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輪回,唯有情債難償。
佛家所說的六道輪回,究竟是哪六道?相信在各類神話故事里面,還有現在的網絡小說中,讀者們都會看到很多關于“六道”的東西,那究竟六道是什么樣子的存在呢,下面就由小編來給各位講解一下。
六道原來本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世界觀,后來被佛教所借用,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度,根據福報的大小來劃分,人在死后可回顧一生,查看一生所作所為之事,福禍哪種更多。在佛教的觀念里“眾生生死范圍雖然有六道,眾生的善惡業因的造作,則以人道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業并兼受報的雙重道,其余各道都是受報的單重道。 ”所以天道和修羅道只有享受福報,下三道只能“享受”苦報。其中只有人道是最好的能享受苦報也能享受福報,也可以分清罪與善。下面小編就來講解一下各個道。
首先就是天道,天道能進入的人都是在上一世的善人,做過很大功勞的善人,有些甚至幾世的善人。因為佛教很講究因果,所以前世積攢了很多“善因”,所以在下一世就可以投入天道,也就是所謂的“善果”。在轉生的這一世,就可以享福了。
第二道就是修羅道,能投身修羅道的人,一般都是福緣深厚的人,雖然修羅道已經算是半人半神的存在。而且天生戰斗力極強。
第三道,人道。人乃萬物之根本,在佛家的思想中,能夠稱為“人”很是幸運,投身人道,就相當于一次修行,要體驗人生的百態,好好感悟人間,才能早日修成正果。
第四道,餓鬼道。能被投入這條道的人,都是上一世十惡不赦的罪人。他們每天都會受到饑餓的煎熬,算的上是上一世的懲罰。
第五道,地獄道。進入的人,他們根據自身的罪孽來定罪,受盡折磨,直到洗清罪孽,才能再入輪回。
第六道,畜生道。就是投身為畜生,隨時都會被人類所吃掉,動物界的弱肉強食,也很殘酷。
六道是,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惡鬼道,地獄道。
六道(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輪回)是眾生輪回之道途。正如《法華經》指:“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十界中由下而上的六道分別是指: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阿修羅道、人道、天道。
據佛經《觀佛三昧經》載:“輪回六趣,如旋火輪。”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即已在六道中輪回不息。若造善業終得樂報,如天、人二道;若造惡業終得苦報,如地獄、餓鬼、畜生。六道可分為三惡道和三善道。三惡道為地獄、餓鬼、畜生;三善道為天、人、阿修羅。但阿修羅雖為善道,因德不及天,故曰非天;以其苦道,尚甚于人,故有時被列入三惡道中,合稱為四惡道。佛教相信,任何人若遵守五戒,可得六根整然人身。若在五戒上,再加行十善,即可生到天界。
三惡道:
* 地獄道:惡人受苦痛之處,在地下受八寒八熱之苦。
* 畜生道:禽獸之生所。多以人界為依所,而眼可見。
* 餓鬼道:常求飯食之鬼類生處。與人界共處,卻眼不可見。
三善道:
* 阿修羅道:大力神之生所。因常懷嗔心而好斗,故以深山幽谷為所,與人隔離。
* 人道:人類之生所,有四洲之分。能稍修戒善感報而生。
* 天道:受人間以上勝妙果報之所。
一般來說輪回有六道:阿修羅道(阿修羅傳說中專與神族打斗的一族、人道、 天道、 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六道,是指“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和“三善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上面六大種類有情眾生,所以名‘六道’者,道猶路也,是能通義;謂六道中眾生,輪轉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循環三界,互相通達,故名為道。這即一般常稱的‘六道輪回’。 一、生苦:在母胎中,若母親吃熱的食物,胎兒猶如處于火山內。若其母吃冷的食品,胎兒卻有冰冷之感覺,如置身于雪山之頂一般,若母親吃飽,胎兒受迫猶如泰山壓頂。奈何身在母胎中,只能身受其苦而不能出言伸訴。再有,住在子宮里,既無光明,又無空氣,四鄰上下,還緊緊的裹的是糞袋、尿囊、臭水、腥血,里面的環境甚是惡劣,好似地獄!所以這一段的享受,就叫作胎獄。好歹挨到十個月,“刑期”滿了,一個倒栽蔥的式子,頭向下腳向上,隨著許多的血水沖流出來,這算得了釋放,見了天日。雖說是得釋放,但從那窄狹的"獄"門向外出的時候,猶如兩山相壓,已經擠塞的死去活來;那一具嫩肉,初經涼風,又好像刀割箭射,那樣的疼痛難忍。所以人一出生,就先哇的一聲哭。哭的什么?細聽字音,還不就是‘苦哇、苦哇’!人的誕生,是人生痛苦的開始,伴隨著生命的未來,是老病死等痛苦。因為這是生命發展的必然規律,誰也不能免除。難怪老子說:‘吾之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何患之有?' 嚨変?趉鶚
