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真經,就是能夠達到 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著由心生律,修著以律制心。有信無證著雖不落惡果,卻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得涅槃。佛乃覺性,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于覺性就是人人,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章不顯,了障涅槃,覺行圓滿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圓滿即止,即非無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彌陀佛,佛法無量即覺行無量,無圓無不圓,無滿無不滿,亦無是名究竟圓滿。
無欲則剛,意指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為它沒有世俗的欲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沒有世俗的欲望,才能達到大義凜然的境界。林則徐有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無欲則剛”。無欲則剛,出自《論語》。
通過天卦可以判斷人生每個階段的吉與兇,此刻重要的不再是吉與兇本身,而是如何應對吉與兇!!!
天道無吉兇!
首先:命運的吉與兇并非可以不作為了,所謂:知至至之,知終終之。即順應天道,該來的,通過努力讓它來的更順利,該結束的,讓它結束的更完善。個人的努力依然至關重要!
天道中的三首詞是如下:
一、《悟》: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注定?袈裟本無清靜,紅塵不染性空。幽幽古剎千年鐘,都是癡人說夢。
注:這首詞是丁元英的敲門詞,里面盡是大逆不道之言。這首詞的本意在求,金錢敲門敲不入,罵盡千年佛教,方的入門。是入世詞。
二、智玄大師改進《悟》的上闋詞: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務取真經。一生一死一枯榮,皆是因緣注定。
注:智玄大師給丁元英改了上闋詞,下闋詞未給,從上闋詞可以看出,老和尚看透生死,卻陷入悲觀厭世。
三、《卜算子 自嘲》丁元英: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經閣半卷書,坐井說天闊大志戲功名,海斗量福禍。論到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
主人公簡介
丁元英是作家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里的男主角,改編成電視劇《天道》后由王志文飾演,是一個虛構的人物。
對于這個人物,言語道斷,一說就錯。小說立意深遠,涉及哲學、宗教、文化等,并因為每個人價值觀不一,各大網站眾多網友的評價迥異。
悟《天道》
丁元英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
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注定?
袈裟本無清凈,紅塵不染性空。
幽幽古剎千年鐘,都是癡人說夢。
翻譯:參禪悟道不要說命運,修行不要取真經。悲傷歡喜還有萬物枯榮,哪個不是前生注定?袈裟根本沒有清凈,不染紅塵性情空靈。幽幽的古寺廟和千年的鐘,都是執著的人說夢話。
與以往所有的電視劇都有所不同,它是一部非常另類的電視劇,中國電視劇史上從來未有過這樣的故事、這樣的人物癡迷音像的土匪級發燒友、超凡脫俗的天國之戀、殺富濟貧的商戰神話等傳說級人物和離奇的故事,構成了一部很怪的電視劇。其厚重感和歷史感以及思辯意識,都帶給觀眾強有力的沖擊。
劇情講述年輕的女警官芮小丹(左小青 飾)通過朋友結識了商界怪才丁元英(王志文飾),并受托在古城照料丁元英的生活。
丁元英異于常人的性格和讓人瞠目結舌的才華深深吸引著芮小丹。 借由對音樂的共同熱愛和制備音箱的契機,芮小丹和丁元英建立了戀愛關系,并結識了幾個古城的音樂發燒友。發燒友看中丁元英的奇才,想要利用他的才華幫助自己的農村老家脫貧。
而小丹也希望丁元英用自己的智慧在這個極度貧困的農村寫一個神話,作為送給她的禮物。
丁元英答應了小丹的請求,帶領幾個發燒友重出江湖,給音響市場帶來了巨變的同時,也生動的演繹了所謂天道的“道法自然,如來”。可是他的禮物完成時。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句成語源于《老子》,但很多人并不真切理解它。或許,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司馬遷,他曾充滿疑惑地寫下這么一段話: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耶?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早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xx]
那么,應當如何理解“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句成語呢?在老子看來,“天道”是自然無為的,故而“無親”;之所以“常與善人”,是因為善人合于(或同于)道、合于德,而“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xxi],因此,老子講“常與善人”。我們還可借用《莊子·列御寇》中的一句話來解釋:“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所謂“造物者”,用古代哲學名詞來說,就是指“天道”;所謂“其人”,泛指某個人,引申為人在社會中的名利地位,禍福榮辱等;所謂“其人之天”,指人內在的自然天性、本性、德性等。綜合起來,大意是說,上天(天道)對人的報應,不是報應他人間的禍福榮辱,而是報應他本人最內在、最本真的天性本性。總之,“善人”如果真善,那么“善”本身就是上天對他最好的、最真實的報應了。行仁得仁,何復他求?至于現實生活中遭遇如何,那是時境所致,并非真報。反之,“惡人”若真的作惡多端,那么,“惡”本身即是對他個人最內在、最本真的天性、品性的戕害和毀滅。他的心靈是污濁的,他的境界是卑劣的,毫無“天爵”可言。這就是上天對他最嚴厲的報應了。至于“人爵”再高,權極一時,或榮華富貴,顯赫一生,亦何足道哉!
