僧房、道院以及客堂等處,亦隨處可見,可謂琳瑯滿目,不勝枚舉。從廟宇楹聯中,不但可以研究宗教文化,還可探究歷史,鑒賞楹聯和書法藝術,從中追尋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 港島方面,港島的廟宇,大多建于山腳,均背山面海。但昔日之海,今日已填成陸地,此種情況,廟廟皆然。百多年來,港島面積,填海成陸,比原土地擴大數倍,背向大多已難認矣。港島廟宇中最大、在海外最負盛名的,位于中環荷里活道的文武廟。該廟是奉祀文昌帝君和關圣帝君而得名。開埠初期,法制尚未臻完善,當時法律認可華人立誓的傳統,方法是燒黃紙,斬雞頭,但法定要在文武廟內舉行,方為有效。此外,當時華人紳商集會議事,多在該廟內舉行。該廟每年舉行春秋二祭,由紳商華人首腦主祭,百余年來,歷久未替。海外及歐美旅游人士,訪港廟宇,以文武廟為首。從該廟的石刻中,可知該廟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40年),距今150多年,早于開埠之前。此廟現由東華三院管理。此外,位于荷里活道的還有觀音堂,是供奉觀音的佛堂,石敢當,是供奉泰山石敢當及一石虎。位于上環的有百姓廟,是給上環一帶居民供奉先人靈位的廟宇。因為居民居住地方小,未能在家設位奉祀先人,只得放在百姓廟。還有綏靖伯廟,綏靖伯是位武官,南宋時任屯田校尉,負責保衛地方,對付強盜,有功于民。此外,還有水月宮、和合殿。位于灣仔的則有洪圣古廟、濟公廟、三寶殿、三元宮、玉虛宮、包公廟、望海觀音廟、寶云道姻緣石和位于赤柱的有水仙爺廟。位于銅鑼灣的有天后廟、岳王廟。位于筲箕灣的有譚公廟和天后廟,因漁民多聚居于此,故香火甚盛。此外,掃管笏天后廟,卑利街伯公廟,每當誕日,坊眾參拜踴躍。至于淺水灣的望海觀音和天后,已成為旅游人士之焦點區。
九龍方面,廟宇林立,其最著者為廟。該廟建成于1921年,在前是設在廣州的。 廣州廟已有百多年歷史,其后因當政者破除,拆廟建路,收回廟房,1921年港方紳商李亦梅等,從廣州將接來,在嗇色園內供奉。70多年來該廟日漸發展,香火之盛,為廟宇之冠,國際知名度之高亦與荷里活道之文武廟并立,外國旅游人士訪港必游此廟。此外,廟街之天后廟和觀音樓,榕樹頭前觀音古廟,油麻地之十王殿和眾佛堂,尖沙咀之福德古廟,紅磡之觀音廟及福德古廟,慈云山之法藏寺、慈云閣、招利祠、太陰娘娘廟,西竺林苑,鉆石山之志蓮苑,規模宏大。多寶佛塔,九龍城東頭村之侯王廟,供奉宋國舅楊亮節,是最早建立的侯王廟。
新界方面,最負盛名之廟宇為沙田車公廟。車公為江西南昌五福人,是宋朝一名智勇雙全的元帥。明末,沙田流行瘟疫,傳說村民抬車公神牌巡游一遍,瘟疫即止。于是鄉民立廟供奉并每十年舉辦一次太平清醮盛會,酬謝車公。此外,濠涌亦有車公廟,規模之大與沙田之廟無異,只因沙田廟接近九龍市區,參拜人士較便;沙田還有萬佛寺,旅游沙田,多到該廟游覽。西貢有協天宮,香火亦盛,大埔有文武廟,此廟建于清光緒廿二年,除供奉文武二帝外,亦作為大埔鄉公所議事堂,具有在帝前大公無私,秉公辦事之意。大埔舊墟更有奉祀廣成大仙的省躬草堂,該堂已有80多年歷史,常年施贈可寶茶,可寶丸及其他藥丸。大仙座鎮草堂,每有誕期,弟子及鄉民虔誠參拜。近元朗流浮山的沙江村有天后古廟,此廟碑記所載重修于1880年,可知該廟也有百余年歷史。元朗則有妙法寺,雖屬新建廟宇,然規模之大及廟貌之莊嚴,為元朗一帶之冠。大王古廟及墻心廟,還有靜修之清涼法苑,以素酌馳名,青山則有杯渡禪師廟、青山禪院、青云觀、青松觀都是歷史悠久的佛道教圣地。其中青松仙觀,面積廣,建筑美,并具園林之勝,為道教弟子最佳修持之地,大殿巍峨宏偉,供奉老子、邱長春和呂祖。該觀圓藝以嶺南派盆栽聞名。荃灣則有佛教的天竺山院,道教的玄圓學院。后者大殿上供奉儒釋道三教教主,更有鐘樓,其鐘甚巨,在蕓蕓廟宇中最為突出。此地亦具園林之勝,創院人為港紳趙聿修,旅游荃灣人士必到此地。
