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還估計還記得《英雄》中,軍隊黑云般壓過來那個鏡頭,這可見張藝謀是知道“黑色秦朝”歷史的。秦朝那個時代崇尚黑,就像現代中中國曾被紅色覆蓋一樣,在萬歲萬歲萬萬歲的秦始皇的最高指示下,全國變成了一個顏色,山河一片黑。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往往意味著國家顏色的變換。看似簡單的黑紅白青黃背后,是一種影響了中國王朝幾千年的五德始終說。發明和販賣這種的是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期齊國的鄒衍,他宣稱,每一個朝代都有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應的德,也就是來自“天意”的合法性依據;《文選·魏都賦》李善注引曰:“鄒子有終始五德,從所不勝,木德繼之,金德次之, 火德次之,水德次之。”一德對一色,金德對白,木德對青,水德對黑,火德對紅,土德對黃。五行相勝相克,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終而復始,五德亦是,所以,每一個稱王作帝成功的人,都要給自己的王朝賦予一種克勝所滅朝代的所謂新德,而整個國家的顏色隨之改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特有的顏色革命。 黑色帝國從五行說附會出的五德說顯然是。但是,人擁有的越多,越容易;擁有最高權力的帝王們,往往是最為的群體。秦始皇初并天下,“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史記·秦始皇本紀》)周是火德,秦始皇就采取了周德抵不過的水德,而水德相應的顏色就是黑,“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公元前221年,整個社會成了黑色帝國。 山河一片黑僅僅是秦始皇采用水德的顏色標志,水德還意味著一系列相應制度的改變,這才是最根本的。“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同上)更重要的是,國家的執政方式都“黑色”,“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于法,刻削毋仁恩和義。于是急法,久者不赦。”(同上)也許,正是這種黑色,預定了秦始皇的黑色悲劇。 以文化落后的西夷打敗文明的東方六國,贏政正需要一套理論來證明秦帝國的合法性,這時候正好鄒衍理論的信徒上奏,“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夏得木德,青龍止于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史記·封禪書》)這種還有符應的五德始終說,應該正中秦始皇下懷,他也就“為我所用”,成了歷史上第一位按照五德始終說進行制度設計和執政的帝王。 當然,五德始終說并不是帝王們深信的歷史規律,不過是一種給他們奪權鋪路和為權力提供“天意”合法性證明的工具。而目標是國家的最大投資家呂不韋很早利用五德始終說,為秦朝的兼并六國散布這種了。他說:“凡帝王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于水。湯曰,‘金氣勝!’金氣 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鳥銜丹 書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呂氏春秋·應同》)所以應該是黃帝土德,夏朝木德,商朝金德,周朝火德,秦朝水德。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動輒坑殺數十萬降兵的秦始皇并不會相信什么關于德的胡說的。但是,中國人相信多是因為有用,結果一旦進入的場,就難以自拔,一旦當真就身受其害了。五德始終說對于秦始皇也該如此吧,其本于韓非理論的嚴刑峻法的統治,在“剛毅戾深”、“刻削毋仁恩和義”的黑色水德的加強下,加速了秦朝覆亡的步伐。 漢朝的顏色之爭 鄒衍的五德始終說的起點是黃帝,他屬于土德,其后夏、商、周、秦分別為木、金、火,按照這樣“天意的歷史規律”,漢革秦命,土克水,漢應該是土德了。但劉邦卻自認為黑帝,乃水德,所以制度服色一仍秦舊;漢朝官方正式承認土德,是在劉家天下確定百年之后漢武帝時代才實現的。在公元前104年,正式宣布改制,中國又由黑色世界變成黃色世界,“以正月為歲首;服色尚黃;數用五;官名的印章改為五字。”