二、老苦:歲月無情,不知不覺中已是滿頭白發,年紀大了身體的機能減退,眼蒙耳聾,神智昏暗,又因牙齒殘缺而味同嚼蠟,睡眠欠佳,又常生出許多病痛。凡是老年人都能體會到這種苦處。心理和身理上的衰老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任何人也無法逃脫得掉,正所謂‘公道人間唯白發,貴人頭上不曾饒'。世間盡是不平等的事,唯有在衰老面前,人人平等,不會因為你是有錢有勢的人,就把你放過了。 檧 媝?迎&
三、病苦:有一句話說得好“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自出生以后,就與疾病結下了不解之緣!從生至死,有誰沒有生過病?縱然身體再健康的人,頭痛發熱,傷風感冒也是有過的。一個人生了病,需要別人的照顧,非但自己痛苦,更增加別人的麻煩。再有,常言說‘久病無孝子’,常年生病,雖孝子賢孫,也沒有那么孝順了。真正說,不管是父母病了,還是夫妻之間有人病了,能夠體貼照顧得無微不至的,實在難得。還有一些古代詩人,寫下了許多詠病的名句。如宋朝有名詩人楊萬里,曾寫下這樣的詩句:‘誰擬今春樂事濃,依然枉卻一東風,年年不帶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這首詩的意思從字面看,為春逝而傷感。詩人因為憂愁傷感,體弱多病,多少年來都沒有游春賞花的機會,滿以為今年春天可以玩賞一番,飽覽春景之樂,但結果辜負了美麗的春景;多年來不曾有過賞花的眼福,因為不是在愁中無心看花,便在病中無法看花。這首詩說出心里的愁苦,也道出了身體上的病苦。其實,在座的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曾經不止一次經歷過這樣的感受。當一個人心情不好,或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面對良辰美景,也是無福消受了,所以說生病是苦。 ?B忼7?
四、死苦:有生必有死。人生幾十年,就算能活到一百二十歲,最后還不是死路一條。可誰也不愿意死,但人從落地那天,就向一個古往今來絕對不變的目標邁進。這個目標的終點站,是死亡,是墳墓。誰也不愿意死,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遲早總要面對死亡這個現實,那是沒有辦法的事。不管你是總統、是皇帝、抑是乞丐,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且不說死亡如何痛苦,只想一想,一個有聲有色的人,終有一天要走進墳墓,化做泥土,足以令人無比悲哀了。更何況有很多人,壯志未酬,就已一命嗚呼。像諸葛亮的‘出師未捷身先死',使千古之后的人們,還為他一掬同情之淚。再有,人生在世,爭名奪利,可是一口氣不來,一生成果:名譽、地位、財富、兒孫眷屬,什么都沒有!世間的所有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的一生是赤條條來,赤條條走。縱有無量的財產也無法帶走,雖然心中難割難舍,但這些財產也不可能跟隨! >0)?鬣筆?
五、怨憎會苦: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謂的不如意者,多半就是怨憎相會所引起。人的一生中,常常會碰到自己所憎恨和厭惡的人和事,本來不想看見的人,卻偏偏要見到,正所謂:怨家路窄,低頭不見,抬頭見。比如說經商,我開了一家服裝店,生意不錯,街對面又開了一家,搶走了不少生意,本來同行多嫉妒,偏要擠到一處來。再如一個家庭中婆媳、姑嫂、妯娌,本來帶有天敵的味道,由于因緣所限,偏住到一個院子里,一天到晚吵得雞吠不寧。真是怨憎會苦。 b定? -魽c
六、愛別離苦:這是指人們與自己所愛的人或事物離別的痛苦。任何一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經歷過這種痛苦:‘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生離死別,是人生最痛苦的。世間最親愛的人:父母、兒女、夫妻、朋友,平常相聚在一起,如魚得水,其樂融融。有時為了家庭生活,為了戰亂,為了種種的意外,非分手不可,尤其是當一口氣不來,死別,更是令人斷腸、情何以堪。可是有生就逃避不了死。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沒有不死的生命。人生在世,不管如何恩愛,終有分別的一天,沒有誰能例外。愛別離苦可以說它是人生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悲哀,想必大家都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吧? 3捶簚??a
七、求不得苦:世間哪有滿足無求之人?名利福壽,凡所欲事,求之不得,則生愁苦或憤怨。如富貴無子,貧窮多累,讀書落第,營商蝕本,諸如此類,欲求偏失。或者你愛上某一個人,人家不愛你;你想買轎車,可是沒有錢,想安電話,想買彩電......但是連吃飯都成問題,等等這些是求不得苦。人只要活在世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欲望、愛好,但往往得不到滿足。盡管追求有高低、大小的分別。如有的人追求豐衣足食;有的追求名利地位,絞盡腦汁想當官,想擠進官埸;有的人想方設法謀取一個賠錢的職業,使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些;還有的人像古代秦始皇、漢武帝。按理說這些皇帝,天下都得到了,還有什么值得追求和不滿足的呢?可是偏偏沒有滿足,還想長生不老,派人到處求取仙丹妙藥,他們怕死,怕失去江山。但怕老不等于不老,怕死還是要死,這些也都是求不得苦。 ?稶;f?