離島方面,長洲的北帝廟,又名玉虛宮最負盛名,面積之廣,建筑之宏偉,為九龍任何廟宇所不及,此外,尚有天后廟、福德宮、五石廟,供奉關帝的忠義亭等小廟多間。南丫島及塔門,四面大海,漁船所聚,故亦建有天后廟,以為護佑。坪洲則有金花夫人廟,七姐廟及天后宮。索罟灣及佛堂門兩島亦是漁民聚居地,面臨海洋也有天后廟。
大嶼山方面,梅窩有文武廟,沙螺灣有把港大王廟。后者建于清乾隆六十七年,即公元1774 年,距今200余年矣。大嶼山區上下羌山及鹿湖昂平一帶,寺廟尼庵與佛教修持之靜室林立,約計百余間。其最著名的有昂平之寶蓮寺及天壇大佛,羌山之觀音寺及靈隱寺,每當周末及假期,登山參拜者,甚為踴躍。此外,尚有鹿湖之法華寶殿,法華塔、竹園精舍、唯心精舍、悟真寺、慧修院以及其他私人靜室等,不下數十間,均清靜幽雅,遠離人間,尼姑或男女居士避靜其間。此地空氣清新,有山有水,景色怡人,可稱世外桃源。東涌有侯王廟及法林禪院。大澳有侯王廟,位在大澳之寶珠潭,每年舊歷六月初六為侯王誕,漁民熱烈慶賀,演神功戲酬謝神恩。漁民遠道回澳賀誕,參拜侯王,至今不替。該廟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99年,將近300年歷史矣。此外,大澳街市街有關帝廟,石仔埗有洪圣廟,新村有金花夫人廟,均屬200多年前所建之古廟。大澳昔為漁業集散之地,與筲箕灣,仔,長洲,并稱四大漁業區。
不少廟宇隸屬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或受其托管。
廟宇大多按照中國內地一般廟宇傳統建筑形式而建,有一進式的和二進式的。一進式是最基本的單位。所謂進是代表一座獨立的建筑物,為一座臺基,梁架與屋頂俱全的建筑結構。之廟宇,以二進式之建筑居多。二進者,即兩幢獨立之一進建筑,大致前后并排,中間有天井為之隔離。在二進式建筑形式之中,又可分為四合院式與非四合院式兩種形式。所謂四合院式,即由南北并排之前院與內院,以及東西并列之兩間廂房共同組成。前院是第一進,在大型廟宇中,正門的后面,設有“擋中”。它是一扇門,平常多關閉,形成屏風,將內院的活動加以遮閉,只在有大典祭祀禮儀,始行開放。內院亦稱后院,為四合院內之主要部分。通常廟宇之構成,前院為正殿,供奉主神,后院為后殿。而隔離前后院之露天天井,具有兩功能,一使兩院或兩殿之間有足夠空間接受陽光與疏導空氣,后面可以作為休憩或聚會之場所,二在此空間亦可種植花卉樹木,使整間廟宇具園林景致。天井兩側之建筑,東西兩邊,一般稱廂房或稱東西堂,各有走廊,進出前后院時可用,以避風雨。此四合院之特征,乃以建筑物之中軸線為中樞,將整院對分為二,東西兩半相等,南北(前后)二院前后平衡。除上述建筑結構形式外,尚有亭式之廟宇,如在鲗魚涌一小丘上之二伯公廟,便是亭式。還有西式歐化建筑之廟宇,如赤柱之觀音寺。此寺建于本世紀50年代,把傳統廟宇之臺基,屋頂,梁柱等摒棄,完全是西式之水泥建筑,成為現代化的廟宇。
