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歷和陽歷的區別和關系:陽歷也就是公歷,它是國際通用的。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這一年叫做閏年。所以閏年的二月有29 天。陰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后來人們定了一個折衷的歷,就是所謂陰陽合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有人叫它農歷或陰歷),就是這種陰陽合歷。它跟陰歷一樣,也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夏歷約每過二、三年多一個閏月。“陰歷”又名“太陰歷”,系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再配合地球繞日一周之時數為一年,實際上等于陰陽合歷,我國在民國元年前采用此歷,為與現行之歷相對稱,故名之曰“舊歷”。一般人以為陰歷適合于農家,而名之日“農歷”。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于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年所需之時間,謂之“恒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月,即指朔望月而言。因每月天數不能有奇零,故陰歷一個月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為首,即以朔日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為歲首。地球繞日一周,即月球繞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內之月數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個月,僅三百五十四日,與歲實相比較,約余十一日,積至三年,余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須置一閏月,尚余三日或四日,再積二年,共余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可置一閏月,平均計算,每十九年須置七閏。以有節無氣之月為閏月,有閏月之年為閏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平年則十二個月。參考資料: http://211.152.19.82/bbs/p860528.html
農歷=舊歷=陰歷是根據月亮的運行來記年,英文里叫lunar calendar. 我們國家傳統的記年都是用農歷,過節都用農歷來表示,稱其為農歷是因為農民根據陰歷來決定播種收獲的時間,而且表明了具體的節氣,比如雨水,霜降,小雪,大雪,三伏,三九,等等。這些都是為了農活的方便制定的,所以我們國家一直重視農業的發展。根據月亮的運行調節節氣的變化。
陽歷=日歷=公歷是根據太陽的運行來記年,英文里就叫calendar. 中西接軌,所以我們也開始用公歷。但老外比較*,只知道識別春夏秋冬四季,所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都是固定的日子。
農歷與陰歷的區別如下
1、年不同
中國的農歷由于選用了恰當的“置閏”原則,使平均歷年長度的近似值等于回歸年的長度(365.2422日)。
因而,農歷的“年”與陽歷的“年”基本同步,但回歷紀年中陰歷的“年”只有12個陰歷月的簡單積累,其長度為29.5×12=354天,和陽歷“年”之間有著約11日的差異。因而,長度積累后,月份和寒暑往來會出現顛倒現象。農歷的新年一般在冬季,而陰歷的新年則可能在暑期到來。
2、使用地區不同
中國的農歷由于能夠反映寒暑往來和月相的盈虧變化,因而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普遍適用,而且特別適合中國的國情,因此在中國及東南亞華人聚居地得到廣泛使用。
陰歷的使用地區主要限于伊斯蘭國家,而且只在歡度宗教節日時才使用。
3、作用不同
中國的農歷帶有陽歷的某些特征,能夠用來指導農時,安排作物輪茬。
陰歷只能反映月相變化,不能反映氣溫變化,因而它是純粹的“陰歷”,不能指導農時活動。
首先農歷就是陰歷,公歷就是陽歷^_^ 公歷又稱作陽歷,夏歷又稱作陰歷(農歷)。 其記年:前者是地球圍繞太陽360度(一周)為計量的;后者是以月亮圍繞地球的12個圓缺為基準的。陽歷和陰歷每19年相差7個月(陰歷月)。 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就掌握了陽歷和陰歷的基本規律。24節氣就是陽歷的天文基準,如:每年的冬至就在12月22日。所以說我們早就有了陽歷的使用經驗。 那么既然我們的祖先已經知道了公歷(陽歷)的規律,干嘛還要使用陰歷呢? 1、我們的女性的生理周期是按照月亮的而運行的; 2、地球上的潮汐周期又是按照月亮的軌跡而發生的: 3、19年加7個月剛好兩歷統一……; 4、中國人的偉大節日——春節,就是陰歷的節日。 公歷又稱作陽歷,夏歷又稱作陰歷(農歷)。 其記年:前者是地球圍繞太陽360度(一周)為計量的;后者是以月亮圍繞地球的12個圓缺為基準的。陽歷和陰歷每19年相差7個月(陰歷月)。 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就掌握了陽歷和陰歷的基本規律。24節氣就是陽歷的天文基準,如:每年的冬至就在12月22日。所以說我們早就有了陽歷的使用經驗。 那么既然我們的祖先已經知道了公歷(陽歷)的規律,干嘛還要使用陰歷呢? 1、我們的女性的生理周期是按照月亮的而運行的; 2、地球上的潮汐周期又是按照月亮的軌跡而發生的: 3、19年加7個月剛好兩歷統…; 4、中國人的偉大節日——春節,就是陰歷的節日。 公歷又稱作陽歷,夏歷又稱作陰歷(農歷)。 其記年:前者是地球圍繞太陽360度(一周)為計量的;后者是以月亮圍繞地球的12個圓缺為基準的。陽歷和陰歷每19年相差7個月(陰歷月)。 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就掌握了陽歷和陰歷的基本規律。24節氣就是陽歷的天文基準,如:每年的冬至就在12月22日。所以說我們早就有了陽歷的使用經驗。 那么既然我們的祖先已經知道了公歷(陽歷)的規律,干嘛還要使用陰歷呢? 1、我們的女性的生理周期是按照月亮的而運行的; 2、地球上的潮汐周期又是按照月亮的軌跡而發生的: 3、19年加7個月剛好兩歷統一…; 4、中國人的偉大節日——春節,就是陰歷的節日。
陰歷和陽歷的區別在于陰歷是看24時節氣結合的
你好。
陽歷也叫公歷,來源于西方。比如算星座時、就是按照陽歷(公歷)計算的。
陰歷也叫農歷,來源于我們中國。
比如我們俗稱的八月十五中秋節、清明節、七夕、春節、就是按照農歷來計算的。而元旦、和西方的情人節(2.14)和圣誕節、國慶節、建軍節、黨的生日、都是按照公歷來計算的。
他們的主要區別就在于陽歷是國際通用的,而農歷是我們中國特有的。
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歷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后,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陰歷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歷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后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歷法,就是所謂陰陽臺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歷(也叫農歷或陰歷)就是這種陰陽合歷。它跟陰歷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歷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歷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可能比較繁多,如果想真的了解。希望你耐心的閱讀。謝謝。
謝謝采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