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障深重的表現
一、頭腦不清醒,糊涂愚笨。
一個人在生活中,聰明才智決定一切,一個人太愚笨,頭腦不清醒,干什么也不行,再怎么努力也始終處在生活的下風,往往就會是“業障深重”。
一個人的業力太重,就會障礙自己的聰明,讓自己的頭腦簡單,反應遲鈍,無論工作還是學習都不會有好的成就,一生碌碌無為,沒有什么出息。
二、心中不清凈,注意力不集中。
心凈則國土凈,一個人心中不清凈,就會散亂,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念頭,擾亂內心的清靜,心如猿猴,片刻不停,就會消耗一個人太多的精力。
心中不清凈,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壞想法和心機在作祟,注意力就不會集中,干什么也容易出錯,甚至走路都容易發生危險。
三、喜好邪淫。
萬惡淫為首,生活中喜好邪淫的人,往往就是業障深重,不得解脫,為情色所困,喜好淫樂刺激,不顧道德,做人沒有原則和底線,這樣的人往往會做出令人不齒的事,消耗自己的福報,為自己帶來災禍。
喜好邪淫的人,在生活中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不會順利,不是破財就是生病,邪淫的果報,報應太多,遠在兒孫近在身。
四、生活中多有違緣。
一個人有怎樣的人生,往往跟身邊的人有很大的關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的人因為遇到了貴人,從此直上青云,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駛進了人生的快車道;有的人因為交友不慎,被別人拉下了水,染上了各種各樣的壞毛病,從此人生沒有了回頭路。
一個人業障深重,就會遇到各種不如意的緣分,受到別人的打擊報復和排擠,甚至會受到造謠誹謗和各種流言蜚語,讓自己的人生處處受阻礙,活得不如意,甚至會痛苦煩惱。
佛說三世因果,六道輪回,生生世世中,我們都受業力的驅使,不停的流轉,始終自己做不了命運的主宰,流浪于生死之間,不得解脫。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懺悔,隨緣消業,接受佛陀的教化,把自己的智慧之門打開,讓自己能夠做得了自己的主,不再去造業,從而讓自己的人生能有好的改變和好的未來。
業不重不生娑婆。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沒有業輕的。每個人的業力都不一樣,但一樣的是重重業力纏身。如同蠶繭,哪個絲多,哪個絲少啊?都一樣嘛。
我認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不能憑相貌就說那人是個業障,因為自己的身體和相貌是父母所給,相貌再丑也是不能改變的,古時候的包公,很黑難看,但由內才,秉公執法,深受民眾的喜愛,人們稱它為包青天。
按神話學的說法,到天界當神是為了享福的,
要是對歷史上的論斷來說“上帝”是什么的話,
那么,就看下面吧。
秦漢時曾把黃帝、炎帝、少昊、太昊、顓頊等作為上帝,那么上古的君主,應該都曾被人尊崇為上帝。這些君主,依皇甫謐《帝王世紀》,有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混沌氏、皞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此后是神農氏炎帝、有熊氏黃帝和蚩尤氏。再后就是黃帝的子孫:金天氏少昊、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俈。再后就是陶唐氏帝堯、有虞氏帝舜、夏后氏帝禹。
這個名單若說全無根據,是失之武斷的。其中許多帝王的名稱,都曾在先秦著作出現過。夏商以前,中國古代社會一定更換了許多君主。而只有一些知名的君主留在后人的記憶中,其中最優秀的幾位,被秦漢時代的國家作為上帝加以祭祀。
據唐人趙匡和宋代朱熹的解釋,魯國禘祭的上帝就是周文王。則戰國時代許多國家所祭祀的上帝,也該有他們的祖先在內。