的華人廟宇,大多建于清末,在結構之上基本是傳統的中國式建筑。但由于地域和風俗與內地有差別,廟宇在建筑形式上與傳統的中國式建筑亦大有差別。按照一般的營造,臺基、梁架結構以及屋頂,是構成中國建筑的主要部分。臺基之功用有三:一是以承托梁柱,將屋頂和梁柱之重量,移之于地;二是臺基必須平坦,以達到穩定整座建筑物之作用;三是建于地表,防止濕氣上升,維持墻土與木柱之耐用。故廟宇之臺基至為重要。關于廟宇之棟梁結構,我國傳統木作建筑,向以梁柱作為支持重要之架構,地位甚為重要。每次廟宇重修,大多依舊保持初建時梁柱架構之原狀。在傳統建筑中,屋柱有五種:一是檐柱,為屋檐之下最外之列柱,主要用以支持撐出墻外的檐項。二是金柱,位于檐柱以內之柱列。金柱又分兩種,接近檐柱者為外金柱,外金柱以內者,為里金柱。三是中柱,位于建筑物之中央縱線上之柱。四是山柱,位于山墻中央,直接承托屋脊。五是童柱,位于橫梁上之一種短柱,上端之功用和位置,與檐柱及金柱相同,柱末則不與地面接觸。柱之下端獨立結構則稱為礎,意即柱之基礎,其作用是將柱身所負荷之重力,比較平均地轉于地表。礎之結構分兩部分:一曰礎,上承柱,下觸地。二曰,即柱與礎之間附加之版狀圓盤。的質料,木石兼有,其作用是防止地上水份上升。同時柱也可以抽換,如此便可保存柱身的堅固,即使柱腳腐朽,柱仍具支持之功。臺基與梁架以外,屋頂為我國傳統建筑之另一重要部分。屋頂除有遮蓋建筑之實際作用外,亦有其裝飾之作用。廟宇之屋頂,一般用硬山式屋頂為多。硬山屋頂有五脊二坡,兩邊山墻直上,與屋頂相交。屋頂兩坡上覆以筒瓦或板瓦,相疊成隴,排列并比。屋頂形式種類甚多,在此從略。除上述建筑結構外,廟宇之屋脊,棟梁,墻壁,均有其裝飾。在各種裝飾形式中,有其專門性考究,在此就不作詳細的描述了。 現有近1.5萬座廟宇、教堂
的廟宇教堂到底有多少座?據“內政部”7月公布的最新統計數字,截止2008年年底,全登記在案的寺廟、教堂共計14993座。其中寺廟以道教最多,占78.4%;佛教次之,占19.5%;其余為教會教堂,并以基督教為主。 僅登記在案的寺廟、教堂,平均每個縣市就有600座,如果加上沒有登記的,數字更為驚人。其中,寺廟最多的為臺南縣,有1245座;高雄縣次之,有1142座;屏東縣第三,有1068座。以一島之地有這么多的寺廟、教堂,其密度堪稱“世界第一”是毫無疑問的。廟宇文化源自大陸為何會有這么多的寺廟?其廟宇文化的來源,需要回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時空背景。來自大陸的先民拓墾之前,并不是想象中的鳥語花香,氣候宜人。清朝大臣李鴻章曾經上書慈禧太后,他是這樣形容當時的情況,“乃蠻荒漳癘之區,蠻荒之島,鳥不語,花不香,山不清,水不秀,島上化外之民,男無情,女無義,棄之不足惜。” 不少民眾都能道出自己是第幾代、第十幾代由大陸渡海遷居先民的后代,簡單地說,不少人都是近三四百年間由大陸移居漢人的后代。他們是這樣形容先人如何渡海來到謀生的:先人們大都是落弟秀才、無業游民、羅漢腳,部分是失意官員、逃犯,他們光著膀子、穿著褲衩,一葉扁舟,搖著櫓,渡過寬達一百多公里的“黑水溝”(由于水極深而呈墨色)的海峽。 這些先民帶著對新生活的期望,以及對故鄉失意不堪回首的復雜心情,冒著海峽水深、浪急、流亂的生命危險,登上這方陌生的土地,他們船上的竹籃里通常放著兩樣貴重的東西:一是祖先牌位;二是家鄉、家里所參拜的神明,映照他們強渡黑水溝的復雜心情,既有離開傷心地的悲愴,又有一份對故土難以割舍的情懷,希望有朝一日經過奮斗,事業有成,光宗耀祖。帶著家鄉的神明,就是要祈禱神明保佑在外一切平安。 先民們登島之后的生活比想象中惡劣,那種生活經歷一點都不是“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與自然界的斗爭,正如李鴻章所言乃“蠻荒漳癘之區”,自然環境惡劣。為了爭奪土地、資源,漢人既與原住民?殺,來自不同地方的漢人也常常出現內哄,“閩客械斗”、“漳泉械斗”無日無之,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人把對明天的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所以,各類廟宇如雨后春筍在島各處出現,數百年來長盛不衰。
