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欣風水網

    天津掛甲寺開光,天津薦福觀音寺給開光嗎

    內容導航:
  • 掛甲寺的歷史沿革
  • 天津的掛甲寺指的是哪一片?為什么叫“掛甲寺”?
  • 天津掛甲寺2023年春節開放嗎?
  • 天津掛甲寺的歷史是什么?
  • 去薦福觀音寺還是大悲院?
  • 天津的哪個寺廟有法會
  • Q1:掛甲寺的歷史沿革

    明代掛甲寺周圍,風景優美,涵養出很多俊秀人才。延續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間,掛甲寺內還出現過一位喜好詩畫的名僧人子憨上人。他廣交文人墨客,引來大批詩人為寺院題詠,寫下了不少詩篇,從而使掛甲寺在盛名之上,又加添了清雅的文化氣息。明代時掛甲寺的所在地大孫莊,還是四官莊之首,代管四十八村,四官莊為皇宮中娘娘的脂粉地,所納的錢糧專供娘娘后妃們享用。明末崇禎時,全國大旱,唯有海河兩岸獲得豐收,因而受到娘娘后妃的贊賞,特賜給大孫莊半副鑾駕。村民們將這半副珍貴的鑾駕,珍藏在掛甲寺中。我們今天有興,還可以看到這套東西。這半副鑾駕也幾經風雨,清道光年間曾大修一次。1958年再修一次。文革破四舊的時候,機警的村民們將它藏在馬棚內的草料中才躲過劫難。而今明代及以前的鑾駕,故宮博物院已經無存。這半副鑾駕,也許是現今存世年代最久遠的皇家出行儀仗;也是現在唯一可以憑借自身確切的年代印記,來間接證實掛甲寺久遠歷史的信物。 由于頻臨河沿,常年受到河水的沖刷,河堤坍塌,殃及掛甲寺,因此在光緒十三年,也就是1887年,掛甲寺南遷重建。這次重建規模很小,只建有一座菩薩殿。三年之后,直隸四品候補守備周上達,又集資建造了一座大殿,也就是后殿。
    清代初期大孫莊隨寺名的變化,改稱掛甲寺村。掛甲寺和掛甲寺村原來位于海河東岸,海河在這里有一大灣。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乘艦船順海河而上,路過掛甲寺村的時候,遭到以掛甲寺村村長為首的保衛團和義和團的頑強抗擊。八國聯軍占領天津后,成立了都統衙門,1901年曾對掛甲寺村所在的海河大灣裁彎取直,將掛甲寺村分隔成東西兩岸,而掛甲寺也由東岸劃為西岸。 這座有著太多歷史記憶的掛甲寺是1994年開始動工興建的,歷時三年多的時間,于九七年7月完成。并舉行了盛大的佛像開光儀式。
    至此,時斷時續穿越了1300多年的掛甲寺鐘聲得以延傳至今。

    Q2:天津的掛甲寺指的是哪一片?為什么叫“掛甲寺”?

    天津醫院對面到解放南路立交

    Q3:天津掛甲寺2023年春節開放嗎?

    因為病毒性肺炎的影響,天津所有的人群聚集地都不對外開放,以防交叉感染的發生。

    Q4:天津掛甲寺的歷史是什么?

