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這個古老哲學和當時的天命思想,當時的天文學家兼卜師們寫成《易經》一書,把相傳為伏羲所造的八卦發展成了一套帶有神秘色彩的無所不包的學說。在八卦中,一代表陽,一代表陰,一代表天(乾),一代表地(坤),一代表水(坎),一代表火(離),一代表雷(震),一代表山(艮),一代表風(巽),一代表沼澤(兌)。
取象思維方式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之一,自古以來就被中國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廣泛使用,相當神秘。它形成于《易經》年,是現代思維方式下易學文化精神的寶貴組成部分。本文將取象的思維方式定義為:在思維過程中,離不開物體,以想象為媒介,直接推斷出一種抽象的思維方法。起源于原始時代,發展于《易經》年。原始人處于人類文明史的早期。
在長期的生存斗爭中,他們已經具備了拍攝圖像的原始思維能力。他們的思維水平和小孩子一樣。他們的腦海里只有具體的物理圖像,他們使用的文字都是他們接觸到的物理符號。在他們的語言中,沒有包含植物區系相同性質的物種詞,也沒有表達一般概念的詞。比如他們只有這個人那個人的尖概念,隨著思維的發展,他們逐漸將一些特殊名詞轉移到相關范疇,表明范疇的共性,從而產生了形象思維的表達。它的特點是語言中沒有這樣的詞,是從他們印象最深的物體石頭和太陽中提煉出來的。
這是形象思維的初級階段。取象思維的初級階段,已經表明人類思維進入了簡單類比推理階段。類比推理是拍照思維方式的本質特征。這種思維方式在《易經》得到了發展和完善,逐漸成為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之一。這意味著一個男人被石頭絆倒,伸手抓到薊上,沒有妻子就回家了,所以他遇到了這個惡魔。這是一個抽象的道理,人在坎坷的境遇中,靠壞人,不會有好結果。在于對具體事物的表達,讓人從具體事物中想到抽象的事物,感受到某種東西。
《大壯》卦寫轉陽觸范之類的。對“龍”等具體事物的描述,意在解釋與之相關的抽象事物,即不是解釋“龍”等具體事物,而是通過對這些具體事物的描述,啟發人們去想象和認識一個抽象的事物。取象思維的本質是一種類比推理的邏輯方法。在這里,我們把自然界的枯楊樹與世界上的老已婚少女聯系起來,取其相似之處,加以想象,通過想象的媒介,我們推斷出“意義”。意象和卦是看得見的,“意”是看不見的。很難說得清楚明白。對于那些只能理解不能表達的東西,人們可以通過使用拍照的思維方式來獲得。
《周易》和八卦在中國古代是社會各階層廣泛運用的一種文化思想理論體系,家、統治者、軍事家用其運籌帷幄,治國安邦;民眾百姓則將其作為養生、預測禍福、經商盈利的工具……。《周易》和八卦實際運用上水平的高低,差異在于各人對《周易》和八卦涵義理解之深淺。大凡精通《周易》和八卦者,當為賢哲、英雄人物,有通天澈地之能,三國諸葛亮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幾千年以來,八卦圖在排列組合嚴密邏輯性就象數學公理一樣不可以更改。人們對于《周易》和八卦圖的解釋和理解方面存在著不同時期、不同流派思想的說明文字。從古至今八卦圖的成因始終是一個謎團,沒有人能夠拿出有科學依據的事實來解析八卦圖完整的起源。 在《周易·說卦傳》中有顯示關于八卦圖卦位具體位置的圖騰屬性說明,比如象“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又有“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等等,如果將上述八卦圖圖騰屬性組合在一起,便有了“乾,馬首;坤,牛腹;震,龍足;巽,雞股;坎,豕耳;離,雉目;艮,狗手;兌,羊口。”八卦的圖騰屬性就相當清晰和具體化了。八卦的圖騰形象所代表的意義是什么?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一幅由全世界科學家通過幾十年合作,運用最先進的衛星、紅外、聲波儀器勘測和長期積累的數據庫繪制而成的地球表面立體平面圖 (見圖1),
