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開竅于舌,脾開竅于口,肝開竅于目,肺開竅于鼻,腎開竅于耳。心與小腸相表里,脾與胃相表里,肝與膽相表里,肺與大腸相表里,腎與膀胱相表里。這就是五官與五臟六腑的關系。
滿意請采納
肺屬金,性潛降、收斂、清潔。主氣、司呼吸,與大腸互為表里。其華于毛,色白、傷于悲、味通于辛,開竅在鼻,主皮膚,氣通于秋。(陽中之陰) 脾屬土,性養育承載萬物。運行水、血、微元,提升內臟,防內臟下垂,與胃互為表里,其華在唇,色黃、傷于思、味通于甘,開竅于口,主肌肉,氣通于長夏。(后天之本) 心屬火,性炎上、發熱、明亮。主血、藏神,與小腸互為表里。其華于面,色赤、傷于喜、味通于苦,開竅在舌,主脈,氣通于夏。 肝屬木,性生長生發、條達、舒暢。疏泄、藏血、調節精神情志氣機,與膽互為表里。其華在爪,色青、傷于怒、味通于酸,開竅于目,主筋,氣通于春。(陰中少陽) 腎屬水,性滋潤、寒涼、閉藏、潤下。主藏精、主水液、主納氣,與膀胱互為表里。其華在發,色黑、傷于恐、味通于咸,開竅于二陰、耳,主骨,氣通于冬。(先天之本) 五行木火土金水方位東南中西北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寅卯巳午辰戌 丑未申酉子亥四季春夏長夏秋冬五形矩形尖形方形圓形波形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志怒喜思憂恐五智仁禮信義智五臟肝心脾肺腎五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五官目舌唇鼻耳五體筋脈肉皮毛骨五魄魂神意魄精五氣風暑濕燥寒五化生長化收藏五溫溫熱自然涼寒六神青龍朱雀勾陳 騰蛇白虎玄武
脾位于左季肋區,胃左側與膈之間,相當左側第9~第11肋的深面,其長軸與第10肋方向基本一致。正常人在左肋弓下不能觸到脾。脾的位置可因體位、呼吸及胃的充盈程度而有所變化,平臥比站立時高約2.5cm。脾色暗紅,質脆易破,左季肋區受暴力時,常導致脾破裂。
一:五官分別對應的五臟為
鼻為肺之官
鼻子的外形為胃氣所主
鼻孔為肺氣所主
所以肺開竅于鼻
鼻是肺之官
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會表現在鼻子上
目為肝之官
肝開竅于目
得了肝病會在眼睛上有所表現
一般得肝病的人兩個眼角會發青
孩子如果受到驚嚇
鼻梁處常會出現青筋或者青痕
這也與肝有關聯
口唇為脾之官
脾開竅于口
口唇是脾之官
得脾病的人會出現唇黃或者嘴唇四周發黃
嘴唇脫皮
流血等癥狀
這些都是陽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舌為心之官
心臟有病一般會出現舌頭不靈活
舌蜷縮等癥狀
口誤
經常說錯話也是心氣不足的象
耳為腎之官
耳朵是腎之官
耳朵的病都會跟腎相關《黃帝內經》里有“腎開竅于耳”的說法
得腎病的人會有耳聾
耳鳴的癥狀
二:舌頭對應的分別如下
如果舌本強或者舌頭很痛的話
這與脾經相關
是脾不足造成的
如果舌頭伸出來后老抖
這是由于中焦脾胃的氣不足
然后造成上焦無力
導致心精不足
因為心開竅于舌所以心精不足則抖
即會出現手抖
腿抖和舌頭抖的情況
有時會不經意地咬舌頭
這其實也是病癥的一個表現
咬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氣不足導致
心氣不足則咬舌尖
肝膽氣不足咬臉頰的里部
叫“嚙頰”
咬嘴唇則是胃氣上沖導致
《黃帝內經》里有“陽明氣至則咬嘴唇”的說法
三:關于臉
因為臉上所循行的經脈如果不算絡脈
就只按經脈來算
一共有十一條經脈
所以在這里稍微簡單的說一下
從面色上看
首先是面塵脫色
意思就是說
臉色一點兒都不紅潤了
還有一個解釋是說沒有表情
就是人如果血不足
那么就會連表情都沒有了
面塵脫色在中醫里邊指的是肝病
是血虛不能上榮之象
就是血太虛了導致臉上沒有了表情
同時面色慘白
甚至口唇都是慘白的顏色
有一種叫做面如漆柴
這是腎病的表現
如果面紅并且眼珠子發黃
這是心包經的病
這樣的人老有點喜笑不休
還有一種叫面微有塵
體無膏澤
這種面相是就像人的臉上蒙了一層塵土
身體也一點兒都不滋潤了
這實際上是膽氣被郁
膽經生發不起來
精氣不能上榮到身體的各個地方的象
再有一種叫顏黑
鼽衄
顏黑屬于胃腎病
這樣的人整個前額都是黑的
前額為脾胃所主
前額發黑是腎水上泛的象
也就是水反侮了土
如果前額黑
同時還出現鼽衄
這是太陰脾不能統血了
就是脾不能正常發揮統血的功能所致
屬于脾經病癥
關于顴骨
中醫認為
小腸經循行經過顴骨
小腸經斜絡于顴
小腸經在中醫里歸屬于太陽
顴骨高一般陽氣特別足
關于臉頰
中醫認為
大腸經是走臉頰的
如有不清楚可再詢問
寶貝可愛
手工制作
歡迎團隊人員進行相關補充
中醫面診實用診法
現代面診法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結合生物全息論發展起來的。因此在面部相應臟器分布、診察方法上與傳統中醫面診有所不同。身體的異常變化,可能發生在面部變化出現之前或之后。檢查面部,可發現有骨的形狀、肌肉緊張度、彈性、收縮力的變化,還可有腫脹、皺紋、結痂、缺陷、面部皮膚顏色改變及充血、疼痛等。如欲知哪一臟器有病,只要看一下面部所表示的部位,有無上述異常變化,如有,即表明其對應臟器有疾病,一般判斷如下:
1、如果在面部出現皺紋、斑點和皮色改變,表明所在部位的相應臟器失調。
2、如面部出現小疙瘩、充血、腫脹,表明所在部位的相應臟器遭受病菌感染,侵入血液。
3、黑眼眶,表明腎臟、卵巢或膀胱有病。
4、鞏膜黃染表明肝臟有病。
現代面診方法簡便易掌握,而且診斷準確率亦較高,是現代中醫診斷疾病的主要手段。
現代面診研究
由于面診在中醫診斷疾病上有很重要的價值,不僅已引起許多現代中醫學者的重視,且對面診雙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成果,對臨床診斷、治療疾病有重要的價值。
一、面部蟹爪紋頒與疾病
根據臨床觀察,蟹爪紋在面部頒與主病有一定規律,心病以顳區布紋為主;肝病、肝腎同病以鼻、頰區為主;肺病以顴區為主;腎病以頰區為主;脾病缺乏特異性。經對肺癌、阻塞性肺氣腫、冠心病、腦血管意外、高血壓等觀察,發現面部蟹爪紋的頒和深淺對診斷治療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面部色診與危重
面部色診不僅對慢性病有診斷價值,而且對危重病也有診斷意義。如心衰病人面色黧黑,凡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閉鎖不全者面色萎黃,雙顴微紅;肝硬變和肝癌病菌人面色甚黑;慢性腎炎尿毒癥病人面色黯黑萎黃。
總之,色深沉、重晦暗,主內病、重病、久病;色淺光澤明顯主外病、輕病、新病;介于枯晦與明潤之間者,其病不甚;若病色如云之飛,則病將愈;如博聚凝滯一團,則病進而難治。
三、胃膽疾病與色診
據臨床觀察證明,胃下垂患者臉部多呈青褐色,形如豆狀,色素的深淺與病程長短有關,其色深者為久病。膽囊炎患者鼻翼兩則呈淺黃色或深綠色,豆樣,呈橢圓形。
四、小兒疾病與色診
臨床因小兒脈來疾速,難以憑其診斷疾病,幫以察色為主,如面赤多淚,眼淚汪汪為麻疹之前驅癥狀;面青主驚風;面白為中氣不足,多主泄瀉吐利;面黃為脾虛久傷或濕熱內蘊等,此外,在小兒患急腹癥時,面呈灰色;重癥白喉患兒呈蠟樣蒼白。
面部的天庭,是人體頭部和面部器官組織的反應區,這一區域如果出現病色,說明頭部或面部出現了病變。天庭直下,眉心區域之上的這一塊范圍,稱之為“闕上”,是人體咽喉的反應區。這一區域如果出現病色,則反應咽喉區域器官組織的疾病。兩眉之間的這一區域,既稱之為“眉心”,又稱之為“闕中”,它是肺的外部表現區。如果這一區域出現病色,則說明肺臟的病變。從闕中直下,是鼻的根部,也稱為“山根”,古稱“下極”,此地是心臟的外部顯象區。當此處出現病色時,反應出心臟的內部病變。
從下極直下的部位,古代醫家稱為“鼻柱”,相家稱為“年壽”。鼻柱應當平而直,不宜起節、偏斜、歪曲。鼻柱年壽區的對應內臟是肝臟。肝和膽互為臟腑表里,所以年壽的左右區域,是膽的反應區;年壽的下方,是鼻尖區,古代醫家將這一區域稱之為"面王"和"明堂"。相家則將它稱為“準頭”、“土星”和“中岳”。準頭的位置處于整個面部的中央,它的五行屬性為土,對應于內臟則是脾。準頭左右兩側是鼻翼,古代醫家稱為“方上”,相家則將它們稱之為“蘭臺”和“廷尉”,脾和胃這一對臟腑互為里表,脾居內而胃處外,所以它們是胃腑的外反對應區。鼻翼的外側即相家所說的“法令紋”內側,這一區域有針灸所用的迎香穴,這個區域是大腸的對應區,在橫斷面上仍然處于面部的中央,所以醫經里還是把它稱為“中央”。肺、心、肝、脾四個內臟在腹部內,都處于腹膜之中,它們的外部反應區,都居于面部中線上的鼻區。唯獨腎臟,由于它在解剖學上居于腹膜后位的脊柱兩側,所以它在面部的對應區也遠離于中線,分布于法令紋外側的大腸區水平線上。此即"挾大腸者,腎也"。腎臟與臍相對,臍在面部的對應區位于兩頰腎區的下方。鼻準頭水平線的上方,膽區的外下方,所對應的是小腸。此即"面王以上者,小腸也"。準頭中線之下是“人中”區,對應于膀胱和繁衍后代的生殖器區。此即"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子處,指男女內外生殖器。相家也指出"
人中平淺而且不生胡須者,多主無子。婦人也以人中深長者,善于產育。"
以上重點先介紹五臟六腑在面部的對應反應區,國內近代中醫的少數著述者,在標注和解釋部位時,可能由于未經師傳,或沒有經過自己的內功驗證,因而有錯誤的闡述出現,應當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以免錯訛相傳,誤了后人,使傳統中醫這一診斷絕技蒙羞。
望面部診病法
父母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通過面部觀察來測知孩子的健康狀況是極為方便的一種方法。有素稱望面識病的說法,主要是觀察面部的氣色,中醫說:“看病必察色,察色必觀面。”正常人的面色微黃,略紅潤而有光澤。患病時色澤異常,即是疾病變化的表現,稱為病色。望診對觀察孩子健康狀況有一定意義。中醫理論中,將面部顏色分為青、赤、黃、白、黑五色。每種顏色又主不同病癥。