    掛甲寺的傳說與歷史變遷
    掛甲寺在今河西區東部,村落范圍大致在今小圍堤道以北,湘江道、重華大街以南,海河之西。
    掛甲寺村這塊地方從有人煙起,至今有近一千五百年歷史了。相傳隋煬帝開鑿運河并在楊柳青栽種楊柳之后,逐沿海河順流而下,看到一片花明柳暗之地,在楊柳之間有幾戶人家,炊煙縈繞其間,很有一派太平盛世的桃園氣派。在高興之中,煬帝便命人建造一座太平古剎,并賜名慶國寺,后來才改名掛甲寺。
    怎么改名掛甲寺的呢?原來唐太宗李世民第二次征遼打朝鮮,得勝回朝,其中一支部隊由大將尉遲敬德率領,由營口乘木筏渡海進人海河,溯流而上,到了慶國寺這里。時值三伏天氣,走了一程不覺大汗淋漓,尉遲敬德便把盔甲脫下來掛在慶國寺旁一棵古樹杈上。等返回時,竟然忘掉了,后來來取盔甲的士兵從鄉民那里找到。當地人便把這件事神話起來,從此慶國寺在當地人們口中便多了兩個名稱:一叫將軍廟,一叫掛甲寺。沒過多久,那里便成了人煙密聚的村莊了。
    至于掛甲寺村,原名叫大孫莊,是以村中的首戶孫大官人的姓為村名的,而掛甲寺(廟)也坐落莊內。后因寺名聲望越來越高,超過了村名,久之,大孫莊之名沒人稱呼了,習以寺名稱村名。寺名逐漸取代了村名,故得名掛甲寺村。
    史書對掛甲寺地方有記載,1600年(明萬歷二十八年)的《重建掛甲寺碑記》就記有:“大直沽迤南三里許,有古剎曰慶國寺,后名掛甲寺。其由來遠矣,圖經無考,得于父老傳聞云:當大唐征遼奏捷,駐師此寺,因更名焉。世遠傾頹,遺址尚在”,可謂古老。當年掛甲寺“棟宇嵯峨,象設赫濯,遐邇士女,瞻謁云集”。香火十分鼎盛。掛甲寺重新修建共三次,第 二次在清朝末年,1944年又第三次重修山門,到解放前,由于戰火,廟已傾記,現為掛甲寺文化站。
    讀者從上面的記述中會發現兩點疑問:其一,大直沽以南‘三里許,是掛甲寺,這不是指河東區嗎?其二,掛甲寺原名大孫莊,而和大孫莊相對的小孫莊也是在河東,是不是掛甲寺應該在河東才對呢?正是如此。
    掛甲寺村原在海河之東,1902年海河裁彎取直,今日解放南路中學和冶金實驗廠之間的那段解放南路曾是海河舊道,在海河沒有裁彎取直之前,掛甲寺及桂甲寺村自然是海河以東的村莊了。起初,舊稱大孫莊的掛甲寺村與今河東區的小孫莊是相毗鄰的兩個自然村。按《天津府志》對海河“河流至大直沽為一大曲道”及有關大孫莊的記載,可知其原河道即流經楊莊子的老海河,至冶金實驗廠轉向光華橋,河灣在今解放南路西側。當年的大孫莊(掛甲寺村)恰處在三面環水的地帶,西與海河西岸的賀家口隔水相望,東與小孫莊接壤,為一個小村莊。到清道光年間 (1821—1850年),大孫莊已形成比較完整的村落,與小田莊、小孫莊為一連環保,共有 293戶,1384人。
    這段海河裁彎取直的經過是這樣:1901年,八國聯軍人侵天津以后,為兵艦行駛方便,開挖新河道,把這段海河裁直,于1902年竣工。這樣就把大孫莊和小孫莊分離于海河兩岸,形成現今地貌和海河現狀,這時大孫莊則成為海河西岸的村落了。掛中寺村居民世代以務農為生,居住多為土坯房,街道胡同彎曲狹窄,商業店鋪稀少。二十世紀初期,掛甲寺村附近工業有所發展,北洋(今第六棉紡廠)、裕元(今棉紡二廠)兩大紗廠相繼建成,村中農民逐漸轉成產業工人。
    掛甲寺村有著光榮的反帝斗爭歷史。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時,掛甲寺村長孫國瑞帶領村民會同義和團首領邢家亨、閻震共同抗敵,保衛家鄉。義和團和村民利用海河彎曲水淺,敵軍行船緩慢的弱點,埋伏在蘆葦叢中,用大刀、長矛、土槍、獵槍狙擊侵略軍,使最先闖人海河彎道的德國士兵傷亡慘重。從5月到6月上旬,共擊斃敵軍100多人。6月14日,侵略軍炮擊沿河兩岸,義和團和村民們奮起抗敵,堅持多時,終因力量懸殊而失敗,義和團首領邢家亨、閻震等戰死沙場。6月18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后,德軍又向掛甲寺一帶進行報復。21日,數百名德軍搜捕孫國瑞等人,孫國瑞為了保護鄉親百姓,挺身而出,英勇就義。
    掛甲寺歷盡滄桑,昔日的古剎、村莊,早已不存,其名沿襲。如今這里已是高樓聳立,車水馬龍的市區。早在1958年,解放南路就向南延伸,縱貫掛甲寺村,使這一帶交通大為便利。1977年又填平了廢墻子河的東端河道,興建了寬闊平坦的湘江道。湘江道東新式拱型的光華橋橫跨海河兩岸,它是天津城區南部溝通海河兩岸的重要交通大道。小圍堤道南側有河西區較大的文娛場所—河西區工人俱樂部。南北大街現已成為這一帶商業繁華區。

    Q5:去薦福觀音寺還是大悲院?

    薦福 好兆頭 比大悲好聽

    Q6:天津的哪個寺廟有法會

    天津的哪個寺廟只要到了特殊的日子都會有佛事,并且會事先會在寺院內張榜通知,只要留意就能知道了。

    展開全文
    上一篇:上一篇:屬羊女和屬猴男的合不合
  • 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