據《史記·封禪書》,齊國所祭八神中,有天主。天主,就是上帝。魏國祭天,晉即韓國祭五帝,與秦相近。這些至上神,秦漢統一之初都保留了下來,并且允許在長安為他們建立祭壇。只是漢代國家祭祀的乃是秦朝的五帝。
這種情況還說明,秦及漢初的中國人所說的上帝,還不只五位。五位上帝,僅僅是國家正式祭祀的上帝。國家允許其他天主、上帝的存在,說明當時的國家也不否認這些上帝。不過,很顯然,這樣的情況是不能長期繼續下去的。在這種情況下,亳人謬忌創造了太一神:
亳人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史記·封禪書》)
關于這個太一神的來歷,其創造的痕跡非常明顯。那個謬忌,是個方士,還是個儒生,還是二者兼而有之,也再沒有其他的材料。這個問題,我們也只能留給后人了。
太一神的出現,其作用是給諸位上帝找到了一個首領。雖然依理而論,五帝之中位于中央的黃帝就是其中的最尊者,但是,這樣的差別,僅僅相當于諸侯聯盟的盟主和其他諸侯的差別,還不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天子和大臣、諸侯的區別。太一神的出現,把五帝都降為它的輔佐,就等于宣布,漢家天子,是絕對高于其他諸侯的統治者,而不僅僅是一個盟主。對于剛剛平定了七國諸侯的叛亂、又離春秋戰國時代不遠的漢代王朝來說,這樣一尊神的出現是絕對必要的。因為五帝的存在,顯然是為諸侯割據、甚至反叛中央政權提供著神學上的依據。在漢文帝時期,淮南王劉長就曾經自稱“東帝”(14),此后吳王劉濞又自稱“東帝”(15)。
然而,太一神卻不見于儒經。雖然漢武帝確定了獨尊儒術的政策,而在建立國家祭祀系統這個問題上也獨尊儒術,似乎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上帝之中,五帝,還有太一神,是成仙上天的人,還是已故的人的靈魂,還是和人不同形的存在?從現在所見的材料看來,當時大約三種意見都有。
漢武帝認真相信黃帝“且戰且學仙”、而最后騎龍升天,并且為此慨嘆道:“嗟乎!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史記·封禪書》)《淮南子·地形訓》說,建木是“眾帝所自上下”。這些帝,也應是物質性的存在。王莽時代所見的《紫閣圖》又說太一也是成仙上天的人,那么,相信上帝是個物質性的仙人,當是一種相當重要的意見。
第二種,當是《淮南子·天文訓》、《淮南子·精神訓》和董仲舒為代表的意見。他們說“天人相副”,說什么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象圓,所以人頭圓;地象方,所以人足方;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耳目像日月,頭發像星辰,五藏副五行,呼吸副風氣等等。(16)這里的天,也就是上帝。而這個上帝,似乎并不具有人的形象,而是整個自然界。不過,這樣的上帝觀,并非西方的自然神論。西方的自然神論,是把神說成自然界;而漢代的這種把整個自然界當成天,則是把自然界說成是神,并且主宰人事,賞善罰惡。
第三種,是把上帝當作精靈。據《漢書·郊祀志》,王莽曾經改革郊祀制度,并重新確定了太一、五帝的名字。其中太一稱“皇天上帝太一”,五帝則分別稱“黃靈后土(中央帝)、太昊青靈勾芒(東方帝)、炎帝赤靈祝融(南方帝)、少昊白靈蓐收(西方帝)、顓頊黑靈玄冥(北方帝)”。把五帝稱為“靈”,顯然表示著這些帝是精靈神。而從這時候起,我們才能把神和靈連在一起,合稱神靈。
這三種有關神的觀念,可說是同時存在著,但沒有發生爭論。而是各說各的,各信各的。甚至在一人身上,也時而信這一種,時而信另一種,比如王莽。然而明確認為上帝是靈,并且在國家祭祀中體現出來,是中國古代神祇觀念的重要進步。
與關于上帝體質逐漸明確的同時,上帝的名稱也逐漸向著儒經確定的方向發展。王莽在太一神前面所加的“皇天上帝”名號,出于《尙書·召誥》:“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這個稱號的出現,表明國家祭祀系統儒教化程度的加深。