這幅地球表面立體平面圖通過三維的方式把海底和陸地的地形地貌構造在一張平面圖上表現出來,恰恰是這一代表人類目前對地球地理構造最深刻科學認識的地圖上,八卦圖騰屬性所指的馬、牛、羊、龍、雞、豕、雉、狗形象在地球表面立體平面圖中都能夠體現出來,圖騰形象與地球地理構造形態呈現出對應狀態,因此,八卦圖和地球地理聯系在一起。為我們揭示了中國古文明文化中八卦和圖騰的奧秘提供了新的角度。 詳析之: 一、馬、牛、羊、鹿圖騰象形地反映的是地球大陸板塊的全部輪廓構造,具體由北美大陸為頭部,南美大陸為前足,北美大陸以北的巴芬島及東北部群島構成羊、鹿圖騰的頭角,北美大陸和格陵蘭島形成牛的頭角。歐亞大陸、非洲大陸、大洋洲大陸為身部軀體的輪廓影象。其中,歐亞大陸為馬、牛、羊、鹿之背部,非洲大陸成馬、牛、羊、鹿腹底乳房之象,亞洲大陸的西西伯利亞則是馬、牛、羊、鹿的尾部,大洋洲系馬、牛、羊、鹿之后蹄。 “乾,馬首;坤,牛腹;震,龍足;兌,羊口。”八卦圖騰屬性反映在地球地理形態之中, 二、豕(豬、獸)、狗圖騰象形地反映非洲大陸為頭部,歐亞大陸為身軀、西西伯利亞為其尾部的地理形態構造。非洲大陸為豕、狗的頭部,南部非洲為鼻部,北部非洲是其頭頂、耳部分,非洲大陸、亞洲大陸之間的紅海和亞洲的阿拉伯半島為其嘴部;歐亞大陸的歐洲是豕、狗的前部軀體,斯堪的挪威亞半島是豕(豬)、狗的一足;亞洲構成豕(豬、獸)、狗后部軀體,西西伯利亞為其尾部。豕(豬、獸)、狗圖騰面南背北,呈俯臥狀。 “坎,豕耳;艮,狗手;”八卦圖騰屬性也能反映在地球地理環境中。 三、雞、雉(鳥)圖騰象形地反映大洋洲為頭部,亞洲南洋群島為雞、雉(鳥)圖騰頸部,大洋中脊系海底山脈印度洋段則構成雞、雉(鳥)圖騰頸腹部的連線。歐亞大陸和亞洲東部大陸架為身軀,非洲大陸和亞洲東部西西伯利亞為鳥翼的地球地理組合構造。雞、雉圖騰也同樣顯現和地球地理的一致性。 按照八卦圖騰反映的地球地理構造形態或者地理位置,我們可以看到“乾,馬首;(北美大陸)”、“兌,羊口(亞洲和北美洲之間的白令海峽處)”、“巽,雞股;(俄羅斯北冰洋北部)”、“艮,狗手;(北冰洋歐洲斯堪的挪威亞半島處)”按照圖1由西向東排列艮、巽、兌、乾四卦環繞北極和北冰洋呈“十”字形排列。(圖2) 從八卦圖騰其他卦位在地球地理位置的來看,《周易》八卦圖中的震卦為龍圖騰,龍圖騰在地球表面立體平面圖中是由跨越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四大海洋水系,一條長達幾萬里聯系各大陸板塊巨大海底山脈體現的,龍圖騰之首位于北美大陸和歐亞大陸之間大西洋北部、北冰洋海底。震,龍足,其位置在印度洋大洋中脊系海底山脈“入”字形山結處,如龍圖騰之一足;坤,牛腹,位于非洲大陸;坎,豕耳,系指亞洲大陸阿拉伯半島;離,雉目,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間的海底,坤、坎、震、離四卦都處在相臨太平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地理位置上,這樣以南極為中心也呈“十”字形成另外一組卦象組合。(圖3)此圖的排列與《周易》八卦圖隔位、八卦相錯的格局對應,其中乾、巽、艮卦位一致,僅只有兌卦有所不同。 如果以地球表面立體平面圖(圖1)上按照由西向東(地球轉動的方向)的順序排列,八卦圖表現為艮 巽 兌 乾 北半球 北冰洋 動卦坤 坎 震 離 南半球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艮 坤 | | 乾…北極…巽 離… 南極 …坎 | | 兌 震 圖2 圖3 從地球球體剖面上分析,八卦圖分布在球面上。北極和南極分別是地球的地磁的兩個中心點,在《周易》和八卦圖來講是“兩儀”或者“陰陽”之形容,《周易·系辭》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地球的球體剖面就是太極,南北極為兩儀,南北極各領一組四個卦象,南北極卦象相錯、相合在一起便成八卦。 從地球表面立體平面圖由西向東(地球轉動的方向)的順序,八卦坤、艮、坎、震、巽、離、兌、乾進行排列,乾坤卦是頭尾,也是兩儀,即陰陽,各統領三卦組成八卦圖。 坤、艮、坎、震一組;巽、離、兌、乾一組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所有的陰陽對卦象和伏羲八卦圖是對應的,但是在震卦、巽卦陰陽屬性上有不同,或者顛倒。這樣的八卦圖陰陽爻的排列似乎更合乎陰陽爻的變化規律。 根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共有三部記敘八卦的著作,除《周易》外,還有《連山》、《歸藏》兩部已經失傳的著作,《周易》始卦為乾,《連山》始卦為艮,《歸藏》首卦則為巽。可見乾、兌、巽、艮四卦環繞北極和北冰洋呈“十”字型的圖騰卦位排列,皆能滿足《周易》、《連山》、《歸藏》論及八卦起始卦位的要求,這種卦位的排列組合既是八卦圖騰象形地表現地球理構造的客觀反映,又符合中國古代歷史沿襲的要求。可惜的是《連山》、《歸藏》已經失傳,因此《周易》八卦圖沒有了參照物,古人或者后人在研究和分析《周易》八卦圖時,只能根據不全面的資料以及八卦圖陰陽爻的組合變化規律來猜測、揣摩八卦圖陰陽變化的文化內涵,對《周易》八卦圖的成因缺乏實質性有說服力的證明。 