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沒有頭
意思是,你發來消息,我當即回復,而我發去消息,你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回復。言外之意,我對你很在意,你卻對我可有可無,一點也不上心。具體分析如下:
有一種憂傷叫“我對你是秒回,你對我是輪回”。講的是愛情里愛得更多,愛得更深的那個人更在意對方,總是在等待對方遲到的回應。現代人每天看手機150次,平均每6.5分鐘就會看一眼手機。用“秒回”來形容愛情,其實對于患有手機依賴癥的我們,可以說是一針見血。
想想這個數字有點恐怖,人一天差不多在手機上花十個小時,愿意花十個小時刷手機的他,又把多少時間留給了你。愛情最痛苦的就是一個人的獨角戲,我對你非常在意,你對我卻可有可無。你是我舍不得換的單曲循環,而我只是你一次偶然的隨機播放。
但是也有人說,現代社會大家都很忙,忙著工作,忙著學習,忙著聚會,難道接電話慢一點,回信息晚一點,就是不愛,那這種愛情也太無理取鬧了。《快樂大本營》一次情景測試男生和女生約會遲到了半小時,吳磊說“對不起,對不起,我真的是因為一點非常急的事情所以耽誤了。
你原諒我,你等我30分鐘,以后我等你一輩子”,女生瞬間就不生氣了,還覺得有點甜。“秒回”體現的是愛情的態度,我們常說愛一個人,她會是你心里的第一順位,所有的形式都是想要說明我愛你。如果你確實在忙,沒有及時回復信息,完全可以理解,犯不著上綱上線。
誠懇的態度,耐心的解釋,女生能夠感受到你的愛。但是如果他躲著你,拒絕你,即便回復遲了,還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那么真的是不愛你了。女生最心碎的時刻就是,守著手機等不到他的信息,還自欺欺人地為他開脫,他在忙可能沒看到卻在這時候等到一條他的朋友圈更新。
才不得不明白,不是他沒空回你,是他不想回你。愛情沒有道理可言,可是所謂愛情就是我不愿意和別人做很多事,但我卻愿意和你做。那些數不清的忙碌時間,我都一直在你身邊。之前微博上看到一個互動話題,“你能夠對誰做到信息秒回?”
答案五花八門,有知己,家人,老板,愛人等等,但是絕大多數人回答的是家人和愛人。不能及時回復信息代表了什么,代表了我和你還沒有那么熟,你對我還沒有那么重要。闞清子和紀凌塵分分合合的大戲,終于在“沒出軌,沒捉奸,沒合約,真分手”中落下帷幕。
看著闞清子小心翼翼地等待小她5歲的男朋友,等待他成熟,等待他長大,等待他來娶她,最后等來了一句“你喜歡大海,我愛過你”。愛一個人,是不忍心讓她等太久的,愛一個人,是不忍心讓她看著空白的對話框胡思亂想的。
每個人的付出都需要回應,哪怕真的沒法做到秒回,也需要告訴對方,你在做什么,你在想她,你在愛她。想送你回家的人,東南西北都順路。愿陪你吃飯的人,酸甜苦辣都愛吃。想見你的人,24小時都有空。我對你是秒回,這是我的態度。你對我是輪回,這是我的緣分。
【 輪回 】
(術語)眾生無始以來,旋轉于六道之生死,如車輪之轉而無窮也。法華經方便品曰:‘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回六趣中,備受諸苦毒。’心地觀經三曰:‘有情輪回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觀佛三昧經六曰:‘三界眾生,輪回六趣,如旋火輪。’身觀經曰:‘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觀念法門曰:‘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Sams&amacron;ra。
請看全文 http://baike.baidu.com/view/28508.htm
梵語:Sa?sāra ,音譯僧娑洛。謂眾生由惑業之因(貪、嗔、癡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輪回,恰如車輪之回轉,永無止盡,故稱輪回。又作生死、生死輪回、生死相續、輪回轉生、流轉、輪轉。本為古印度婆羅門教主要教義之一,佛教沿襲之并加以發展,注入自己之教義。婆羅門教認為四大種姓及賤民于輪回中生生世世永襲不變。佛教則主張業報之前,眾生平等,下等種姓今生若修善德,來世可生為上等種姓,甚至可生至天界;而上等種姓今生若有惡行,來世則將生于下等種姓,乃至下地獄,并由此說明人間不平等之原因。
【解釋】
①循環:如此輪回,終何紀極。 ②也稱“六道輪回”。原是印度婆羅門教主要教義之一,佛教沿用發展。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不尋求“解脫”,就永遠在“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或無阿修羅道而為“五道輪回”)中生死相續,無有止息,故稱。佛教用以解釋人世間的痛苦。
【輪回與宗教】
輪回是佛教的基本理論,認為人永遠處于生死循環狀態,循環的線路有六道,在哪條道上循環取決于活著時所做的善事和惡事. 例如,做了惡事,死后下地獄受刑,刑滿后投胎變豬,豬死后的循環再取決與于豬活著時的"業". 基督教就沒有輪回了,人只要承認有"原罪",愿意信基督,人的"原罪"就免了,死后上天堂,得到了永生. 實際上既無輪回,也無永生. 三生石也是想象. 所謂輪回,實際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轉,并不真的像輪子一般地回環。輪回的范圍共有六大流類,佛教稱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羅(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獄道,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惡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惡,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壞僧團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稱為五逆)而有的類別,五戒十善分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羅的三道,十惡五逆分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獄的三道。作善業,生于上三道,作惡業,生于下三道。
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法流指正確的見解,指佛法。
弘一大師格言之養心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潔冰清。襟懷,如光風霽月。氣概,如喬岳泰山。
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已。以弱字御侮。居安,慮危。處治,思亂。
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在訥。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精明順芷在渾厚里作用,古人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