所以,應該肯定“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有它的哲理意義。但它容易引起誤解或迷惑,甚至流于一種觀念,這是需要批判剔除的。我們注意到,在古代所謂“世與道交相喪”[xxii]的社會環境里,小人得志,君子困頓的無奈局面總是免不了的。這就是產生上述誤解與迷惑的社會歷史根源。因此,作為個人而言,我們最好能夠認識到:“君子之自行也,動必緣義,行必誠義,俗雖謂之窮,通也;行不誠義,動不緣義,俗雖謂之通,窮也;然則君子之窮通,有異乎俗者也。”[xxiii];另一方面,作為群體來說,我們需要不斷促進社會發展、健全法制,以建立一個義利統一、義以生利的市場濟體制和倫理道德體系,讓“天道”真正體現在、落實在“人道”(即道德、法制建設)之中。每個人都是以理待人、以善待人。這樣,就用不著期盼從“天”上掉下“善”,它是人間的一種自覺和友愛!
六道是指:一、天道,二,阿修羅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餓鬼道,六、地獄道。此中上三道,為三善道,因其作業(善惡二業,即因果)較優良故;下三道為三惡道,因其作業較慘重故一切沉淪于分段生死的眾生,其輪回的途徑,不出六道。所謂輪回者:是描述其情狀,去來往復,有如車輪的回旋,在這六道中周而復始,無有不遍,故名六道輪回。世間眾生無不在輪回之中。只有佛、菩薩、羅漢才能夠跳出三界,不入輪回。輪回理論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
古人有形容六道之說
人道渺渺,仙道茫茫;鬼道樂兮,當人生門;仙道貴生,鬼道貴終;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兇;高上清靈美,悲歌朗太空;唯愿天道成,不欲人道窮;北都泉苗府,中有萬鬼群,但欲遏人算,斷絕人命門;阿人歌洞章,以攝北羅酆,束誦妖魔精,斬或六鬼鋒,諸天氣蕩蕩,我道日興隆.
佛家有六道之說,人道,鬼道,仙道是六道中的三道。這句話大概的意思就是勸戒人們:正確的道路往往是撲朔迷離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面臨選擇時要慎重考慮,不要選錯
道!鬼道代表的是歧途,歧途開始給人一種美好的感覺,但越走你就會發現它越邪惡,妖魔鬼怪群魔亂舞肆意而為。而仙道和人道剛開始感覺不好走,給人很迷茫的感覺,但越走你就會發現諸天氣蕩蕩,我道日
興隆,越加顯示了你選擇的明智性!
地獄道
在一般的民間傳統的認知中,都以為人死后,若生前做了壞事,死后就會下地獄,尤其窮兇惡極的人更會下十八層地獄。中國自古以來,有關地獄的故事不計其數,最有名的當是《聊齋志異》中的〈續黃粱〉,敘述一位福建省曾孝廉做了一個夢,夢中他成為宰相,卻貪贓弄權,無惡不作,死後下地獄受盡酷刑,文中對地獄的種種情景,有非常精采的描述。
事實上,佛教所說的地獄和鬼,是不同的兩類眾生。地獄之名在許多佛經中皆有出現,最常見的是《立世阿毗曇論》中稱「泥梨耶」(梵文niraya或naraka),意思是沒有喜樂和福德的地方。而在《新婆沙論》中,稱為「那落迦」(梵文naraka),則是沒有喜悅意和喜樂之意。從意譯上可知,地獄道是欲界六道中最苦的境界,因為在這里的眾生,不但沒有一絲的喜悅,還備受各種酷刑折磨。(地獄道是欲界六道中最苦的境界)
例如在等活地獄(又名想地獄),此中眾生備受砍、刺、磨、搗之苦,皮開肉綻,痛苦至死,當身體被冷風所吹,傷口愈合,身體復生,重又受罪,如此不斷的受罪,直到業報受盡才能出離這苦痛無間的地獄。而且在地獄中的眾生,壽命又特別長,在受罪之時,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根據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的說法,地獄可分四大類:1.八大地獄:八大地獄是此道的最根本,到處充滿火焰,所以也叫做「八熱地獄」,與基督教所說的「永火」相近。最底層就是令人聞之喪膽的阿鼻地獄,亦即無間地獄。2.游增地獄:八熱地獄的每一熱地獄都有四門,每門又有四小地獄,總共一百二十八地獄。凡是從八熱地獄出來的眾生,要一一游歷此處受苦,所以稱為「游增」。3.八寒地獄:極為寒冷,此處眾生經常因寒冷而悲號,身體也為之凍得變色。4.孤獨地獄:這是在人間的山間,江邊等,過著孤獨、非人的生活,可說是人間地獄。總計八熱、八寒、游增、孤獨,地獄共有十八處。
