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歷史
據史書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為道人修煉之寶地。秦安其生、漢梅子真、晉葛雅川,都曾來山修煉。普陀山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為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交往的必經通道和泊地。至今山上仍留有高麗道頭、新羅礁等歷史遺跡,流傳著韓國民族英雄張保皋等事跡。
自觀音道場開創以來,觀光攬勝者絡繹不絕。宋陸游、等歷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歷。歷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賦詩,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跡極為豐厚。
新中國歷任中央領導人也都親自蒞臨普陀山視察、指導工作。五朝恩寵,千年興革,佛國香火,由是鼎盛,赫赫聲名,廣播遠揚。
普陀山宗教
相傳秦方士安期生賣藥東海邊,曾渡海七上普陀,現存“仙人井”遺跡。 普陀山觀音道場始于唐代。咸通四年,日僧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圣像回國,途經普陀山蓮花洋遇風濤,舟觸新羅礁,漂到潮音洞附近,置像于洞側,稱“不肯去觀音”。后梁貞明二年建“不肯去觀音院”。
普陀山歷經千年滄桑,宋、元兩代是普陀山佛教興盛期。目前,普陀山的主要宗教文化依然是佛教文化,有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三大寺院,香火旺盛。
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為觀音生日、得道、出家三大香會。此時普陀最為盛況,從普濟寺的中門大開到佛頂山,香客如涌;從法雨寺的九龍殿到千級石階的香云山徑,信徒禮膜參拜,一步一跪拾級而上,虔誠之至,令人感悟。
1997年農歷九月廿九,南海觀音露天銅像建成,此日烏云密布,妙善大和尚宣布銅像開光時,天開洞門,陽光普照,令海內外信徒傾服。普陀佛事
佛事,指的是“依佛法修行之事”,普陀山開山之初即有;如佛教徒依法所行供佛、誦經、齋僧、拜仟、追福、薦亡等活動,則始于宋代。宋時出使日本、高麗等國使船,經普陀山,必登山舉行各類佛事,成為慣例。明萬歷年間,福建、溫州、明州等地信徒大量在普陀山做佛事。清末民初,佛事活動漸趨興旺,據民國三十八年(1949)2月21日《定海民報》載:“沈家門漁民,每逢春汛到普陀山做佛事的逐年增加,近年達到高潮。”是年7月24日,浙東行署官兵40余人在蓮花洋罹難,主任俞濟民召集山僧千余人在普濟寺做佛事,并恭請佛頂山善余和尚、白華庵融通老和尚、前寺方丈化晌大和尚和正在閉關的妙善大和尚輪流主壇。
普陀山的觀音傳說
在佛教供奉的諸多菩薩中,人們最熟悉、最感親切的,恐怕要數觀世音菩薩了。觀世音是梵文的意譯,亦稱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因唐朝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諱,將觀世音略稱為觀音。據印度的傳說,觀音菩薩原是轉輪圣王無諍念的大太子,他與其弟一起修行,侍奉阿彌陀佛,成為“西方三圣”之一。觀音具有“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與一切眾生苦”的德能,能現三十二中化身,救十二種大難。我國自隋唐以來,觀音信仰隨佛教的興盛在民間深入人心,觀音形象逐步脫離印度傳說模式,代之以中國化的女性形象。
普陀山傳說是觀音顯靈說法的道場。每逢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傳說中的觀音菩薩生日、成道日和涅槃日,朝山進香著不遠千里紛紛而來,關于觀音的傳說也在這兒廣泛流傳。
普陀山島位于浙江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南北長8.6公里,東西寬3.5公里,最高峰佛頂山海拔288.2米,素有"海天佛國"的美譽,是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全國首批確定的4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普陀山島的地理坐標為東經121°30′-123°25′,北緯29°32′-31°04′
普陀山是印度話的簡稱,具足稱是普陀洛迦山、補怛羅迦、布怛落伽等,中國話叫做小白華山。普陀洛迦原為一山之名,因為中國人習性好略,或稱普陀或單呼洛迦,久之遂成為兩個山了。
考普陀山之成為觀世音菩薩道場的原因,在佛教經典上也有明文,當時印度就有幾個補怛洛伽等之說。
