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科普下吧。
很多人一說到易經就聯想到,這是錯誤的,
換句話說,他是上古科學的理論基礎。
例如,中醫,筮術,占卜,算命,武術,音律,哲學,儒家,道家,法家,天文,歷法,地理,哲學等諸多學科都是其演化下來的分支。
也就是說算命占卜這只是他其中的一個分支學科。
例如從不的儒家孔子還為其注寫十翼,后世儒家還把易經尊為四書五經之首,或群經之首,可見其影響力。
目前現代一般把易經分為兩派,易理派(一般是指講理論哲學這方面),玄學派(各種算命占卜風水等)
他是古代百家學說之源,好處之說算是偽命題吧,如同你學會數學,可以演化出微積分,測量,會計等分支學科。
說淺薄點,就當學習下古人知識
說中點,學習易經哲學
說高點,了解為何是百家之源始祖,再學有興趣的幾門演化出來的分支學科,或者本身就對古人某一學科有所了解學后會有更多啟發。例如一學中醫的人,讀易經后才發現,他玩的中醫理論全是易經基礎如陰陽,五行,干支,會對他中醫的學習有更好的了解。
綜上所述預測只是易經里面的命理、占卜等分支學科。
而命理科又有八字(四柱),紫薇斗數等不同的術法。
占卜科又有:太乙神數、奇門遁甲、大六壬,中六壬、小六壬、六爻、梅花易術等術法。
所以預測只是其一小部分。
為什么能預測
簡單來說就是古人用陰陽五行天干地支八卦等符號文字模擬宇宙時空模型來推測未來的手段。
如:
天氣預報是用了得到現代數據如冷空氣是否到來,有雨云等些數據綜合判斷預測出未來是降溫還是下雨等。本質上說天氣預報也是一種預測。
占卜呢其實是綜合得到模擬宇宙時空模型如天干地支八卦等符號得到了一些基礎信息,再來綜合判斷預測。
本質上占卜與天氣預測只是得到信息方式、詞匯等不同。原理是一至的!
這也就簡單的說明了為什么能預測!
我國古代氣象科學的成就 觀測天氣氣候的變化,是人類最早從事的科學活動之一。隨著人類文明的誕生,氣象科學開始萌芽。相傳我國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黃帝時代,就設有專人從事氣候觀測。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帝堯時代,還設立了專門掌管天文和氣象的官職(我國古代天氣和氣象是一起的),這一官職歷代相沿。到清朝時稱為“欽天監監正”,是掌管天文、氣象的最高官員。我國古代曾為世界氣象科學的發展做出過卓越的貢獻。 夏代(公元前22世紀━前17世紀): 夏代前期東夷石刻連云港將軍崖巖畫中有與社石有關的正南北線,由此可以推斷二分二至。利用天象、物候進行農事活動。 商代(公元前17世紀至前11世紀): 很重視天氣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當時用 甲骨文表述風、云、虹、雨、雪、雷等天氣現象,還利用占卜來預求天氣信息(可長達十天),有季節、八方位等概念。 西周時代(公元前11世紀━前8世紀): 能用土圭定方位,并知不論“雨、旸<晴天>、燠<熱>、寒、風”五類氣象狀況是否反常,均與農牧業生產有密切關系。在《詩經?幽風?七月》記有一年各月物候現象和知識,已有天氣諺語和氣候諺語的記載,。周初完成的<<夏小正>>一篇,為我國最早的物候學專著。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一書開始把天氣反常列史事記載的重要內容之一。秦國人醫和已將六種天氣(陰、陽、風、雨、晦、明)的反常作為病的外因看待。曾參(公元前505年至前435年)用陰陽學說解釋風、雷、霧、雨、露、霰等天氣現象的成因。管仲不僅認識到植物生長種類與地勢高下及地下水深淺的關系,還提出了齊國三十節氣的劃分。《孫子兵法》把天時(“陰陽、寒暑、時制也”)作為軍事勝負的五個重要因素之一。《易經?說卦傳》提出“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八卦代表自然物。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2年): 軍事氣象學有所發展。主張利用氣象條件戰勝之。莊周(公元前369年至前286年)指出風是空氣的流動,并提到日光和風可使水面悄悄蒸發。《黃帝內經?素問》說明季節、氣候、天氣與養生、疾病、病因、治療的關系,并提出候、氣、時、歲等 概念,其中涉及到一些氣象病因的人體病理學問題。 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是我國大統一時期,已規定各地需向中央上報雨情的法律制度(《秦侓十八種?田侓》)。規定各地雨后要及時書面報告受雨澤和受益(受 雨、抽穗)及受災(旱、澇、風、雨之災)的田地面積。《呂氏春秋》將云分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類,對云進行了簡單的分類。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19年): 在《淮南子?天文訓》中,首次列有和現代名稱相同的二十四節氣名。并提到測風儀器“伣、銅鳳凰、風銅鳥”三種測定風向儀器和“天平式土灰測濕計”。董仲舒在《董膠西集雨雹對》中指出雨滴大小疏密與風吹碰并雨滴的成度有關。王充在《論衡》中批駁當時關于雷電形成方面的觀點,指出雷電形成與太陽熱力、季節有關,雷為爆炸所起。后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提出了梅雨、信風等名稱。蔡邕在《月令章句》中對虹的形成指出,它是“陰陽交接之氣、著于形色者也。常依陰云而晝見于日沖。無云不見”。 