(顧頡剛《漢代受命改制的鼓吹與實現》)漢武帝此次改制乃司馬遷等人推動完成的,中國的又一次顏色改變有它很大功勞;也許,這種為萬世立制度的天地煥然一新的感覺刺激了司馬遷,他就在這一年提起了筆,開寫千古絕唱的《史記》。歷史上顏色革命的著名人物還有比秦朝壽命還少一年的新朝皇帝王莽。由于五德始終說的相克替代原理適用于暴力革命,對于王莽這些想要“和平革命”地禪讓的人來說,就有困難。王莽當黃門侍郎時的“同事”、著名學者劉歆,創造性地提出禪讓屬于五德相生的理論,也就是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他說自稱為舜后裔的王莽繼承舜的土德,漢室是堯的后裔,屬火德;五行中火生土,漢朝禪讓新朝就是自然之理了。在五德相克相勝之外,又出現了五德相生的創新發展,雖然所謂禪讓還是以槍桿子為后盾,但面子上顯得殺伐之氣少些。顧頡剛曾說從王莽后,中國歷史上凡是改朝換代都是禪讓,征伐只發生在蒙古、滿族等異族的時候。筆者猜測也許是受了這種五德相生理論的影響,而相克的理論就少用了。當然,殺伐何曾少過絲毫! 劉歆由于論證有功,由此當上了國師,封為嘉新公。不過,王莽似乎真是相信了劉歆的論證,當綠林軍攻到皇宮,宮人婦女啼呼曰:“當奈何!”他仍然模仿孔子故事曰:“天生德于予,漢兵其如予何!”(《漢書·王莽傳》) 既然王莽封漢為火德,東漢的劉秀乘勢“利用了這一點,來做‘光復舊業’的事業。”(顧頡剛《漢的改德》)公元25年,劉秀就成了火德皇帝,國色又變成了紅色。漢朝一會兒水德,一會兒土德,一會兒火德,更表明了這種的歷史解釋完全操之于人。 國色的變遷聲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東漢末黃巾起義,本來是暴力革命,卻要按照五德相克的理論,號稱土德,建立黃色世界。當時的革命綱領《太平經》提出,東漢是火德王,漢運衰,代漢而興者當為土德。起義頭目張角自稱“黃天”,以示將承漢祚而王天下。很不幸,他的黃色世界沒有建立起來。 倒是曹丕實現了黃色世界的夢想,他和平方式的禪讓,倒對應了五德相生的理論。220年,他不僅按照土德改制,還把年號定為黃色——“黃初”。但是,三國時期的中國也是三個顏色,因為劉備號稱自己是漢室正統,仍是火德的赤色;孫權剛開始也爭黃色的火德,后來要為漢報仇,按照五德相克的理論,就采用了木克土的木德,所以東吳的世界是青色。 晉又玩起了禪讓的把戲,取代了魏,那么晉該什么顏色什么德呢?公元266年,也就是司馬炎泰始二年的九月,大臣們認為“今大晉繼三皇之蹤,踵舜、禹之跡,應天從民,受禪有魏,宜一用前代正朔服色,皆如有虞遵唐故事,于義為弘。”(《晉書·禮一》))司馬炎似乎對此并不在意,也就同意了。有一個叫孫盛的卻說,“仍舊,非也。且晉為金行,服色尚赤,考之天道,其違甚矣。” 他按照五德相生的算法,晉應該是金德,尚白。結果司馬炎又聽信了白色方案,結果中國變成了白色的海洋。 中國顏色最為復雜多變的是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滅了西晉,司馬氏偏安金陵繼續白色的金德。本來是匈奴后人的北漢始祖劉淵,也受五德始終說“污染”,竟認劉姓的漢朝視為祖先,大義凜然得采用了東漢的赤色火德。等到其侄劉曜篡位,又采納與晉金德相生的水德,尚黑,服色旗幟又改稱了黑色。北方的16個政權此起彼伏,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的顏色也不斷變化。 南朝的顏色倒是簡單些,宋代替晉,金生水,尚黑;水生木,齊尚青;本是南齊皇室宗親的蕭衍開創的梁,繼承了齊的木德;木生火,陳尚赤。 隋代的是北周,后者是木德,尚青,所以隋朝是火德尚赤。火生土,偉大的唐朝于是順了土德,尚黃。 五代時期,后梁滅唐,土生金,尚赤;后唐號稱繼承唐王朝,故依然為土德,尚黃;后晉為金德,尚白;后漢為水德,尚黑;后周為木,尚青。 宋受禪于周,木生火,故宋為火德,尚赤;趙宋南遷,一仍火德,連高宗年號建炎都是火德中興的意思。而遼為水德,金先遼后滅宋,“繼承”宋德火德,火生土,故金為土德,尚黃。 其實,到了宋代以后,五德始終說基本在官方中壽終正寢了。所以,蒙古族的元代對五德始終說不感興趣,雖然民間認為它為水德;不過,這樣的話,滅了北宋的金是相生的土,滅了南宋的元卻是相克的水。所以,元朝就沒有統一的國家顏色了。 朱元璋參加的紅巾軍,是追認宋的火德而致,紅色就成了反元武裝最鮮明的標幟,明朝也就崇火德, 尚紅色。但是,按說按照相生還是相克,明朝都不應該是火德的。但是,“德運的確定在明朝已不再是關乎王朝正統的頭等大事,不再是一種鄭重莊嚴的國家行為,火德也好,土德也罷,都只是朝野間流行的某些非正式的說法而已。”(注1) 五德始終說從而從官方理論抓為民間文化,所以,雖然清有所謂滅明的水,但水德并沒有得到滿族帝王的認可。 五德始終說的回光返照是袁世凱,他當“洪憲”皇帝,似乎是追認明朝的火德,尚赤,以至把紫禁城涂了個紅彤彤。袁世凱的鬧劇幾十天收場,五德始終說的歷史終于結束,官定的國家顏色就沒有了。
陳朝最亂......