我們在華嚴經第六十八卷讀到如下一段經文:“瑟鞞胝羅居士告善財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即說頌曰:‘海上有山多圣賢,眾寶所成極清凈,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時善財童子(中略)漸次游行,至于彼山,處處求覓此大菩薩,見其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蓊郁,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于金剛石上(今金剛石俗稱說法臺,石與陀石同在山之西面),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中略)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中略)或以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色身,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凈光明網,攝取眾生。或以音聲,或以威儀而為說法,或為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就。(中略)愿令一切眾生,若念于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離怖畏已,復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這就是有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二十八參,參觀世音菩薩于此山中,所聞法要,大抵如是。再說觀世音菩薩乃過去正法明如來,早成正覺,因與我們娑婆世界有大因緣,所以他老人家才倒駕慈航尋聲救苦。三十二應,普門示現,無非是要令一切眾生,脫離苦海而登彼岸而已。 一傳,觀音菩薩在說法臺上講經說法,東海龍王知道以后派了他的兩個龜相來聽經,沒想到兩相聽得入了迷,不愿再回龍宮,龍王知道后非常生氣,就將他們化為了石頭。二傳,這是雌雄兩只烏龜,因在圣地戲鬧而被懲罰變成了二龜。
好好念佛,佛菩薩真的存在,所以你不要懷疑,凈空法師開示過,我們念佛在極樂世界那邊是有一朵蓮花的,這個大安法師也開示過,我們努力用功念佛,這個蓮花就比較大,要是信心退轉不念佛了,這個花就可能會慢慢枯萎,所以說好好念佛,未來能夠往生凈土,阿彌陀佛會拿著這朵花來接引我們的,所以一定好好珍惜凈空法師,大安法師,好好念佛求生凈土,以前恨的人現在不恨了,以前貪愛的東西現在不要了,不理了,真正把念佛當成重中之重。
普陀山南海觀音立像始建于1996年,1997年農歷六月竣工。
觀音立像工程浩大,實為普陀開山以來之空前大事,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為“南海觀音”題詞,九月二十九日舉行開光大典,為普陀山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觀,成為海天佛國的象征。“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觀音大士,是世上佛教信眾的信仰核心。
普陀山是淅江省杭州灣外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春秋戰國時,普陀山及附近諸島被稱為“甬東”。秦朝安期生、晉朝葛洪等人都先后來此山采藥和修煉,后來均得道成仙。
漢代時,學者梅福曾來山練丹隱修,故普陀山初名梅嶺山。山上長滿小白華樹,所以也叫小白華山。山東南緊鄰一更小的島嶼,懸峙海中,稱洛伽山,因此,普陀山又往往連稱普陀洛伽山。
擴展資料:
“東亞海上絲綢之路”促成了普陀山觀音道場。
普陀山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早在唐代就成為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交往的必經通道和泊地。至今山上仍留有高麗道頭、新羅礁等歷史遺跡,流傳著韓國民族英雄張保皋等事跡。
開山鼻祖慧鍔大師當年舟觸暗礁而船不能前,有人說就是今天普陀山南天門外的新羅礁(因唐時韓國商船隊長過此礁而得名,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王連勝考證之)。
正是這個新羅礁,見證了唐朝時中國與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之間活躍的海上商貿往來;也正是這些數不盡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才會有慧鍔等高僧入唐求法而從五臺山帶來了如此一尊將光耀千秋的“不肯去觀音”留在了普陀山,從而造就了普陀山觀音道場。
事實上,佛教傳入中國不斷漢化的路徑有兩條,一條是陸路,一條是海路。雖然主要以前者為主,但“海上絲綢之路”對佛教的傳播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特別是觀音信仰的傳播,由于海商必須長期與大海打交道,安全自然第一,最懼怕的莫過于遇上海難而人財兩空。
既然海上保護神觀世音菩薩能“令諸眾生,大風不漂,水不能溺”(《妙法蓮花經·普門品》),自然會成為他們信仰、供奉的對象。
據元盛熙明《補陀洛迦山傳》記載:“海東諸夷,如三韓、日本、扶桑、占城、渤海,數百國雄商巨舶,由此取道放洋,凡遇風波寇盜,望山歸命,即得消散”。
許多海商及入唐求學修行的外國船只,常到普陀山躲避風浪、燒香拜菩薩,祈禱航程平安。這些因素,為普陀山觀音道場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普陀山南海觀音立像
在遙遠的兒時記憶里,母親帶我來過一次普陀山,對年幼的我來說,印象最深的就是普陀的海和山了,那么純凈,那么壯觀。長大了賺錢后,母親常常跟我絮叨:賺到錢一定要去一次普陀山還愿,不求富貴榮華只求家庭美滿,觀音菩薩什么都看的到。
普陀山
普濟寺求姻緣
普濟寺求姻緣非常靈驗。
據說,在普濟寺大殿最大的觀音像那里告訴菩薩自己叫什么名字,出生地點和時間,然后告訴觀音自己的心愿。回去后幾個月內,便會夢想成真!