八、五陰熾盛苦:簡單的說,就是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妄想(虛妄的思想。)、分別(思量識別一切事理。)、執著(堅持或固執的意思。)像不會熄滅猛火一樣的燒得非常的旺盛,我們的煩惱習氣(壞習慣。)非常重,身心不安。五陰熾盛苦也稱五蘊盛苦、五取蘊苦。這種苦是人生一切苦的綜合,前面所說的七種苦都由此而生。五陰包括心理、生理、以及自己的認知等。人活著大都受生理和心理的煎熬,五陰熾盛,使得人生充滿著痛苦,例如心情的煩燥不安,苦悶孤獨,空虛無聊,憂傷焦慮……。正所謂:沒錢痛苦,有錢痛苦,有事沒事也會痛苦。如《紅樓夢》形容賈寶玉的性格有這樣的一句話:‘無故尋愁覓恨'。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過這種感受。這是五陰熾盛大苦。 ?e瑨U<j悒
八苦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生、老、病、死是肉體上,生理上的苦。二、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三苦,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苦。五陰熾盛苦總結了身心諸苦。
就是在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中輾轉輪回: 所謂輪回,實際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轉,并不真的像輪子一般地回環。輪回的范圍共有六大流類,佛教稱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羅(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獄道,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惡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惡,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壞僧團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稱為五逆)而有的類別,五戒十善分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羅的三道,十惡五逆分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獄的三道。作善業,生于上三道,作惡業,生于下三道。在每一類別中的福報享盡或罪報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終結,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開始,就這樣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死去生來,便稱為輪回生死。 不過佛教特別相信,眾生的生死范圍雖有六道,眾生的善惡業因的造作,則以人道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業并兼受報的雙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報的單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報,無暇另造新業,下三道只有感受苦報,沒有分別善惡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樂,也能分別何善何惡。佛教主張業力的造作薰習,在于心識的感受,如若無暇分辨或無能分辨,縱然造業,也不能成為業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別重視人生善惡的行為責任。 正因為造作業力的主因是在人間,所以上升下墮之后的眾生,都還有下墮上升的機會,不是一次上升永遠上升,一次下墮永遠下墮。 人間眾生的造作業因,是有善有惡的,是有輕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種種的業,或善或惡,或少或多,或輕或重。因此受報的機會,也有先后的差別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結束之后,朝向輪回的目標,有著三種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隨重:一生之中,善業比惡業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業比人業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惡業比善業重,便先生于惡道,惡道的地獄業比傍生業重,便先生于地獄道,受完重業的果報,依次再受輕業的果報。第二是隨習: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惡,但在生平有一種特殊強烈的習氣,命終之后,便隨著習氣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處所,所以,修善學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隨念:這是在臨命終時的心念決定,臨終之時,如果心念惡劣,比如恐怖、焦慮、貪戀、嗔惱等等,那就很難不墮惡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張人在臨死或新死之時,家屬不可哭,應該代他布施修福,并且使他知道,同時宣說他一生所作的善業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并且大家朗誦佛號,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凈土;若無重大的惡業,這種臨死的心念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墮,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應了諸佛菩薩的愿力,往生佛國的凈土——這是佛教主張臨終助念佛號的主要原因。 民間的信仰,以為人死之后即是鬼,這在佛教的輪回觀中是不能成立的,因為鬼道只是六道輪回的一道,所以人死之后,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于鬼道。 詳細請見: http://www.buddhist-edu.net.my/BuddDatabase/FoXueWenJi/ShengYan/XueFoQunYi/ShengYan004Content.htm 參考資料:圣嚴法師 正信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