五德終始說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歷史觀念,與天下的空間觀念構成中國文化重要成分。
“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運轉。鄒衍常常以這個學說來為歷史變遷、皇朝興衰作解釋。后來,皇朝的最高統治者常常自稱“奉天承運皇帝”,當中所謂“承運”就是意味著五德終始說的“德”運。
鄒衍說“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由于黑色屬于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按照鄒衍的說法,五行代表的五種德性是以相克的關系傳遞的,后世也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說法來解釋五德終始。
漢代起初在漢髙祖劉邦時,張蒼認為秦國祚太短且暴虐無道,不屬于正統朝代。應該由漢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認為秦屬于正統朝代,改漢正朔為土德(因土克水),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于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后,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后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采用了這種說法[1][2]。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在王莽篡漢之前,一般采用五行相克說。交替順序為:
黃帝(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漢(土);
王莽篡漢后為了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采用了劉向父子的五行相生說,并修改漢朝以前諸朝代的德性,交替順序為:
黃帝(土)→夏(金)→商(水)→周(木)→漢(火);
一直到元代皆采此說:
漢(火)→曹魏(土)→晉(金)→北魏(水)→北周(木)→隋(火)→唐(土)→后梁(金)→后漢(水)→后周(木)→宋(火)→金(土)→元(金);
自元之后,又變為相克說:
元(金)→明(火)→清(水)。
另有一說,若是禪讓、逼禪等和平傳位則是相生,戰爭、造反、自立而成則是相克。不過由明清時期并沒史實明言,多為史家推斷,僅可參考。
秦 (秦代帝王無謚號,以世代作為帝號) 始皇帝 贏氏 諱政 二世皇帝 諱胡亥 漢 太祖高皇帝 劉氏 諱邦 孝惠皇帝 諱盈 太宗孝文皇帝 諱恒 孝景皇帝 諱啟 世宗孝武皇帝 諱徹 孝昭皇帝 諱拂陵 中宗孝宣皇帝 諱詢 高宗孝元皇帝 諱奭 孝成皇帝 諱驁 孝哀皇帝 諱欣 孝平皇帝 諱衡 世祖光武皇帝 諱秀 顯宗孝明皇帝 諱莊 肅宗孝章皇帝 諱炟 孝和皇帝 諱肇 孝殤皇帝 諱隆 恭宗孝安皇帝 諱祜 孝順皇帝 諱保 孝沖皇帝 諱炳 孝質皇帝 諱纘 孝桓皇帝 諱志 孝靈皇帝 諱宏 弘農王 諱辯 孝愍皇帝 諱協(又謚孝獻皇帝) 三國 魏 太祖武皇帝 曹氏 諱操 世祖文皇帝 諱丕 烈祖明皇帝 諱睿 蜀 