《周易·系辭》中有“古者包犧氏之王者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其意味深長。 圖騰崇拜是人類遠古原始社會廣泛的文化共生現象,古代圖騰文化又多與地理相聯系,中國古代的《山海經》就是集大成者。研究表明,遠古原始社會流傳下來的圖騰崇拜文化是以形表意為特征,闡述地球地理自然形態結構的文化體系,或者是古代文明體系。中國的《周易》八卦圖也是圖騰崇拜文化的一個部分,《周易》伏羲八卦圖的組合排列,八卦圖騰的屬性也確實能夠在地球地理自然形態結構中反映出來,表現出對應的關系。 地球地理的格局變化是以百萬年計算的,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如果《周易》八卦圖的排列組合是依照地球地理自然形態作為基礎,并且為我們和科學所證實的話,將是中華民族文化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周易》卦象、卦義是一個密切相聯系的貫串系統,確認宇宙與自然之運行有其整體性、聯系性與不可分割性,彼此之間具有相互制約、相互控制與協同的功能。太極、八卦、河圖、洛書乃時空統一論與整體觀,而八卦定位是宇宙空間關系的縮影。“易”則為宇宙運動的根本法則,“不易”則為宇宙存有的重要表現形式,太極與八卦代表字宙的全息律與宇宙發生學之哲理推衍。宇宙、自然、四時之變化皆傳出其不同的信息,易卦象及卦爻辭,即在傳達此中信息之表征。20世紀前25年,相對論與量子論震撼了整個世界,而六七十年代之后,即是系統思維與宇宙全息思想之發展期,此中之特點,即是從全面、整體與系統的眼光去分析問題,不再循還原論之步伐,一再地去將萬物還原為分子、原子、基本粒子或是夸克等等,因為要了解宇宙并非全在剖析構成物質的基本結構是什么,而是在整個宏觀上,去思考彼此系統間的聯系和運作關系。當代系統論即具有整體性、聯系性、目的性與環境層次性之科學哲學。 八卦系列,除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之外,亦代表人身之器官、家庭組織之成員。在卦象結構中,以陰陽二爻代表宇宙萬物組成之基本要素,每一卦象作為一個整體,八卦和六十四卦構成一系列動態的循環性,六爻從初爻到上爻,依次相遞,迭次排列,代表事物由始到壯到究(終)的運動過程。事物發展到上爻為究,又折返由初爻開始,始卒若環,輾轉不窮。重卦為多層結構的相互排列,其中涵有天、人、地之代表,亦寓有子母系統之交遞。在八卦結構中,每一經卦都是由一個三爻組織的子系統為基礎,八個子系統形成四時矛盾的結構,象征宇宙本是由正、反、隱、顯之矛盾與對立中,彼此相反相成。八卦系統亦代表八個方位與空間標識,試圖以空間整體與時間序列相配合,期與四季、年月以及宇宙周期相互協應。《周易》亦代表宇宙自然之信息,蘊含了宇宙間一切普遍存在對立事物的信息,表達了之多、多中之一、一多無礙的理事圓融體系。陽爻“一”與陰爻“——”是宇宙動能的要素,肇始自乾元或太極之大能,然后由一而分、由分而合。八卦可視為傳輸信息的編碼符號,各皆具有其形象之特定定義,重卦則是擴展了的信息碼組,此重卦中有二組信息碼,分為上下、內外或往來之稱。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爻辭,系統地表達了各種信息,包括了自然信息、社會信息、人事信息、心理信息、生理和病理信息等等。六十四卦可無限發展,展開其無限平方之推衍,更代表宇宙由既濟到未濟之開展與不斷創作。至于筮數、筮策,更可視為透過人工密碼,以揭示萬象、萬事、萬務之發展消息,從中以定吉、兇、悔、吝。當今電腦透過數位與設定公式可加以控制,而整個宇宙與自然行列,亦有其控制系統與控制機制,倘無控制之機制與秩序,則宇宙與自然必紊亂一片。太初造化之時,宇宙乃一片混沌無序,然后由無序進入有序,由不穩定系統走人穩定系統,此中冥冥之間,即寓有控制之機制,使之相反相成,由互補而旁通,《易經》六十四卦即是有序之機制,每爻與卦象,都構成相互控制之關系,倒卦、錯卦、綜卦、交互卦,彼此相互交遞而密切聯系與控制,違背了易象、易義之控制系統,而擅自妄為,終必招致困厄之命運。宇宙結構本是一耗散結構的系統,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周易》所描述的系統也是一個開放系統。所謂陰陽相摩,八卦相蕩等之相互作用,一切自然系統都由無序走向有序,當控制能力衰弱時,復由有序走向無序。而《易·艮卦‘彖傳》說:“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說明宇宙、自然、人生,一切都應按時間之規律去決定,否則必生其反效果。宇宙是個全息系統,所謂全息乃指小局部之中包含有大整體的信息,且可重演再現其原形,由此發展而來的理論,稱為全息論。