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誠生明者,不雜以偽也。從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人當變故來時只宜靜守,不宜躁動,即使萬無解救,而志正守確:雖事不可為,而心終可白;否則必致身敗名亦不保,非所以處變之道。
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聰明者,戒太察。剛強者,戒太暴。事能常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自凈其心,有若光風霽月。他山之石,應為良師益友。靜能制動。沉能制浮。寬能制褊。緩能制急。人好剛我以柔勝之,人好術我以誠感之。
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無事時戒一偷字,有事時戒一亂字。
二、弘一法師語錄之器量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僅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寬。
處事大忌急躁;急躁則自處不暇,何暇治事?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知足常足,終生不恥。知止常止,終生不辱。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
謙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心術,以光明篤實為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
修已,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惡,莫大于縱已之欲。禍,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則喪吾德,施之小人,則殺吾身。
三、弘一大師名言之律已
律已,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
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宏。人險仄,我帶之以坦蕩。
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體。
靜坐,常思已過。閑談,莫論人非。
明鏡止水,以澄心。泰山喬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應事。霽月光風,以待人。
以冰霜之操自勵,則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則德日廣大。以切磋之誼取友,則學問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故曰:“忠以行已,恕以及物”。又曰:“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
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內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
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富貴,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災也。聲名,謗之媒也。歡樂,悲之漸也。
知足常有懼心,退一步做見益而思損,持滿而思溢,則免于禍。
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獲小利;后乃視為故常,而恬不為意。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四、弘一大師法語之處世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
事當快意處,須轉。言到快意時,須住。殃咎之來,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憂,逢喜而懼。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惡,當不得一個悔字。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禍。
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待人,當于有過中求無過,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何以息謗?曰:“無辯”。何以止怨?曰:“不爭”。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寬。
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恩,怕先益后損。威,怕先松后緊。先益后損,則恩反為仇,前功盡棄。先松后緊,則管束不下,反招怨怒。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先哲云:“受得小氣,則不至于受大氣。吃得小虧,則不至于吃大虧。”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我一人據之,則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此余數十年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
惡,莫大于無恥。過,莫大于多言。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五、弘一法師講佛之做事
緩事宜急于敏則有功。急事宜緩辦忙則多錯。
以恕已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已則寡過。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決然不露。
在事者,當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當設身利害之中。
處逆境,必須用開拓法。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
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一動于欲,欲迷則昏。一任乎氣,氣扁則戾。
一念疏忽是錯起頭。一念決裂是錯到底。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不讓古人是謂有志。不讓今人是謂無量。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實學者必不夸學。
須常常自行省察,所有一言一動為善歟?為惡歟?若為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