掛滿“愿望”的普陀山古樟樹
不肯去觀音
在普濟寺還有一尊特別的觀音,不肯去觀音。可以說就是因為這尊靈驗的觀音像,普陀山才一直被人們譽為觀音道場。
相傳,唐大中十二年,日本僧人惠萼來中國留學,在朝拜五臺山時得觀音圣像一尊。他準備從明州乘船回國,駛近普陀山東邊的新羅礁時,突然海上出現數百朵鐵蓮花,擋住船的去路,雖經多方努力,鐵蓮花頂住船只,行駛不得。惠萼和尚領會觀音不肯離開中國,于是說:“使中國眾生無緣見佛,當以所向建立精舍”。惠萼遂舍船登岸,于此留觀音像造寺。
“不肯去觀音”的典故
后因《華嚴經》有善財參觀音于普陀洛伽之說,遂稱為“普陀”。從此,普陀山成為供奉觀音的道場,俗稱“南海”。
不肯去觀音院
頂佛需登佛頂山
在普陀登佛頂山的路上,你經常能看到那些有心誠的善男善女們,他們帶著護膝沿著山路拾級而上、向著佛祖的方向三步九叩,不虛移一步,不妄語一言,最終拜進大殿,功德圓滿。看著他們平靜卻堅定的眼神,不由得驚嘆信仰的心靈力量!
三步九叩拜進大殿
慧濟寺百子堂求子
慧濟禪寺,位于佛頂山之上,總有世外桃源的感覺。百子堂送子樓的送子觀音是求觀音賜子的最佳之地。早在清康熙“柏子庵”時期,該庵堂觀音送子“有求必應”的靈驗事例就數不勝數。
慧濟寺
張杰與謝娜婚后,曾經被媒體拍到獨自在百子堂求香的照片。不過如果是求子,夫妻二人同去才更有效哦!
慧濟寺
法雨禪寺求平安
普陀山另一個著名的寺廟是法雨禪寺,是國內排名第二的寺廟,與普濟寺及佛頂山上的慧濟寺并稱普陀山三寺。寺內“天華法雨”和“法雨禪寺”匾額還是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廷又賜金修寺,時留下的。
法雨禪寺全貌
南海觀音
聽當地的村民說,在97年南海觀音開光的時候,天空烏云密布。而當妙善大和尚說,開光典禮正式開始的時候,天空頓時開了一個洞,從洞里散出一道金光,金光正好照在南海觀音的身上。
如此天氣奇觀真的很難用科學的道理解釋清楚。電視臺也拍到了當時的場景;還聽說有在場有佛緣的人,甚至看到了空中觀音顯圣。真的是奇妙不可思議的事情。
南海觀音
普陀山拜佛頗多講究
正確的上香姿勢:在雙手將香舉到眉毛的高度,雙手大拇指按住香的尾端,香尾端對準自己的眉心。
香的頂端對準佛像,保持這個姿勢,心中默念:
(1)自己問候的這位佛菩薩的名號。比如“?o大悲觀世音菩薩”,對佛菩薩行注目禮或默念上香偈:“愿此香云,普遍十方,供養三寶,護法龍天,普薰眾生,同入佛智”(*這個是專業的上香方式,比較適合在寺里工作的人使用)
(2)把香插到香爐中,再返回佛前,于佛兩邊的拜墊跪下,合掌向佛訴說心中要說的話,然后三拜,起身問訊,再離開。專業佛寺工作人員則可在念完上香偈后持香離開,把香插在指定的地方;如出食臺,往生殿等。
其他講究
1、請香:在別的地方買東西可以稱做買,但到了寺院買香請稱做“請”;香代表“戒,定,慧”,燒香供佛,意味著發愿“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因此,一般上香最多三支。
2、香火:去專用的點香處點燃香火,可別去插香的地方取火,也不要圖方便用自己的打火機點火;
3、左右:請用左手請香火,佛教認為左手是最干凈的,然后,恭恭敬敬的用右手插在香爐中;
4、大門:無論是哪個寺、哪個庵,你都不可以從正門進去的。那是給出家人走的;
5、墊子:選擇磕頭的墊子,也千萬別認為正中間的一定是最好的,那也是為出家人準備的;
6、手心:磕拜的時候,手心得向上,那是對佛祖的尊敬。手心向下是拜祖先的;
7、許愿:通常你要記得告訴佛祖你叫什么,家住何處,有何事相求,事成后何處還愿;大多數信士不管來到哪個殿前直接就磕頭許愿,實不知佛菩薩有求必應,有求才有應。如果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求的是哪位佛菩薩那么佛菩薩怎么應呢?所以當自己跪拜時請先了解佛菩薩名號;
8、還愿:只要心誠則靈。不過如果你每逢寺院即燒香許愿,一旦靈驗后,忘了還愿,那可不是什么太好的事。建議你可以四處燒香拜佛,以示敬意。但許愿的話,選一兩位佛祖就可以了。
觀音菩薩是專管平安、求子、姻緣的菩薩。這些都是泉州人一輩子都在經營、追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