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啊。文氣太重,妖鬼皆喜。
桃木亦名“仙木”。是用途最為廣泛的伐邪制鬼材料。桃木所以具有這等神力,根植于古人認定桃樹為百鬼所懼的神秘觀念。
在古代文獻的記載和解釋里,這種觀念的依據大致有三種類別。因為和主題無關,所以就不詳敘了。本段主要講述的是發揮桃木伐邪鎮鬼功能的方式: 1) 桃板。亦稱“桃版”、“桃符”、.“桃符板”等,系用桃木削成的厭勝物.成對使用。板上畫上神荼兄弟(傳說中的驅鬼之神)的像,使之壓邪。當然,眾所周之,后來漸漸演變成現在的“春聯”“對聯”了。2) 桃印。亦名“桃印符”,用桃木刻成的印鈕,涂以紅、藍、黃。白、黑五色并寫有辟邪咒語,鈕間穿孔。逢端午節時,單只使用,方式是用彩絕將桃印系在門上或帳屏間,起驅兇攆鬼的作用。3) 桃役。用桃木做成的佩飾性裝飾物,瓜形,多棱,刻有銘文,內容多祈福壤災乏辭。使用方式是夏歷正月佩戴在身上。從《韓詩外傳》記述可知,此俗在春秋時已經風行,后來的桃木制剛卯,是其遺制。 4) 桃人。亦名“桃梗”、“桃偶”,用桃樹梗刻成的厭勝物。狀如人形,大小隨意。使用方式是夏歷除夕或正旦時,立于門側,以辟兇邪。從《莊子》、《戰國策》等用正面
老人常說桃木辟邪,桃木確實有辟邪的作用,桃木最好做成劍,越老的桃木越好,居家和辦公室掛于進門的正對面。沒有開光的桃木佩戴沒有什么效果。可去道觀求一桃木符佩帶。
桃木又稱仙木,百鬼所懼怕,手鐲可以直接佩戴,無需開光(常規上講開光了的物件一般都會佩戴在胸口以上的位置)。佩戴護身符辟邪只是民間的一種傳說和愿望。目前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有能力開光或者說有資格開光的人可謂鳳毛麟角。即便是開了光,戴著做惡事佛也不會保護的,所以不要奢求于某個物件或者護身符之類的東西來庇護自己,因為木頭和石頭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佛說:成、住、壞),自身都尚且不保怎么保護人呢?所以說心正即可!
桃木又稱仙木,百鬼所懼怕,手鐲可以直接佩戴,無需開光(常規上講開光了的物件一般都會佩戴在胸口以上的位置)。佩戴護身符辟邪只是民間的一種傳說和愿望。目前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有能力開光或者說有資格開光的人可謂鳳毛麟角。即便是開了光,戴著做惡事佛也不會保護的,所以不要奢求于某個物件或者護身符之類的東西來庇護自己,因為木頭和石頭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佛說:成、住、壞),自身都尚且不保怎么保護人呢?所以說心正即可!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桃木避邪,民間傳說久矣,究竟源于何時,起于何載?
桃木治鬼的傳說豐富多彩,《淮南子·詮言》說:“羿死于桃口”。東漢許慎注:“口,大杖,以桃木為之,以擊殺羿,由是以來鬼畏桃也”。羿以善射聞名,逢蒙拜師學藝,學成后恩將仇報,從老師身后下毒手,舉起桃木大棒向羿的后腦猛砸。羿死后,做了統領萬鬼的官。古人關于桃木避邪的聯想,是與這一神話故事有關的。試想,桃木棒連統領眾鬼的羿都能擊殺,用來治鬼就更不在話下了。
另外,《左傳》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記載著桃木能發揮神秘力量的一件事:“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其藏之也,黑牡秬,以享司寒;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災也。”這段話是說:古人冬天把冰塊藏在深山大谷的冰窖里,藏冰時,要用黑色雄性生畜和黑黍祭祀寒之神,而取冰使用時,則要用桃木做的弓和棘制的箭進行除災的儀式。
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
傳說,主宰人間壽算的南極仙翁,掌上總是捧著一個碩大的仙桃,所以桃又有避邪去病、益壽延年之說。而南極仙翁手中的這顆仙桃,據傳就是產于古肥子國的肥桃。
傳說,主宰人間壽算的南極仙翁,掌上總是捧著一個碩大的仙桃,所以桃又有避邪去病、益壽延年之說。而南極仙翁手中的這顆仙桃,據傳就是產于古肥子國的肥桃。
古肥子國,即今天的山東肥城市,因西周時肥族人散居于此而得名。當時肥族人由東海遷至于此。東海度朔山的鎮山之寶--桃樹也被肥族人移植于肥子國。《漢書·地理志》載:“泰山郡有肥城縣,應劭所謂‘肥子國’也。”另據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肥城縣志·序》載:“肥城古肥子國也,春秋時入魯,為齊郡地。漢屬泰山郡。”
肥城栽桃歷史久遠,《春秋左傳》載:魯襄公17年,齊國與魯國交戰,齊兵分兩路,圍住魯國的兩翼:一是房,一是桃,即齊人圍魯北壁。魯襄公13年,魯國邊境已到達現今濟南長清一帶,所以齊人所圍之“桃”,應該是現在長清南面的肥城(今有肥城北部的齊長城作證),可見當時“桃”這個地方已經大量種植桃樹了。而《左傳》的作者左丘明為肥城人,則進一步證明了肥城即“桃”,“桃”即肥城之說。
那么為什么說天下只有肥城的桃木能避邪呢?
原來在舊的肥城縣城以西,有一山名曰陶(桃)山,陶山至小泰山之間,環繞山頂的是拔地通天的懸崖峭壁,雄奇險峻,綿延數十里,七十二個洞穴天女散花般分布在峭壁上,這七十二洞,洞洞都有妖魔鬼怪。每當夜幕降臨,七十二洞妖怪便鉆出洞來,闖進肥城,群魔亂舞,興風作浪,禍害百姓,涂炭生靈。此事傳至東海度朔山,山上神荼、郁壘二神聽后怒不可遏,他們飛速來到肥城,就地取材,折桃枝為武器,將妖魔鬼怪打的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僥幸逃走的妖怪看見桃枝便魂飛魄散。因東海與肥城呈西北--東南走向,神郁二神走到肥城所折桃枝是朝東南的,所以朝東南的桃枝便有了靈氣。此后,當地百姓便將朝東南的桃木枝折下,或做成寶劍懸于室內,或刻成桃人、桃符懸于梁上、門后,妖魔鬼怪望風而逃,再也不敢近前了。漢代《風俗通義》所說:“臘除夕飾桃人……葵以衛兇”的風俗,其實就是對神郁二神用肥城桃木避邪的解說。
記載桃木避邪之說歷史悠遠,《辭源》載:古時刻桃木人,立于戶中以避邪。漢時,刻桃印掛于戶懋,稱為桃印。后漢書儀志中“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懋”……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如法,以施門戶。宋代刻神荼、郁壘二神像或只寫大名于兩塊門板之上,也稱“桃符”或叫“門神”,“……百鬼畏之”。
由此可見,只有桃木能避邪,也只有肥城的桃木才是真正的“降妖木”。
關于桃木能避邪的傳說不一,但桃木畢竟是吉祥平安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