大約在皇天上帝名號出現前后,五帝的名號也發生著改變。據顏師古《漢書注·郊祀志》,則五帝的名稱分別為:靈威仰(蒼、青帝)、赤熛怒(赤帝)、白招(17)矩(白帝)、葉(18)光紀(黑帝)、含樞紐(黃帝)。一說為靈府(蒼帝)、文祖(赤帝)、顯紀(白帝)、玄矩(黑帝)、神斗(黃帝)。據司馬貞《史記索隱·天官書》,靈威仰等名號來自緯書《詩·含神霧》;據現存輯佚而成的緯書,則《河圖》類、《春秋》類緯書中,都有靈威仰等帝名的記載。唐代杜佑《通典》卷四十二,在“其感生帝……”下自注道:“鄭玄據《春秋緯》說,蒼則靈威仰,赤則赤熛怒……”。說明緯書的作者們,已經普遍認可了靈威仰等名稱。緯書作者多是儒者,給五帝重新命名,是儒者們在宗教禮儀方面的重要創造。
到了東漢,儒者們對上帝觀念又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鄭眾認為,《周禮·大宗伯》中“昊天上帝”的意思是:“昊天,天也;上帝,玄天也。”(鄭玄《周禮注》引)唐代賈公彥作《周禮疏》,認為鄭眾認玄天為上帝,來自《周易·文言傳》的“天玄而地黃”。把上帝看作玄天,表明他已經不再認為上帝具有人的形象。
鄭玄不同意鄭眾的意見,他認為昊天上帝,就是冬至于圜丘所祭的天皇大帝。而天皇,就是北極星,名叫耀魄寶。并且,昊天上帝又名太一。天上紫微宮中的“皇天上帝”,也是昊天上帝。(參見《周禮》鄭玄注、賈公彥疏)
依鄭玄的意見,則太一、昊天上帝、天皇大帝、皇天上帝,都是同實異名的概念。而他們的實體,則是北極星。也就是說,上帝,就是北極星。而天上太微垣中五星,也可稱上帝。這就是五帝。五帝的名稱,分別是靈威仰、赤熛怒等等。
依鄭玄說,則上帝有六位,他們分別是北極星和太微垣中的五星。其中以北極星最為尊貴。這就是影響深遠的“六天說”。
漢代之后,三國曹魏的儒者王肅反對鄭玄,他認為上帝只有一位,五帝,是“五行之神”:“以地有五行,而其精神在上,故亦為帝。”(《孔子家語注·五帝》)但他們只是“佐成天事”(同上),不能和昊天上帝相提并論。而昊天上帝,也是天之靈:“有靈而尊者,莫若于天”(王肅《周易注·震卦》)。
從此以后,上帝只有一位,還是六位,儒者們進行了長期反復的討論。但上帝是個精神存在,則從王肅開始,已經不再發生異議。葛洪道:
山川草木,井灶洿池,猶皆有精氣;人身之中,亦有魂魄,況天地為物之至大者,于理當有精神;有精神則宜賞善而罰惡。但其體大而網疏,不必機發而響應耳。(《抱樸子內篇·微旨》)
這是中國歷史文獻中第一次出現的、明確的萬物有靈論主張。并且認為,天地之神,就是天地這個自然物中的靈。
自從王莽據《尙書》將上帝命名為“皇天上帝太一”之后,東漢繼承了王莽的意見,不過去掉了“太一”,僅稱上帝為“皇天上帝”。此后三國鼎立,曹魏稱上帝為“皇皇帝天”,吳國稱上帝為“皇皇后帝”,蜀國自認為是繼承漢家天下,所以對上帝仍稱“皇天上帝”。晉統國,第一次據《周禮》,稱上帝為“昊天上帝”。此后,南朝梁武帝曾稱上帝為“天皇大帝”,而北朝則多稱昊天上帝。隋承北朝制度,唐又承隋,上帝稱為“昊天上帝”終于穩固下來。儒者們據《毛詩》,又對昊天上帝進行了解說:
《毛詩傳》云:元氣昊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則稱蒼天。此則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19)
唐代儒者肯定了《毛詩》對于昊天上帝的解說,就使《毛詩》的這一解說成為儒教上帝觀念的定說。宋代初葉,儒者們仍然信奉《毛詩》的上帝觀。北宋建國不久于開寶年間制訂的《開寶通禮》道:“元氣廣大則稱昊天,據遠視之蒼然,則稱蒼天。人之所尊,莫過于帝,托之于天,故稱上帝。……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宋史·禮志》)也就是說,那遠視蒼蒼的浩大元氣,就是上帝的體。那么,這廣大元氣之中,是否存在著靈?《開寶通禮》沒有說,或者說,這是個不言而喻的問題。宋代著名思想家張載說:“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氣之性本虛而神,則神與性乃氣所固有,此鬼神所以體物而不可遺也。”(《正蒙·乾稱篇》)神和性,既是氣中所固有的。那么,哪里存在著氣,哪里也就存在著氣中固有的神與性,所以鬼神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而不會有所遺漏