餓鬼道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為,人死之後都會變成鬼,其實會轉世鬼道是因為前生造作惡業,心吝嗇而多貪欲,所以要受饑渴的苦報。雖然有的鬼也能享有人天福報,但是十之八九都是只能接受苦報的餓鬼,飽嘗饑渴饋乏之苦,故以「餓鬼」為名。
在經典里所提到的餓鬼,多是鎮日汲汲於飲食,但是卻飽受求不得苦,不是遇水成火,就是喉細無法咽食。據《瑜伽師地論》所載,餓鬼在飲食上會受到三種障礙1.外障:此類餓鬼因為常受饑渴,所以發亂面黑,形容枯槁,唇口乾焦,只能以舌舐口,雖然四處奔走求食,所見的池水卻都變成膿血而不能飲用。2.內障:此類餓鬼咽細如針,口大如炬,腹鼓如山,然而即使得到食物,卻因喉細而不能吞咽。3.無障:此類餓鬼飲食雖沒有障礙,但是不論所受食物為何,皆會燃燒成火,仍受饑渴大苦。
因為前世造作的善惡業不同,在餓鬼道所受的果報也會不同。若依鬼的生活境遇貧富,大致可分為有威德鬼與無威德鬼兩類;無威德鬼生活非常貧困,有威德鬼則非常富足,民間信仰所祭祀的鬼神,即多為此大威德鬼。《大智度論》也依福報的不同,將常受饑渴之苦的鬼稱為「餓鬼」,有威德、能享受多樂的鬼則稱為「弊鬼」。
畜生道
畜生道有情對人類而言,雖有可愛不可愛之分,或有所謂有害、有益之別,但整體而言,它們最主要的特質是苦多於樂的,就如《過去現在因果經》中所記載的,它們不但生得雜丑的外形,也因為身上的骨、肉、筋、角、皮、牙、毛、羽被人類視為「寶物」,而遭捕捉殺害;或被人類抓來負荷重擔,以致饑渴疲累;還有種種穿鼻、鉤首、鞭撻、困綁的折磨,或甚至彼此互相傷害,置身弱肉強食的情境驚恐惶惑。
因此畜生道眾生在輪回的六道當中,被列入苦難悲慘的三惡道之一;此外,也因為它們智慧不高,甚至僅有神經的反應,因此無法了解佛法,連修行的機會也沒有,只能等待臨命終時,隨宿世業力流轉他趣。
若以品類及數量來看,畜生道是六道當中為數最多的一類,《正法念處經》中甚至指出畜生共有三十四億種之多,早已超出人類所能想像的范圍。而這些品類眾多的有情,彼此的相貌、體態差異極大,飲食、生活習性也都不相同,以活動范圍區分,可分陸行、空行及水行三大類,依生活習性來分,則可歸類為晝行、夜行及晝夜行三種。
畜生道有時也稱為「旁生」,若從梵文音譯,也有稱為「底栗車」(tiryanc)的。畜生之名是指它們常為人所蓄養,但事實上,其涵蓋的范圍遠超過此,甚至擴及天上、地下種種不可思議的天界、地獄、神異處。而旁生的意思,則是說它們的形狀有別於人的直立,而且行走方式、生活方式也是旁橫不直的。它們的壽命就與眾多的種類一樣參差不齊,有短如蜉蝣那樣朝生暮死的,也有長如龍王一樣達劫者。
針對這麼繁復的種類,佛教經典里也分別記載了各種不同的業報成因。這些因緣當中,有些屬於畜生、惡鬼及地獄等三惡道的共通業因,也有單純屬於畜生道的。例如《辯意長者子經》中就指出會墮入畜生道的「五畜生事」,包括常常犯偷盜罪、負債不還、喜歡殺生、不喜聽聞經法,以及造作種種因緣阻撓他人辦法會等。
人道
人到底是什麼?在哲學、文學、生物學,乃至各宗教中,對人類的討論很多,至於佛經中,關於人的名稱,在《立世阿毗曇論》卷六中提到,人道以摩奴沙、末奴沙(梵文manusya)為名,又稱人間界、人趣、人道,或單稱人,為欲界中的有情眾生之一。