三國時(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趙君卿注《周髀算經》,介紹了“七衡六間圖”,從理論上說明二十四節氣與太陽運行的關系。 晉代(公元281年━公元419年): 晉代相風木鳥(風向器)盛行,多裝置在城墻上及天文部門內,也有設在太仆寺(交通部門)的。周處《風土記》提出梅雨概念。東晉姜芨指出近地面游氣(蒙氣)在星體上升時,能使星間視距變小,并使晨夕日色發紅。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一書,集當時農業氣象之大成。提出了熏煙防霜及積雪殺蟲保墑的辦法。北魏《正光歷》把七十二候列入歷書。沈懷遠《南越志》最早提到臺風,當時稱為“颶風”或“懼風”。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提出冬九九為一年最冷期。 隋代(公元581年━公元617年): 杜臺卿的《玉燭寶典》,為月令的書,按月摘錄隋以前各書所載節氣、政令、農事、風土、典故等,保存了不少農業氣象佚文。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6年): 天文學家李淳風的《乙已占》,載有相風木鳥的構造,安裝及用法,指出該木鳥口銜一支花,風來鳥首向之,花會旋轉。根據風對樹木的影響,訂出八個風力等級。唐醫學家王冰,在整理注釋《黃帝內經素問》時,曾對國內氣候進行過區域劃分,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氣溫水平梯度概念的人。 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59年): 莘七娘在紙燈下燃松脂使之飛升,以此作軍事訊訊號,即后世所謂的“孔明燈”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8年): 最著名的科學家沈括對氣象學有不少創見,其所著《夢溪筆談》,涉及氣象及節氣歷法的內容有25則,其中有關氣象的如峨眉寶光、閃電、雷斧、虹、登洲海市、羊角旋風、竹化石、瓦霜作畫、雹之形狀、行舟之法、垂直氣候帶、天氣預報等。秦九韶《數書九章》列有四道測雨雪的算式,說明如何由不同形狀的承雨雪器皿中所積雨雪,求算平地雨雪的深度。 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7年)和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3年): 元代和明代十分重視農業。元時司農司官編的書中,均包含豐富用業氣象學內容。 明朝末年意大利傳教士高一志(化名)來到中國,同時也把西方文化傳入中國,高一志與韓云合撰《空際格致》一書,由于書中大部分講的是氣象現象及其特征和形成原理,應將它看作是最早介紹當時歐洲氣象知識的專著。在此基礎上,明朝進士熊明遇在《格致草》一書中曾依西洋科學原理,辯析自然界變化與歷史上所載災異及風、云、雷、雨諸氣象現象之所由。他設計的《日火下降、旸氣上升圖》,僅用一張圖就系統地說明對流天氣的形成。 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西方氣象知識傳入中國后,由于中西氣象理論的接觸,必互相滲透。因此,明末清初的中國科學家在思考氣象問題時,受到西方氣象理論的影響,對中國氣象的發展注入許多新的思想和理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自此以后,我國的氣象科學與西方氣象科學已融為一爐,很難再有中西之分了。其中最有代表意義的是1871年由金楷理(Kreyer,Carl T.)與華蘅芳合譯的《測候叢談》一書。此書已采用“日心說”,而不用“三際”理論,它全面介紹了太陽輻射加熱地面、海風、陸風、臺風、哈得來環流、大氣潮、霜露云霧雨雪雹雷、平均值及年、日較差計算法、大氣光象等大氣現象和氣象學理論。
肯定是萬里無云的晴天!氣象消息是下雪我也能讓他變晴天~你信不信?
我說了晴就晴..一般我有急事,現在下雨,5分鐘后能讓天氣晴下來,你誠心的祈禱下就行~想象下上天能聽你的話~會靈的!記得誠心!
可以通過起卦的方式.主要應用的是陰陽五行.
門
《故事演易:周易六十四卦詳解(典藏圖文本)》在對《周易》原文進行簡要講解的同時,穿插了一些歷史故事和中國的傳統名畫。一直以來,《周易》被公認為是一部與卜筮有關的古老著作。實際上,“易”就是“容易”的意思,《周易》不過是當時通行的一部比較完整的教科書而已。
儒家在《周易》的基礎上纂集而成的《易經》,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倡導封建思想來與倡導人本主義的墨家進行論戰。人本主義是現代思想的意識核心,所以墨家敗給儒家是與歷史的階段性與局限性密不可分的。正是因為《易經》的出現,儒家才得以扭轉了本來不利的局面,所以在以后的儒家學者便極力地掩飾《周易》的本來意圖,把它作為傳播儒家思想的工具來使用。
《周易》中以《乾》、《訟》、《歸妹》等十四卦主講;以《蹇》、《困》、《解》等十四卦主講處世哲學,這是所用篇幅最多的兩個部分。其余的便分別講述了農牧、醫療、軍事、禮儀、建筑、工業、商業、冶金、信息等方面的基本知識。
可以說《故事演易:周易六十四卦詳解(典藏圖文本)》在卦、爻辭的釋義上是立意鮮明、觀點獨特的;故事解說也是通俗易懂,慧在其中;64幅配圖更是寓意深刻,妙會無窮。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一些趣味性和可讀性,用以體現《周易》是“教材”這一主旨。囿于我們的水平,繆誤之處還希望大家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