昭烈皇帝 劉氏 諱備 后主 諱禪(十六國時被漢王劉淵追謚為孝懷皇帝) 吳 武烈皇帝 孫氏 諱堅 大皇帝 諱權 晉 高祖宣皇帝 司馬氏 諱懿 景皇帝 諱師 文皇帝 諱昭 武皇帝 諱炎 孝惠皇帝 諱衷 孝懷皇帝 諱熾 孝愍皇帝 諱鄴 元皇帝 諱睿 明皇帝 諱紹 顯宗成皇帝 諱衍 康皇帝 諱岳 孝宗穆皇帝 諱聃 哀皇帝 諱丕 廢帝 諱奕 (無謚號) 太宗簡文皇帝 諱昱 孝武皇帝 諱曜 安皇帝 諱德宗 恭皇帝 諱德文 南北朝 宋 高祖武皇帝 劉氏諱裕 少皇帝 諱義符 太祖文皇帝 諱義隆 世祖孝武皇帝 諱駿 前廢帝 諱子業 (無謚號) 太宗明皇帝 諱彧 廢帝 諱昱 (無謚號) 順皇帝 諱準 齊 太祖高皇帝 蕭氏 諱道成 世祖武皇帝 諱賾 郁林王 諱昭業 海陵恭王 諱昭文 高宗明皇帝 諱鸞 東昏侯 諱寶卷 和皇帝 諱寶融 梁 高祖武皇帝 蕭氏 諱衍 太宗簡文皇帝 諱綱 世祖孝元皇帝 諱繹 敬皇帝 諱方智 陳 高祖武皇帝 陳氏 諱霸先 世祖文皇帝 諱蒨 廢帝 諱伯宗 (無謚號) 高宗孝宣皇帝 諱頊 后主 諱叔寶 (無謚號) 魏 太祖道武皇帝 拓跋氏 諱珪 太宗明元皇帝 諱嗣 世祖太武皇帝 諱燾 高宗文成皇帝 諱浚 顯祖獻文皇帝 諱弘 高祖孝文皇帝 諱宏 世宗宣武皇帝 諱恪 肅宗孝明皇帝 諱詡 孝莊皇帝 諱子攸 前廢帝廣陵王 諱恭 (無謚號) 孝靜皇帝 諱善見 北齊 齊高祖神武皇帝 高氏 諱歡 世宗文襄皇帝 諱澄
我們從最開始的伏羲開始,為東方青帝、為木,
神農,為南方炎帝、為火,是木生火,認同度很高,說明神農是繼承伏羲的;
黃帝,為中土黃帝、為土,是火生土,認同度很高,雖然是戰勝而合并的炎黃華夏,但總體上是融合、繼承關系,這又引申出蚩尤為水,正是水克火、土克水的關系;
黃帝軒轅、白帝少昊、黑帝顓頊、青帝帝嚳(唐堯與帝嚳一家的都為木)、虞舜火、夏禹土,上古諸帝都是相生的關系;
有窮是從內部取代夏朝,為金,少康復國滅有窮,為火克金,亦即同屬夏朝,卻因為有窮插足而換了德運;
商朝滅夏,為水克火,周朝滅商,為土克水;
東周列國都是周朝諸侯,繼承關系,為金,秦朝是秦國直接而來,仍為金;
漢朝起于推翻暴秦,為火克金,新莽繼承于漢,為土,東漢起于推翻新莽,為木克土;
曹魏繼承于東漢,為火,司馬晉繼承于魏,為土;
五胡起于推翻西晉,為木克土,前秦統一北方,為金克木,又被推翻,新的北方諸國為火克金;
北魏統一北方,為水克火,北周北齊繼承于北魏,為木;
劉宋繼承于東晉,為金,蕭齊為水,蕭梁為木,南陳為火;
楊隋繼承于北周,為火,李唐繼承于隋朝,為土,武周繼承于唐朝,為金,李唐是內部復辟,為水;
朱梁雖然起于反唐的黃齊政權,但主要是作為藩鎮而得唐禪讓,為木;
后唐滅朱梁,為金克木,石晉繼承于后唐,為水,后漢為木,后周為火,趙宋為土;
耶律遼攻滅了石晉,為土,與趙宋為兄弟之邦,西夏起于反宋,為木;
完顏金攻滅了遼國、北宋,是木克土;
蒙元滅西夏、金國,是金克木,雖然最后把殘土的宋也滅了;
朱明起于反元的紅巾軍,繼而攻滅蒙元、北元,是火克金;
滿清起于反明,也滅了南明,是水克火;
水秦 土西漢 金新朝{不相克} 火東漢 水魏 土晉朝 木趙漢 金后趙 火冉魏 水前燕 土前秦 木后秦 金東晉 火劉宋 水南齊 土南梁 木陳朝 金隋朝 火許 水后隋 土唐朝 木武周 金復辟唐 火梁朝 水后唐 土后晉 木后漢 金后周 火宋朝 土偽楚{不相克} 木南宋 金元朝 火明朝 水清朝 土民國 金介石{不相克} 火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