而依佛經說法,人分別居住在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南瞻部洲、北俱廬洲等四洲。在《長阿含經》中敘述道,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四周有七金山圍繞,七金山之外,則是浩瀚無邊的咸海,四大洲即分散在此。四洲中居住著不同的人類,之間完全隔絕,互不相通。而我們亦即地球上的人類,則是居住在南瞻部洲,又名「閻浮提」。四洲的人各具特點。四大部洲的敘述,散見於《長阿含經》、《樓炭經》、《立世論》、《俱舍論》、《造天地經》等經典中,各洲各有特點,例如西牛貨洲以多牛、多羊、多珠玉為特點;東勝神洲的特色則是土地極廣、極大、極妙,所謂極妙是指土地肥沃;而北俱盧洲的人沒有膚色、種族優劣之差別,也沒有憂悲啼哭,但這里是佛法中視為八難之一的地方,因為這里只有純物欲的享受,而缺乏崇高的精神生活。
而我們南瞻部洲的人,最大的特點,則是有無數的欲望,所以能造種種善、惡業行,但也由於具有思惟能力、慚愧心,所以,能夠修行,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釋類具有憶念、梵行、勇猛心三種特性。形諸於外的則是為了他人的利益,寧可犧牲自己;可以忍受各種苦的意志力、毅力;勇猛心則是展現出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受能受的「菩薩道」精神。
而在六道中真能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也唯有人,可見生在人道,是多麼的可貴,所以《涅盤經》卷三十二有言:「人身難得,如優曇花」。
更何況唯有人能夠修禪定、出家、持戒、修行、了生死、成佛。所以,人間雖然充滿了各種苦難,但是透過人身來修行,也可化煩惱為菩提,化苦痛為喜樂,凈土也可在人間展現。
但是對大多數人而言,面對世界人口不斷增加的事實,以全球人口來說,目前已超過五十億人,不免要問:「人身會難得嗎?」事實上,若從六道眾生來看,要投生為人還真是不容易。在《中阿含經》有一個故事譬喻投生為人的困難,如同有一只瞎龜在茫茫汪洋中,要剛好遇上一塊浮木,這塊浮木上必須又恰好有一個小孔,這樣的機會已是少之又少,而這只烏龜的頭又要恰好從浮木孔伸出來,這樣的機會真可說是難上加難,經典中便以此來形容得人身之難得。
那麼如何才能投生為人呢?據《成實論.六業品》指出,投生人道的眾生,是因為過去生曾造作了人道的業。關於受生人間的業因,在《雜阿含經》卷三十七:「若行不善業則生地獄,後若轉生人中則受諸難,又若行十善業則得生天上,後若轉生人中可免諸難。」所以,《法華文句》說道:「五戒為人,十善生天。」過去生若能遵守五戒,終生奉行,來生可得人趣之果報。
阿修羅道
以好戰出名的阿修羅道,因有福報而沒有德性有的說法只是將他納入鬼神中,或說是墮落的天人,北傳佛教將他列入善道,南傳佛教則歸類入惡道中。
阿修羅原是印度遠古諸神之一,被視為惡神,屬於兇猛好斗的鬼神,經常與帝釋天爭斗不休。如同阿修羅的梵文翻譯意指「非天」,他的果報殊勝,能生活得有如天人般享福,但卻沒有天人的德性,性好爭斗。
阿修羅另被稱為不飲酒神,則有段典故。據說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羅原本是很愛喝酒的,但是因為他們喝的是由海水釀成的酒,總是味道咸苦,所以一氣之下就發誓再也不喝酒。
轉生到阿修羅道者,過去生雖無大惡行,但是輕慢心很重,非常驕傲,不是瞧不起別人,就是忌妒別人比自己優秀。《業因差別經》詳細條列出十項業因,包括身行微惡、口行微惡、意行微惡、起驕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
邪慢、起慢慢與回諸善根。
因業力的牽引,阿修羅可分為胎、卵、濕、化四生。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其威力,展現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卻由於降德而遭貶墜;濕生者身在畜生道,住於水穴口,朝游虛空,暮歸水宿;化生者身在天道,誕生談起。