其實九龍城如果從行政區的概念是不小的,就如紅磡、九龍塘、何文田、土瓜灣等都屬于九龍城區的,九龍城區的范圍以北望獅子山,南接維多利亞港。東面以聯合道、東頭邨道、東正道、太子道東為界、西面以港鐵東鐵線路軌為界。所以嚴格來說九龍城也不能說沒有地鐵站,其中港鐵的九龍塘和樂富也算是在區內的地鐵站。
你的問題最好能具體到某一個地點,那我就能幫你找到最近的港鐵站(有可能不再轄區內的),或者你可以HI!我。
1967年5月5日,工潮開始惡化。部分工人阻止工廠出貨,場面緊張。
1967年5月6日,防暴警察到場戒備,但在廠外工人不但沒有散去,還與在場警察發生沖突,廿一名工人被警方逮捕,還造成多名工人受傷,聆訊后更有8人被判入獄。工會代表前往警署亦被扣押。
1967年5月7日,工人與其他支持者上街集會示威。示威者仿照中國大陸文革的做法,手持《毛語錄》,高喊口號。警方施放催淚彈及木彈驅散示威者,拘捕127人。
1967年5月11日,新蒲崗塑膠花廠工潮演變成暴動,工人聚集在新蒲崗街道外,與警察對峙,又用石頭和玻璃樽襲擊警員。當局鑒于事態嚴重,于當晚宣布東九龍實施宵禁,所有后備警員取消休假候命,事件中有百多人被捕,并造成兩人受傷。
1967年5月13日,九龍新蒲崗暴動蔓延至東頭村和土瓜灣,大批群眾在街上聚集,暴徒放火燒車及徙置區職員宿舍,又闖入新區辦事處和學校搗亂。當局出動大批英軍和防暴隊鎮壓,又將宵禁時間提前至傍晚6時開始。之后北京報紙稱“港英行為是民族迫害,鎮壓群眾是野蠻的法西斯暴行”,支持“市民上街抗暴”。
1967年5月15日,北京外交部向英國代辦提出抗議,并發動北京群眾在英國駐華代辦門外示威。部分群眾更于當晚沖進代辦的住所和辦公室。左派報章報導北京支持的消息,由左派學校學生在街頭向路人派發;中國銀行亦在中環總行的屋頂裝上揚聲器,進行革命宣傳。
1967年5月16日,的親中左派宣布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斗爭委員會,簡稱斗委會,由工聯會理事長楊光出任主任。斗委會隨即以“反英抗暴”為口號,聯合各親共團體數百人,手持《毛語錄》前往港督府示威游行,并在港督府門外張貼大字報。港督府一度成為集體抗議示威的主要目標。 其后港府重申要維持法律秩序,限制到港督府請愿人數,抗議行動于是轉到中環花園道和皇后像廣場一帶。 之后港九各地陸續有集會和示威,參加者除工人外,亦有學生及其他群眾。巴士、電車、煤氣公司、天星小輪等亦開始出現定時罷工。
1967年5月21日,暴動蔓延至中環并進一步惡化,警方發射催淚彈鎮壓。22日,中區的騷亂更加嚴重,示威者與警察發生流血沖突,167人被捕。暴動的工人及學生以左派報館、銀行、國貨公司、學校等為據點,出動示威,襲擊警察及仍然行駛的公共交通。防暴警察到場以催淚彈、警棍等驅散后,示威群眾即迅速撤回據點,令警察疲于奔命,當局最后要在港島北岸實施宵禁,是島在戰后首次宵禁。
1967年7月8日,約百名大陸民兵在沙頭角與的警察槍戰,五名警察殉職。人民日報再次發表支持左派反英抗暴的言論。出現傳言,指北京打算收回。之后左派的行動進一步升級,開始以罐頭罐制造土制炸彈及珠江汽水的汽水瓶來制造燃燒彈襲擊警署,并以鏹水(鹽酸和硝酸的混合物)從高處襲擊經過的警車及公共交通,左派學校的實驗室成為了炸彈的制作工場。 六七暴動于7月以后有惡化跡象,1967年7月12日,港英同時于港九兩地同時實施宵禁,是暴亂爆發兩個多月來的第一次。
