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易經主要講義理,朱熹才講象數,觀點不一樣。系辭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以天地為中心,闡發陰陽之道,依據天人合一原理,融哲理與倫理于一爐,建立孔門易學,是從哲學角度來分析周易的,雖然也講筮數筮法,卻不占主要地位。對六十四卦任何一卦都未從占筮角度做過分析,他認為占筮乃是小道,所以不占!
你有想過“為什么算命的那么準”么?其實這是一個心理學現象——巴納姆效應。 所謂“巴納姆效應”是指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 這個效應是以一位廣受歡迎的著名魔術師肖曼·巴納姆來命名的,他曾經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的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有位心理學家曾經針對這種一效應做過一個實驗,他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打多相人格檢查表(MMPI)后,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后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每個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于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致入微、準確至極。 下面一段話是心理學家使用的材料,你覺得是否也適合你呢?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盡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這其實是一頂套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在生活中,這種效應的典型反映是在算命過程中。 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后都認為算命先生說的“很準”。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緒處于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一段一般的、無關痛癢的話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要避免巴納姆效應,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有以下幾種途徑: 第一,要學會面對自己。有這樣一個測驗人的情商的題目是:當一個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后,她醒來發現自己一絲不掛時,第一個反應會是捂住什么呢?答案是尖叫一聲,然后用雙手捂著自己的眼睛。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不愿面對自己的例子,因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認為是缺陷,就通過自己方法把它掩蓋起來,但這種掩蓋實際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樣,是把自己眼睛蒙上。所以,要認識自己,首先必須要面對自己。 第二,培養一種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擁有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實際上,判斷力是一種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決策的能力,信息對于判斷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視,沒有相當的信息收集,很難做出明智的決斷。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替人割草的孩子打電話給一位陳太太說:“您需不需要割草?”陳太太回答說:“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這個孩子又說:“我會幫您拔掉花叢中的雜草。”陳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這孩子又說:“我會幫您把草與走道的四周割齊。”陳太太說:“我請的那人也已做了,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孩子便掛了電話。孩子的哥哥在一旁問他:“你不是就在陳太太那兒割草打工嗎?為什么還要打這電話?”孩子帶著得意的笑容說:“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這個孩子可以說是十分善于收集針對自己的信息,因此可以預見他的未來成長以及可能取得的成就,絕非是一般小孩子能比。 第三,以人為鏡,通過與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來認識自己。在比較的時候,對象的選擇至關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與別人的優點比,都會失之偏頗。因此,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相當的人作比較,找出自己在群體中的合適位置,這樣認識自己,才比較客觀。 第四,通過對重大事件,特別是重大的成功和失敗認識自己。重大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個性、能力的信息,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巔峰和失敗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性格。 有人說“成功時認識自己,失敗時認識朋友”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歸根結底,我們認識的都是自己。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時,都應堅持辨證的觀點,不忽視長處和優點,也要認清短處與不足。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話題:易經算卦到底準不準,它的原理是什么!
傳播和學習周易有很多阻力,就是因為很多人不了解周易,不知道它到底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先簡要做一下介紹。
從根本上講,它是一部立道設教的書。從古及今,凡是有據的傳承,都認為伏羲創制八卦是為了治天下,周文王演卦也是為了治天下。孔子所以特別看重《易》,也是為了以道治天下。什么是道?道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哲學、主義等等。正因為如此,它才被歷代統治者立為群經之首、萬法之原,一直被當成一部不朽的圣典,仰之彌高,傳之彌久。
被當代哲學驗證了的“對立統一”、“量變質變”、“否定之否定”三大基本規律,作為哲學的核心內容,在《周易》里都有所揭示,只不過表達的方式與現代不同罷了。除此之外,其他如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文與質、同與異等等哲學范疇,《周易》里都有十分精微的顯示。《周易》是當時的圣人用以統一人們思想認識的一部有關宇宙觀及其宇宙運動規律的基礎理論著作,從根本上講,它是一本向人們昭示宇宙大道的書。
我們所說的“算卦”,換個文雅和時尚的詞就是“預測”。小到個人,大到國家,在做一件事或制定一項政策之前,除了必要的物質準備,還會對事情和政策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和預期,這個預期就是預測。筆者之前在網上也查閱了很多的資料,但對于周易預測的原理,基本沒有能說得清楚的。現在給大家做個簡單的分析:
系辭里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意思是說《周易》的框架模型是按照天地及其運動規律為標準制作出來的,它的運行機制與天地一致。圣人制《易》的主要方法,抬頭觀察天文的運動變化,低頭觀察地理的運動變化,然后進行模擬。易卦的模型與天地的運化規律相似,所以它與天地運行的規律是一致的。
看到這兒,大家應該明白了吧,《易經》之所以有預測功能,其原理就是它是圣人仰觀俯察,模擬天地萬物運行規律而制定的。用當下時髦的話所,周易就是一個大的計算機程序,用這個程序就行運算,只要過程中數據沒有錯誤,運算的結果就一定是正確的。這才是周易預測的根本原理。
當然了,萬事萬物除了遵循基本的規律以外,還會有意外和偶然性,用到預測上,有時候可能難免會有一些偏差,但基本趨勢是不會錯的。學習周易預測的方法,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學好周易的本經,這樣在作出判斷時才有理有據,不會出現方向性的錯誤,否則就成了“江湖騙子”了。
為什么算命能算得這么準?其實,人與世界萬物一樣,都是要遵循一定規律的,就像植物一樣,春天發芽,夏天成長,秋天結果,冬天休囚。世間萬物皆為陰陽,人類也不能例外!
算命先生需要就有極高的觀察能力,推理能力,反應需要非常敏捷,要能夠“會說話”,要能察言觀色。
另外,心理學家認為,算命先生之所以能夠說得如此之準,其實只是利用人們的一種“自我求證”的心理,把人們引入到自己的“陷阱”之中而已。
“自我求證”心理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見的,而算命先生恰恰是巧妙地利用這一點,達到了自己騙財的目的。
不少心理學者和哲學者,也有用算命這種方式的,假裝給人算命,實際上是利用被算命的人那種心理,利用算命的神秘性和趣味性,以便讓受眾更容易接受他的心理勸誡。
歡迎大家互動評論。
準確率在于你自身,命數只是一種規律,好比我那這一個杯子,如果我手松開,杯子會掉到地上,這誰都知道,也是最基本的預測。但我不松手,杯子便不會掉
周易不能算命。
周易是卦書,算卦和算命不一樣的。
算命有時候是基于經驗和心理、社會、建筑學的。如果你找到高手給你算得話會很準。(對大多數人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