[2]我們研究《易經》,可知其中蘊藏了極豐富的全息思想。因易卦包羅萬象、觸類旁通,二儀中包含有乾元或太極之信息,而四象中包含二儀之信息,八卦中同樣包含太極之信息,而卦爻之與單卦,單卦之與重卦,重卦之與六十四卦,在在地部分中寓有整體,整體中寓有部分。《周易·系辭》:“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此說明了八卦的產生是天地人三才概括抽象的結果,《系辭》與《說卦》更進一步認為八卦六爻之結構乃天地人統一的體現。六十四卦之象數系統即是宇宙自然和天地人的縮影。 每一爻為最低層次的全信元,每一卦為較高層次的全信元,乾坤則為統括一切卦之全信元,八卦則為高層次之全信元,而六十四卦則為統攝萬有之最高層次全信元,而歸攝于四象、兩儀、太極為宇宙全息母。易理與易數相通,而易象則與萬象相旁通,這反映著宇宙整體的全息系統,而成為宇宙規律的全息縮影。總之,易之卦爻象是時間、空間之統一,是對宇宙行程的概括和總結。 《易》之中有創生之理、時空綿延(duration)之理、萬有相互關系之理、正反矛盾相生相克之理以及陰陽相補之理,可用之于推測天文、氣象、四時變化以及生化物理、數理之演變,更能推及社會、人事、婚姻、家庭、商賈買賣、各種人際交涉、軍旅作戰等各方面之信息,可說是用之不盡的信息庫,賢者見之為之賢,不賢者見之謂之不賢,端在所用者之大識與大慧。淺學者得之以為預測身家性命之榮華通達,大智者得之則用之于治國平天下,或為人排解困惑、醫人之痼疾,所用者一,但其所藏者不同。要之,乃如人人深山采寶,隨所入之深淺而有所差異,自不可同日而語,況且,以《易》測吉兇,有遠超個人身家性命之價值者,《易》之為用乃為天下的大謀,而非僅為個人之參贊,對于個人而言,若不知謹守其中之律例,則多讀亦無益,遑論占卜。
《周易》名列五經之首,周易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發展,中華建筑、音樂、醫學、紀年等等,無不與周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就連《論語》中也多處引用《周易》的詞語。
關于其作者,《史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馬遷之說而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則有不同觀點。由于成書很早,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為此古人專門撰寫了《易傳》以解讀《易經》。今天我們所說的“周易”通常指《易經》和《易傳》二者的結合。
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是我國最古老、最有權威、最著名的一部經典,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的結晶。。一名《易》,又稱《易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本是占筮書,其基本因素為陽爻(―)、陰爻(),把三爻重疊起來, 構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離,坎,兌、巽。八卦再重疊起來,構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經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辭、爻辭四部分。卦辭是解釋全卦的含義,爻辭是解釋每一爻的意義。《易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經從乾到離,凡三十卦;下經從咸到未濟,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經《周易》即如此劃分,知漢以來傳本未變。
《周易》的起源為河圖、洛書。傳說遠古時代,黃河出現了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水出現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圣人依此制定出八卦。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寫下了六十四卦的卦辭,后在春秋時期,圣人孔子著了《易傳》,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李斯將其列為醫術占卜書而辛免于難。