業障深重的表現
一、頭腦不清醒,糊涂愚笨。
一個人在生活中,聰明才智決定一切,一個人太愚笨,頭腦不清醒,干什么也不行,再怎么努力也始終處在生活的下風,往往就會是“業障深重”。
一個人的業力太重,就會障礙自己的聰明,讓自己的頭腦簡單,反應遲鈍,無論工作還是學習都不會有好的成就,一生碌碌無為,沒有什么出息。
二、心中不清凈,注意力不集中。
心凈則國土凈,一個人心中不清凈,就會散亂,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念頭,擾亂內心的清靜,心如猿猴,片刻不停,就會消耗一個人太多的精力。
心中不清凈,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壞想法和心機在作祟,注意力就不會集中,干什么也容易出錯,甚至走路都容易發生危險。
三、喜好邪淫。
萬惡淫為首,生活中喜好邪淫的人,往往就是業障深重,不得解脫,為情色所困,喜好淫樂刺激,不顧道德,做人沒有原則和底線,這樣的人往往會做出令人不齒的事,消耗自己的福報,為自己帶來災禍。
喜好邪淫的人,在生活中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不會順利,不是破財就是生病,邪淫的果報,報應太多,遠在兒孫近在身。
四、生活中多有違緣。
一個人有怎樣的人生,往往跟身邊的人有很大的關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的人因為遇到了貴人,從此直上青云,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駛進了人生的快車道;有的人因為交友不慎,被別人拉下了水,染上了各種各樣的壞毛病,從此人生沒有了回頭路。
一個人業障深重,就會遇到各種不如意的緣分,受到別人的打擊報復和排擠,甚至會受到造謠誹謗和各種流言蜚語,讓自己的人生處處受阻礙,活得不如意,甚至會痛苦煩惱。
佛說三世因果,六道輪回,生生世世中,我們都受業力的驅使,不停的流轉,始終自己做不了命運的主宰,流浪于生死之間,不得解脫。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懺悔,隨緣消業,接受佛陀的教化,把自己的智慧之門打開,讓自己能夠做得了自己的主,不再去造業,從而讓自己的人生能有好的改變和好的未來。
1: 釋迦牟尼佛,這是世間最好、最圓滿的相貌。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阿難尊者出家,佛問他:你為什么出家?他看到佛的相貌太好了,這樣出家的。
2: 佛也得要迎合世間人的心理,如果為他自己,大可不必;百劫修福是為度眾生的方便,這個我們一定要明了。佛相是最美的,菩薩相美,都是修得的。
3: 確實,我們的相貌會隨我們修行的功夫轉變。你真正有修行,修個三、五年之后,你拿沒有修行之前照片對照一下,不一樣!
4: 你功夫愈深,相貌也愈好。你這修行功夫騙不了人,一看就曉得。相的確是隨心轉,心清凈,身就清凈,相就清凈;心慈悲,相就慈悲,你舉止言語統統都慈悲。
5: 你們身體的莊嚴、相貌的端好都操縱在自己手上,就看你怎么修。真正修行人,時間愈久,他確實顯出來跟我們一般人完全不一樣。
6: 古人說,四十歲以后相貌要自己負責任,四十歲之前是神識投胎來的時候你所取的相。
7: 為什么兒女像父母?他看到父母那個相,歡喜那個相,他的相就變成跟那個相相似,這個不是遺傳,是投胎時候一剎那當中取的相。
8: 取的這個相,這是先天的,但是后天相貌會隨著你一生的心行改變。如果一生心地非常善良,待人忠厚,成年之后,三十至四十歲,他就是忠厚老成之相。這相貌就變了。
9: 四十歲的時候,相貌定型了,不太容易改變,這時相貌要自己負責任。你心善,非常慈悲、善良的相;心胸險惡,那個相叫人一看就害怕,就是個惡相。
10: 曉得這個道理,我們總希望自己相貌能好一點、能美一點,那么你的心也好一點、美一點,相貌自然就美好。心地清凈,自然就健康長壽,這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