(1)面色青紫:一般來說,面部青紫為缺氧的表現。中醫認為是氣血不通,經脈阻滯。多見于寒證、疼痛、驚風。當小兒高熱時,面部出現青色,以鼻柱與兩眉及口唇四周較易察見,此是驚風的預兆。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缺氧,如窒息、先天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等都可能出現面色青紫。當胃部或腸痙攣性疼痛、膽道疾病引起的絞痛發作時,亦可使面色青紫。
(2)面色紅:為血液充盈皮膚脈絡而致。血得熱則行,用脈絡充盈,所以熱證多見赤色。但有實熱、虛熱的不同,實證紅色,常滿面通紅;虛證面紅,多在久病后再現出現,如肺結核午后兩顴發紅。赤色見于面頰及腮上,是心臟有病的表現。煤氣中毒時,面部也會泛出櫻桃紅色。如面色通紅、伴有口渴舌燥甚至抽搐,常見于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熱性疾病。
(3)面色發黃:面色黃有面色萎黃和面色鮮黃之分。對于面色發黃的兒童首先要區別是因為進食不當引起發黃還是由疾病引起發黃。如食胡蘿卜過量,或小孩子吃桔子汁時,鼻旁會發黃,停食后即消退。如果不是進食引起發黃,面色萎黃,多是脾胃虛弱。面黃還多見于黃疸病。如鞏膜及全身都為黃色,多為黃疸型肝炎、膽道結石等。此外,新生兒出生后2-5天,皮膚可有發黃的現象,一周內消退,叫生理黃疸。如果一周后黃疸仍不消退或是消退后再重新出現黃疸,這就是疾病現象。
(4)面色白:健康兒童的皮膚是白里透紅而且細嫩。如果面如白蠟無紅潤之色,多為貧血之病態。如面色蒼白可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失血、劇烈腹痛、外寒的惡寒戰栗,寄生蟲病、血液病、休克等。中醫認為,面色蒼白屬于虛證和寒證。蒼白枯槁、唇淡為血虛。
(5)面色發黑:面色暗黑多是慢性病的征兆,患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慢性心肺功能不全、慢性腎功能不全、肝硬化者可出現面色變黑的現象。此外,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如砷劑等,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面色變黑,但停藥后又恢復正常。中醫認為,面色黑多是寒重或血瘀的表現。
望面色要注意區別正常顏色的客色與病色,中醫所說的客色即是健康兒童的面部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或由運動、情緒變化、日曬、情緒激動、哭鬧時都能引起暫時的面部潮紅;寒冷、驚恐等刺激引起的毛細血管強烈收縮,則可使面色變得蒼白。
應當說明,望診所見是身體或疾病變化在外在現象,只能把這些現象作為診斷的向導,還必須結合其他診法,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
五臟1.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心開竅于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為表里。 2.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輔心調節氣血運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于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里。 3.脾:牌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生理功能:①主運化;②主升清;③主統血;開竅于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與胃相表里。 4.肝: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主升主動。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開竅于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肝與膽相表里。 5.腎為先天之本,藏志,腰為腎之腑,在五行屬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②主水;③主納氣;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于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相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