1967年7月至8月,警方以武力還擊,攻入各左派據點。
1967年8月4日出動訪港英軍航空母艦上的直升機從天臺降落,上下夾攻左派在北角的據點、位于英皇道與糖水道交界、大型國貨公司華豐國貨所在的僑冠大廈。警方在大廈內除搜出各式炸彈武器外,還發現有設備完善、包括有手術室的戰地醫院。根據緊急法令,警方封閉多間左派學校及發出煽動言論的左派報社;同時大舉逮捕左派人士,將他們拘押在摩星嶺白屋的部囚室,部分人之后被逮解出境。 左派則以升級炸彈行動還擊,在港九各處鬧市放置真假炸彈。炸彈上多數以大字寫有同胞勿近,電車、巴士、街道上都有發現。炸彈襲擊除了擾亂市民生活外,市民人心遑遑,更造成無辜死傷。一名七歲女童及其兩歲弟弟即在北角被一包裝成禮物的土制炸彈炸死。但當中亦有發現假炸彈。而負責拆除炸彈的警方及英軍拆彈專家亦有被炸死或炸傷。
1967年8月24日,林彬于上班途中被人伏擊。偽裝成修路工人的兇徒將林駕駛的汽車截停后,放火將林及其堂弟燒至重傷,二人其后死于醫院。明報社長查良鏞亦因為在報章內明確反對文革及暴動,收到死亡恐嚇而一度離港暫避。 暴動期間亦造成經濟損失,部分市民變賣財產離開,造成的第一輪移民潮,市區樓房價格因此而急劇下滑。
造成股災,導致1967年8月31日的股指跌到了歷史最低收市點數的58.61點。 另一方面,由于六七暴動期間,不少公共巴士路線被逼暫停服務(部份更沒有重投服務),引致不少九座位載客白牌車應運而生,獲準到市區載客,最終致使殖民地認為白牌車可以輔助公共交通不足,促成1969年將白牌車合法化,成為今日的公共小巴,座位限制由9座位提升至14座位(1988年增至16座位),對公共交通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位于九龍城區的衙前圍村,是本港一處歷史悠久的名勝,起源可以追溯至南宋末年,有700多年歷史。該村是市區其中一條最古老的村落,亦是唯一一條能夠保存其圍村風貌不變(即擁有完整的村屋、祖堂及天后廟)的傳統中國式圍村。
3宗族隨宋帝昺逃亡
據記載,該村的祖先(吳氏、陳氏、李氏)于1278年左右(南宋末年)追隨宋帝昺逃亡至九龍定居。他們于1352年左右(元朝末期)興建了一所天后廟,并于1724年左右(清朝雍正二年)建筑了一條圍村(俗稱立圍)。該村稱為衙前圍村,意思是指「衙門(中國的官府)前面的圍村」。衙前圍村亦有另一名稱「慶有余」,意思是「滿溢的繁榮及興旺」。
該村占地約0.4公頃,村內的布局為長方形,近百間的村屋被縱橫交錯的3條窄道及6條橫巷分隔開。
傳村口牌匾宋帝御筆
圍村入口之上有一塊花崗巖牌匾,上面刻有「慶有余」3字,據說是宋帝的手筆。位于村后的「吳氏宗祠」,是現時在市區難得一見的祠堂(除事先獲得有關村民的同意外,該祠堂是不讓公眾人士進入的)。此外,村內亦有一座「天后宮」以供奉天后。
據傳聞記載,該村曾建有了望臺、護城河及吊橋等。護城河在日本占領時被填平,作運送建筑材料修建機場之用。吊橋則只在動蕩的時代存在過。村內曾裝有2尊大炮,以保衛圍村,后來被埋藏于村口附近。
每10年一次太平清醮
衙前圍村每10年(通常是在農歷十月底)便會慶祝盛大的太平清醮(亦稱打醮)。村民在這幾天會酬謝天后,多謝他驅魔除妖,使圍村享有太平及福蔭。首次打醮慶典始于1726年,最近一次則于1996年舉行。慶祝活動通常持續數天,期間村民會酬謝天后,各參與者亦會欣賞到木偶表演及戲曲演出。此外,圍村在這幾天亦會有齋菜供應。
財神
黃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