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數字也具有一定的風水作用,而在易經之中,更是對每個數字都做出了對應的五行吉兇分析,揭示了數字背后的深厚內涵。
??????易經中最吉利的數字
易經中最吉利的數字:1、3、5、9;
數字1:在《易經》中,它被賦予了一種生命,與占卜的聯系緊密,有我們現代人所不知的含義。但它也有孤獨的意思,因為它是單數,代表著單個。像道家就認為它就是矛盾的綜合體。
數字3:在《易經》之中3是一個有著吉祥意義的數字,它代表著好運。它出自老子語錄,被認為是二的基礎。這個數字也被認為代表著世間一切的變化,是萬物生存的基礎。它是一個多維度的數字,它能給我們解釋萬物處于無限變化之中的道理。對于我們來說它只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阿拉伯數字,可是在古代卻恰好和現在相反,它非常的重要。
數字5:在《易經》里,5代表中庸之道,它表達了一種自然平衡的狀態,不夾雜任何別的因素,完全是物體自身的相生相克的規律維持著這種平衡。它在古代有吉祥的意思,古代人全都很重視5,例如太極圖中就是5為基礎建立的,而且在很多成語中也都有這個數字。
數字9:9在《易經》代表著陽,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它也有結果和結束的意思,成語九九歸就是這個意思。它有時候也代表著權貴和尊貴,例如古代的皇帝也用九五之尊來形容等。
有道理,不是騙人的。但很多人在利用易經騙人。
不同的人吉利數字不一樣,需要根據具體的生辰八字確定。
136這個數字在易經是吉利的。
“十三”在西方國家被視為不吉利的數字,但在中國卻是一個吉祥高貴的數字.
塔是最具代表性的景觀。無論是密檐式佛塔(如天寧寺塔、八大處靈光寺塔)還是覆缽式佛塔(如北海永安寺白塔)十三層是塔的最高級數,所有的佛塔絕沒有“六”層和“八”層之說。
十三陵是北京著名的景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人們并沒有因為它是“十三”座陵,而敬而遠之。北京的國子監是古代最高的學府,里面的“十三經碑林”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公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共189塊,64萬字,為古人治學的經典“文本”。
一、京劇是北京人最喜愛的表演藝術。近代形成了著名的十三大流派:譚(富英)派、楊(小樓)派、蓋(叫天)派、高(慶奎)派、言(菊朋)派、余(叔巖)派、梅(蘭芳)派、麒(周信芳)派、程(硯秋)派、荀(慧生)派、尚(小云)派、馬(連良)派、裘(盛戎)派等,至今依然活躍在藝術舞臺上。而表演形式又有十三板式、十三轍、十三咳、十三調之分。
由此看來,“十三”與被現代人視為吉利數字的“六”和“八”相比,毫不遜色。可以說,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十三”是情有獨鐘。
二、中國漢民族對數字的信仰和崇拜基本上都可以在古老的《易經》中找到根源。譬如“天地之始”的一;“陰陽交合”的二;“生萬物”的三;代表基本方位的四等等。而偏偏“十三”是個不常用的,也基本沒有感情偏向的數字,頂多會看見“十三太保”之類的名稱。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十三”在中國文化中沒有特別的意義。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古老神奇的西藏,那里的人則視十三這個數字為神數,在史詩《格薩爾王傳》中就出現了一系列的十三,具有吉祥、神圣的寓意:在首部《天界篇》中,提到十三位護法天神、十三位護藏地神、西藏的十三位山神、禮物有“此有藏身寶十三件,夜光寶珠十三只”……格薩爾在降生時手執十三朵白花,向前走了十三步,并發誓十三歲時成為菩薩,果然在十三歲時賽馬得勝,娶珠牡,登位稱王等。
有心之人一定會意識到,在中國隱約有十三歲流年不利的說法。其實,所謂十三歲流年不利,并非來自十三這個數字,而是源于本命年這個風俗,人的第一個本命年虛歲正好十三。中國民間流傳的一種說法是,人逢本命年就由兇煞惡神主管流年。例如漢族人在本命年會系上紅腰帶等物;在西藏,就是活佛逢本命年時各寺廟僧眾屆時也要舉行法會,誦《消災經》、《長壽經》等,祈禱消災免禍,健康長壽。
三、有不少歐洲人相信13是個幸運數字,譬如救世主恰恰就是13日降臨的;歐洲神秘的占卜術中有許多13。更何況在中國呢,據《唐書》記載,皇帝上朝的時候所穿的服飾與大臣不同,皇帝的金帶上加有13個環,以示尊貴。在古代,機構的設置也多用13,漢武帝廣闊邊境,將全國劃分為13個郡。后來的元朝在全國一共設13個省,晉代侍御史下面設立13曹,明代太醫醫院設13科。文學藝術、著書立說也多用13,如《孫子兵法13篇》,李賀的《南園13首》,《兒女英雄轉》中塑造的“13妹”等。
數字四的讀音跟死亡的“死”字讀音一樣,聽了會讓人覺得不舒服,感覺是一種詛咒。老百姓也比較信風水,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當然避諱數字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