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生克
素問曰: 五行者, 金木水火土, 更貴更賤, 以知生死, 以決成敗.\"
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五行相生含義:
木生火, 是因為木性溫暖, 火隱伏其中, 鉆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 是因為火灼熱, 所以能夠焚燒木, 木被焚燒后就變成灰燼, 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 因為金需要隱藏在石里, 依附著山, 津潤而生, 聚土成山, 有山必生石, 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 因為少陰之氣(金氣)溫潤流澤, 金靠水生, 銷鍛金也可變為水, 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 因為水溫潤而使樹木生長出來, 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克含義: 是因為天地之性
眾勝寡, 故水勝火. 精勝堅, 故火勝金. 剛勝柔, 故金勝木.
專勝散, 故木勝土. 實勝虛, 故土勝水.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強金得水, 方挫其鋒.
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為砍折.
金賴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變.
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濟.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強火得土, 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見銷熔.
火賴木生, 木多火熾;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 木多水縮; 強水得木, 方泄其勢.
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 必不熄滅.
水賴金生, 金多水濁;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 金多土變; 強土得金, 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為淤塞.
土賴火生, 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木: 木旺得金, 方成棟梁.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強木得火, 方化其頑.
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 必為傾陷.
木賴水生, 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 木多水縮.
五行觀念的萌生稍晚于陰陽,作為五行的基本內容,金、木、水、火、土則早就被人們認識到了。五行最初專指五星(水星、火星、金星、木星、土星)的運行,至戰國時代,著名陰陽家鄒衍把地上的金、木、水、火、土這五種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依照天上星象的五行運動,建立了五行學說,借以說明自然界多種事物之間更為復雜的關系。并將其與陰陽學說結合起來,論述自然界事物的產生及運動規律,從而形成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源頭。
古代醫家把陰陽學說用于醫學的同時,也引入了五行學說,用以解釋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復雜關系。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均可根據其特性歸屬于五行,每一類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亦具有與五行運動相適應的規律。
這是中醫里的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分別對應人的五臟,肝,心,脾,肺,腎。這五行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對應的人的五臟也是相生相克的,維持著一個微妙的平衡。這五行不能弱一強四,也不能強一弱四,,其中的一個臟器受損其他的四個臟腑就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們的日常保健就是從這五個臟器入手,維持他們的平衡。這樣子人體才不會得病。這就是所謂的上醫治未病,中醫治小病,下醫治大病。中醫養生講的是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有了病再去治,如果有了病再治,就是生死參半了。花錢費力。但是現在的人們都不接受這種觀點。老是認為自己沒病,不用去保養,但是病可不象以前說的病來如山倒,這只是一個表象,其實病是一點點的積累起來的到了一定的程度人體的免疫力抗不住了就會發病。這個時候就晚了。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于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你給出的八字是個錯誤——上溯5000年,下行50000年,天干與地支配合絕對不會出現甲卯,只能是:乙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所以,你的時辰卻出現了“甲卯”,不是太滑稽嗎?
周易里沒有五行,五行是道家走向唯心主義后才逐漸出現的。道生萬物。亦生五行。五行最早是用來區分道士所煉制的丹藥。后來根據丹藥顏色。又出現了音律五行。根據人體的內分泌,來制定不同的生客關系。五行跟易經關系不大。
《易經》中的金木水火土指的是五行,五種不同的基本動態。
五行的意義包涵借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浸潤)、火(代表破滅)、金(代表斂聚)、木(代表生長)、土(代表融合),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它強調整體,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系。
五行學它光輝的哲學思想,對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有極重大的促進作用。五行學說的實質,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物特性條件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的條件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擴展資料:
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并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遠古時期古人“觀象授時”,并確定天干地支及陰陽五行、八卦原理。八卦與干支時間以及方位是聯系在一起的,它們同屬一個系統。
遠古早已有之的時空、陰陽觀念,發展成為一個系統的世界觀,用陰陽、乾坤、剛柔的對立統一來解釋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的一切變化。《連山》、《歸藏》是我國遠古時代的文化典籍,有說《連山》與《歸藏》不是失傳了,而是被改了名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又或其它名稱。
也有說《連山》與《歸藏》于漢代后下落不明或被儒道吸收作經或亡佚。此二易成為中華文化領域里的千古之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易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