據《觀佛三昧經》說,世界剛剛形成山海大地時,光音天上貪玩的仙人便到人間游戲。其中一位仙人在大海洗浴時,因「水精」入身而生一肉卵。這肉卵經八千年後,終於生出一個女怪,身長有如須彌山,具一千支眼睛、二十四只腳,頭、口與手數皆為九百九十九,樣貌好不駭人,即為阿修羅始祖。
女怪後又產下一男怪名毗摩質多,因有無比威力可自由來去天上人間,所以在看到天人身旁皆有無數美女環繞後,也想娶妻。女怪便替其子向美冠群芳的乾闥婆女求婚,結果乾闥婆欣然同意婚事,於是阿修羅一族日漸繁盛。毗摩質多風情萬種的女兒,使得已有妻妾億萬的天界帝釋為之傾心,娶為嬪妃。不料帝釋婚後喜新厭舊,阿修羅女將委曲告之父親,引發前所未有的一場大戰。就在阿修羅將帝釋所居的須彌山團團圍住,千鈞一發時,帝釋想到佛曾說若遇大難,只要念般若波羅蜜咒,便能破解鬼兵。果然一持咒,空中忽然飛出四只大刀輪,幾乎削盡阿修羅王的手足,幸好遁入藕孔方避過此難,但是元氣大傷難以復仇。
然而天人與阿修羅的戰爭,并未自此劃下休止符。在經過多年後,帝釋又愛上一位羅喉羅阿修羅的女兒,便命天界樂神帶聘禮,透過歌曲威脅利誘羅喉羅應諾婚事。不料羅喉羅因氣憤帝釋欺人太甚,不但將樂神驅逐出宮,并立刻發兵攻打天人。就在驍勇善戰的阿修羅攻下天宮時,帝釋又憶起上次的神咒,於是阿修羅軍被殺得節節敗退,只好退入蓮藕藏躲。
就在帝釋擄走了全部的阿修羅女後,羅喉羅派出一位使者前往談判,指出帝釋身為佛弟子,不應犯戒偷盜。雙方幾經談判最後達成數項協議,帝釋承認犯下偷盜戒,愿歸還阿修羅女,并贈送天上甘露;阿修羅則除將愛女獻與帝釋,并自愿受持三皈五戒,成為佛弟子,此戰終得圓滿落幕。
在天界的戰爭中,有一位阿修羅王與帝釋作戰時,因手能執日月,障蔽其光,而被稱為羅慟羅阿修羅,羅慟羅意即為障月。他能有以手障日月,形成日月蝕的威力;是因他過去生為婆羅門時,見到大火燒塔,滅火而使塔不壞,而以此救塔之福德為因,愿得大身。然雖有此愿,仍不信正法,常愛斗戰,故死后墮入阿修羅道。
天道
雖然佛法常強調「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所以得生人間已是相當殊勝的因緣,有機會修學佛法。可是大多數的人,仍然企望過著「神仙」的生活,向往羨慕生在天界。即使在人間,也有人要去歌頌「天上人間」的生活型態。
而佛經里也說道,所謂的「天人」,其實就有三種,一種叫做「假名天」,也就是過著人王等帝王之家的生活;一種是「清凈天」,就是修行到阿羅漢果位的行者,可以過著像清凈天人一樣的生活;第三種就是真正天道的有情眾生,也就是所謂的「天人」。
天道眾生遍及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等三界。其中在欲界有六欲天,色界有四禪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共有二十八天。
在天界的眾生當中,欲界的六天還有男女之別,也有婚姻嫁娶,但是不像人間的男女關系。以他們滿足欲望的方式而言,四大王天、忉利天是以氣和合陰陽;焰摩天則只要互相靠近,兜率天藉著互相牽手,化自在天彼此深深對看,而他化自在天只要短暫的對視即是。
而色界的眾生則已經擺脫了對欲望的執著,只是尚未從形體的束縛中解脫。所以無論是居住的地方,或是本身的形體已經十分凈妙,但是仍有形質。而他們與欲界眾生最大的差異,是他們已經離了淫欲,只有清凈微細的形色,所以他們已無男女之別,而以光明為他們的語言與食物。
至於無色界的四天,更是超越了物質世界的存在,是厭離物質色想而修四無色定的有情眾生死後所生的天界。在這個天界里,自然沒有男女相之別。
天人們所過的生活,在《過去現在因果經》中,有著迷人的形容,例如他們的身體極為清凈,不受塵垢染污,就像琉璃一樣充滿著光明,兩眼更是清澈明亮。只要心有所想,就能心想事成,因而心態上能時常保持歡悅適意。平日更以仙樂清揚作為娛樂,乃至飲食衣物,就似魔術幻化一樣,只要心念一動,就應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