"周易"的"周"指周文王,"易"是變化的意思,按照古書記載,易有"三易"《連山》、《歸藏》、《周易》。春秋時代,《周易》作為占筮書流行,不斷有人對它進行解釋和研究,其中包括孔子,到戰國時期,便出現了《易傳》七種十篇,稱為"十翼"。后來《易傳》被編入《易經》,就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周易》。
《周易》這部書,講的是理、象、數。用變易,簡易,不易三種看法去讀。從形式和方法上看,易好像是專論陰陽八卦的著作。但實際上,它論述的核心問題,是運用一分為二、對立與統一的宇宙觀,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方法論,揭示宇宙間事物發展、變化的自然規律,對立與統一的法則,并運用這一世界觀,運用八卦預測自然界、社會和人本身的各種信息。《周易》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的范圍很廣,它上論天文,下講地理,中談人事,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社會生產到社會生活,從帝王將相如何治國到老百姓如何處世做人等等,都有詳細的論述,真是包羅萬象,無所不有。
《周易》是我國預測學、信息科學的起源與基礎。《周易》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辭、爻辭,不僅系統地記載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體科學和醫學方面反映出來的、潛藏的、以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信息,同時還有預測信息的寶貴方法。
《周易》中,運用八卦預測信息的方法的發明,正是我國人民具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真實寫照,他們在實踐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難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運用通過八卦今昔信息預測的科學方法,預測自然和人事吉兇方面的有關信息,對一切做到心中有數,有備無患,從而更好地認識社會、改造社會、推動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所以,《周易》中的六十四卦,是個儲存量很大的信息庫。
周易是根據數的陰陽和隨機性,推斷事物兇吉的書。
一般人看不懂,但也沒有必要去鉆研它.我也曾經看過(老師推薦的),但是看了2遍還是不能領悟.簡直不知所云.周易嚴格的說是一本主觀唯物主義哲學書籍,它集天文、數學、兵法、治國方略、做人處世、道德修養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一體,是一本鍛煉人思維的好書。許多諾貝爾獲獎者都是借助它成功的。當年的馬
1、象,是卦象,《易經》有64卦構成,每一個卦都是大自然中天、地、山、火、水、風、雷、坎、澤等各種自然形態的組合變化所出現的自然現象。卦有卦象,是指一個卦的總體現象,也叫大象;還有對每個卦每一個爻在其位置中的現象也叫小象(爻辭),簡單地說就是各種現象。這些現象既是自然和現實社會中、君子、民眾,家庭等的現象。這些現象中有真的,也有假的,有正面的,也有反而的,更有好與壞,真與假,正與反等都包含其中的現象。而正是這些復雜、雙重的象才包含著一定的理。
2、數,就是現象所包含的數,《易經》所指的數,不是數學上的定數,明確且精確。而是一種現象,如一生二、即表示一樣事物包含著陰陽兩面,一樣事情,包含著正反兩面,而陰陽這二面的結合,又成了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又進升到六十四卦,這就是說《易經》中的數,不僅只是一種現象的數字,而又是包含著一定理。通常我們所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大天干,也同樣指1-10的數字,其中,1、2,表示甲乙,而甲乙也正是五行屬性的木,甲為陽,乙為陰,如此,1、2不只是簡單的數字,而是陰木和陽木的象征。當這些數字搭配在一起時,就成了某種陰陽和五行搭配的暗示或表現了。
3、理,是象跟數合起來所得的規律。象離不開理,象中有理;數也離不開理,象是理的外在表現或載體,理是透過象的背后,所包含或人們推斷出來的理,可以運用于其它事物且準確的理,數也如此。
《易經》通過一個個的象和若干的數,闡明了大自然的規律,君子處世之道乃至國事、家事、個人養身之事等無所不含的理。